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事特集團創始人何思模教授和何思模教授簽署廣物集團轉讓協議:孕婦瑜珈

時間:2023-11-07 17:44:00 作者:孕婦瑜珈 熱度:孕婦瑜珈
孕婦瑜珈描述::易事特: 1月8日,廣東省廣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廣東恒銳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揚州東方集團有限公司及易事特集團創始人何思模教授正式簽署了《關于轉讓所持易事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之股份轉讓協議》等。 待完成權益變動后,廣物控股集團將成為易事特集團控股股東。同時,廣東省人民政府作為廣物控股集團實際控制人,將成為易事特集團實際控制人。本次交易尚需通過廣東省國資委審批及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關于本次交易的經營者集中審查等。 方啟超董事長、梁慶彥總經理 與何思模教授、何佳董事長等合影留念 本次股份轉讓有利于進一步發揮國資和民營企業各方的體制、機制優勢,實現強強聯合。受讓方廣物集團將積極探索創新國有資本運作方式,秉持在產融結合中促進實業與產業資本做大做強的經營方針,協助省國資委推進省屬國資布局結構調整,利用自身優勢,助力公司引進更多政府、產業、金融等戰略及業務資源,加快公司戰略布局,進一步發展上市公司現有以產業數字化+智慧能源的雙輪驅動模式,夯實風光儲充換和源網荷儲一體化能源發展路徑,打造以“綠色供能+綠色用能”為引擎驅動綠色產業(綠色能源產業、綠色交通產業、綠色工業、綠色建筑等)發展的集成創新體系,促進公司整體業務發展。 協議簽署之前,廣物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方啟超,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梁慶彥一行曾親臨易事特集團考察調研;易事特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何思模教授,董事長何佳,董事、董事會秘書趙久紅等也專程拜訪廣物集團。雙方就數字能源產業合作發展進行了多次深入交流,達成高度共識。 廣物集團領導參觀易事特研發中心、實驗室、儲能/數據中心/電源車間等,并與易事特集團管理團隊展開深入交流 方啟超董事長、梁慶彥總經理對易事特集團多年來在數字能源領域取得的領先地位表示高度贊賞。他們指出,隨著全球數字化、碳減排趨勢持續深化,我國相關政策不斷貫徹落實,數字能源產業正成為地區乃至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相關技術不斷推陳出新、新產品相繼涌現、新項目遍地開花,發展如火如荼。易事特集團作為數字能源產品及解決方案優秀上市公司,多年來在何思模教授、何佳董事長及管理層的帶領下,把握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不斷轉型升級,持續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和市場開拓力度,實現穩健高效發展,現主營的高端電源、數據中心和新型儲能等新能源幾大主營業務均處于高速發展賽道,前景可期。面臨當前新的歷史發展機遇,希望易事特集團繼續充分高科技行業龍頭上市企業優勢,聚焦產業數字化和新能源主業,不斷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做強做大新型儲能等數字能源產業,以產業振興助推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更加輝煌的成績。 何思模教授和何佳董事長感謝恒健控股、廣物集團各位領導對易事特集團發展的關心支持!他們表示,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數字能源作為實體經濟新的增長點,備受國際國內關注。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并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黃坤明書記在中共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上也提出,要突出制造業當家,高水平謀劃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堅持抓大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把制造業這份厚實家當做優做強,在新的高度挺起廣東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梁”。這些都極大提振了企業和市場信心。易事特集團創立33年以來一直踐行“國家、榮譽、誠信、創新”核心價值觀,堅守“產業報國、實業強國”的初心使命,專注電力電子行業30余年,掌握了70多項核心技術、800余項專利,并持續深耕數字能源領域,多方前瞻布局,產業數字化和鋰/鈉離子新型應用儲能等新能源產品及解決方案領先行業,在多重挑戰中實現了逆勢增長。其中,新型儲能是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撐技術,為新能源而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集團將繼續發力鈉離子電池儲能技術應用及整體解決方案、光儲充換一體化系統等數字能源領域,做強研發、做精產品、做大市場、做好服務,助推產業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易事特集團部分數字能源產品合集 接下來,各方將持續加強交流溝通,充分利用各自資源、資本、產業和市場優勢,聚焦主營業務,推動合創多贏,共同助力產業數字化和風電、光伏、鈉離子儲能、空氣能、充換電及光儲充一體化等智慧能源行業發展,為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拼搏奮進! 延  伸  閱  讀 廣物控股集團 廣物控股集團是擁有70余年歷史的廣東省屬獨資國有企業。