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藥的成長之路:產前保健知識

時間:2023-11-17 16:50:50 作者:產前保健知識 熱度:產前保健知識
產前保健知識描述::福往福來的成長之路: 創新藥通常指從實驗室發現新的分子或化合物開始,經過動物實驗了解其安全性以及毒性反應,了解在動物體內的代謝過程,作用部位和作用效果,再經過首次人體試驗,經歷I期,II期,III期臨床試驗,證實安全有效及質量可控制之后,才可以獲得藥物監管機構的批準。需要先后經歷10到15年的時間,耗資可達數十億美元。 創新藥不同于仿制藥,創新藥強調首創性,研發難度大,需要經過大量臨床試驗和嚴格的審批。 創新藥產業的上游為原材料生產商,中游為創新藥研發及生產企業,下游為醫療機構、藥店。 創新藥的投入產出比如何?決定創新藥銷售收入的因素有哪些?目前我國創新藥的發展處于一個怎樣的大環境之中?醫保對創新藥有哪些影響?目前在全球和我國創新藥的研發管線構成是怎樣的?適應癥分布情況如何?靶點分布情況如何?都有哪些活躍的研發公司?創新藥未來的驅動因素是什么?有什么確定性高的研發方向?重點公司有哪些?下面我們將逐一分析。 新藥研發成本高昂,Steven M. Paul 等人于 2010 年發表在《Nature ReviewsDrug Discovery》上的研究表明,開發一款新藥所需時間約為 13.5 年,研發投入約為 8.73 億美元,若考慮資本成本,則成本高達 17.78 億美元。而隨著新藥研發的難度和風險不斷上升,該成本仍將持續上漲。 Vinay Prasad 等人發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一篇研究對于 10個單一品種的抗癌藥公司進行分析發現,一種抗癌藥推向市場的成本為6.480 億美元,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收回研發成本,有些公司的收入比研發支出高 10 倍以上。這一罕見的經濟現象為創新藥投資帶來極大的吸引力。 從研發支出占收入比重來看,除 Cabozantinib 之外,其余藥物的研發支出均遠小于收入,其中伊布替尼、恩扎盧胺等四個藥物甚至低于 10%,考慮到創新藥凈利潤率較高,藥品上市后數年內即可收回前期研發成本,而且部分藥物以對外授權的方式獲得授權收入,無需學術推廣等其他費用,利潤更加可觀。 該研究所選取的 10 種藥物研發成本之間的差距雖大(最高是最低的 12.4 倍,相差 17.9 億美元),但其相差程度遠遠小于批準后收入的差距(最高是最低的 109.1 倍,相差 220.7 億美元),綜合來看,上市后收入是決定投入產出比的最關鍵因素。 患者基數:一個藥物的適用患者基數主要由人口基數和患病率/發病率所決定,相對較為穩定; 滲透率:在適用患者群體內,一個藥物的滲透率則取決于有效性、安全性、可及性和學術推廣等因素,其中有效性、安全性的臨床價值是實現推廣、增加滲透率的前提條件; 定價:隨著未來醫保談判逐漸常態化,藥物經濟學將廣泛應用在創新藥定價中,而當前國際主流的藥物增量成本效果衡量方法也將逐步推廣到國內,未來臨床價值將是定價權的關鍵因素。 綜合來看,未來只有實現更高臨床價值,方可: 擁有更高的定價權,成為利潤率的直接決定因素; 獲取臨床醫患的認可,是臨床滲透率的核心驅動力。 在高臨床價值的基礎之上,企業強大的學術推廣能力將是迅速提升滲透率、實現高銷售額的商業回報的關鍵。 近十年,為改變我國醫藥行業長久落后的現狀,一系列政策不斷出臺,中國醫藥行業可謂發生了巨變,同時資本和人才也提供了巨大助力。由此,中國創新藥行業發展環境迎來重大利好,行業發展處處煥發勃勃生機。 受制于時代發展水平的限制,過去我國對藥物研發創新能力沒有給予足夠重視,醫藥相關政策也沒有充分表現出鼓勵創新的導向,仿制藥往往是企業的第一選擇。近些年政府發布了一系列對創新藥利好的政策,以推動創新藥企的發展。從臨床、申報上市到落地使用的全流程,多種政策共同發力為我國創新藥的快速發展營造出良好環境,為創新藥發展奠定了基石。 醫藥行業的快速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資本關注到醫藥市場,一級市場表現活躍。二級市場也突破性地對上市規則進行改革,降低了對醫藥行業的上市要求,進一步推動了創新藥行業欣欣向榮的局面。更多資本的流入為我國創新藥的啟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 創新人才是創新藥研發的內在核心,人才引進政策的推出為創新藥發展做好了充分鋪墊。近年來生物醫藥園區為引入優質人才,制定了優厚的人才引進政策,吸引一批又一批優質醫藥人才回國進行創業,為中國創新藥行業注入新鮮血液。 近年來,政府頒布和改革了多項政策以支持創新藥的快速發展,其中包括特殊審批管理條例、先行區政策及醫保政策。 以鼓勵藥品創新,提升藥品質量為導向,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新藥注冊的特殊審批管理規定,在加快新藥注冊步伐上取得了良好效果。2020年新修訂的《藥品注冊管理辦法》頒布,明確建立藥品加快上市注冊制度,支持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藥物創新。《藥品注冊管理辦法》設立了突破性治療藥物、附條件批準、優先審評審批、特別審批四個加快通道,并明確了每個通道的納入范圍、程序、支持政策等要求。 納入突破性治療藥物的產品能夠在臨床試驗關鍵階段加強與CDE審評人員溝通,從而大幅降低監管阻力,提高臨床試驗效率,提升上市審批速度;滿足附條件批準上市的藥物允許在完成Ⅲ期確證性臨床試驗前附條件批準上市,大大縮短藥物臨床研發時間;納入優先審評審批通道的藥物上市許可申請審評時限將縮短至130日,其中臨床急需的境外已上市境內未上市的罕見病藥品審評時限可縮短至70日;納入特別審批通道的藥物,NMPA將組織加快并同步開展藥品注冊受理、審評、核查、檢驗工作。 在新藥審批政策的支持下,我國創新藥上市申請審批速度明顯加快。2012年,我國創新藥遞交NDA到獲批上市的時間平均為927.4天,而2022年這一時間已經縮短至485.7天,新藥審批速度也呈現出加快的趨勢。 建設先行區是我國對加速創新藥行業發展的另一大政策創新模式,其能夠通過臨床使用國外已上市、國內未上市的藥物,產生真實世界數據,達到加速藥物上市的目的。2013年2月,海南博鰲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成立,允許臨床急需的藥品藥械在指定醫療機構先行先試。2015年大灣區概念提出,2019年2月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海南博鰲樂城和大灣區的建立成功打造了與全球醫療資源高度協同接軌的特區。 除藥品審批和先行區政策之外,國家對原有的醫保政策也作出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以適應和推動創新藥的發展。 首先是對醫保目錄的調整時間進行了改革。以往醫保目錄調整時間間隔較長,不利于新藥進入。國家醫保局近年來逐漸建立起醫保目錄動態調整機制,原則上每年對醫保目錄調整一次。 其次是對醫保目錄的藥品準入路徑也進行了調整。伴隨著國家談判的發展進程,從2017年開始,談判準入逐漸成為目錄調整的重要方式。2019年醫保目錄調整方案明確規定我國醫療保障目錄藥品調整的準入路徑分為常規準入和談判準入兩種。在滿足有效性、安全性等前提下,價格(費用)與藥品目錄內現有品種相當或較低的,通過常規方式納入目錄;價格較高或對醫保基金影響較大的專利獨家藥品應當通過談判方式準入。近些年,談判準入逐漸成為藥品調入的主流。根據醫藥魔方數據統計,2017年,國家醫保目錄通過常規準入的方式調入的藥品數量還有339種,到2021年國家醫保目錄通過常規準入的方式調入的藥品數量已經下降為7種,而通過談判準入的方式調入的藥品數量從2017年的44種上升為2021年的67種。 隨著醫保制度的改革,創新藥逐漸成為醫保談判的主流。在目前開展的五次國家藥品集中談判中,出現明顯的上市新藥比例增多的趨勢。17、18、19年談判品種銷售額的增長,也體現了醫保對于創新藥上市銷售的助力。 根據Pharmprojects數據庫顯示,截至2022年8月8日,全球正處在活躍研發過程中的藥物有19139個。包括臨床前研究藥物11476個,占60.0%;Ⅰ期臨床藥物3144個, 占16.4%;Ⅱ期臨床藥物3031個,占15.8%;Ⅲ期臨床藥物1165個,占6.1%;在審狀態藥物240個,占1.3%,另外,還包括83個已經在某些國家市場上市,在另外國家市場繼續研發的藥物,占0.4%。龐大的臨床前研究是后續臨床研究成功的基礎,構成了全球研發管線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從2011年開始,全球新藥研發管線增速在波動中保持增長趨勢。