中國基金報:11月底,中國基金報:母嬰保健建議

時間:2023-12-01 05:50:14 作者:母嬰保健建議 熱度:母嬰保健建議
母嬰保健建議描述::中國基金報: 中國基金報 吳娟娟 來自港交所的信息顯示, 1月3日港交所暫停深股通洽洽食品買盤,也即境外投資者透過港交所只能賣出不能買入深股通股票洽洽食品。港交所指出,這是因為境外投資者持有洽洽食品股份數超過總股本的28%,觸及禁買線。港交所從深交所獲通知后做出決定。 來源:港交所 “洽洽食品”成為2023年被外資買爆的第一只股票。 值得注意的是,約兩周前,2022年12月20日,美的集團被“買爆”。來自港交所的信息顯示,12月20日,港交所暫停深股通美的集團買盤交易,原因為:境外持股比例超過28%。 來源:港交所 短短兩周,兩大消費龍頭被買爆。透露什么信號? 8只股票外資持股超24% 2022年11月,外資殺回馬槍。 部分個股的外資持股比例提升。來自深交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最后一個交易日,2022年12月30日,洽洽食品、廣聯達、美的集團、華測檢測、國瓷材料、東方雨虹等六只股票外資持股比例超過24%。其中,洽洽食品,華測檢測的外資持股比例觸及28%禁買線。洽洽食品是首次觸達禁買線,而華測檢測此前多次觸達了禁買線。 來源:深交所 美的集團和東方雨虹也逼近禁買線。 來自上交所的數據顯示,截至12月30日,宏發股份和珀萊雅外資持股比例超過24%。 來源:上交所 深股通和滬股通合計,8只股票外資持股比例超過24%。 “買爆”聲再起。這或許表明,在近期外資頻繁的唱多聲中,部分個股“率先回暖了”。 外資狂加倉貴州茅臺、中國中免 中國重啟成為全球市場關鍵字之后。消費龍頭再受追捧。中國重啟重在消費重啟。盡管疫情的不確定性給消費重啟的路線帶來不確定性,但是機構認為消費重啟只是時間問題。而不少資金已經提前布局。 來自晨星的數據顯示,2022年11月,摩根大通旗艦基金“JPM China A-Share Opps C (acc) EUR” 加倉貴州茅臺100%。JPM China A share Opps C(acc)EUR最新規模389億元。 來源:晨星 截至11月底,基金的重倉股包括招商銀行、寧德時代、邁瑞醫療、中國平安、隆基綠能、匯川技術、貴州茅臺、長江電力、金山軟件;11月,基金對貴州茅臺大手筆增持,加倉幅度高達100%。 歐洲資管巨頭安聯投資旗下的安聯神州A股基金最新規模50億美元,是海外規模最大的A股基金之一。截至11月底,基金的重倉股包括:貴州茅臺、中信證券、寧德時代、隆基綠能、邁瑞醫療、東方財富、中國中免、招商銀行、中國平安、美的集團。11月,基金加倉中國中免66.15%,加倉招商銀行12.90%。 來源:晨星 安本投資旗下旗艦中國基金“Aberdeen Standard SICAV I - China A Share Sustainable Equity Fund I Acc USD”,最新規模30億美元。 來源:晨星 截至2022年11月底,基金重倉股包括:貴州茅臺、中國中免、寧德時代、華測檢測、廣聯達、招商銀行、邁瑞醫療、美的集團、寧波銀行。11月,基金加倉貴州茅臺17.18%、加倉寧德時代18.37%。 首域盈信旗艦基金“FSSA China Growth Fund”,最新規模31億美元。截至11月底,基金重倉股包括:騰訊控股、招商銀行、蒙牛集團、中國平安、美的集團、創科實業、華潤置地、京東集團、安踏、石藥集團。 來源:晨星 11月,基金加倉中國平安2.8%,加倉美的集團7.11%。基金減持華潤置地2.29%,減持石藥集團5.83%。 外資繪制中國消費復蘇路線圖 日前,瑞信中國消費團隊發布2023年展望報告表示,由于近期中國持續優化防疫措施,消費復蘇可期。不過,考慮到防疫措施優化可能不會一蹴而就,我們認為復蘇過程可能會先抑后揚。此外,消費子行業的復蘇節奏不一。瑞信分析了各個消費子行業的復蘇節奏。基金君摘取中國投資者比較關注的部分與大家分享。 例如,運動鞋服:瑞信預計,隨著防疫措施優化,運動鞋服線下運營將逐步恢復正常,行業情緒將于2023年上半年逐漸回升,基本面也將于2023年中轉好。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行業庫存周轉率仍比正常水平高約一個月。考慮季節性因素后,瑞信預計到2023年中,過剩的庫存將基本得到消化。在庫存結構改善后,折扣水平也可能恢復至正常水平。考慮到客流量與利潤率的持續改善,經銷商在開店和訂貨下單方面可能會變得更加積極。 預計2023年行業規模將同比溫和增長8%,此后回歸正常增速。預期運動鞋服行業零售規模2022-2025年的年均復合增速為10%。瑞信對中國頭部品牌的競爭力仍抱有信心。 再如,餐飲:瑞信報告指出,而餐飲行業無疑將是疫情防控政策優化主要受益者之一。不過,關鍵爭論點在于客流量和堂食需求的實際復蘇速度。 瑞信預期中國餐飲行業也將經歷與亞洲其它國家相似復蘇進程。隨著2022年12月防疫措施開始逐步優化,餐飲行業可能仍會經歷一到兩個季度的疲弱,到2023年二季度末或下半年行業趨勢才會好轉。瑞信的基準假設是,2023年中國餐飲業同比增長11%至4.9萬億元,隱含2019-2023年的年均復合增速1%。按季度來看,預計2023年前兩個季度餐飲行業整體營收僅回升至2019年水平的102%-105%,三四季度將升至107%-108%。 再如,白酒:春節之后,隨著企業/個人聚會恢復正常,即飲渠道消費復蘇和送禮需求回升,均將推高白酒需求。若2023年防疫政策持續優化,預期主要白酒產品的動銷同比增速將在二季度觸底,并于下半年回升至高個位數至逾20%區間。與此同時,這應會加快新興產品的去庫存(例如次高端醬香型白酒),修復經銷商的盈利能力,推動行業重回出廠價每年按合理幅度上漲的軌道。 就中國酒精飲料的零售銷售而言,瑞信預計2023年一二季度由于消費者信心和企業活動仍維持在低位,營收同比增速將低于5%,但三四季度受益于家庭以外消費場景的復蘇,增速將分別回升至6%和8%。 最后,家用電器:預計2023年國內白色家電出貨量將持續改善,每個季度的出貨量將分別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88%/89%/103%/103%。預計2023年出貨量增速將基本同比持平,而受低基數影響,2023年二季度的同比增速可能會相對較高。考慮到銷量(特別是冰箱和洗衣機)已接近飽和,我們預計平均售價將繼續成為中國白電行業的主要驅動力。 同時,瑞信表示,除了營收改善,部分子行業成本也有望降低。因2022年運動鞋服、調味品和啤酒行業的原材料成本大多呈下降趨勢,預計上述行業的公司利潤率在2023年或將有所改善。 