其前身為1951年成立的廣東省物資局,2019年6月根據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與原廣東省商貿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合并重組,是華南地區經營規模最大的大宗商品流通企業,重組后集團致力于打造具有國內影響力、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生產性綜合服務商。 廣物控股集團連續三年在資本市場獲評“AAA”級信用評級,連續十多年入圍中國企業500強和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圍繞打造 “一體兩翼”戰略,聚焦發展“能源化工產品制造(聚丙烯等化工產品)、商貿與物流(建材、汽車、中歐班列)、產業園區投資、運營與管理”三大主業,聯動發展“金融和數字化”兩翼,穩步推動向“貿、工、技、投”實體化企業轉型,秉承“廣濟天下、物聯民生”的企業使命,堅持“忠誠、團結、創新、共贏”的核心價值觀,持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不斷推進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加快實施“戰略投資、資本運作、經營管理”三輪驅動,實現向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轉型目標,致力于成為世界一流的生產性綜合服務商。 易事特集團 易事特集團(股票代碼:300376)始創于1989年,2014年成功在深交所上市,曾是世界500強企業施耐德電氣控股子公司,現為廣東省屬國資旗下上市企業、國企混改典范,位列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及創新百強企業,是UPS電源龍頭企業、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在全球擁有268個營銷及服務中心,覆蓋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集團持續深耕產業數字化和智慧能源兩大領域,主營智慧電源(UPS/EPS、電力電源、通信電源、高壓直流電源、特種電源、電池系統、電源網關及云管理平臺等),數據中心(模塊化數據中心、集裝箱移動數據中心、行業定制數據中心、智能配電、動環監控系統、精密空調等)和智慧能源(風力變流器、光伏逆變器、儲能變流器、EMS、BMS、鈉/鋰電池電芯及PACK、充電樁、換電柜、空氣能熱泵、能源網關及云管理平臺等)三大戰略板塊業務,是數字能源產品及解決方案優秀上市公司。 未來,集團將聚焦電力、通信、制造、政務、醫療、教育、金融等行業數字產業變革和能源互聯網建設,加強技術創新,與全球更多優秀企業合作,致力打造世界一流企業。 延展閱讀 ●  易事特創始人何思模教授新年賀詞:制造業當家!技術創新做強數字能源實現高質量發展 ●  綠電+儲能是最終夢想!易事特創始人何思模教授出席中國企業領袖年會并演講 ●  熱烈祝賀!易事特集團喜獲日照鋼鐵集團不間斷電源優秀供應商稱號 ●  科創賦能!易事特數據中心服務化學與精細化工廣東省實驗室數字化建設 ●  易事特創始人何思模在中信證券資本市場年會暢談新型儲能等數字能源產業發展 ●  數字能源人才計劃!易事特集團與東莞理工學院共建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 東方集團(SH600811): 2023年1月6日,東方集團(600811)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控股子公司東方海鉀(廈門)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海鉀”)與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委、區政府舉行海水提取氯化鉀項目簽約儀式。公司海水提鉀項目擬選址福建省漳... 網頁鏈接 未來智庫: (報告出品方/作者:申萬宏源研究,查浩、戴映炘) 1.1 深耕電纜領域 覆蓋上下游產業鏈 寧波東方電纜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東方電纜”)于 1998 年成立,2014 年在上交所 主板掛牌上市,已成長為國內電纜行業龍頭企業、位列全球海 纜最具競爭力企業 10 強。當前公司主營業務包括:陸纜系統、海纜系統和海洋工程三大板 塊,擁有 500 kV 及以下交流(光電復合)海纜、陸纜,±535 kV 及以下直流(光電復合) 海纜、陸纜系統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制造、安裝和運維服務能力,并涉及海底光纜、智 能電網用電線電纜、核電纜、通信電纜、控制電纜、電線、綜合布線、架空導線等一系列 產品,廣泛應用于電力、建筑、通信、石化、軌道交通、風力發電、核能、海洋油氣勘采、 海洋軍事等多個領域,在科技創新、質量管理、核心技術突破等方面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公司股權結構清晰,控股股東為寧波東方集團。截至 2022 年 H1,寧波東方集團持有 公司股份 36.63%,為公司控股股東。寧波東方集團實際控制人為夏崇耀,其持有 43%股 份。公司設有 4 家子公司及 2 家合資公司,分別為東方海纜、廣東東方海纜、東方海洋工 程、寧波海纜研究院及上海福纜和寧波廣纜。其中,各司分工明確、互為補充。東方海纜、 廣東東方海纜負責海洋工程業務,東方海洋工程負責國內項目,合資子公司上海福纜負責 海外項目,并于 2022 年 4 月與中廣核合資控股成立寧波廣纜智慧能源,發力風電、光伏、 儲能領域。 當前公司業務覆蓋海纜、陸纜、海洋工程三大板塊,是國內陸、海纜市場的核心供應 商,產品矩陣豐富,包含:電力電纜、電氣裝備用電線電纜、通信電纜、架空導線、海底 電纜、臍帶纜、海底光纜。下游應用領域涵蓋智能輸配電網、智慧建筑、軌道交通、石油 化工、裝備用電、海洋島嶼輸配電、海上風電、海洋油氣等領域。此外,設海洋工程業務 板塊負責海纜系統的安裝敷設及運維服務,配套服務完善。 1.2 經營業績表現良好,海纜毛利維持高位 陸、海纜市場持續高景氣,雙輪驅動帶動公司營收快速增長。2018-2021 年公司營收 年均復合增速達 37.9%,2021 年營收規模達 79.3 億元,同比增長 57%,營收增長幅度創 近年來新高。由于海上風電發展迅速,公司毛利較高的海纜及海洋工程業務迎來爆發增長, 帶動營收快速提升。海纜及海洋工程業務 2021 年營收合計占比達 51.46%,較 2020 年提 升 3.8pct。