2019年-2021年,全球新藥研發管線整體增速在6%-10%之間。分不同的研發階段來看,臨床前研究在近幾年保持著更高的相對增速,為未來臨床試驗數量繼續增長,保持研發管線的活力提供了有力支撐。 從適應癥類別來看,全球藥物研發管線的適應癥比較集中。抗腫瘤這一適應癥占據最大的比重:共有7758種藥物針對抗腫瘤這一適應癥研發,占覆蓋所有適應癥的所有藥物的32.2%;其次是神經系統、抗感染、營養及代謝、肌肉骨骼系統以及免疫系統,分別有3020、2493、2291、1242、1208種藥物;占比分別為:12.5%、10.3%、9.5%、5.2%及5.0%。從疾病譜的角度來看,腫瘤仍然是困擾人類生存最主要的疾病,與此同時,以帕金森癥、阿爾茲海默癥等為代表的神經系統疾病,以糖尿病為代表的代謝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等代表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是全球醫藥行業探索的主要領域。 在腫瘤這一適應癥類別中,乳腺癌、非小細胞肺癌、結直腸癌、胰腺癌和卵巢癌是研發藥物最多的5個適應癥;神經系統疾病這一類別以阿爾茲海默癥、帕金森癥、肌萎縮性側束硬化癥以及疼痛性疾病為主;抗新冠病毒、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性疾病、自身免疫病也是目前全球藥物研發中比較關注的適應癥類型。 從活躍在全球藥物研發管線上的公司來看,目前全球活躍研發的藥物共19139個,對應的公司數量是5633家,平均每家公司研發藥物3.40個。 研發管線規模最大的20家公司的管線總數量為2404個,占全球藥物研發管線的12.56%。 全球藥物研發管線規模最大的公司TOP20中,中國的恒瑞醫藥和石藥集團上榜,分別以105和64種藥物位列第12名和第20名。 截至2022年8月8日,根據Pharmprojects數據庫顯示,全球藥物研發管線共包括2179種作用機制;其中,最熱門的30種作用機制占比為35.9%。 截至2022年8月8日,全球藥物研發管線最熱門的作用機制是腫瘤免疫治療,涵蓋3344種藥物。腫瘤免疫治療是一個比較大的范疇,其中,免疫檢查點抑制劑、T細胞刺激劑、NK細胞刺激劑、PD-1拮抗劑、PD-L1拮抗劑、CTLA-4拮抗劑等都可以歸為這一范疇。 全球熱門作用機制中包括一些迅速發展的新興技術,比如以CAR-T細胞療法、CAR-NK細胞療法為代表的細胞免疫治療,基因組編輯等。在發展相對“成熟”的腫瘤靶向治療領域,仍然有部分作用機制上榜,說明這仍然是受到關注、持續發展的領域。比如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家族的EGFR、HER-2;以及其下游信號分子,K-ras等,針對腫瘤血管生成的抑制劑等。 截至2022年8月8日,根據Pharmprojects數據庫顯示,全球藥物研發管線共包括1887個靶點;其中,最熱門的30個靶點涵蓋的藥物占所有靶點涵蓋的藥物之比為12.6%。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針對的靶點PD-1和PD-L1是目前全球藥物研發最熱門的靶點之一,標志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研發活躍程度很高。CD19是CAR-T治療最常見的靶點,也成為全球熱門靶點之一。腫瘤信號分子,比如:跨膜蛋白HER2、EGFR、下游分子K-ras以及在腫瘤發展中起重要作用的VEGFR-A也仍是目前全球新藥研發的熱門靶點。 根據Pharmprojects數據庫顯示,截至2022年8月8日,研發企業總部位于中國大陸的、正處在活躍的研發過程的藥物(包括lisence-in)有3716個。其中包括臨床前研究藥物1929個,占51.9%;Ⅰ期臨床藥物896個, 占24.1%;Ⅱ期臨床藥物529個,占14.2%;Ⅲ期臨床藥物283個,占7.6%;在審狀態藥物71個,占1.9%。將我國藥物研發管線和美國藥物研發管線進行橫向對比,可以發現,從管線規模上來看,我國與美國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臨床前研究的差距最大;從管線結構上看,與美國相比,我國藥物研發管線臨床前研究的占比相對較低,而Ⅰ期臨床、Ⅲ期臨床藥物占比較高。說明我國藥物研發在較早期的原始創新上投入較弱,更關注相對成熟的藥物。 從更長期的維度比較中美兩國的藥物研發管線規模,2022年,我國企業藥物研發管線規模和美國2002年的水平大致相當。我國藥物研發管線規模雖然和美國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但近年來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目前,我國藥物研發管線規模仍展現出蓬勃生長的態勢。從2015年開始,我國藥物研發管線整體增速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均超過30%,其中,2019年高達56%,遠遠高于全球整體水平,也遠遠高于美國的水平。分不同的研發階段來看,我國企業Ⅰ期臨床研究在近幾年保持著更高的相對增速,與美國的臨床前研究保持最高的相對增速有所差異。 抗腫瘤這一適應癥領域在我國企業藥物研發管線中占據最大的比重:共有2040種藥物針對抗腫瘤這一適應癥類別研發,占覆蓋所有適應癥的所有藥物的47.6%;其次是抗感染、營養及代謝、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分別有389、347、342和197種藥物;占比分別為:9.1%、8.1%、5.6%及4.6%。 在腫瘤這一適應癥類別中,乳腺癌、非小細胞肺癌、乳腺癌、胃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和結直腸癌是我國企業研發藥物最多的5個適應癥;另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類風濕性關節炎、自身免疫病受到我國企業關注相對較多。 將我國和美國企業藥物研發管線適應癥分布進行對比,可以發現,與美國藥物研發管線相比,我國藥物研發管線的適應癥集中度更高,針對抗腫瘤領域研發的藥物占比高達47.57%,超過美國的30.47%。 從規模上看,與美國相比,我國藥物研發公司數量較少;平均每家公司的管線規模相對較大。目前,我國企業活躍研發的藥物共3716個,對應的公司數量是761家,平均每家公司研發藥物4.88個,而美國企業活躍研發的藥物共8469個,對應的公司數量是2502家,平均每家公司研發藥物3.38個。 但是,我國處于頭部的公司研發管線規模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我國研發管線規模最大的公司是恒瑞醫藥,根據Pharmprojects數據庫顯示,該公司活躍的研發管線包括105種藥物,而美國研發管線規模最大的公司百時美施貴寶擁有179種在研藥物。我國企業研發管線超過100種藥物的企業僅恒瑞醫藥一家,而美國有6家公司。 我國藥物研發管線規模最大的20家公司的管線總數量為802個,占我國藥物研發管線的21.58%;美國研發管線規模最大的20家公司的管線總數量為1454個,占美國藥物研發管線的17.17%。與美國相比,我國藥物研發管線向大公司集中的程度更高。 根據Pharmprojects數據庫顯示,目前我國藥物研發管線共檢索到714種作用機制,是全球的將近三分之一。 整體來看,我國藥物研發最熱門的前30個作用機制和全球的情況吻合程度較高。其中,腫瘤免疫療法作為目前全球最受關注的研究領域,在我國藥物研發中也占據最重要的位置,共涵蓋926種藥物,其中包括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L1拮抗劑、PD-1拮抗劑等子類別也在我國藥物研發熱門作用機制中排名前列。 最熱門的30個作用機制所涵蓋的藥物數量占所有作用機制涵蓋的藥物數量的45.36%,而全球這一數值是35.93%,說明我國藥物研發管線中在機制上存在向熱門賽道集中的現狀。 提取我國藥物研發管線中最熱門的30種機制以及它們對應的全球熱門程度排名,并作散點圖比較這些作用機制在我國和全球熱門程度排名的高低。結果發現:對于相對“成熟”的機制,我國的熱門程度高于全球整體水平,如:Claudin 18拮抗劑在我國排名第17位,而在全球排名僅為66位。而在一些快速發展的新興領域上,在我國的熱門程度不如全球水平。比如:NK細胞刺激劑、基因組編輯等。 根據在Pharmprojects上檢索到的結果,目前,我國藥物研發管線共涵蓋607個靶點。其中,最熱門的30個靶點涵蓋的藥物占所有靶點涵蓋的藥物之比為24.7%,高于全球水平。