編輯:艦長 版權聲明 《中國基金報》對本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授權轉載合作聯系人:于先生(電話:0755-82468670) 震動金融圈!剛剛,陳楓被查!更有退休多年后,郭繼莊一審被判14年! 地產K線:   樂居財經 王敏1月3日,港股內房股午后拉升,截至14:38,旭輝控股集團漲超7%,太古地產漲超4%,華潤置地漲近4%,越秀地產、中國海外發展漲超3%,中梁控股、雅居樂集團漲超2%。 7X24快訊: 港股內房股午后拉升,旭輝控股集團漲超7%,華潤置地漲約4%,越秀地產、中國海外發展漲超3%,碧桂園漲1.5%。 華潤置地(01109): 中國網地產訊 2023年1月3日-6日,由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中國網·地產主辦第十四屆地產中國論壇暨中國房地產紅榜在北京舉辦,論壇以“家·國”為主題,把脈中國房地產行業的新趨勢,求索房地產行業新形勢下的發展之路。面對變幻莫測的未來,行業將從低迷走... 網頁鏈接 地產K線:   圖文/樂居財經 楊倩 魏薇   2022年,是房地產跌宕起伏的一年。從呼救聲不斷,到支持融資的“四支箭”齊發,接二連三的政策利好支持下,流動性緊張已久的房企如久旱逢甘霖一般,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前不久,官方明確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此次官方重提“支柱”,更大程度上意在“穩定”。   在行業的深度調整期,從業人員也開始企穩,頻繁的跳槽不再。據樂居財經《地產K線》不完全統計,2022年共有411位房地產高管發生了職位變動。從變動原因來看,辭任和調任占大多數,分別是117例變動和66例變動,其次分別為聘任、升任和跳槽。   今年,多位地產老板辭任,退居幕后,將手中江山交予職業經理人打理。與此同時,奮斗多年的老一輩高管們也開始讓位年輕一代。可以看到的是,房企越來越注重自家人才的培養和任用。   房地產行業的新序幕正在拉開,為了更好地生存,房企們也在積極求變。上半年,包括建業、融創、世茂、祥生、中海等在內的多家房企都進行了組織架構的調整,聚焦降本增效。臨近年末,包括華潤、萬科、新城、融創在內的多家房企啟動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更注重整合。   創始人退位   行業大潮下,曾經奮力打天下的老板們開始放權職業經理人,如龍湖集團董事長吳亞軍、正榮董事長歐宗榮、迪馬股份董事長羅韶穎、大唐地產董事長吳迪。   10月底,58歲的吳亞軍辭任龍湖集團董事、董事長,一時間引起軒然大波,股價也隨之大跌。交班陳序平后,她將繼續擔任龍湖集團的戰略發展顧問。   放手龍湖,吳亞軍早已籌劃多年,她對接任者陳序平的評價也頗高:“他對業務的理解,對未來的構想比較完整和系統,慎言、勤思,在工作中表現出很強的方向性以及結果導向,知識結構也比較全面,在員工當中樹立了威信,也獲得了公司其他高管的尊敬。”   現年40歲的陳序平,是龍湖一手培養起來的“仕官生”,此次任職董事會主席,距離他年初出任龍湖集團CEO,僅僅過去了8個月。他于2008年加入龍湖,從一名校招生到工程經理、項目經理、地區負責人,一直做到地產航道總經理。   11月16日,正榮集團歐宗榮退出董事長職務,歐國強、黃仙枝退出董事職務,同時歐國強、黃仙枝退出董事職務,同時公司不再設立董事會。此舉意味著正榮正在實行組織架構的扁平化。   11月24日,迪馬股份公告稱,董事長羅韶穎因工作調整原因,不再擔任公司第八屆董事會董事長職務,但仍繼續擔任公司董事、總裁及董事會專業委員會的相應職務。董事長將由現年51歲的黃力進擔任,他曾為東銀控股董事長助理,后來加入迪馬股份,任董事會秘書兼財務總監。   老臣讓賢   在老板退居幕后、交班職業經理人的同時,企業也迎合時代需求,借此機會對自身的管理進行改革升級。   今年來,正榮地產老臣黃仙枝逐漸卸任身上的職務。7月,他辭任正榮地產控股董事長,現年38歲的劉偉亮接任;9月,黃仙枝不再兼正榮地產任行政總裁一職,但仍繼續擔任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等職位,現年37歲的執行董事李洋獲委任為行政總裁。年輕一代走向臺前之后,正榮的職業化管理將更進一步。   在今年的董事會變動中,碧桂園開始“去家族化”,加重職業經理人的權重。12月20日,碧桂園公告稱,楊志成、宋軍因工作調動而提出辭任執行董事職務,相關職務由常務副總裁程光煜和副總裁及首席財務官伍碧君接任。據悉,楊志成是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的侄子;而宋軍則為楊國強的親信,是公司的元老級人物。   新加入董事會的程光煜和是碧桂園伍碧君內部人才培養體系的成功代表。其中,程光煜早于2007年就加入碧桂園,2014年開始負責碧桂園的整體營銷工作,目前他還負責投資策劃和品牌管理等工作;伍碧君自2005年進入碧桂園以來一直負責財務運營工作。   在華潤置地任職20余年的李欣,在今年5月接棒王祥明,擔任華潤置地董事會主席。加入華潤置地20年,李欣逐步成長為華潤置地的領導者。   2006年李欣任華潤置地大連公司總經理,2010年任華潤置地有限公司副總裁,2013年升任華潤置地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2016年和張大為同時被任命為聯席總裁,并兼任華東大區董事長。自2019年12月唐勇從華潤置地離職后,李欣就正式擔起了主理者的角色。   相比于空降新高管,在公司深耕多年的有功勞、有能力之人對企業更為熟悉,能更快進入角色,在新一輪的地產周期下,他們也將會發揮更大的價值。 華潤置地(01109): 華潤置地 月報表 截至2022年12月31日股份發行人的證券變動 網頁鏈接 風財訊: 來源: 濤哥雜談 房企2023年組織優化,已經拉開序幕。 今天是新年開工第一天,也是房企2023年戰略開始的時候。 據濤哥了解,近日綠城中國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組織架構的通知》,其中提出: 根據公司業務發展,進一步優化組織機構,精簡管理,強化資源協同。 1、浙西區域集團、浙東區域公司、杭州亞運村項目公司合并,成立浙江區域集團,按區域集團類別管理,負責浙江省、福建省的投資拓展與項目管理。 2、原浙西區域集團董事長遲峰,任新浙江區域集團聯席董事長、總經理;原浙東區域公司董事長吳恒,任新浙江區域集團聯席董事長。 3、綜合考慮中原區域、西南區域、華南區域、華中區域、西北區域、東北區域等C類區域規模,人事權限按C類區域公司管理,人員定崗、定級、定薪按城市公司管理,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 這次調整動作應該說是比較大的,在綠城內部也引起較大反響。 