2021 年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 11.9 億元,同比增速達 34%。 2018 年以來陸、海纜市場持續放量,公司量利齊升。2017-2021 年公司陸纜銷售量 分別為 13.22/10.98/10.06/11.19/15.79 萬千米,同比增速為 32.8%/-16.9%/-8.36%/11.2%/41.1%,近年來隨著智能配輸電網、軌道交通、綠色石油 化工等領域的高速發展,陸纜需求旺盛,2021 年陸纜需求復蘇強勁,呈現較大增幅,為公 司營收提供有力支撐。受海上風電裝機量爆發式增加,高壓直流海纜、臍帶纜、動態纜等海底電纜需求旺盛,公司海纜銷售量維持高速增長,2017-2021 年分別為 171.5/415.4/750.3/864.3/1419.9km,同比增速為 18.9%/142.3%/80.62%/15.2%/64.3%。海纜業務營收占比首次過半,且得益于高毛利水 平為公司貢獻了主要利潤。 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為 23.61%,凈利率為 13%。分類別主營板塊來看,2021 年公司海纜業務毛利率為 43.9%,有所回落但仍處于較高水平。陸纜業務毛利率為 9.5%, 同比下降 2.5pct。海洋工程業務毛利率有所提升,達到 25.1%。 2.1 隨配輸電及新能源發展,電線電纜空間擴容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2020 年我國電力電纜、電氣裝備用電纜、裸電線、繞組線、 通信電纜市場需求占比分別為 39%、22%、15%、13%、8%,受益于近年來智能配輸電 網、海上風電、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的高速發展,電力電纜、電器裝備用電纜需求較 2018 年分別上升 3pct、2pct。據電線電纜網預計國內 2024 年電線電纜市場規模有望達 1.9 萬 億元,市場空間廣闊。據 Resarch and Markets 報告,預計 2026 年全球電線電纜規模有 望達 4268 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4.96%;電力電纜市場規模有望達 2963 億美元,年 均復合增長率為 3.92%。預計全球電線電纜以及電力電纜市場將保持擴張態勢。 2.2 十四五海纜高景氣,鎖定超強爆發賽道 海纜是海上風電場這副骨骼的“血管”和“神經”,是沿海島嶼與大陸之間或島嶼與 島嶼之間電力與通信的重要傳輸中介,主要應用場景包括海洋風電、跨國電網和通信、海 洋油氣開發以及偏遠海島輸電通信等。具有資源豐富、利用效率高、可大規模發展、消納 能力強等優勢。按在海上風電應用功能可將海纜分為集電海纜(陣列海纜)和送出海纜兩 類:前者作用于風機間,負責串聯各大風力發電機并將箱變升至 35kV 輸出后的電壓匯流 至傳輸至海上升壓站;后者負責將通過海上升壓站 220kV 升壓后的電能傳輸到岸上升壓站 并網,從而實現海上風力發電傳輸功能。 由于海上風況不同于陸上受地形高低起伏影響,因而風切較小(垂直方向風速變化小, 葉片受力均勻,有效避免振動、疲勞乃至斷裂)、平均風速高且風向改變頻率低(不用強 行配置儲能,降低投資成本),是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必然選擇。據世界銀行集團所發布的 研究顯示,中國海域海上風力發電的潛力巨大,達 2982GW,其中固定式裝機量潛力 1400GW,漂浮式裝機量潛力 1582GW。而我國截至 2021 年海上風電累計裝機量僅 26.4GW,為滿足東部沿海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發展海上風電刻不容緩且市場空間巨大。 受消納條件良好、技術進步及成本下降等因素推動,我國海上風電發展迅速。2021 年海上 風電迎來大爆發,國內海風新增裝機容量為 16.9GW,同比增速達 452.3%。據 Grand View Research 預測,2027 年全球海底電纜市場規模有望突破 378 億美金,2020-2027 年均復 合增長率 7.09%。 “十四五”期間隨著我國海上風電場單機容量快速提升、離岸距離增加以及送出電纜 電壓等級提升,根據機構統計,預計全國海纜市場空間將從2022 年的143 億元增長至2030 年的 720 億元,年均復合增速達 22%。隨著中國、歐洲兩大海上風電最大增量區域陸續加 碼,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將從 2022 年的 13GW 增長至 2030 年的 52GW,年均復 合增速達 19%。全球海底電纜市場空間從 2022 年的 295 億元增長至 2030 年的 1560 億 元,年均復合增速為 23%。 當前全球最大的海上風電開發區域為中歐兩地,二者海底電纜市場均呈現雙寡頭格局。 由于海纜行業集中度較高,頭部企業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統計,2020 年,東方電纜和中天科技分別占據我國海底電纜市場 33%、37%市場份額,且僅頭部五家 海纜企業包括中天科技、東方電纜、亨通光電、漢纜股份和寶勝股份具備 220kV 及以上送 出海纜的供貨業績。“十四五”期間海上風電海纜高壓化趨勢明顯,電壓等級將從 “35kV+220kV”轉向“66kV+330/500kV”,頭部企業先發優勢明顯,預計將繼續保持 領先地位。歐洲集電海纜的龍頭為 JDR Cable 和 Nexans,2020 年市場份額分別達到 41% 和 27%,形成雙寡頭格局。 公司 2022 年全年已公告海纜中標項目達 14 項,總中標金額 64.34 億元,在手訂單充 沛。主要地區位于浙江以及廣東,在粵電陽江青洲一二海上風電項目中,公司中標了我國 首條三芯 500kV 超高壓海纜。在明陽青洲六中,公司又中標我國首條 330kV 超高壓海纜。在超高壓海纜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展現了公司雄厚的技術實力。此外,公司還在海上油氣 田以及海外斬獲部分訂單。充沛的在手訂單以及強勁的拿單實力,充分保證公司未來業績。 因為海纜對性能要求更高,造價成本遠高于陸纜。海纜成本居高的原因有:1)鋪設前 程序復雜,需要海底勘探與鋪埋作業;2)設計時需要考慮海水對海纜的滲漏和腐蝕因而結 構復雜,其自重與機械強度大;3)海底環境復雜多變,需要不停維護與更換。在強腐蝕、 高水壓環境下海纜使用壽命通常在 25 年左右。因此海纜的造價高于陸纜。