我國藥物研發排名前6的靶點和全球熱門靶點前6名幾乎完全吻合,分別是PD-L1、CD19、CD3e、EGFR、PD-1、HER2。與全球最熱門的靶點不同的是,我國藥物研發管線中最熱門的30個靶點除了GLP-1受體和胰島素受體之外,大多數靶點和抗腫瘤相關,這也從側面印證了我國藥物研發向抗腫瘤領域集中的特點。 目前,美國藥物研發管線共檢索到1437個靶點,超過我國的兩倍。其中,最熱門的30個靶點涵蓋的藥物占所有靶點涵蓋的藥物之比為11.6%,略低于全球水平,同時遠遠低于我國水平。美國藥物研發在靶點上涵蓋較廣泛,因此可能會有新的、有潛力的靶點從中脫穎而出;另一方面,美國藥物研發在靶點分布上具有和我國不一樣的特征,具有比較分散的競爭格局。 對創新藥板塊而言,人口是最大的底層邏輯,我國的人口結構當前面臨的最重要的趨勢就是人口老齡化,同時人民生活質量近年來也在持續改善過程中,而這些因素會對疾病譜變遷產生深遠的影響。在這種變遷趨勢中,患者數量逐漸增多帶來的需求、以及需求始終存在卻無有效治療方案的疾病將成為新的行業驅動,有望催生新一代的創新藥牛股。 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退行性疾病的發病率很可能上升,如: 神經退行性疾病:由于神經元或其髓鞘的喪失,隨著時間推移而出現的功能障礙,如阿爾茨海默癥、帕金森癥、癲癇等; 骨與關節的退行性疾病:隨著年齡增長,還可能伴隨肥胖、勞損、創傷等因素導致骨與關節發生退行性病變,比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骨性關節炎、骨質增生等; 這種退行性疾病很多情況下不會在短時間內造成生命危險,但是發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多、人均預期壽命的延長,這樣的退行性疾病可能會成為較高的社會健康負擔。 隨著中國城鎮化率的不斷提升,有一部分與城市化生活方式相關的疾病的發病率可能也會隨之增加,進而創造出新的臨床需求。 城鎮化導致的生活方式改變有可能引發的疾病當中,有些治療領域相對藍海,很可能蘊含著強大的行業β屬性,例如: 過敏性疾病:過敏性疾病通常與經濟發展和城市化有關,過敏率在全球范圍內各不相同,并且在發達的城市化國家相對更高; 哮喘:哮喘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炎癥性疾病,除了與遺傳相關之外,生活環境也是哮喘癥狀表現的關鍵驅動因素,包括空氣污染和生命早期微生物暴露; 自身免疫和炎癥性疾病:近年來學界有觀點認為自身免疫和炎癥性疾病與過度衛生之間存在相關性,可能與生命早期接觸微生物多樣性減少有關,而發達國家的城市化、自身免疫和炎癥性疾病的增加趨勢間接支持這種假設。 腫瘤的發病率與年齡密切相關,而隨著我國老齡化的持續加深,腫瘤患者的發病人數可能持續提升,而當前的抗腫瘤治療方法顯然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抗腫瘤需求,盡管已經有很多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新療法推上臨床,但是部分腫瘤應答率低、耐藥、藥物副作用等問題依然亟待解決。盡管抗腫瘤藥物的研發競爭十分激烈,但該領域仍然蘊含著誕生重磅炸彈藥物的較高機會。 恒瑞醫藥是國內醫藥研發龍頭企業,具有行業領先的制藥全面集成平臺,已前瞻性地廣泛布局多個治療領域。目前,公司有11個創新藥獲批上市,60余個創新藥正在臨床開發,250多項臨床試驗在國內外開展。公司在腫瘤領域有豐富的研發管線,覆蓋激酶抑制劑、抗體藥物偶聯物(ADC)、腫瘤免疫、激素受體調控、DNA修復及表觀遺傳、支持治療等廣泛研究領域,在自身免疫疾病、疼痛管理、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感染疾病、呼吸疾病、血液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領域也進行了廣泛布局。2021年,公司研發投入62.03億元,同比增長24.34%,占銷售額比重23.95%。2022 年上半年,公司累計研發投入達到 29.09 億元,同比增加12.74%,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同比提升至 28.44%。公司在美國、歐洲、日本和中國多地建有研發中心,形成各有特長、功能互補的全球研發體系,有超過5400名研發人才,其中碩博人才超過3000名。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復星醫藥的研發管線包括自研小分子創新藥27項、自研生物創新藥26項、許可引進創新藥11項以及自研生物類似藥14項,通過自主研發、合作開發、許可引進、深度孵化等多元化、多層次的合作模式,豐富創新產品管線,并在RNA、溶瘤病毒、基因治療、靶向蛋白降解等前沿技術領域積極探索 。2021年公司研發投入49.75億元,占營業收入之比為12.75%,2022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共計 23.99 億元,同比增長 22.77%。 君實生物依托核心技術平臺,具有豐富的在研產品管線,包括28個創新藥,2個生物類似物,主要覆蓋腫瘤、代謝、自身免疫、神經系統、抗感染等重大疾病領域。君實生物已實現首個重磅品種抗PD-1單抗拓益(特瑞普利單抗,產品代號:JS001)的上市銷售,具有源頭創新研發能力。2021年,公司研發投入20.69億元,同比增長16.35%;2022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10.62億元,同比增長12.14%。 榮昌生物擁有全面一體化、端到端的藥物開發能力,涵蓋了所有關鍵的生物藥開發環節,包括發現、臨床前藥理學、工藝及質量開發、臨床開發及符合全球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生產。依托于融合蛋白、ADC 和雙抗三大研發平臺,公司目前針對二十余種適應癥共有七種產品處于臨床開發階段,用于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泰它西普和用于治療胃癌與尿路上皮癌的維迪西妥單抗均已在中國獲批上市并納入醫保。2020 年 11 月 9 日,榮昌生物在港交所上市,2022 年 3 月 31 日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公司正式挺進“A+H”股時代。 公司成立于 2010 年,聚焦于腫瘤的創新型分子靶向及腫瘤免疫治療藥物的研發及商業化,經歷 10 余年的發展先后在納斯達克全球精選市場、港交所、國內科創板上市,成為首家實現美股+H 股+A 股三地上市的創新藥企業,已經成長為一家具備早期藥物發現、臨床研究、規模化的高質量藥物生產和以科學為基礎的商業化能力的全方位一體化的全球性生物科技公司。目前公司的商業化產品及臨床階段候選藥物共有 48 款(自主研發+合作生產),包括 10 款商業化階段藥物、2 款已申報候選藥物和 36 款臨床階段候選藥物 。此外,公司正在進行超過50 項臨床前項目,其中多個為具有成為 FIC 潛力的研究項目。 注:未納入中藥和其他生物制品。 注:未納入中藥和其他生物制品。 光大證券-醫藥生物行業創新藥深度研究系列四:從藥物經濟學看創新藥定價邏輯的重塑 光大證券-醫藥生物行業創新藥深度研究系列六:創新藥投資方法論,解析漲跌背后的α與β 中航證券-醫藥行業創新藥系列深度報告(一):創新引領,乘風破浪 甲子光年-醫藥行業中國創新藥市場研究簡析:原研藥亟需研發模式創新,并沉淀形成中國經驗 國信證券-廣發中證創新藥產業ETF投資價值分析:堅持創新驅動,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西南證券-醫藥行業2023年投資策略:回歸本源,尋找不確定中的“三重奏” 醫藥魔方&KPMG-醫藥行業2022年中國創新藥企發展白皮書:中國創新藥企的起航·困局·突破 東亞前海證券-榮昌生物-688331-第四次全球制藥工業變革浪潮的中國力量 華西證券-百濟神州-688235-全球化創新藥企迎來收獲期,國際化助力產品收入快速提升 以上相關研報原文可在“慧博智能策略終端”PC版或“慧博投資分析”APP中查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不構成投資建議。 慧博資訊 太行于行: //@一路向前lm: 聘任江寧軍為恒瑞醫藥副總經理、首席戰略官,負責公司臨床研究和商務拓展工作。恒瑞醫藥(SH600276) 百濟神州(06160) 石藥集團(01093) 投資分享Wendy: 一、年底持倉 2022年,賣出了牧原股份、萬科A、海爾生物,減少了持股的個數,讓持股更為集中。賣出了隆基綠能,買入了海目星,兩家公司都從事光伏產業,但個人更看好海目星的成長性。