首先,浙西浙東是綠城大本營的兩大區域,牽一發而動全身。 2021年10月,綠城將原浙江區域拆分成浙西、浙東,當時浙江區域年度業績達到1500億左右,占據綠城半壁江山。 考慮到區域規模過大、管理難度提升,為了更好的深耕浙江,綠城進行區域拆分,希望浙西、浙東分別進一步做大規模,其中浙西區域繼承了原浙江區域的管理班底。 去年中旬,綠城引入曾任華潤置地高級副總裁、華東大區總經理,后加盟藍光任CEO的知名經理人遲峰,擔任浙西區域董事長。 而曾創造1500億業績的原浙江區域董事長吳恒,則重新開拓浙東團隊。 據濤哥了解,去年吳恒帶領的浙東,業績表現還是非常不錯的,預計做了400多億。 要知道浙東主要覆蓋寧波、紹興、溫州、臺州等,城市量級與市場規模與浙西沒法比,明年的貨值更是不多了,這可能是被合并的原因。 這次合并后,新浙江區域將以浙西為班底,浙東區域團隊將可能面臨降級,這也是行業困難期的無奈之舉。 某種程度上,綠城浙江2021年拆,一年后重新合并,也反映出市場環境變化,過去市場好時通過拆分做大業績,而現在市場遇冷,只能合并收斂聚焦。 事實上,綠城合并已經算來的比較晚,業內其他公司很多去年都進行了合并調整,所以綠城這次合并,也并不值得意外。 更加值得關注的是,中原、西南、華南、華中、西北、東北等區域,將按照城市公司標準定崗、定級、定薪。 相比浙西浙東整合,這個調整的影響范圍更大,要知道在房企中通常會分為區域集團、區域公司、城市公司等組織類別。 不同級別組織,人員配置標準是不同的,包括部門設置、人員編制、職級薪酬等都有不同的標準。 這次綠城要求C類區域公司,按照城市公司標準進行定崗、定級、定薪,也就意味著這些區域的配置標準將會下降,必然出現相應的人員收縮。 不過,在濤哥看來,綠城這次調整還算是比較溫和的,因為很多C類區域其實業績貢獻不大,換了其他房企可能直接大合并了。 而綠城這次對C類區域配置降級,也是為了在精簡提效的同時,依然保留區域團隊,未來市場復蘇時也能恢復配置。 其實,去年綠城整體發展是比較積極的,上半年也在持續吸引行業精英加盟,直到下半年市場持續低迷,包括任正非等商界大佬發出“過冬宣言”后,綠城才開始控制編制。 綠城這次保留區域,但配置降級的做法,其實也符合行業趨勢,去年很多房企都更新了組織配置標準,對部門設置和人員編制進行緊縮。 去年,綠城整體取得了不錯的業績,在克而瑞操盤榜上,綠城位居行業第四,甚至超越了中海,在全口徑銷售榜上位居第八。 而從拿地看,綠城去年新增貨值超過千億,拿地體量同樣穩居行業前十。 2022年,綠城在產品和客戶端持續發力,提出:產品品質是綠城的“一號工程”,客戶滿意是綠城的“一號標準”。同時還成立客研中心,引入大咖唐克,進一步加強客研能力。 而在融資端口,混改背景的綠城受到了金融機構的青睞,僅12月上旬,短短兩周內綠城就獲得了超4000億授信支持。 總體來看,綠城依然是目前業內最優質的企業之一,強大的產品力和良好的投資布局,成為其發展的堅實保障。 本次綠城新年調整組織架構,精簡是關鍵詞之一,而濤哥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曾說過,“精簡”將成為房企今年的主旋律。 預計綠城之后,更多房企也會有組織調整的行動,濤哥也會持續跟進,為大家帶來行業和房企最新的變化。 濤哥雜談: 房企2023年組織優化,已經拉開序幕。 今天是新年開工第一天,也是房企2023年戰略開始的時候。 據濤哥了解,近日綠城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組織架構的通知》,其中提出: 根據公司業務發展,進一步優化組織機構,精簡管理,強化資源協同。 1、浙西區域集團、浙東區域公司、杭州亞運村項目公司合并,成立浙江區域集團,按區域集團類別管理,負責浙江省、福建省的投資拓展與項目管理。 2、原浙西區域集團董事長遲峰,任新浙江區域集團聯席董事長、總經理;原浙東區域公司董事長吳恒,任新浙江區域集團聯席董事長。 3、綜合考慮中原區域、西南區域、華南區域、華中區域、西北區域、東北區域等C類區域規模,人事權限按C類區域公司管理,人員定崗、定級、定薪按城市公司管理,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 這次調整動作應該說是比較大的,在綠城內部也引起較大反響。 首先,浙西浙東是綠城大本營的兩大區域,牽一發而動全身。 2021年10月,綠城將原浙江區域拆分成浙西、浙東,當時浙江區域年度業績達到1500億左右,占據綠城半壁江山。 考慮到區域規模過大、管理難度提升,為了更好的深耕浙江,綠城進行區域拆分,希望浙西、浙東分別進一步做大規模,其中浙西區域繼承了原浙江區域的管理班底。 去年中旬,綠城引入曾任華潤置地高級副總裁、華東大區總經理,后加盟藍光任CEO的知名經理人遲峰,擔任浙西區域董事長。 而曾創造1500億業績的原浙江區域董事長吳恒,則重新開拓浙東團隊。 據濤哥了解,去年吳恒帶領的浙東,業績表現還是非常不錯的,預計做了400多億。 要知道浙東主要覆蓋寧波、紹興、溫州、臺州等,城市量級與市場規模與浙西沒法比,明年的貨值更是不多了,這可能是被合并的原因。 這次合并后,新浙江區域將以浙西為班底,浙東區域團隊將可能面臨降級,這也是行業困難期的無奈之舉。 某種程度上,綠城浙江2021年拆,一年后重新合并,也反映出市場環境變化,過去市場好時通過拆分做大業績,而現在市場遇冷,只能合并收斂聚焦。 事實上,綠城合并已經算來的比較晚,業內其他公司很多去年都進行了合并調整,所以綠城這次合并,也并不值得意外。 更加值得關注的是,中原、西南、華南、華中、西北、東北等區域,將按照城市公司標準定崗、定級、定薪。 相比浙西浙東整合,這個調整的影響范圍更大,要知道在房企中通常會分為區域集團、區域公司、城市公司等組織類別。 不同級別組織,人員配置標準是不同的,包括部門設置、人員編制、職級薪酬等都有不同的標準。 這次綠城要求C類區域公司,按照城市公司標準進行定崗、定級、定薪,也就意味著這些區域的配置標準將會下降,必然出現相應的人員收縮。 不過,在濤哥看來,綠城這次調整還算是比較溫和的,因為很多C類區域其實業績貢獻不大,換了其他房企可能直接大合并了。 而綠城這次對C類區域配置降級,也是為了在精簡提效的同時,依然保留區域團隊,未來市場復蘇時也能恢復配置。 其實,去年綠城整體發展是比較積極的,上半年也在持續吸引行業精英加盟,直到下半年市場持續低迷,包括任正非等商界大佬發出“過冬宣言”后,綠城才開始控制編制。 綠城這次保留區域,但配置降級的做法,其實也符合行業趨勢,去年很多房企都更新了組織配置標準,對部門設置和人員編制進行緊縮。 去年,綠城整體取得了不錯的業績,在克而瑞操盤榜上,綠城位居行業第四,甚至超越了中海,在全口徑銷售榜上位居第八。 