35kV 海纜每公 里造價為 70 萬元~150 萬元(考慮不同截面),220kV 海纜每公里造價約 500 萬元-600 萬 元;而陸上電纜每公里造價僅 25 萬~70 萬元。 根據中天海纜招股說明書及公司公告可看出,海纜屬加工制造行業,其成本受大宗商 品原材料價格影響最大。直接原材料成本占比達 94.9%,其中又以銅、鉛錠、鋁等大宗商 品為主,合計占直接材料成本超 80%,加工制造及人工成本占比僅分別為 3.9%、1.2%, 降低空間受限。隨著海上風電項目裝機容量持續增大,推動海纜向動態化、高壓化、柔直 化方向發展。海纜電壓等級由33kV 向66kV 提升后截面積也隨之擴大,造成生產難度陡升, 制造速度放緩。由于公司在東部(北侖)基地德國交聯設備,使得在高電壓等級海纜生產 制造方面領先同行,等新產能陸續釋放后,生產效率得以提高,從而能夠降低海纜生產成 本。 國補退潮疊加地方補貼力度降低,或對海上風電短期需求造成波動,海風電平價時代 即將來臨。2014 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海上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對近海海上風 電優惠電價為 0.85 元/度,補貼力度遠高于水利、火力發電,推動清潔能源體系建設,促 進我國海上風電建設。2019 年發改委印發的《關于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提出 海上風電標桿上網電價改為指導價,2019 年起新核準海上風電項目全部通過競爭方式確定 上網電價,并要求所有項目需要在 2021 年底前完成并網,逾期不再享受補貼電價,催生 2021 年的海風搶裝潮。當前,我國已明確將采取逐步降低直至退補海上風電,如今補貼過 渡期政策與成本變化所造成的價差是導致市場短期對海纜需求產生波動的主要原因。東南 沿海省份用電需求增長迅猛、發電與用電缺口大,為緩解用電壓力,對于海上風電等新能 源發電形式響應積極性較高。因此,廣東、海南、江蘇、山東、浙江、廣西已經陸續出臺 相應補貼政策,推動海上風電發展持續進入高速增長態勢。 2.3 公司新建陽江基地 鎖定十四五海風最強區域 全國十四五海風看廣東,廣東十四五海風看陽江。截止目前,全國多數沿海省份十四 五規劃已經出爐,總規模超過 44GW,其中廣東省 17GW,占比超過 38%,是當之無愧的 十四五海風第一大省。而廣東省 17GW 海風中,有 10GW 位于陽江市,陽江市的海風規 劃超過全國的 20%,是十四五海風第一大市。 公司在陽江市投資南方產業基地,在陽江市優勢地位明顯。2020 年 12 月公司發布公 告,擬投資約 5.75 億元建設“東方電纜超高壓海纜南方產業基地”,新增 300km 超高壓 交、直流海底電纜產能。目前已形成位于浙江寧波的東部北侖基地和陽江南部基地兩大海 纜生產基地,輻射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發達區域及海風優勢區域,為公司未來拿單及產能 保障打下堅實基礎。 在陽江的產業園投資為公司帶來了豐厚的訂單。目前陽江十四五期間尚未建成的海風 項目總計 650 萬千瓦,其中 250 萬千瓦已招標,海纜合同總計約 57 億元,公司中標額 41 億元,占比 73%。后續還有青洲五七和帆石一二共計 400 萬千瓦待招標,預計公司仍有機 會拿下大部分訂單,十四五期間海纜訂單確定性高。 3.1 探索遠海風電新范式,柔性直流海纜占比提升 柔性直流輸電中的換流器為電壓源換流器(VSC),其最大的特點在于采用可關斷器件 (通常為 IGBT)和高頻調制技術。通過調節換流器出口電壓的幅值和與系統電壓之間的功 角差,可獨立控制輸出的有功功率和無功功率,如此,通過對兩端換流站的控制,就可以 實現兩個交流網絡之間有功功率的相互傳送,同時兩端換流站還可以獨立調節各自所吸收 或發出的無功功率,從而對所聯的交流系統給予無功支撐。 柔性直流特別適合遠海海上風電送出。目前主流的海上風電送出方式是高壓交流輸電, 即將海上風機接入海上升壓站,升壓至 220kV 或更高電壓等級后送至陸上電網。直流輸電 由于沒有充電功率,相同截面海纜可以送出比交流海纜更多的容量,直流海底電纜的投資 和輸電效率相比于交流輸電都更優。但直流海上平臺投資相比于交流海上平臺要大很多, 所以通常來說當輸電距離大于約 80km 后,直流輸電經濟性就會超過交流輸電。因此柔性 直流特別適合遠海海上風電的送出。 直流海纜輸送容量更大,占海面積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直流海纜由于輸電效率更高, 單回海纜輸送容量也更大。目前單回(2 根)直流海纜最大輸送容量已經達到 2200MW(± 525kV),而 220kV 輸送相同容量需要 5~6 回(3 相),直流海纜占海面積僅有交流的約 1/3。海纜路徑規劃時需要考慮軍事、沉船、通信光纜、自然保護區等多種因素,占海問題 愈發突出,路徑選擇捉襟見肘。而遠海海上風電規模更大,僅漳州一市遠海風電規模就接 近 50GW,如果采用 220kV 交流送出,需要上百回海纜。 公司已提前布局柔性直流海纜技術,技術底蘊深厚,先發優勢顯著。隨著海上風電向 深海挺進,柔性直流海纜重要性愈發顯著。公司較早參與柔性直流電纜科研,緊跟柔性直 流技術發展。2013 年公司參與了國家科技部“±320kV 柔性直流海纜”項目,2014 年公 司在國網舟山多端柔性直流示范工程中投入使用±200kV 直流海纜和陸纜,直流海纜首次 得到應用;2018 年 8 月公司研制完成的“±535kV 柔性直流電纜系統”順利取得了型式 試驗報告,刷新我國超高壓直流電纜領域的研制記錄,并將之成功應用于張北柔性直流電 網工程。 目前德國在海上柔直方面的發展處于領先地位,歐洲高端市場廣闊。截止目前,為了 滿足北海遠海海風送出,德國 TenneT 公司已經建成海上柔直項目達 6846MW,在建工程 2700MW,規劃到 2030 年海上柔直總并網容量達到 16476MW。目前 TenneT 規劃的海 上柔直除 DolWin6 外輸送距離都在 100km 以上,一方面充分展示了柔性直流在遠海風電 送出方面的優勢,另一方面超長離岸距離也增加了海纜的價值量。 中企陸續參與歐洲高端海風業務,公司積極布局歐洲市場。歐洲海風市場一直以來被 歐美企業壟斷,但中企在歐洲特別是輸電環節陸續參與進來。2022 年 3 月,國網智研院、 中電普瑞和美國 McDermott 公司組成的聯合體中標 TenneT 公司 BorWin6 海上柔直項目, 成功打入歐洲高端海風市場。公司也積極參與歐洲高端業務市場,2020 年 4 月 TenneT 公 司發布消息,公司與 Prysmian、Nexans、NKT 等一起成為±525kV 柔性直流海底電纜系 統研發項目合作商。