賣出了百濟神州的港股,買入了百濟神州的A股。 2022年主要關注新能源和醫療板塊,年收益率為妥妥的負數,-13.25%,對比了滬深300的-21.63%,感覺還是跑贏了滬深300。加上2021年的負數收益率,已經是連續兩年負數了,但不著急,股票是長期投資。 二、2023年的目標,繼續在新能源、醫療、科技賽道上發現好公司,長期持股,與好的公司一起成長。 健識局: 一則重磅人事變動開啟了醫藥圈的2023。 1月2日晚,一則名為《關于江寧軍博士的任命通知》的文件出現在網絡上,文件標稱來自“恒瑞醫藥管理總部”,內容顯示:聘任江寧軍為恒瑞醫藥副總經理、首席戰略官,負責公司臨床研究和商務拓展工作。 健識局從恒瑞方面獲得確認:網傳消息是真的,江寧軍已經入職恒瑞。 江寧軍在醫藥圈有頗有名聲。2016年之前,江寧軍負責賽諾菲亞太地區研發板塊被行業熟知。2016年后江寧軍創立基石藥業,公司成立3年后就成功借助“18A”春風登陸港股。只是后勁不足,如今基石藥業“囊中羞澀”關停蘇州工廠基地,還傳出考慮轉讓股權的消息。 江寧軍2022年8月卸任基石藥業首席執行官等所有職務,當時他已年過60,因此外界認為他正式退休。沒想到幾個月后,江寧軍就出現在了恒瑞醫藥高級管理層的名單里。 01 “空降” 過去一段時間來,恒瑞一直在調整用人思路。 2022年4月恒瑞首席醫學官、副總經理鄒建軍離職后,公司迅速提拔了兩位內部培養的副總經理接任。鄒建軍是外企職業經理人的代表,2015年從新基醫藥跳槽到恒瑞,恒瑞此舉也被外界視為將從外部挖人的序幕。但鄒建軍離職后,恒瑞“內部培養”的風格再次成為主導。 這次江寧軍加入,恒瑞的思路似乎又變了。 據《任命通知》,江寧軍負責公司臨床研究和商務拓展工作,即BD和臨床工作,直接向董事長孫飄揚匯報。同時,孫飄揚、張連山、江寧軍將組成戰略決策小組全面負責公司戰略和研發決策。 向江寧軍匯報的是恒瑞醫藥的兩位內部培養對象。一位是2014年便加入恒瑞醫藥的王泉人,曾主持過多個1類新藥及聯合用藥的臨床開發;2021年至今,王泉人分管臨床醫學、臨床藥理、臨床統計等事務。 另一位是同樣在恒瑞多年的陳東,曾擔任恒瑞醫藥中國業務發展主管,負責涉及產品許可、合資和收購全球合作伙伴關系,還負責恒瑞醫藥的現有合作聯盟和新產品定價策略。同時,孫飄揚和上海恒瑞共同出資新設立的瑞利迪生物,陳東任董事長、總經理及法人代表。 2022年里,恒瑞的研發崗一直不平靜。4月份鄒建軍離職后任命的兩位副總里,負責首席醫學執行官(腫瘤)的張曉靜很快就提交了辭呈;恒瑞醫藥的另一個研發老將陶維康,也在2022年和恒瑞說了再見。 不過,無論是鄒建軍、陶維康,還是張曉靜、王泉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恒瑞有一定的履歷,而且是在恒瑞發展最快的那幾年,推動或者跟隨了恒瑞的高速成長。他們非常適應恒瑞醫藥,但當公司影響力快速越大后,想要“出新”變得非常困難,人事動蕩也就難免了。 江寧軍能接得住嗎? 02 BD必須找對人 江寧軍的加入,尤其是負責BD業務,可能意味著恒瑞醫藥的業績增長從以往全靠自研管線的模式,轉向兼有投資、并購。 恒瑞醫藥的轉型很早便已開展。2019年,恒瑞引進德國Novaliq公司治療干眼癥的藥物,2021年相繼引進天廣實手中的第三代CD20單抗,以及基石藥業的抗腫瘤藥CTLA-4單抗CS1002…… 但這些新品還沒能為營收做大的貢獻。據恒瑞醫藥2021年年報,公司的凈利潤為45.3億元,同比下滑28.41%。 同時,引進品種風險不小。2021年年末,萬春醫藥發布公告表示,其產品“普那布林”的試驗結果并未獲得FDA認可,因而上市進度被暫緩。這款藥正是被恒瑞醫藥重金引進,且抱很大期望的品種。合作伙伴被FDA否定,恒瑞醫藥在引進能力上也被質疑。 BD需要全球化的視野,更需要全球都有熟人。百濟神州、再鼎醫藥這種創新藥企里的高層多有外企工作經驗,開展BD業務的時候就會比較順利一些。恒瑞是一家土生土長的中國藥企,在尋求外部合作伙伴上并不輕車熟路。 除了引進產品之外,國內創新藥企一直期待自己的產品能走向國際。恒瑞此前也有幾次嘗試,但聲量與康方藥業、榮昌生物、科倫博泰、百濟神州等相比顯然是要弱了些。 恒瑞亟需能夠引進優勢品種、推動產品申報、上市,以及能夠對接海外、輸出好產品的人才。公司方面應該是看到了問題所在,2021年,恒瑞醫藥引進了600多名核心技術人才,其中200多名具有博士以上學歷、100多名具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經驗。 任職江寧軍為公司BD的總負責人,或許是恒瑞從頂層考慮,提高自身經營能力的考量。 江寧軍在基石藥業時期主要靠BD獲得了諸多進展靠前的管線,這可能也是孫飄揚看中的一點。 撰稿 | 煙酰胺 編輯|江蕓 賈亭 運營 | 賈賽軒 插圖|視覺中國 百濟神州-U(SH688235): 百濟神州-U:翌日披露報表 網頁鏈接 源遠圓: 我剛打賞了這個帖子 ¥18,也推薦給你。感謝教授的無私分享,祝23年投資芝麻開花節節高,身體倍兒棒騰訊控股(00700) 恒瑞醫藥(SH600276) 百濟神州-U(SH688235) 一路向前lm: 聘任江寧軍為恒瑞醫藥副總經理、首席戰略官,負責公司臨床研究和商務拓展工作。恒瑞醫藥(SH600276) 百濟神州(06160) 石藥集團(01093) 港股創新藥ETF: 時間:2023-1-3 來源:國盛證券 港股創新藥ETF(SH513120) #港股創新藥ETF# #創新藥# 創新藥周報:“精選優質創新”時代將至,國內創新藥2022年度回顧本周聚焦:創新藥2022年度回顧(國內部分)。回首2022,受環境、政策、疫情影響,創新藥行情幾起幾落,創新藥研發進展迅猛,本土創新藥行業在機遇與挑戰中實現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本周周報,我們從國內的創新藥行情復盤、創新藥審批、代表性創新平臺進展、創新管線權益“引進/授出”進展等角度,全面盤點2022年國內創新藥發展。 內憂外患整體回調,創新藥板塊年度行情回顧。受內憂+外患雙重沖擊,2022年創新藥板塊幾經波折。復盤2022年初以來國內創新藥代表性企業股價表現,整體價值均被大幅度低估,當下性價比凸顯。在經歷三年多紅利期之后,中國創新藥行業進入結構型優化階段,Biotech們面臨著嚴峻考驗。風暴來臨時,唯有強者方能生存,短期看,擁有更多現金和造血能力的公司壓力較小。本質上,真正以臨床需求為中心,腳踏實地做創新的公司必將穿越寒冬。 春華秋實,2022年國內創新藥研發碩果累累。獲批創新管線:在“質”不在“量”。中國首款雙抗產品AK104在2022年首次成功實現商業化突破。恒瑞醫藥、復宏漢霖、樂普生物均在2022年有所收獲。NDA創新管線:化藥、生物藥平分秋色,細胞療法將迎爆發。2022年內NDA獲受理的國產1類化藥至少12種,1類治療用生物制品至少11種,其中3款細胞療法NDA獲受理品種,分別為合源生物的赫基侖賽注射液(CD19)、科濟藥業的澤沃基奧侖賽注射液(BCMA)、馴鹿生物/信達生物的伊基侖賽注射液(BCMA)。IND創新管線:2022年創新藥臨床研究穩步推進,恒瑞醫藥、正大天晴數量領先。 新技術平臺是創新成果產出的基礎,國內平臺型公司根深葉茂。【康方生物】國內雙抗領軍企業,Tetrabody為四價雙特異性抗體核心技術平臺。【科倫藥業】ADC創新產出持續,平臺價值屢獲認可。【榮昌生物】首款本土ADC擁有者,國產ADC賽道領軍企業。【科濟藥業】CAR-T實體瘤領軍企業,精耕新賽道。【金斯瑞生物科技】全球基因合成龍頭,擁有CGT全流程解決方案。【圣諾醫藥】“國內小核酸藥物第一股”,遞送平臺積累深厚。“引進來+走出去”,國產創新緊追國際領先步伐。創新積極接軌國際,2022年跨境licensein交易超60筆,重點涉及抗腫瘤治療領域,小分子藥物為主。內卷之下,揚帆出海一直是業界公認的創新藥企突圍之法。2022年,國內研發屢獲國際認可,licenseout數量、金額再破紀錄。從數量上看,首次突破30大關;從藥物類型看,ADC獲重點關注,雙抗、CAR-T等亦有交易發生,昭示著未來交易標的類型的轉化趨勢;從交易金額看,2022年潛在總交易金額實現了極大幅度的躍升,最大兩筆高達94億美元(科倫藥業)與50億美元(康方生物)。創新藥行業中長期觀點:近幾年,政策刺激下資本涌入,國內迎來創新大風口。我國的創新市場有較強的政策屬性,2017年10月8日,兩辦聯合印發《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開啟了第一波創新浪潮。疊加藥品注冊管理辦法修訂、藥品談判、醫保動態調整機制等出臺,從政策頂層設計徹底解決了歷史上由于研發資源有限、審評不規范&進度慢、招標效率低、入院難度高、醫保對接難等造成的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在綱領性政策刺激之下,疊加近年科創板、注冊制等推動,創新藥賽道資本蜂擁,創新藥企業融資加速,也引領了我國創新藥投資進入大風口時代。在良好的政策環境與資本推動下,國內創新崛起加速。