而從拿地看,綠城去年新增貨值超過千億,拿地體量同樣穩居行業前十。 2022年,綠城在產品和客戶端持續發力,提出:產品品質是綠城的“一號工程”,客戶滿意是綠城的“一號標準”。同時還成立客研中心,引入大咖唐克,進一步加強客研能力。 而在融資端口,混改背景的綠城受到了金融機構的青睞,僅12月上旬,短短兩周內綠城就獲得了超4000億授信支持。 總體來看,綠城依然是目前業內最優質的企業之一,強大的產品力和良好的投資布局,成為其發展的堅實保障。 本次綠城新年調整組織架構,精簡是關鍵詞之一,而濤哥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曾說過,“精簡”將成為房企今年的主旋律。 預計綠城之后,更多房企也會有組織調整的行動,濤哥也會持續跟進,為大家帶來行業和房企最新的變化。 關于今天分享的內容,大家有什么評價?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房企##房地產##綠城中國# 金鵬鳥: 大悅城地產(00207)看了下商業地產的市凈率,民企 龍湖集團(00960) 1.13 新城發展0.39,寶龍0.13,中駿0.17……國企 華潤置地(01109) 0.98,大悅城地產0.1。太慘了,國企居然還比不過民企。大悅城地產作為國企中糧旗下的房企,融資利率低,3.9%左右,年年穩定盈利。旗下商場受疫情影響,響應國家號召,給租戶讓利較多。躺平后,應該受益。旗下三亞的酒店疫情期間入住率很低(見圖三),現在爆滿。成長性應該很一般,算是非常便宜的煙蒂股吧。成交量真小。以前年年分紅,股息率挺高,最近一年沒分紅,可能也是導致股價低迷的原因之一。2022年中報利潤增長不錯。下圖,最后一本《孤獨星球》雜志中國版,2023年開始停刊。 中國網地產: 中國網地產訊 2023年1月3日-6日,由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中國網·地產主辦第十四屆地產中國論壇暨中國房地產紅榜在北京舉辦,論壇以“家·國”為主題,把脈中國房地產行業的新趨勢,求索房地產行業新形勢下的發展之路。面對變幻莫測的未來,行業將從低迷走向自省,企業將從反思走向自強,市場將從踟躕走向自新,共同尋求新模式的方向。 其中,華潤置地·長安潤璟獲評“城市標桿項目”殊榮。長安潤璟位于北京西長安街城市森林公園群落之中,毗鄰冬奧公園等10多個大型景觀公園,舒適度高,以102-130平方米三居和四居為主,無配建無公租,保證了社區產品、圈層、板塊純粹的屬性,戶型面寬近身比是接近1∶1的方正戶型, 且8個采光面全明。項目以均好性強著稱,即其產品的各個維度都能滿足廣泛購房人的需求。 杠桿游戲: 摘要:流動性拐點來了? 變幻莫測的2022年已經遠去,房地產仍在調整中前進。 剛剛過去的元旦假期,關于房企2022年的各項數據也陸續出爐。從這些數據里,我們能看到變局之中的行業現狀,以及部分房企的韌性。 1、銷售額:TOP10房企洗牌 先看銷售。克而瑞2022年房企銷售排行榜顯示,百強房企全年累計業績規模同比降低41.6%,近9成百強房企累計業績同比下滑。其中,累計業績同比降幅大于50%的企業數量為36家,另有32家百強房企累計業績增速在-50%至-20%之間。 業績下滑,直接的結果是百強房企銷售額門檻降低。截至2022年12月末,TOP100和TOP200房企的銷售操盤金額門檻,分別降低到116.1億元和23.9億元。另外TOP30房企銷售操盤金額門檻同比降幅高達55.8%,為507.2億元。 圖表來源|克而瑞(特此感謝) 2022年,頭部房企排位也有了較大變化。 如下圖克而瑞榜單,從全口徑銷售額來看,前三強房企里,只有碧桂園保住了第一的排名,2021年的第三名融創中國今年甚至跌出TOP10,排到了第11位。央企保利發展順勢上升,從2021年的第4位提高到2022年的第2位。 一個明顯趨勢是,2022年,央、國企背景的房企在排名、銷售額方面,均表現相對穩健。除了前面提到的保利,另一央企華潤置地排名上升更多,從2021年的第8名晉級到2022年的第4名。 圖表來源|克而瑞(特此感謝) 以及中海地產、招商蛇口,相比2021年,2022年也上升了1的排位,分別位于第5、6名。 國企建發更是沖進了房企10強,2021年它還在21位。央企中交控股的綠城中國也從2021年的13名,挺近TOP10,2022年位列第8名。 更值得注意的是龍湖集團,排名從2021年的第10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9位,似乎是TOP10房企里,唯一排名上升的民企。 如下圖中信建投證券整理的數據,19家千億級房企中,民企2022年的銷售額降幅高于央、國企,降幅最高的為融創中國:-72%,另外旭輝、新城、碧桂園等降幅均高于30%。 這個級別里的民企,降幅在30%以內的僅有龍湖和濱江,不容易。 圖表來源|中信建投證券(特此感謝) 數據顯示,龍湖集團2022年1-12月銷售額為2032.7億元,其中12月單月銷售額達到200.5億元,環比增長約15%。在政策向優質房企傾斜的背景下,龍湖銷售回暖速度高于行業平均水平,不愧是民營房企的標桿。 2、拿地:國資成主力,部分民企亮眼 如果說銷售額代表歷史,那拿地情況則預示著房企短期的發展空間。 整體來看,和銷售情況差不多,百強房企2022年的拿地欲望也有所減退。中指院數據顯示,2022年TOP100企業拿地總額12975億元,同比下降48.9%。TOP100門檻值為48億元,較2021年同期下降24億元。 國字號成為拿地主力。 圖表來源|中指院(特此感謝) 2022年,華潤置地成為百強房企“拿地王”,在權益拿地金額、拿地面積排名中均位列第一。 拿地金額來看,中海地產、保利發展繼續穩居TOP5,排名都略有上升,分別位列第2、3位。 以及建發、招商蛇口、越秀、華發等,拿地金額排名都有不同程度上升。 民營房企里,有兩家表現可圈可點。一是深耕江浙的本土房企濱江集團,2022年在杭州土拍中表現分外搶眼。 前2年,濱江集團的戚金興被認為保守,守著杭州、浙江,全國化擴張乏善可陳。而今,因為保守避免了杠桿失控、激進犯錯。 逆周期中,濱江集團反倒走出了不一樣的路線。 再就是龍湖。受到資金壓力等影響,全國性布局的頭部民企除龍湖外,基本在土拍市場上消失。而龍湖則依然在堅持聚焦高能級城市,抓住機會窗口,積極新增土地儲備。 2022年,龍湖在土拍市場中摘得34幅地塊,總建筑面積超400萬平米,分布在北京、上海、成都、重慶、杭州、合肥等城市,權益地價近300億元。 還能拿地,一方面反映的是未來2-3年的銷售能力,側面也體現了企業現金流還算充裕。 3、財務大考:流動性拐點來了? 2022年,隨著行業在底部盤整,房企也不再唯規模論。一切都要以財務安全為前提,保交付是底線。 