2022 年 3 月,公司中標 TenneT 的 HKWB 項目,提供 220kV 海底電 纜、66kV 海底電纜和 220kV 高壓電纜產品,總中標金額約 7500 萬歐元,正式打開歐洲 市場。2022 年 6 月,公司在荷蘭鹿特丹設立全資子公司,通過歐洲子公司的設立,公司將 在歐洲逐步實現營銷、技術研發、全球供應鏈開發和售后服務平臺的提升,更好地滿足客 戶需求和提高客戶滿意度,進一步提升公司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力。 歐洲海風市場潛力巨大。2021 年受益于搶裝潮,中國海上風電裝機達到 16.9GW,一 躍成為海上風電第一大市場,隨后幾年雖然裝機量會大幅不及 2021 年,但年新增裝機量依 然位居世界第一,預計到 2025 年將達到每年新增 10GW 左右量級。而根據 GWEC 預測, 2027 年后歐洲海風裝機規模將反超中國,成為第一大海風市場,而且歐洲海上風電發展較 早,離岸距離越來越遠,對海纜環節將是極大利好。公司提早布局歐洲市場,有望成為公 司出海的主要方向以及業績的重要增長點。 3.2 風機大型化已成定局 推動側重高電壓等級海纜 海上風機大型化是降本主要手段,集電海纜電壓進一步升高。海纜根據應用場景分為 集電海纜和送出海纜。若干臺海上風電機組通過集電海纜串聯連接形成一條集電回路,回 路中風機數量由機組容量和海纜最大傳輸容量決定。當前的主流方案為:將海上風電機組 所發出的電能通過35kV 集電海纜接入海上交流升壓站 35kV 側,經過主變升壓至220 kV,然后通過 220 kV 交流海纜送至陸上變電站后并網。但目前風機大型化已經成為主流趨勢, 2021 年我國新增海上風電機組中,占比最大為 6-6.9MW 單機容量風機,達 45.9%。反映 出最近幾年我國新增海上風電單機容量大頭已從 5MW 級別增至 6MW 級別,且 2022 年 10MW 以上機組已批量釋放,今年中廣核惠州港口二 PA 海上風電項目單機容量已達 14MW,海上風電機組逐步向大單機容量轉變。目前單回 35kV 截面 3×630mm2海纜最大 輸送容量約 35MW,對于 14MW 風機一回電纜只能輸送 2 臺風機,將導致集電海纜回路 數大幅增加。66kV 海纜相同截面海纜輸送容量可以提升至 70MW,顯著增加單回海纜送 出能力,減少回路數,減少占海面積和敷設費用。 節省送出海纜成本及占海,500kV 超高壓海纜或成主流。更高電壓等級的送出海纜可 以減少送出海纜的電流,減小送出的損耗,同時減少海纜的用銅量,提高海上風電的輸送 效率。粵電陽江青洲一、二共計 1000MW 容量,采用 2 回 3×800 mm2 的 500kV 海纜送 出,總長 112.98km,總金額 17 億元,單價為 1.5 萬元/ (MW·km),而明陽青洲四總容量 500MW,通過 2 回 3×1000mm2 的 220kV 海纜送出,總長 162km,總金額 14 億元,單 價為 1.73 萬元/(MW·km)。500kV 海纜單價相比于 220kV 下降約 13%。 500kV 超高壓海纜技術含量更高,頭部企業優勢明顯。雖然超高壓(500/330kV)海 纜單位價值量相比于高壓(220/110kV)單位價值量下降,但競爭格局更好。目前國內僅 東方電纜、中天科技,亨通光電具備 500kV 交流送出海纜的運行業績。值得指出的是,雖 然青洲六項目采用了 330kV 送出,但是由于 330kV 電壓等級是我國西北地區的標準電壓 等級,沿海所有省份電網均沒有 330kV 電網,因此青洲六的 330kV 送出只是特定工程的 特殊選擇(由于青洲五七采用直流送出,青洲五六七共 3000MW 將在陸上集控中心匯集后 再一次升壓至 500kV 接入電網,送出方案特殊),因此后續送出海纜的趨勢將會跨過 330kV 而直接邁向 500kV,頭部企業的優勢將更加鞏固。 高壓和直流海纜送出回路少,對海纜可靠性要求更高。同樣以 1000MW 容量為例,采 用直流海纜送出僅需 1 回,500kV 海纜送出僅需要 2 回,采用 220kV 則需要 4~5 回。采 用更少的海纜意味著一旦海纜發生故障,對送出功率的影響更大。直流海纜一旦發生故障, 將損失 100%的功率,而 220kV 僅損失 20%~25%,加上風電絕大部分時間出力都很難到 80%以上,因此高壓和直流海纜可靠性要求就更高。以公司為代表的頭部企業都擁有 500kV 超高壓海纜和直流海纜的運行業績,可靠性已得到驗證。因此雖然二線海纜廠商產能快速 擴張,但在高壓和直流趨勢下,頭部企業的地位將得到加強。 公司是我國電纜龍頭企業,尤其在海底電纜方面優勢明顯,市占率常年穩居前三位。 公司積極參與廣東市場,即將形成北侖基地和陽江基地兩大生產基地,在廣東、浙江等市 場具有明顯優勢,在手訂單充足。此外公司還積極開拓歐洲市場,在歐洲已取得訂單突破。 后續海上風電將向直流化、高壓化趨勢發展,頭部企業優勢地位將更加穩固。隨著海風 2022 年開始從低谷反彈,公司將充分受益于海上風電裝機量以及海纜需求快速回暖。基于目前 公司在手訂單、后續海上風電規劃,我們假設 2022—2024 年公司各板塊收入及毛利率情 況如下: 陸纜系統:假設 2022—2024 年營業收入增速為 25.0%/15.0%/15.0%,毛利率 分別為 11.0%/11.0%/11.0%。 海纜系統:假設 2022—2024 年營業收入增速為-16.7%/78.8%/35.3%,毛利率 分別為 44.0%/46.0%/47.0%。 海洋工程:假設 2022—2024 年營業收入增速為 9.9%/15.2%/35.0%,毛利率分 別為 25.0%/25.0%/25.0%。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詳見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feifei8801234: 東方集團(SH600811)要退市? luyjjgfhj: 東方集團(SH600811) 這股一直在下跌,應該是西藏的幾家機構質押被強平了,低位有錢就撿點尸體,2023年會反轉的! 互聯網俊明說: 近日,廣東省廣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廣東恒銳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揚州東方集團有限公司及易事特集團創始人何思模教授正式簽署了《關于轉讓所持易事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之股份轉讓協議》等。 待完成權益變動后,廣物控股集團將成為易事特集團控股股東。同時,廣東省人民政府作為廣物控股集團實際控制人,將成為易事特集團實際控制人。