國產創新藥陸續進入收獲期,未來幾年將看到更多重磅創新產品在國內陸續獲批上市。不可忽視的是,政策給予“泛泛創新”的時間窗口越來越短,醫保控費趨嚴、賽道日益擁擠,我們已經慢慢進入到“精選優質創新”的時刻。我國目前創新藥研發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靶向藥物同質化現象最為嚴重。創新藥上市即重磅炸彈的時代慢慢過去,政策給予“泛泛創新”的時間窗口期越來越短。我們認為,我國的創新藥市場在當下已經慢慢從“泛泛創新”進入到“精選優質創新”的時刻。單抗熱門靶點未來同質化競爭將持續白熱化,同質化產品將逐漸失去競爭力,新技術、稀缺的技術平臺、差異化的治療領域、創新的給藥方式等都可能會給企業帶來更好的競爭格局,有技術沉淀的公司有望脫穎而出。 風險提示:1)負向政策持續超預期;2)行業增速不及預期。 港股創新藥ETF(SH513120) 百濟神州(06160) 風險提示:本資料僅作參考,不構成本公司任何業務的宣傳推介材料、投資建議或保證,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職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投資人購買基金時應詳細閱讀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說明書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具體情況。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和其投資人員取得的過往業績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也不構成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基金投資需謹慎。 @老羅話指數投資@今日話題@蛋卷基金@Lagom投資@白話投資@似曾相識81 券商-之友: 百濟神州-U(SH688235)明天請帶我飛 美通社: 百濟神州宣布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藥品審評中心(CDE)已受理百澤安(替雷利珠單抗)用于治療一線不可切除或轉移性肝細胞癌(HCC)患者的新適應癥上市許可申請(sBLA)。百澤安已被NMPA批準用于9項適應癥的治療,包括附條件批準用于治療至少經過一種全身治療的肝細胞癌(HCC)。(醫藥健聞) 微進化ing: 去年年報展望2022年:“鑒于整體市場格局沒有大的變化,絕大部分優質股估值仍然高企,相反一些看不到長期未來的股票確飛上天;少數歷史龍頭估值合理,但看長期成為了債券,所以,不管看向哪里,整體看機會極其寥寥,需要一次大的熊市來創造機會。但不管怎樣,我們投的不是股指,而是企業,繼續鉚定背后的優質資產,個股機會不會缺的,只要不貪,獲取雙位數的組合收益還是可以想的;在公用事業、后疫情和跌殘的優質醫藥消費科技等港股新經濟板塊,明年可能出現極佳的機會。” 應該說對市場整體預判,是偏差不大的一年。但跌宕起伏的股指表明,預測永遠沒有真實市況來的精彩,永遠都有很多我們難以想象的極端事件值得銘記,2022年對投資人而言,絕對是值得總結和仔細復盤的一年。世界、中國都發生了太多事,股市也發生了極端波動,每個人都在見證著一個絕然不同的世界。某種意義上,2022年揭開了未來世界的序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逆全球化,貿易和產業鏈集團化,新興市場崛起與中國經濟轉型……等等,都具有世界意義,也必將深刻影響,甚至決定投資者的長期未來。 一、2022年市況回顧 對全球股市而言,2022年的E-Wu沖突、全球通脹、美元加息、脫鉤斷鏈、新冠疫情、國內地產與投資萎靡等等,以上因素互相交織,都給中國經濟和市場帶來了顯著的內外擾動。盡管希望2022年永不再見,但戰爭,瘟疫,通脹,匯率利率和美元指數波動,國際政治等對股市的影響值得記錄和復盤。 1.A股,滬深300指數從年初一直跌到10月底,2月發生E-Wu沖突,3月華東靜止,5、6月上海解封后出現小幅反彈,隨后又受地產數據、美國通脹爆表激進加息等內外因素影響,繼續下跌4個月,并沒有出現什么大會行情,反而在大會后,因悲觀情緒聚集和宣泄而加速下跌。一度從年初的4940點,跌穿3500點或-29.4%,到10月底時滬深300指數估值約10.3倍PE,與2018年底相仿,低于2008年底部估值,以年內下跌最低點計,一度創造了僅次于2008年的指數跌幅記錄。熊市讓市場充斥著國運不再的見解,這次不一樣的聲音再次四起,結果到年尾11月,國內地產融資放松、聯儲加息近尾聲、美元指數見頂等影響,市場開始快速反彈,滬深300指數全年下跌21.6%,跌幅僅次于2008、2011、2018年。 今年熊市同歷史上的熊市不同之處在于,A股市場流動性一直充裕,IPO近400家,融資額全球第一,上市公司突破5000家,日成交量基本在8000億以上。國內市場并未跟隨美元、港元發生錢緊的沖擊,市場利率在低位進一步走低,銀行不再操心存款不足,而是憂心如何找到可靠的貸款人,貸款利率跌到4%以下,中美利差發生倒掛,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年初到年尾約貶值9.4%,指數估值也在合理低估區間,從各個方面觀測,可以歸結為經濟基本面萎靡和信心缺失導致的熊市。 A股行業板塊方面,自選股跌幅靠前是蘋果產業鏈、制藥CMO產業鏈,比如歌爾股份、藍思科技、凱萊英、博騰股份等等,是不是同世界格局變化、脫鉤斷鏈有關系,值得繼續觀察。漲幅榜居然是年底受益疫情放開突飛猛進的普藥,比如新華制藥、中國醫藥、華潤雙鶴、康緣藥業等等,全年硬氣的機場酒店旅游板塊,比如天目湖、中青旅、上海機場等;受益能源通脹的陜西煤業、中國神華等,均提供了熊市中的正收益。到年底時,漂亮50為代表的優質股在2年前的瘋狂后,股價有一定下跌,估值有一定回落,但仍然處在合理偏高的估值位置,相對港股跌殘的優質股,吸引力不足。 2.港股,作為全球資金自由流動的離岸市場,經濟錨定內地,利率和流動性受美元制約,受業績、流動性、脫鉤斷鏈等多重打擊,恒生指數從年初全球股市估值洼地,約11倍PE的23400點,一度跌到約7倍PE,0.75PB。10月份時指數點位最低跌到14600點,優質公用事業股股息率大面積達8%以上,大批股票股息率超過10%。優質權重股騰訊控股年度最低跌超50%,股價穿200港幣,真實估值跌穿10倍PE……,恒生科技指數、恒生醫療保健指數跌幅跌速創歷史記錄,年度內一度腰斬,年尾才收窄跌幅,市況之慘烈僅2008年可見,甚至超過了2008年。直到11月初,受美元加息預期見頂、地產放松、國內疫情逐步放開經濟預期改變刺激,又飛速回升5000點,收在19781點,全年下跌15.5%,估值約10倍PE,股息率3.4%,是過去5年中的第4次年線下跌,連續第2年雙位數下跌。應該說,能經受住今年港股極端波動考驗的投資人,必然是哪些閑錢投資、無杠桿、優質股的長期投資者,否則不是被消滅,就是一蹶不振。盡管過程不易,事實上港股為投資者提供了10年、20年一遇的極佳投資機會。 行業板塊方面漲幅前列為疫后博彩,代表性股票如銀河娛樂、金沙中國等;受益國際沖突、全球通脹刺激的煤炭、石油等能源板塊,代表性股票如中國神華、中海油等;年底疫情防控放開激發的普藥板塊,代表性股票如山東新華制藥、華潤醫藥等等,對個人來說,后兩者是年初難以把握的機會,但博彩、機場、優質旅游等疫后受益板塊是可以把握的機會。跌幅前列的有房地產服務、新能源汽車、科技股、醫療股,年度低點時跌7成、8成、9成都不是事,指數跌幅超過8成,紛紛跌回6年前,10年前,20年前,港股18A跌到好多家市值低于凈現金。年度過山車獎非地產莫屬,銷售下滑近半,從商票、信用債、外債違約瀕臨破產,暴雷一個就單日跌超3-5成,到年底融資放寬,1個多月又漲1-4倍,代表性股票如龍湖集團、碧桂園服務。年度妖股非新東方在線莫屬,5月底時股價已從年初5.3港幣,跌穿3港幣,后轉型直播帶貨,一度漲到58港幣,年內發生10倍波動,年線漲892%。 因E-Wu沖突西方制裁而下跌的俄羅斯鋁業,值得復盤,開戰后幾天即從8港幣跌到3港幣,英國上市的俄聯邦銀行存托憑證,幾天從14英鎊跌到1分錢,并被摘牌停止上市交易,相反歐美股市并未受沖突明顯影響,僅在短期下跌沖擊后恢復,倒是A股、港股跌的稀里嘩啦,歐美將中俄對標和捆綁應該是原因吧,畢竟我們還有個東南問題,也確實一度搞到劍拔弩張。 港股中百心安也值得復盤,上市后從12港幣一路上漲,8個月即漲到75港幣,隨后發生約2成下跌伴隨約10%的換手,隨后4個月毫無反彈的一路跳水到5港幣。看來不管在哪個市場,投機確實如山岳般古老,基本面支撐不了的股票,即使有人做K線,但K線不如估值靠譜,泡沫股從哪里來必然回哪里去;也再次說明,港股波動大,但定價效率高,短期走勢誰也猜不到,只有長期業績和估值可以把握和依靠。 3.