自2020 年末“三道紅線”出臺、監管政策收緊,疊加疫情沖擊下需求回落,原本追求高杠桿、高周轉經營模式的房企的現金流受到了較大考驗。 2022年,再加上銀行貸款、債務發行和信托融資渠道受限,疊加銷售不及預期以及資金監管趨嚴,諸多房企財務情況急劇惡化,倒逼行業加速出清。 圖表來源|信達證券(特此感謝) 民營房企和混合所有制房企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來自銀行、信托等資金方的擠兌,銀行貸款、債務融資、信托發行等渠道全面受阻。 好消息是,行業流動性拐點似乎已經到來。 2022年5月以來,助力房企增信融資的政策工具頻繁落地。從CDS、CRMW、中債增擔保為民營房企增信發債試點,到央行發布十六條措施指導房地產和金融工作,并時隔四年再度重啟三支箭。 到了2022年末,部分優質房企已經率先獲得融資。比如2022年8月,龍湖發行2022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發行規模15億元人民幣,期限3年,票面利率3.30%,認購倍數2.86倍,由中債信用增進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為該筆中期票據提供全額無條件不可撤銷連帶責任擔保,這是中債增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通過直接擔保方式增信的首單民營房企債券。 圖表來源|信達證券(特此感謝) 2022年11月,“第二支箭”首單發行,由龍湖集團獲得200億元中債增信債券額度;并由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以及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共同承銷,成功發行20億元的中期票據,利率僅3.0%,由此完成““第二支箭”首單債券發行。 還是龍湖,2022年12月繼續獲得了“內保外貸”首單。 4、第二增長曲線 2023年,隨著行業出清進入尾聲,房地產行業重新洗牌后,供給側格局優化邏輯將逐步凸顯。 深耕主業之外,開辟“第二增長曲線”成為行業共識。商業、長租公寓、物業管理、代建等領域均亟待發展,也有諸多房企在上述板塊發力,通過持續性經營業務的快速增長,釋放出更高的成長活力。 2022年,萬科等房企大佬開始分拆旗下物業板塊,在港遞交招股書。 旭輝控股曾公開表示,未來公司收入將有50%來自住宅開發,30%來自租金收入,另外20%來自其他業務。 綠城中國立下的2025戰略目標還提到:要在2025年實現6400億元的合同額目標,其中,包括房產代建輕資產板塊目標1500億元。 龍湖2022年前11個月的經營性收入則創歷史新高,為212.4億元。2021年全年該數據為188.3億元。 截至目前,龍湖商業已開業商場超70座,冠寓開業門店超11萬間,物業服務持續外拓,并在寫字樓服務、智慧物業服務等細分領域建立起核心競爭優勢,上述經營性業務持續為其貢獻穩定現金流。 人在逆境中往往會迅速成長,對企業來說何嘗不是呢。大浪淘沙,只有金子才能穿越時間。 (本文代表作者意見,不構成投資建議 再現榮耀: 中國房地產:再度看空 近期股價反彈后,更加悲觀。22H2開發商扶持政策出臺后,投資者的焦點轉向需求復蘇,但這一復蘇可能呈L型。預計市場對國有/優質民營開發商的2023-24年盈利預期可能下調40-42% 根據UBS Evidence Lab二手房追蹤器,包括價格指數和斷供房掛牌量,反映當前需求疲軟。對比美國和日本泡沫,中國的結構性供需問題,可能需數年才能得到解決。 原因1#L型需求復蘇 中國一二線城市的住宅價格與全球主要城市相比過高,而低線城市供應過剩,庫存水平達27個月,高于十年均值24個月。要恢復更正常的水平,需5-6年的收入增長以及房價持平。預計2022-30年年需求將達9.75億平方米,2023年住宅銷售/ 新開工/竣工將同比下滑10%/14%/9%。我們將未違約開發商的2023-24年盈利預測下調43%,將合約銷售額下調36%;利潤率下調5.4ppt 原因2#競爭格局重塑 過去18個月,45家上市民營開發商債券違約/重組,占到市場份額的30%。盡管受到政策支持,但存活下來的民營開發商可能去杠桿,國有開發商可能擴大市占率。國有開發商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占2022年土地出讓的80%,未來兩年,我們預計國有開發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民營開發商的市場占比將從2021年的29%/5%/66%變為40%/34%/26%。這可能利好代建行業,因為來自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需求可能上升。潛在的正面因素是去庫存。由于新開工的降幅超過銷售,我們預計到2024年末庫存將降至十年均值。 估值和選股 MSCI中國房地產指數對應0.73× 2023E P/BV,比歷史均值0.91x低1個標準差。長期看,我們仍認為開發商需改變商業模式,隨著CREIT擴圍至商業地產,轉型為物業業主/資產管理人。首選股是該趨勢的潛在受益者 【華潤置地】。下調中國海外發展、龍湖、萬科 、旭輝和融創評級,將雅居樂上調至中性。短期催化劑是2022年業績預告。 *歡迎預約地產John Lam交流觀點更新 樂居財經:   文/樂居財經 許淑敏   元旦凌晨,許家印發布了一封內部信,感慨“克服了千萬個難題,才實現了一個個不可能。”雖字里行間鼓舞人心,但老許也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規模排行榜上的前列,已沒有他的一席之地。   十幾年來,恒大都是雷打不動地上榜十強,甚至于2016年占領榜首的位置,風頭一時無兩,此后排名基本也都在前三之列。如今,在第三方全口徑銷售榜單上,它排名已在40開外,對于TOP10,它已是望塵莫及。   繼2021年地產十強“強震”之后,2022年地產十強的洗牌更為激烈。其中,恒大、融創落榜,招保萬金聚首,建發入局。   去年,僅有碧桂園坐穩“龍頭”位置,其余九席,均有所變動。保利晉升“榜眼”,萬科成了“老三”,隨之便是華潤、中海、招商等央企,這些房企入榜皆是意料之中。   金地、綠城兩家房企,則沖勁十足,分列第七、八名。龍湖比起去年上升了一個名次,位列第九,而建發猶如一匹“黑馬”,沖進了前十。   以往每次發布銷售榜單之前,各家房企會為了一個名次的后退,與機構來回掰扯。特別是地產10強榜單,排名靠前一位、后退一位,意味著是不是與前三、前五、前十失之交臂。   唯規模論的時代,房企靠著排名獲得機構融資,排名靠前,能得到更高的信用評級、更低的融資成本。   如今房企不再追高規模,融資也不再靠銷售排名評估。