本次交易尚需通過廣東省國資委審批及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關于本次交易的經營者集中審查等。 方啟超董事長、梁慶彥總經理 與何思模教授、何佳董事長等合影留念 本次股份轉讓有利于進一步發揮國資和民營企業各方的體制、機制優勢,實現強強聯合。受讓方廣物集團將積極探索創新國有資本運作方式,秉持在產融結合中促進實業與產業資本做大做強的經營方針,協助省國資委推進省屬國資布局結構調整,利用自身優勢,助力公司引進更多政府、產業、金融等戰略及業務資源,加快公司戰略布局,進一步發展上市公司現有以產業數字化+智慧能源的雙輪驅動模式,夯實風光儲充換和源網荷儲一體化能源發展路徑,打造以“綠色供能+綠色用能”為引擎驅動綠色產業(綠色能源產業、綠色交通產業、綠色工業、綠色建筑等)發展的集成創新體系,促進公司整體業務發展。 協議簽署之前,廣物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方啟超,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梁慶彥一行曾親臨易事特集團考察調研;易事特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何思模教授,董事長何佳,董事、董事會秘書趙久紅等也專程拜訪廣物集團。雙方就數字能源產業合作發展進行了多次深入交流,達成高度共識。 廣物集團領導參觀易事特研發中心、實驗室、儲能/數據中心/電源車間等,并與易事特集團管理團隊展開深入交流 方啟超董事長、梁慶彥總經理對易事特集團多年來在數字能源領域取得的領先地位表示高度贊賞。他們指出,隨著全球數字化、碳減排趨勢持續深化,我國相關政策不斷貫徹落實,數字能源產業正成為地區乃至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相關技術不斷推陳出新、新產品相繼涌現、新項目遍地開花,發展如火如荼。易事特集團作為數字能源產品及解決方案優秀上市公司,多年來在何思模教授、何佳董事長及管理層的帶領下,把握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不斷轉型升級,持續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和市場開拓力度,實現穩健高效發展,現主營的高端電源、數據中心和新型儲能等新能源幾大主營業務均處于高速發展賽道,前景可期。面臨當前新的歷史發展機遇,希望易事特集團繼續充分高科技行業龍頭上市企業優勢,聚焦產業數字化和新能源主業,不斷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做強做大新型儲能等數字能源產業,以產業振興助推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更加輝煌的成績。 何思模教授和何佳董事長感謝恒健控股、廣物集團各位領導對易事特集團發展的關心支持!他們表示,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數字能源作為實體經濟新的增長點,備受國際國內關注。國家明確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并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黃坤明書記在中共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上也提出,要突出制造業當家,高水平謀劃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堅持抓大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把制造業這份厚實家當做優做強,在新的高度挺起廣東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梁”。這些都極大提振了企業和市場信心。易事特集團創立33年以來一直踐行“國家、榮譽、誠信、創新”核心價值觀,堅守“產業報國、實業強國”的初心使命,專注電力電子行業30余年,掌握了70多項核心技術、800余項專利,并持續深耕數字能源領域,多方前瞻布局,產業數字化和鋰/鈉離子新型應用儲能等新能源產品及解決方案領先行業,在多重挑戰中實現了逆勢增長。其中,新型儲能是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撐技術,為新能源而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集團將繼續發力鈉離子電池儲能技術應用及整體解決方案、光儲充換一體化系統等數字能源領域,做強研發、做精產品、做大市場、做好服務,助推產業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易事特集團部分數字能源產品合集 接下來,各方將持續加強交流溝通,充分利用各自資源、資本、產業和市場優勢,聚焦主營業務,推動合創多贏,共同助力產業數字化和風電、光伏、鈉離子儲能、空氣能、充換電及光儲充一體化等智慧能源行業發展,為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拼搏奮進! 廣物控股集團 廣物控股集團是擁有70余年歷史的廣東省屬獨資國有企業。其前身為1951年成立的廣東省物資局,2019年6月根據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與原廣東省商貿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合并重組,是華南地區經營規模最大的大宗商品流通企業,重組后集團致力于打造具有國內影響力、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生產性綜合服務商。 廣物控股集團連續三年在資本市場獲評“AAA”級信用評級,連續十多年入圍中國企業500強和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圍繞打造 “一體兩翼”戰略,聚焦發展“能源化工產品制造(聚丙烯等化工產品)、商貿與物流(建材、汽車、中歐班列)、產業園區投資、運營與管理”三大主業,聯動發展“金融和數字化”兩翼,穩步推動向“貿、工、技、投”實體化企業轉型,秉承“廣濟天下、物聯民生”的企業使命,堅持“忠誠、團結、創新、共贏”的核心價值觀,持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不斷推進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加快實施“戰略投資、資本運作、經營管理”三輪驅動,實現向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轉型目標,致力于成為世界一流的生產性綜合服務商。 