美股,道瓊斯指數-9.4%,標普500指數-20%,納斯達克指數-33.9%。2020年的天量放水后果顯現,歐美乃至全球發生40年來僅見的大通脹,美國通脹率一度超過9%,歐洲超過10%,許多發展中國家甚至百分之十幾、幾十的通脹,俄羅斯12%,土耳其通脹率85%,阿根廷100%!美聯儲進行了1980年以來的最快速加息,年內7次加息425基點,年底基準利率4.25-4.75%,美元指數從年初的90左右一路上漲到11月初的114,美國國債10年期同2年期利率倒掛,美元升值、回流共同影響美股和全球流動性。 全年美股跌幅居前的是科技股、網絡股,包括前幾年在流動性驅動下風頭無兩的META-64.5%、亞馬遜-51.7%等龍頭股,特斯拉-69.2%跌下神壇,蘋果在大型科技股中屬表現較佳之列-28.2%。美國生科、芯片、木頭姐的創新ETF-ARK-67.8%等為代表的科技股,更是跌的找不到北,特別是木頭姐的創新基金連續兩年大跌,完美的闡釋了什么叫水中的鴨子、當潮水褪去時誰沒有穿底褲。 中概互聯受國際政治、審計底稿、流動性和國內反壟斷、監管擾動、基本面等多重打擊,爹不疼媽不愛的,從年初崩盤到年尾,在2021年指數腰斬的基礎上,一度再次腰斬,從高點算起跌幅超過80%,同港股趨同,最后兩個月的反彈也極為凌厲,年度-16.5%。每日優鮮年度跌超98%。 西方將俄羅斯踢出了國際銀行間清算系統,沒收凍結俄羅斯海外資產,包括3000多億美元美債,不僅海外上市的俄羅斯股票飛流直下三千尺,美股俄羅斯ETF-VanEck Vector沖突發生前即開始自31美元陰跌,沖突發生后,兩周即從25美元跌到5美元而停盤。 二、2022年末個人持倉 去年年報總結關鍵詞為“躺平”,但面對極端波動的市場,有悖于年初預期,不僅沒有躺平,今年調倉頻率和幅度反而是近幾年最大的一次。回頭看絕大部分基于相對估值的調倉,事后看都是對的,為年度盈利奠定了堅實基礎。老規矩,按倉位排序。 1.微創醫療,年線-27.6%。2022年銷售低于年初指引,半年度仍然維持,但看目前疫情形勢,完成年度指引難,2022年財報利潤虧損見底在4億美元左右,預期未來會一年好過一年;業務方面今年獲批了21件三類器械,新增了1400件專利和4000員工。為應對過于瘋狂的市場,2021年中時減到半倉,將倉位給了下跌中的上海機場和公用事業股北控水務集團,調倉完成后基本一半進攻一半防御。誰能想,2022年一季度市場就讓港股生物醫藥投資者感受到嚴寒,微創醫療在2021年大幅下跌基礎上,一度如水銀瀉地般的從28港幣下跌到12港幣,從高點計算跌幅超過8成。重倉經歷整個過程的人才能體會,市場有多殘酷,甚至一度跌到投資人信心盡失,認為國家不要創新了,國際市場會因為斷鏈而歸零,老常又回到志大才疏的人設,甚至淪為不顧員工利益的萬惡的資本家。 不過不管如何,在股市里,對于有未來的企業,極端下跌的另外一面就是建倉良機。基于持倉個股相對估值評估,其時微創醫療不管是按一級、二級估值評估都已跌入低估區間。市場電閃雷鳴時,想想醫療器械行業企業未來格局就覺得不抓住機會,以后恐怕難免后悔,所以,沒有管市場還會如何發瘋,當股價跌到23港幣時開始將北控水務集團換回到微創醫療,包括小部分上海機場,全部給了微創醫療,不跌就不買,越跌越買,一直買到13港幣,到3月最低點前后時微創醫療持倉增加了2倍,幾乎清空了北控水務集團。隨后微創醫療未再創新低,就停止了換倉。 如果看72港元跌到12港元這段,持股體驗極度不友好,如果從2014年3港幣看到現在,其實公司發展和股價增長是相匹配的,且并不慢。微創外部股東中賺最多的是2000年初期,以700多萬美元入股后,再也未動的大冢控股。經此一役,希望備受打擊后,未來的器械一哥,中國植入醫療器械的代表不要讓人失望,不管路有多長,多快,多慢,都不要緊,已經陪了它5年多了,正常的話,未來20-30年都可以繼續陪它走下去。 2.上海機場,年線+23.6%。重組完成的機場,更加鞏固了中國門戶、亞太樞紐機場的地位,缺陷是資產變重了,ROE短期會下降,好在有兩場協同商業潛力值得期待。這貨表面看是機場公用事業股,實際上是靠高端消費、廣告變現的優質壟斷流量股,不管是有稅、免稅商業的量價空間,同國際同行相比還有誘人的增長空間,成長時間可以看20-30年,上海機場仍然是下注國運的最佳標的。疫情3年確實超預期了,市場一度懷疑國門還會不會開放,都沒有動搖自己對上機未來的信心。 隨著今年上機股價逐步恢復,特別是港股市場跌出不少誘人的機會,逐步將超配的部分分批減持,分倉到確定性相仿,未來空間更大的股票上去了。今年調倉后,恢復到了疫情三個跌停前的上海機場持倉量,成本確下降到39元,所以,不要怕優質股跌,股價跌了是市場送錢,也不要怕不影響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外部利空,盡管三年疫情不短,但疫情總會過去是確定的,人們還是會坐飛機去向全球。三年來的上海機場再次證明了,只要企業長期未來無憂,短期股價下跌就是好機會;相比死抱住極度高估的漂亮50股票,或殺進殺出的選手,拿住上機的朋友,幸福感應該是滿滿的。 3.青島港,港股年線-5.3%。四季度由上海機場換倉而來,吸引人的地方除了有著最優質的港口業務表現,還有1892年開埠……青島港背靠山東及華北腹地,有一定的壟斷性,同時估值低廉,買入估值PE4.4倍,港股股息率超過8%,港股通股息率6.7%,萬惡的港股通紅利稅,如果不是這個紅利稅,會給青島港更大的倉位。 青島港優異的財務表現來自于其業務結構,大宗投資鏈條的裝卸業務不怎么賺錢,真正賺錢的是液體散貨和集裝箱,主要利潤來自于管道運輸,預期未來5年隨著液體散伙業務增長,以及北方生活物資集散地的定位,主要賺錢業務還有一定慢速增長。董家口港區的建設高峰即將過去,自由現金流、利潤率和分紅率疫后改善可期,業績和股息都有一定增長預期的低負債壟斷公用事業股,估值低殘到和銀行地產相仿,放到全世界都難以思議,居然在2022年的港股出現了,作為收息配置還是靠譜的,總比存錢、理財、買債券等要吸引多了,保證每年股息足夠零花和支付捐贈所需即可。 值得關注的是青島港過去3年營收增速遠超利潤增長,員工成本迅速增長是主因,不曉得疫情影響幾何,如果員工成本在2023年疫后得到緩解,不排除進一步加倉。 4.騰訊控股,年線-24.3%。買入均價約230港幣,標準配置,四季度由上海機場分倉而來,同樣是壟斷優質流量變現股,機場靠免稅和廣告,騰訊賺錢靠游戲、廣告、支付等業務,未來還有云計算。因為增長失速,大股東減持,國際政治,國內反壟斷,游戲牌照等多重打擊,騰訊股價自2021年中700多港元見頂后一路下跌,一度跌穿200港幣,估值跌穿10倍PE,而企業競爭地位和未來并沒有實質受損,要說變化就是增速不可能像歷史上一樣快了。700港幣時市場上的聲音是騰訊任何時候都可以買,跌到20倍PE平了歷史最低估值時,市場上抄底聲四起,那曉得會繼續跌到10倍PE。在市場風聲鶴唳時如果不買入,怕以后后悔,所以在跟蹤看了14年后,首次買入做了配置。已經有些后悔的是,因不喜歡追漲,分批買的習慣,導致盡管抓住了良機,但配置的還不夠多。 5.涪陵榨菜,年線-31.1%。持有5年多了吧,在消費股最牛的時候減持到所剩無幾,50多倍的估值不減持我覺得會后悔,和清倉白酒的思路是一致的。哪曉得今年四季度出現23.5元的涪陵榨菜,估值跌到20倍PE以下,扣掉凈現金真實估值17倍左右,不買回來也擔心會后悔。既然市場又給了機會,在四季度買回了部分持倉。作為優質細分消費股,盡管短期銷量增長失速、品類擴張不順,但公司核心競爭力還在, 并看在50多億在手現金的份上,做個配置總是可以的。何況持倉市值基本就是盈利,夠吃一輩子榨菜了。 6.恒瑞醫藥,年線-23.7%。早期給兒子定投而來,給自己也給兒子留一個實證試驗,應該有10多年了,一度漲了10幾倍,快20倍,由于倉位有限對賬戶沒有啥實質影響。但多年的觀察,讓恒瑞醫藥成為促我進化,反思了好多年的一個經典案例,是恒瑞的驚人長期漲幅,讓我從留戀平庸走向追逐優質,從追尋黑馬走向緊跟白馬,從期待烏雞變鳳凰到要么第一要么唯一。企業和人一樣,資質差異從來不是什么平均分布,也不是正態分布,在投資領域,優秀乃至卓越本就是千里挑一的存在。恒瑞醫藥近年受集采、醫保談判和市場打擊,股價連續兩年大幅度下跌,誰還記得曾經的一哥,醫藥投資人言必稱恒瑞呢?多的時候占總倉位1%,現在萎縮到約等于無了,屬于長期忘記的持倉,做實驗嘛,未來還會繼續拿著,以繼續見證醫藥行業企業的風云變幻,命運興衰。 到年底時,微創又回到了持倉的絕對主導,但分倉配置的另外4只股票也非常重要,他們的存在給了我淡定以待股市波動的底氣,能夠讓我在哪怕最黑暗的時候,都不至于擔心資產下臺階,更不用擔心投資失敗。 只要不關國門,地球不毀滅,目前持倉組合有信心應對任何極端波動,甚至能將賬戶帶向更為激動人心的未來。四季度交易過香港交易所,在港股最黑暗的時候也有26倍PE的估值,鑒于歷史上兩次出現10倍PE的最低估值,很難下重手,買入量不敢給大,很快反彈到40倍估值,由于估值高倉位低,拿不住,玩了一把,屬于值得繼續觀察和等待的好生意。四季度對觀察多年的博彩、房地產服務一度起心動念,一猶豫就過去了,特別是博彩有些遺憾,沒能抓住2022年的港股極端下跌帶來的博彩股長期配置良機。 