而地產十強的title,似乎變得沒那么重要了。但排名進與退,仍是一出出令人嗟嘆,無比現實的戲碼。   跌落的現實   一眾排名跌落的房企,正遭遇著成立以來最嚴重的“中年危機”。恒大、綠地、融創終歸解決不了“中年焦慮”,只能陷入流動性危機。   地產十強,缺少了恒大的身影,一時間還有點不習慣。十幾年來,恒大都是雷打不動地上榜,甚至于2016年占領榜首的位置,實現歷史高光時刻,此后排名基本也都在前三之列。   沒想到這樣的龍頭房企也會傾然崩塌,“大而不倒”的定律破滅。   2021年,恒大陷入流動性危機,商票逾期、理財暴雷、美元債違約,連帶著各地項目停工,糾紛不斷。但靠著2021年上半年積累的銷售額,當年恒大的銷售規模仍保持在前十行列。   此后,賣資產、賣股權等各種籌錢路子,恒大都試了個遍。許家印雖然堅定表示“絕不賤賣資產”,但最終也沒少低價出售,連支撐其狂熱足球夢的廣州恒大足球場,也流失掉了。   為了支持恒大,許家印賣私人別墅、私人飛機、海外豪宅,把身上能變賣的都拿去變賣了,壓力確實大。   因為今年不僅要籌錢,還要保交樓。銷售規模的高低早就不重要,公布交付數據才是當務之急。恒大公告稱,2022年1月至11月,集團累計交付總建筑面積約2871萬平方米。   2022年全年,恒大整體實現全口徑銷售金額455.3億,排名42。   綠地的壓力也不小,正不斷陷入違約的邊界。2022年11月,綠地發布公告稱,已對其發行的9只境外債券(共計32.41億美元)進行了展期征求,無法按時償還債務已成既定事實。   被資金問題拖住的綠地,自然無暇顧及銷售排名是否保持。雖然綠地多年進入地產前十榜單,但排名逐年掉落的趨勢明顯,2022年直接跌出前十榜單。   綠地的2022年,一點都不平靜,業績不見遲遲不見起色,總負債又在不斷增長,甚至連大股東格林蘭都在減持公司股票。   面對不景氣的市場,加上屢傳負面消息,綠地銷售規模直接掉落到14名。   而融創去年好不容易搶入前三,還沒來得及保持,就已經滑落到十名開外,最終排名第11。低調了一整年的融創,一直在處理債務問題。   2022年5月,融創公告稱“因流動性壓力,4月陸續到期的4筆美元債優先票據利息無法在相關期限內償還”,正式加入出險房企一列。   如今融創針對110億美元境外債務(其中37億美元2022年底前到期),一邊忙著境外債務重組事宜,一邊忙著聯合AMC盤活資產,為旗下項目引入資金。   “招保萬金”聚首   這幾年,“碧萬恒”維持著三分天下的局面。提起地產行業的頭部房企,想到的也是碧桂園、萬科、恒大。   殊不知,在房地產黃金時代,“招保萬金”才是四大天王。只是后來金地、招商蛇口規模增速漸漸跟不上,才落后于萬科、保利。   如今房地產劇烈洗牌之后,倒是讓“招保萬金”重聚TOP10。   保利不必繼續在“追三逐四”中徘徊了,它直接晉升“榜眼”,回到2012年的高光時刻。當年,保利以1017億元的合約銷售額,一舉成為國內第二家千億房企,僅次于萬科。千億規模在那個時候,仍是稀缺的存在。   但隨后幾年,保利漸漸掉隊,再沒進過前三,甚至2015年連前五都沒進。保利也喊過“追規模”,“鐵娘子”宋廣菊曾于2017年宣布,保利要在兩三年內,重回行業前三。   后續的故事大家也都了解,直到宋廣菊退休,重回前三依然只是未竟的夢。2021年,好不容易恒大被擠下去了,但冒出來融創搶了“前三”席位。   直到今年,保利終于發力,全年實現銷售規模4573億。   “不當老大很多年”的萬科雖然掉落了一個名次,但依然占據前三。萬科這一年的工作重點,是在于保障業務基本盤,把盈利拉回正常增長的軌道。   招商蛇口也很穩,維持著“前港-中區-后城”模式,這三年的排名都在前十以內,今年更是上升了一個名次,沖到第六。   “招保萬金”隊伍掉隊比較嚴重的要數金地,雖然多年來盡力提高銷售業績,但無奈規模上不去,一直在第一梯隊門口徘徊。   比起規模增長,金地向來更強調ROE的水平。在金地集團2021年業績說明會上,董事長凌克也繼續強調,在規模上,金地集團不“唯規模發展論”,更看重銷售規模與利潤總額的平衡發展。   今年得以重返前十,在于其推售的大部分項目均為核心城市的重點項目,去化率保持正常水平。據了解,2022年上半年,金地在深圳單城的銷售規模超過了150億元,上海單城銷售規模超過了130億元。   至此,“招保萬金”均進入第一梯隊。是否會迎來新的“招保萬金”時代也很難斷定,畢竟當前市場環境復雜,更新迭代速度快,誰會是下一家迸發的房企,誰也說不準。   國資提速   跟2021年相同,2022年地產10強當中,國資背景、民營房企的比例同樣為6比4。   整體市場上仍是以“國進民退”的結構呈現,包括融資、土拍、銷售等各個環節,國資背景更占據上風。   可以看到,中海、華潤置地、招商蛇口等央企,一路走過來更加平穩。   顏建國帶領下的中海,此前銷售保持著提速,中海銷售業績也從2016年2106億港元上升至2021年3695億元。2022年隨著整體行業規模降低,中海銷售也降速,全年僅實現2955億,同比降20.4%。   現在中海更重要的任務是,研判新的更好的項目。在2022年中期業績溝通會,顏建國透露,“未來幾個月,我們會保持積極姿態,全面撒網,希望有更好項目能夠進來。”   華潤置地則一直在沖刺銷售。在大本營深圳,華潤置地有著主力項目——華潤城。該項目分5期開發,1-3期為潤府系,4-5期為潤璽系,是深圳網紅盤的代表。這兩年市場熱度不夠,但華潤置地在深圳的銷售額基本都有三四百億元。   黑馬“建發國際”靠著國資背景,逆勢發展。2022年發力銷售,全年實現合約銷售金額1703億元,一舉擠入行業前十。   另一邊,監管層對于優質房企支持也不少,從年初的示范性房企,到年底支持房企融資“三支箭”,都在盡力為他們紓困,助力解決資金問題。   這次雙雙沖上TOP10榜單的金地、綠城均受益其中。今年8月,金地作為優質房企成為“中債增”擔保的首批試點房企之一。而綠城還受益于大股東中交的背書,不缺融資渠道。僅2022年上半年,綠城境內外發債金額達到211億元。   優質房企不缺資金發展,可以更專注銷售提振。   綠城在市場有所回暖的第三季度搶收了一波,該季度實現銷售金額840億元,較第二季度增長了30%。2022年全年,綠城實現全口徑銷售額2128億。   市場盼回歸   守住地產十強的位置,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當前房地產市場承壓的環境之下,獲得銷售突破幾乎是難上加難。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前11月,我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2萬億平方米,同比下降23.3%,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26.2%。   