易事特集團 易事特集團始創于1989年,2014年成功在深交所上市,曾是世界500強企業施耐德電氣控股子公司,現為廣東省屬國資旗下上市企業、國企混改典范,位列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及創新百強企業,是UPS電源龍頭企業、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在全球擁有268個營銷及服務中心,覆蓋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集團持續深耕產業數字化和智慧能源兩大領域,主營智慧電源(UPS/EPS、電力電源、通信電源、高壓直流電源、特種電源、電池系統、電源網關及云管理平臺等),數據中心(模塊化數據中心、集裝箱移動數據中心、行業定制數據中心、智能配電、動環監控系統、精密空調等)和智慧能源(風力變流器、光伏逆變器、儲能變流器、EMS、BMS、鈉/鋰電池電芯及PACK、充電樁、換電柜、空氣能熱泵、能源網關及云管理平臺等)三大戰略板塊業務,是數字能源產品及解決方案優秀上市公司。 未來,集團將聚焦電力、通信、制造、政務、醫療、教育、金融等行業數字產業變革和能源互聯網建設,加強技術創新,與全球更多優秀企業合作,致力打造世界一流企業。 科創定位找余行: 2019年6月27日,由華泰聯合證券保薦,已募集資金9.72億元。 上市前營業收入10.05億元,凈資產9.11億元,上市前凈利潤2.43億元。 2021年營業收入20.2億元,凈資產35.32億元,凈利潤3.14億元。 上市前采用標準:(一)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 10 億元,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且累計凈利潤不低于人民幣 5000 萬元,或者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 10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幣 1 億元” 2023年1月10日,目前市值125.7億元。 商業經營模式:以銷定產,以產定存。 核心技術:柔性 OLED的 Mura 補償技術、柔性 OLED的顯示與觸控檢測技術、柔性 OLED的機器視覺檢測技術、移動終端平板顯示屏的移栽平臺、平板顯示用閃爍度、色度及亮度的傳感測試技術、平板顯示屏老化測試用高精度溫度控制技術、移動終端電池管理系統芯片測試技術、超大規模數模混合SoC芯片測試技術、應用于高像素CIS芯片的測試解決方案、應用于7.5GHZ以下射頻芯片的測試解決方案。 上游供應商: 行芝達集團、ARROW ELECTRONICS CHINA LIMITED、奧特斯(中國)有限公司、得捷電子(上海)有限公司、泰科集團 下游客戶: LG 集團、SAMSUNG DISPLAY VIETNAM CO.,LTD、泰科集團、時捷電子、京東方集團 主營產品: 檢測設備,毛利潤53.21% 【科創定位找余行】余行獨創科創定位,可以幫助傳統制造業上市科創板,凈資產快速翻倍,市值翻倍。 我們應找到企業發展的引擎動力之源。通過余行指數,看出企業發展之潛力。通過科創定位做好企業的余行指數。打造企業發展核心動力! 心心相印o: 京東方A(SZ000725)楚天龍(SZ003040)數源科技(SZ000909) 1.1、發展歷程:30年深耕顯示事業,LCD顯示屏全球龍頭地位穩健 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BOE)成立于 1993 年 4 月,是全球領先的半導體顯示 技術、產品與服務提供商,為信息交互和人類健康提供智慧端口產品和專業服務,形成了以 半導體顯示事業為核心,MLED、傳感器及解決方案、智慧系統創新、智慧醫工等事業融合 發展的“1+4+N”航母事業群。經過近 29 年發展,京東方已成為全球半導體顯示領域龍頭, 顯示屏幕總出貨量穩居全球第一,在智能手機液晶顯示屏、筆記本電腦顯示屏、平板電腦顯 示屏、顯示器顯示屏、電視顯示屏等五大應用領域出貨量均位列全球第一;2022 年,公司 車載顯示業務亦實現了全球第一的市占率。 1.2、股權結構:股權分散,子公司眾多 公司股權結構較為分散。公司實際控制人為北京電子控股有限公司,最大持股人為北京 國有資本運營管理有限公司,且其全資控股公司實際控制人北京電子控股有限公司。截至 2022 年 Q3,公司前十大股東合計持股 24.50%。公司控股子公司眾多。京東方有多家持股子公司,從事業務繁雜,以顯示業務為核心, 輻射至通信、新能源、信息技術等領域。其中最主要的子公司為重慶京東方、福州京東方、 京東方顯示以及合肥京東方顯示技術有限公司。另外,京東方集團還成立了主營車載顯示業 務的京東方精電并在港股上市。 收購華燦光電,未來將進一步與公司 MLED 發展戰略協同。2022 年 11 月,為了進一 步貫徹落實發展戰略、快速獲得 LED 外延/芯片核心技術、形成 MLED 業務獨立發展平臺、 打造新型顯示產業集群、持續夯實半導體顯示行業地位,京東方擬以不超過 21 億元的自籌 資金認購華燦光電 3.7 億股,成為其第一大股東與控股股東。本次收購符合公司“1+4+N” 發展戰略,預計未來能加速完成 LED 芯片關鍵環節布局,與現有業務互補形成完整的業務 體系,從技術、產品、產能、市場、人才等全方位提升業務競爭力,奠定建立可持。未來公司 Mini LED、Micro LED 產業化進程預計將進一步加速,借助收購 MLED 打通 MLED 全產 業鏈。 股權激勵兌現調動團隊積極性。為激勵員工、綁定員工和公司利益并且助力公司長期發 展,公司于 2020 年計劃了一次覆蓋廣的股權激勵,計劃授予 2974 名管理和技術人員共計 9.8 億股股票期權或限制性股票,占授予前公司總股本的 2.8%。