三、觀察組合情況 1.買的便宜是王道 個人觀察組合中A股“怕高都是苦命人”、 “喝高了”等今年終于開始下跌了,但跌幅并不顯著,近2年來估值有所消化,但相對市場跌出來的機會,仍然不夠吸引。組合收益率約-15%~-20%,時間還短,繼續觀察,事實說明再優質的股票,并不能不計估值的買入。 相反,兩年來只買極端便宜,淡化質地要求的港股“貪便宜都是苦命人”,按高股息配置的 “股息誘人”組合取得了35%-58%的亮眼正收益。港股公用事業組合“公用垃圾”在2020年7月建倉后,絕大部分時間都是跑贏市場的,顯示出了極強的抗跌能力,甚至取得了27.4%的正收益。遺憾的是個人精挑細選,當時配置的北控水務集團,是組合中表現最差的一只股票。有必要吸取教訓,管理層、地域和經營現金流質量都是值得反思的地方,低效擴張、借錢分紅的疑慮不去掉,這家公司很難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 對比前述2個高估值的A股組合,港股整體估值低的特點決定了,只要不追高買貴,都能取得良好的正收益,而且是穿越了5年極端熊市考驗的正收益。哪怕只是撒網式買便宜,2年來的結果還比精選個股、適時換倉的個人實盤表現要好,一來一去,投資者的選擇會帶來長期收益率的巨大分野,反復說明買的便宜、買當期現金流絕對是王道。 2.白馬黑馬? 2018年初建倉了“漂亮50” A股優質股組合,也可以說是白馬組合,2018年底建倉了二線消費醫藥股組合“垃圾匯”,也可以說是黑馬組合,4年多時間時間過去,二者獲得收益率分別為42.5%和46%,看樣子在A股投資買優質,只要買的估值合理;或者買成色稍遜的二線股,只要買在市場底部,都能獲得可以接受的收益。繼續觀察,按道理,只要時間足夠長,最終勝出的應該還是白馬組合。 3.風不可靠 2015年5月建倉的創業板瘋牛龍頭股組合“煙花絢麗”,組合中都是當年風頭無兩的當紅炸子雞,今年繼續下跌約33%,7年多時間過去了,累積跌幅-82.5%,迄今組合中兩只股票退市,表現最好的一只股票是光環新網,從當年牛市高點迄今跌幅仍然高達-77%。所以不管是買白馬還是黑馬,都可以玩,但真的垃圾哪怕能飛天,沒有長期基本面支撐千萬不能買,煙花再絢爛,結果難免一閃而過,并最終消失于無形。該組合也實證了,A股定價效率盡管低,但長期一定是有效的,而且隨著注冊制的推進,上市企業越來越多,以前牛市雞犬升天,只要死拿著不動,總會解套賺錢的歷史永遠過去了。歷史股價毫無意義,企業的質地和未來才是投資的皈依。 以上組合會繼續觀察,長期回測。其實也沒有什么太多新發現,無非就是,通過實證證明投資前輩們的真知灼見,以及自己內心愈加堅定的投資認知而已。 四、新年展望 中國投資者的未來,必須放到全球政治經濟演化的大格局中去看,放到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中去看,放到人口結構變化的大趨勢中去看。盡管面臨較過去40年不曾有的脫鉤斷鏈的外部環境制約,但仍然需要清醒的認識到,過去40年也并非一帆風順,比當前更嚴峻的時期比比皆是,以個人所知所經歷的89年,93年銀河號事件, 96年臺海危機,99年炸館,2001年撞機,2016年南海對峙,2018貿易戰,同今天我們面臨的局勢、拿到的牌相比,都要嚴峻的多。但始終要相信和平仍然是主流,雙方應該都有智慧,在竟合中讓局勢不至于失控。 總體而言,國家還是在往開放、現代化方向闊步前進,國家的中長期規劃、經濟崛起的大方向也沒有改變,反而有著比過去更有影響力的國際地位,更好的工業科技基礎,更高的人口素質和更富有的消費群體,更加統一和超大的內外市場,不管是經濟還是安全,外部環境并不能決定中國這種體量的經濟體、全球政治軍事強國的走向,中國的未來始終決定于我們自己。對人類未來更是謹慎樂觀,畢竟連伊朗、沙特這樣的國家,都在逐步世俗化,這一點是必須有深刻認知的,否則每一次內外政經擾動,每一輪熊市自己嚇唬自己,是熬不出來的。 真正需要重視的是快速發展40年后,面臨的投資和房地產見頂環境(見網頁鏈接,從固定資產投資看我們經歷過的大時代)。以及人口老年化壓頂的前景,決定了歷史上的獲益者大多會消失或成為類債券,而消費轉型、創新和國際化轉型升級才是各行各業,企業和投資人的未來。只要國運不是太差,滬深300指數1萬點,恒生指數5萬點,下一輪牛市應該就能見到。 綜上所述,2023年盡管宏觀上有外需轉弱,美元利率高企等不利影響,但歐美降速,中國疫后復蘇的大趨勢是比較明確的,甚至我們完全可能“一枝獨秀”。至于股市,對于剛剛從熊市中爬出來的個人投資組合,在新的一年里,躺平加享受即可。因為,歷史表明,每一次極端熊市帶來的都是戰略性的,系統性的大機會,何況我們剛剛經歷的是港股10年一遇的大機會,特別是有未來的優質企業,熊市過后的股價不會僅僅只有一年好日子的,未來數年都適合抱樸守拙,等待大熊之后的大牛過激。到那時候回頭看,投資人應該會遺憾2022年買的太少,而熊市過去的太快。 五、收益率記錄 全年重倉兩只虧損股,除調倉時有點現金外,幾乎全程滿倉穿越,年底現金倉位約3.4%。艱難而幸運的取得了年度正收益,組合人民幣計價+17.3%,已經爬出了去年的下跌(因內含了人民幣貶值的貢獻,實際上有所夸大);如果考慮年中提現消費和年底捐贈的部分,應該是+19%,只當每年基金提了管理費吧,總市值離新高還有20-30%的距離。整體結果和年初預期的差不多,但過程太多跌宕起伏,功勞應該歸功于疫后復蘇預期支撐的上海機場,一季度和四季度兩次戰略性調倉,以及港股持倉的人民幣貶值效應。 回看過去三年,在新冠動蕩的三年中,能夠逆大勢資產上臺階,并保住了2019-2020年兩年暴漲的成果,運氣確實爆棚,嘉獎也算應得。回看過去11年,組合投資后無論是資產增值的穩定性,還是增值速度,都超過了以往單一持倉的時候,保守估計累積增值了14.5倍,復合收益率約28.3%。回看過去15年,度過前幾年無知學費期后,持續的學習和改進投資,不僅帶來了資產的增值,更是帶來了不可替代的人生提升體驗。 今年盡管未能抓住部分機會,但最開心的是抓住了戰略性熊市的機遇,在市場底部區間換得了大量優質資產,為未來資產增值打下了堅實基礎,比如微創醫療,盡管持有市值不及72元時,但持有量確倍增不止。2022年底時的組合資產含金量和增值潛力,不僅遠超過2021年年中,也超過了2021年年末,相比賬戶可見的市值這才是最要緊的,期待來年組合持倉市值新高,更期待投資布局預期實現時的資產上臺階。 展望未來,個人是樂觀的,畢竟對比美股200年,世界股市400年歷史,以及過去的30多年,近幾年碰到的困難不算啥邁不過去的坎,類似的股市波動也并不罕見。未來將繼續組合投資優質股,保持對市場的敏感和敬畏,集中精力研究行業企業,矢志不渝精進投資能力,淡定以待股市嚴冬和盛夏的考驗,繼續在投資的道路上不斷求索下去。 (僅以以上文字作為2022年的投資記錄,留待以后回頭看;權當一位投資愛好者的胡言亂語吧,不做投資依據。) E藥經理人: 江寧軍加入后又會給這家走在轉型之路上的傳統藥企帶來哪些新的想象空間 2023年醫藥圈的第一起人事變動,串聯了“一哥”恒瑞醫藥和基石藥業前CEO江寧軍兩個重量級IP。 1月2日晚,一張恒瑞醫藥的任命通知文件在產業圈與資本圈引起刷屏式熱議。文件顯示,為進一步強化公司戰略規劃和研發決策,推動創新藥全球市場開發,恒瑞醫藥聘任江寧軍為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首席戰略官,負責公司臨床研究和商務拓展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文件中還提到,恒瑞醫藥將由孫飄揚、張連山、江寧軍組成戰略決策小組全面負責公司戰略和研發決策。江寧軍向孫飄揚匯報工作;王泉人、陳東向江寧軍匯報工作。 恒瑞醫藥戰略決策小組(從左到右依次為:張連山、孫飄揚、江寧軍) 盡管恒瑞醫藥還沒有就這份人事變動發布公告,但多位接近恒瑞的從業者對E藥經理人表示,文件內容屬實。 刷屏的背后帶著好奇與八卦,但產業界更關注的是恒瑞在江寧軍履新后,會發生什么變化,去繼續夯實業界賦予其的“制藥一哥”地位。 仔細想想,江寧軍“牽手”恒瑞,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基石藥業2022年發布半年報時宣布,創業6年后,其創始人江寧軍將從基石退休,由原高級副總裁和首席醫學官楊建新接任首席執行官職位,江寧軍將擔任基石藥業高級顧問至本年度末,以確保公司運營的平穩過渡。 在醫藥圈,江寧軍可不是沒有故事的“男同學”。作為國內少數幾個曾坐上跨國藥企亞太區研發負責人位置的高管,又是國內第一批biotech的創始人之一,他有一份金光熠熠的履歷。 同樣的,身處轉型周期的恒瑞醫藥近三年來“水逆”一直未消散,近10名高管選擇離開,幾乎每次人事變動都會引發業內一波討論,就在一個月前,被稱為恒瑞史上“最年輕副總”的張曉靜上任僅8個月后就宣布離職。 在這樣的時間節點,江寧軍與恒瑞的“雙向奔赴”會擦出哪些火花?其實就是要回答兩個問題:從biotech“跳到”pharma的江寧軍,能否適應恒瑞的文化和機制?更進一步說,江寧軍加入后又會給這家走在轉型之路上的傳統藥企帶來哪些新的想象空間? 