不以規模論成敗,成為這兩年各家房企的共識。活下去,比高規模來得更重要。   唯規模論的說法早已被拋棄,談論排名意義不大,如今要在地產江湖取勝,要靠交付、要靠質量,還要靠口碑。   市場充斥著停工、爛尾、工人討薪等各種負面消息,購房者對于房企的信任度不斷減弱,尤其是民營房企處于信用崩塌的邊緣,亟需恢復形象。   經過一輪行業出清之后,生存下來的更多是財務穩健、戰略發展方向清晰的房企,有著比較明確的未來,至少不會再度濫用高杠桿,導致市場畸形。   監管層也正努力扭轉市場風向,一方面暢通房企融資渠道,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另一方面,解綁部分城市的樓市政策,提振市場情緒。從供給端到需求端不斷發力,支持房企走出低落期。   目前,南京、佛山、東莞、長沙等多個城市已經逐漸放開限購政策,相信會釋放一部分的購買力,有助于活躍市場。   市場整體正在筑底回升,但需要一定時間恢復,隨著穩經濟政策的加碼,加上疫情放開的樂觀預期,相信市場購買力的回歸會繼續加速。   有預測稱,目前缺失信心有望逐步重塑,尚在觀望的潛在置業群體或將陸續入市,房地產交易也將逐步回歸穩定,預計到今年二季度可能形成市場底。   此番銷售回暖,并不意味著回歸前幾年的樓市熱潮,也不意味著房企可以再次沖上高規模,而是要讓市場回歸平穩狀態。   過去以恒大、融創等為代表的房企一路高歌猛進,以高周轉模式造就銷售神話,如今已是逝去的歷史。而血淋淋的教訓告訴我們,這樣的歷史不能再重演。   現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用戶1248102062: 去年年初,保利發展提出了“進三爭一”的新目標。如今一年時間過去,其以4573億元的全口徑銷售額躍居行業第二,較2021年提升了兩個座次,與第一名碧桂園的銷售業績僅相差70億元。 保利的上位意味著行業格局重塑,曾經的“恒碧萬融”徹底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碧保萬華”的新局面。 從“神壇”上跌落的頭部房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22年的殘酷基調。過去五年間,房地產市場蓬勃發展,一批又一批的黑馬企業為行業注入新鮮血液,千億房企數量從2017年的17家增至2021年的43家。 這一勢頭在2022年急轉直下。過去一年,房地產行業遭遇百年未有之變革,銷售下行、融資斷流、疫情反復……市場無奈步入出清階段,開發商各項能力備受考驗,“生存”成為貫穿全年的主旋律。 01 整體目標完成率創下新低 2022年初,受市場行情走弱影響,不少房企沒有像往年一樣公開披露銷售指引,部分企業甚至主動下調了全年業績目標,以期能夠平穩度過。 不過現實總是難以預料,由于市場下行程度遠超預期,規模房企的實際業績完成情況亦不樂觀。2022年,規模房企的目標完成率中位數為74.5%,這一數值在2021年為88%,2020年為105%,差距明顯。 若從公開披露業績指引的14家規模上市房企來看,2022年僅有濱江、越秀兩家企業完成年度業績目標,占比不足15%。 具體來看,截至2022年12月末,濱江全年累計實現銷售金額1539億元,完成了年初定下的1500億元全年目標,業績完成率約為103%;越秀全年實現銷售額1260億元,超出業績目標25億元,完成率為102%。 排在二者之后綠城全年銷售金額超3000億元,招商蛇口全年實現銷售金額2926.3億元,二者皆未能完成3300億元的銷售目標,但完成度均在90%左右;首開股份、碧桂園、保利置業、遠洋四家企業的目標業績完成率在70至80%(含)之間,其中碧桂園實現權益銷售額3569.1億元,距離4550億元的權益銷售目標尚有約981億元的差距;剩余6家企業皆不足70%,龍湖實現銷售額2032.7億元,目標完成率為68%,美的置業為53%,建業為37%。 業績完成率的低迷有市場降溫、購買力不足的影響,亦有企業自身資金承壓、收縮投資的緣由,而由于這幾方面因素又相互影響,導致房企無法從單個維度突圍,行業走向便愈發疲軟。 2022年以來,出險房企名單不斷拉長,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購房者的觀望情緒。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1月至11月,商品房銷售面積為121250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3.3%,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26.2%;商品房銷售額同比下降26.6%至118648億元,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28.4%。 銷售端的降溫極大影響了房企自身造血能力,加之融資枯竭、既有債務到期,企業資金鏈不斷承壓。為控制成本,開發商們開始收縮投資、減少拿地,行業整體投資積極性降至谷底。 克而瑞在一則報告中指出,2022年,百強房企的拿地銷售比僅有0.18,創下201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有超過四成企業2022年投資幾乎暫停,譬如奧園、新力控股、時代中國、花樣年、中駿、融信、寶龍等企業。 根據中指院數據,去年22城集中供地中,地方國資成為拿地主力,拿地金額占比達到42%,超過了央/國企的37.4%,而民營房企僅為15.8%、混合所有制企業為4.8%;百強房企拿地總額為12975億元,同比下降48.9%,它們的招拍掛權益拿地總額僅占全國300城土地出讓金的35.3%。 拿地收縮直接導致了新增項目減少,繼而影響房企業績表現。2022年前11個月,房地產開發企業住宅新開工面積為8173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9.5%;住宅竣工面積為4044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8.4%。 02 千億房企數量腰斬 除行業整體業績完成度顯著低于往年外,2022年的千億房企數量亦大幅減少。克而瑞數據顯示,2021年43家房企全口徑銷售額超過千億,2022年這一數字只剩下20家,同比下滑了近53.5%,包括恒大、世茂、金科、中梁、融信、正榮、美的置業、榮盛發展、卓越、奧園、祥生、龍光、雅居樂、中南置地、陽光城、雅居樂、佳兆業、新希望等在內的23家房企消失在千億陣營。 以恒大為例,2021年,出險的恒大行業排名跌出前三,但仍以4400.3億元的銷售額占據了行業第5的位置,2022年該公司行業排名繼續下滑,最終實現銷售額455.3億元,位居第42名。 