01.恒瑞BD新看點 幾位行業人士幾乎同樣的觀點,江寧軍選擇恒瑞,必然不是為了“錢”。雖然每次江寧軍這個級別的高管跳槽,背后的薪酬變動都是最被觀眾津津樂道的話題。 對于biotech而言,高管和公司的綁定無疑會更緊密,他們往往也更愿意開出高價,但對于恒瑞醫藥這樣體系成熟的公司,可能更追求適配性。 2021年基石年報顯示,江寧軍薪酬及獎金共625.5萬元,但非現金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開支為1.1億元。一位業內人士對E藥經理人表示,據其估測,恒瑞能給到江寧軍的現金數字大概率沒有他原來在基石高,雙方更多是基于未來的目標一致性而走到了一起。江寧軍需要一個更大的舞臺施展拳腳,而自2021年孫飄揚回歸后的恒瑞,對BD的態度雖然逐漸開放,有了更多的嘗試,但顯然還缺一個“領軍”人。 從業務角度考慮,恒瑞醫藥對于江寧軍在體系內位置是如何定位的? 文件中提到,孫飄揚、張連山、江寧軍三人組成戰略決策小組外,王泉人、陳東將向江寧軍匯報工作。 在這條匯報條線上,今年36歲的王泉人是恒瑞目前最年輕的高管,2014年加入恒瑞醫藥,從2021年開始接手恒瑞非腫瘤領域的臨床研發管理工作,張曉靜離職后,他就全面負責恒瑞臨床研發管理工作。而陳東則是恒瑞的BD負責人,此前曾在全球著名CRO公司Syneos任職。 江寧軍醫藥從業經驗同樣十分豐富。公開資料顯示,他于2006年加入賽諾菲中國,2010年被晉升為賽諾菲亞太地區研發副總裁,領導超1400人的亞太研發總部(包括日本)。在賽諾菲的最后五年,他領導了近80項臨床試驗,并在亞太地區取得了30項新藥上市批準。 此后,江寧軍以創始CEO身份加入基石藥業。在江寧軍帶領下,基石藥業在新藥研發上頗有收獲。2021年年報顯示,基石藥業已有4款針對不同治療領域的新藥陸續獲批,并取得了7項新藥上市申請的批準。此外,江寧軍還主導多項與跨國醫藥公司、全球醫藥公司和國內知名醫藥企業的合作,包括了2020年基石藥業與EQRx和輝瑞公司簽署的2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交易,助力基石藥業躋身國內頭部biotech行列。 從江寧軍、王泉人、陳東的這個團隊配置中不難看出,一向被外界認為“保守”的恒瑞在BD的路上開始發力。行業人士認為,恒瑞醫藥邀請江寧軍加盟,應是看重其在全球創新研發和對外合作方面的超強背景。 大船掉頭,非一日之功。2021年7月,此前退居幕后的孫飄揚回到恒瑞醫藥,當月的一次電話會議上,張連山表示:“今后,恒瑞的思路非常清晰,即誰比我做得快,做得好,我們都愿意和誰合作,共同將產品推向市場增加它的價值。” 陳東也表示,對于公司未來戰略的考核,包括是否由利潤考核向管線以及BD傾斜,“孫董重新上任之后會做一些調整。” 從最初一門心思專注自研到開始青睞“BD”,不斷轉變思路,恒瑞在2021年的8月、9月、11月先后宣布與大連萬春、天廣實生物以及基石藥業達成合作協議,雖然萬春抗癌新藥普那布林在FDA命運多舛,但“一哥”對于BD的態度轉變可見一斑。 “未來恒瑞的BD風格與節奏會不會發生變化,以及朝著什么方向發展,也許是江寧軍履新后產業最關心的話題。”一位二級市場投資人表示。 不過,江寧軍的加入確實會為恒瑞的管理上帶來不一樣的色彩。 在很多人印象里,江寧軍是一位個人風格極為明顯的醫藥圈大佬。一位基石藥業的前員工曾在非公開場合表示過,江寧軍是一位非常優秀、同時儒雅、幽默、嚴謹的領導,親和力十足,和很多埋首實驗室的科學家創始人相比,江寧軍在公眾場合顯示出超強的社交能力。當然,因其過往“金光閃閃”的履歷,也使得其身上帶有天然的“優越感”。 江寧軍的風格,恰恰和“三人小組”中的孫飄揚、張連山形成了差異性互補。 02.恒瑞國際化破局之路待解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首席戰略官”一職可實可虛,僅從當前信息來看,除了BD之外,江寧軍的國際化視野以及全球創新研發經驗應該是恒瑞急需的能力。一位中國本土藥企美國研發團隊相關人員此前曾透露,過去一年以來,相比其他藥企時不時傳來的國際化捷報,他觀察到的情況是,恒瑞的創新藥海外市場拓展之路顯得有點沉寂。 在通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藥企演進路徑上,全球跨區域多中心臨床開發能力是必須要跨過去的一道坎。 恒瑞在臨床數量上已經做了相當積累。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21年底,恒瑞醫藥的產品已進入超過40個國家,共計開展近20項國際臨床試驗,預計海外市場的增長將會成為公司新的業績增長點。 不可忽略的是,全球化臨床開發能力對于組建本地化團隊的能力要求極高,重要性同樣不言而喻,如果以此為目標來尋摸市場上潛在的“候選人”,其實可選擇的人選并不多。江寧軍在業界可盤點出來的“候選人”里,不管是經驗還是目前職業狀態,都更為適宜。 恒瑞在“國際化”問題上也稍顯焦灼。一位長期觀察恒瑞的資深醫藥分析師表示,相比百濟神州等公司,恒瑞國際化的步伐確實稍顯遲緩。“這主要是因為國內醫藥行業對國際化有一個認識的過程。” 談及國際化,孫飄揚坦言道,恒瑞做了些探索,有些經驗和教訓,也有新的體會,怎么找對一條適合當下發展的路,是恒瑞當下正在做的。“首先是要看你的產品有沒有國際競爭力;第二是能不能在國際市場做到產品的投入與產出為正比。” 孫飄揚曾坦言,恒瑞在2021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正在經歷“陣痛期”。“而最有效的解脫之道,便是做自己。越是在外界紛亂的變化中,越要堅定初心,跳出‘重復’,跳出‘為了國際化而國際化’的幻象,一切以患者的臨床需求作為出發點,穩中求變,便可確保不在制藥的路途上迷失。” “怎么更創新,怎么創得更快,怎么回避內卷,怎么提高效率,是我們時時刻刻在考慮的事情。實際上,我們內部也在做兩件事,一找準方向,二提高效率。”孫飄揚近期在由E藥經理人主辦的2022中國醫藥企業家科學家投資家大會上表示。 2022年,恒瑞也確實沿著其早就規劃好的創新與國際化戰略上調整戰術打法。除了人才架構的大幅調整,實施股權激勵計劃以穩定創新人才團隊。而江寧軍的此時加入,很自然被認為是恒瑞持續在BD和國際化棋盤中“落”的重要一子。 “無論恒瑞怎么對自己定位,產業界對其期許定位始終是沒有變的,恒瑞是目前中國本土藥企少有的能夠跟全球大藥廠就研發管線布局等進行PK的Big pharma。”一位長期關注恒瑞的業內人士表示。 孫飄揚也曾公開表示過,“恒瑞在不斷思考和實踐的事情之一,便是如何做更創新的藥,如何提高技術平臺的創新能力,縮小和國外大公司的差距。” 而今,恒瑞要走的路似乎越發清晰,加速BD布局,走國際化之路又雙叕安排上了。 對于恒瑞究竟能成為怎樣的恒瑞?就像孫飄揚曾經說過的那樣,雖然行業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企業帶來了巨大的考驗,但是大家應該相信的是,產業的發展方向沒有變。“我們正處在一個調整期,要有更多的耐心和信心,做好每一件事。” E藥經理人: 1 直播簡介 隨著生物醫藥產業的蓬勃發展,一方面,醫藥企業需要不斷創新,拉進國際差距,另一方面,諸如帶量采購,分級診療、兩票制、一致性評價,MAH等一些列政策的推進和落地,逐漸改變了行業競爭格局,為了應對市場變化,生物醫藥企業紛紛借助數字化創新開啟業務轉型,重塑企業業務流程、優化價值鏈、創造新的商業模式以增強核心競爭力,如何開展成功的數字化轉型成為生物醫藥企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1月12日(周四)19:00,由微解藥、徑碩科技和百濟神州聯合主辦的直播活動,將為大家解讀醫藥企業如何在有限的資源投入下以最大限度提升營銷效果。 活動時間2022年1月12日19:00 主辦方:微解藥、徑碩科技、百濟神州 熱點議題: 集采產品如何借力數字化營銷方式? 如何衡量企業營銷數字化成熟階段? 如何搭建高效便捷的數字化營銷平臺? 如何打通公私域數據,挖掘商機轉化? 如何有效追蹤市場營銷效果和ROI? 面向對象: 醫藥領域的市場、營銷增長、CMO、數字化營銷相關的負責人 2 直播入口    觀看方式: 掃描二維碼報名或登錄微解藥APP進入“直播”頁面觀看直播,同時也歡迎您掃碼進群交流。 3 活動議程    點擊原文鏈接報名「觀看」此內容! 牛唐: 醫藥板塊速評(2022.12.30) 1、商業化階段藥股受到追捧,哪些公司還有配置機會? 2、AI制藥板塊跌幅較大,是否有抄底機會? 3、老虎證券(TIGR) 、蘋果(AAPL) 等期權異動,后續走勢如何看?百濟神州(BGNE)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創新藥的成長之路-產前保健知識】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