再如龍光,其2021年以1402億元的銷售額位居行業前30,2022年則滑落至第44名,銷售金額大幅縮水至441億元;雅居樂的銷售額則從2021年的1390.1億元降至523.2億元;陽光城亦從1838.1億元降至428.3億元…… 這些消失在千億梯隊的房企更為直觀地反映了市場的殘酷。很長一段時間里,恒大、碧桂園、萬科、融創被業內譽為“四大天王”,銷售榜單上的前四個席位總是被它們鎖定,而隨著恒大、融創出險,行業格局也迎來新一輪洗牌。 2022年,碧桂園以4643億元的全口徑銷售額位居行業第1;緊隨其后的是保利發展,公司以4573億元“超車”萬科,榮登行業第2;萬科則實現全年銷售額4202.2億元,為行業第3,排名較2021年下降了一個位次。 3000億-4000億元梯隊的有華潤置地、綠城兩家,其中華潤置地以3013億元的銷售額躍居行業第4,較2021年同期上升了4名,排名超過中海地產、招商蛇口;后兩者的銷售額均在2000億-3000億元之間,與之同梯隊的還有金地、龍湖。 1000億-2000億元梯隊的房企共有11家,分別為建發房產、融創、金茂、濱江、綠地、中國鐵建、越秀、旭輝、華發、新城、遠洋。 其中,建發房產實現銷售額1703.2億元,行業排名從2021年的第21名升至第10;融創從2021年的行業第3跌至第11,銷售金額為1692.1億元;中國鐵建則以1281億元的銷售額躋身行業TOP 15。 一個明顯的現象是,盡管不少房企的排名在這輪行業出清中逆勢上升,但它們的銷售額卻反向下降。以中國鐵建為例,公司2021年的銷售金額為1428.8億元,位居行業第26名,其2022年的銷售額相比減少了147.8億元,但行業排名卻提升了11名。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行業整體銷售規模的下滑。根據克而瑞統計數據,2022年百強房企共實現操盤銷售金額64622.2億元,同比下降41.6%。若按季度劃分,去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的操盤銷售金額同比降幅分別為47%、53%、33%、28.5%,市場低迷情緒顯著。 受此影響,百強房企各梯隊的銷售門檻亦明顯降低,且均低于近年同期。其中,TOP 10房企銷售操盤金額門檻同比降低41.9%至1673.1億元;TOP 30房企的銷售門檻為507.2億元,同比下降55.8%;TOP 100以及TOP 200房企的門檻也分別降至116.1億元、23.9億元。 易居企業集團CEO丁祖昱在近日的一則發布會中指出,預計2022年全年商品房成交額13.3萬億元,成交面積13.6億平方米,行業規模已重回2015年,“其實2013年、2014年、2015年的市場規模差不太多,所以也可以說回到了近十年前”。 億翰智庫亦稱,房地產行業增速放緩已是不爭的事實,規模為王的時代已近終結,未來的競爭焦點必然迎來新的轉向。在該機構看來,2022年是行業總量下臺階的一個起始點,未來3-5年間,總量或將在這一平臺上下波動,新房成交亦將進入新平臺期,難以回到最初水平,“2023年開發投資大概率仍將維持負增長”。 記者  吳典 編輯  左宇  熱文推薦,看這里↓↓ 競價超50輪,建發濟南火拼保利置業 大師的房子也愁賣 奧園的新動作 綠地的“朋友”,撿漏上海老建筑 碧桂園“更新”董事會 熱點專題,看這里↓↓ 房企尋路①|盈利的陣痛 房企尋路②|誰真的做到了降本增效? 房企尋路③|土儲的反轉 房企尋路④|明升暗降的周轉率                 好看的人都點了在看↓ 觀點指數: 關注:點擊上方藍字“觀點指數”,歡迎置頂或設為星標,即可快速獲取更多專業數據資訊、研究報告、深度干貨。 摘要:龍湖集團2022年累計交付11萬余套住宅。仁恒置地:已贖回并注銷2023年到期的美元債本金約1960萬美元。三亞大悅城項目封頂并啟動招商,目前定于2024開業。 龍湖集團2022年累計交付11萬余套住宅。仁恒置地:已贖回并注銷2023年到期的美元債本金約1960萬美元。三亞大悅城項目封頂并啟動招商,目前定于2024開業。 企業動態 龍湖集團2022年累計交付11萬余套住宅。 美的置業2022年錄得合同銷售金額792.4億元,已售銷售面積631.6萬平。 中梁控股2022年累計交付109個批次,超7萬套住房。 正榮地產聯手寧波銀行南京分行達成金融戰略合作。 資本市場 “20寶龍04”較前收盤價首次跌超20%,觸發盤中臨停。 仁恒置地:已贖回并注銷2023年到期的美元債本金約1960萬美元。 聯投置業8.91億元ABS項目已獲受理。 國美零售直線拉升漲超5%,此前公布債轉股方案。 房地產開發板塊異動拉升,三湘印象漲停、濱江集團漲7.47%。 深圳鉅盛華股份公司金融債權以底價17.28億元成交。 土地交易 福州福清3.88億元出讓三宗商住地,2022土拍總成交額75.82億元收官。 湖北恩施總價5.6億元成交三宗地塊,宅地面積共351畝。 地產資管 光大控股附屬與光大嘉寶訂立第二份貸款協議,為其提供10.53億元貸款。 雅居樂完成以先舊后新方式配售2.69億股,所得款項凈額6.17億港元。 際華集團:擬轉讓子公司陜西際華園,交易總金額不超過8.3億元。 大唐集團5.42億收購重慶天譽林溪府73.73%股權,并退出與天譽置業的合作。 保利發展計劃非公開發行不超過8.19億股,募集資金125億元。 國泰君安:長三角二期基金首期認繳出資額為71.032億元。 健之佳擬1.32億元于河北唐山投建唐人醫藥物流中心。 創新業務 中新(天長)工業綠島表面處理園項目舉行“云簽約”。 豐臺區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一期正式開園,園區總建筑規模19.5萬平方米。 工信部發布會:及時滿足全國養老機構疫情防控重點醫療物資需求。 商業地產 三亞大悅城項目封頂并啟動招商,目前定于2024開業。 華潤置地大連首個購物中心華南萬象匯開業,建筑面積16.4萬平方米。 家樂福零售云華南區4店連開。 「茶顏悅色」九周年門店數超550家。 喜茶五城首店齊開,均非一線城市。 行業政策 河南:取消和調整房地產過熱時期妨礙消費釋放的限制性政策。 鄭州:凡具有合法穩定就業或住所人員可申請登記城鎮居民戶口。 江蘇揚州:人才購買首套房給予契稅50%補貼延期到2023年6月30日。 南昌安義縣:購買新建商品房最高可獲補貼款1萬元。 數據研讀 河南預計“十四五”間將新增城鎮常住人口約600萬人。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中國基金報:11月底,中國基金報-母嬰保健建議】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