根據公司設定的行權績效考 核目標,公司 2022-2024 年 ROE 目標分別為 2.38%/2.81%/3.46%以上,2022-2024 年創新 業務專利(包括 AMOLED、傳感業務、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等)保有量分別為 9000/10000/ 11000 件以上,AMOLED 產品線 2019-2024 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為 15%以上,智慧系統 創新事業 2019-2024 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為 20%以上。公司高成長性保證了預留股票期 權的授予條件的兌現,設定的行權績效考核目標有助于激發員工積極性,保持核心員工穩定, 進一步發揮技術、業務及管理骨干的潛能,提升企業市場綜合競爭內驅力,賦能公司高質量 發展。 1.3、財務分析:周期敏感型企業,22年周期性承壓,毛利率領先同類公司 1.3.1、成長能力 2022 年業績承壓,周期拐點可待。2021 年公司實現營收 2193.1 億元,同比增長 61.8%; 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258.3 億元,同比增長 413.0%;2022Q1-Q3,公司實現 營收 1327.4 億元,同比下滑 19.5%;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52.9 億元,同比下 滑 73.8%,主要系由于需求疲軟、面板價格下滑幅度較大所致。回顧公司往年的經營情況: 2016-2021 年,公司營收持續提升,而歸母凈利潤波動較大:2018、2019 年由于行業價格 戰凈利下滑;2020、2021H1 由于行業集中度提升、面板價格上行周期到來而迎來了較大反 彈;2021H2、2022 年由于消費市場疲軟、供需失衡、面板價格下跌而導致業績承壓。 1.3.2、盈利能力 公司盈利能力呈現上升趨勢,2022 年行業下行周期毛利率優于同行。受益于 2020Q2 末開始的面板漲價周期,近兩年公司毛利率和凈利率均有大幅度回升。2020 年公司凈利潤 轉盈,2021 年盈利指標持續提升,毛利率/凈利率分別升至 28.9%/13.9%,同比提升 9.2pp/10.5pp。其中,公司顯示器件/物聯網創新/智慧醫工/MLED/傳感器及解決方案業務的 毛利率分別為 26.3%/11.5%/ 25.8%/3.3%/22.8%。公司顯示業務毛利率始終穩居第一梯隊, 2021 年毛利率位于全球首位;在 2022 年面板下行周期,由于產品結構靈活,公司毛利率仍 然優于同行。 杜邦分析:公司 ROE 隨銷售凈利率上升,2022 年下滑較大;資產周轉率和權益乘數穩 定。公司資產周轉率和權益乘數常年保持穩定,而 ROE 凈資產收益率與銷售凈利率同向波 動明顯:2020 年 ROE 為 21.0%,主要得益于資產周轉率和銷售凈利率的提升。2022 年, 由于凈利大幅下降,公司 ROE 下滑明顯。人均效益方面,公司人均創收、人均創利均有所 回升。公司人均效益自 2019 年起便有較大提升,2021 年,公司人均創收 276.0 萬元/人, 同比提升 55.7%;人均創利 32.5 萬元/人,同比提升 393.3%。 1.3.3、研發能力 公司研發費用持續提升,研發費用率控制較好。公司 2017-2021 年研發費用年復合增長 率為 32.4%;2021年,公司研發費用為106.7億元,同比增長 40.0%,為公司歷史最高。 2022Q1-Q3,公司研發費用為 84.0 億元,同比提升 3.5%。同時,公司研發費用率控制得較 好,近三年來一直穩定在 5%-6%;2022Q1-Q3,公司研發費用率為 6.3%,主要系由于研發 費用提升高于營收提升。在全球同業中,公司研發費用率處于較高水平,僅次于深天馬。 1.3.4、經營及現金流情況 公司資本性支出回落,自由現金流穩步提升。2018 年起,公司資本性支出逐年回落, 從 2018 年的 545.2 億元下降到 2021 年的 356.7 億元。2018-2020 年,企業自由現金流 (FCFF)和股權自由現金流(FCFE)均逐步提升,2021 年有所下滑;公司經營性現金流 凈額呈現上升態勢。 2.1、行業概覽:周期成長雙輪驅動,LCD集中度提升,OLED賦能行業成長 顯示面板行業具有周期和成長雙重屬性。顯示面板廣泛應用于 TV、IT、手機、商用、 安防、車載顯示屏等場景,目前最主流顯示屏主要為 LCD(液晶顯示)和 OLED(有機發光 二極管顯示),主流技術包含 TFT-LCD 和 AMOLED 顯示技術。LCD 面板作為傳統顯示技術, 受到下游廠商庫存周期影響,需求和價格呈現高周期性。OLED 作為第三代顯示技術,已成 為手機品牌旗艦機和中高端機標配,在 TV 端出貨占比亦持續提升,有望進一步滲透各個下 游。 2.1.1、供給端:LCD產能供給增速放緩,OLED稼動率提升、產能釋放 LCD 顯示仍為市場主流,大尺寸面板產能增速高于中小尺寸產能增速。TFT-LCD 顯示 面板由于工作電壓低、功耗小、分辨率高、抗干擾性好、技術成熟、應用范圍廣等一系列優 點,仍為目前全球最主流的顯示面板,產能供給充沛。根據各面板廠商各產線排產計劃,2021 年全球 LCD面板產能供給約為 288.4萬平方米,同比提升 12.1%,產能供給面積占比約 94%。 2022 年開始,隨著韓廠 LCD 面板產線的加速退出、臺廠、日廠 LCD 產線的擴產停止以及 陸廠的擴產減速,預計未來 LCD 面板供給將會轉為穩健的個位數增長,2022-2025 年 LCD 全球產能供給同比增長預計分別為 2.8%/5.1%/4.1%/3.2%。其中,大尺寸面板產能增速高于 中小尺寸產能增速,為 LCD 面板產能供給面積提供較好消化。 OLED 全球出貨量占比逐年提升。OLED 顯示作為第三代顯示技術,由于其具有輕薄、 無污點、視角范圍廣、柔韌性強等優點,以及在未來全面屏和柔性顯示的趨勢下有著廣泛的 應用,目前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全球市場產能供給占比提升明顯。根據各面板廠商各產線 的排產計劃,2021 年全球 OLED 面板產能供給約為 1779.4 萬平方米,同比提升約 34.0%。 2022-2025 年全球 OLED 產能供給同比增長預計分別為 48.2%/26.3%/23.3%/17.8%,年復 合增長率約為 28.4%。目前 OLED 產能仍以 8 及以下世代線為主,LGD 在 8.5 及以上大尺 寸 OLED 獨占鰲頭。 2.1.2、需求端 LCD 面板主要下游需求為 TV、IT(顯示器、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手機,TV 出貨 面積大,手機和 IT附加值更高。出貨面積方面,TV 為 LCD 面板出貨占比最大的下游應用: 根據 IHS 的數據,2020 年,TV(包含 LCD 和 OLED)占出貨面積的 74%。銷售額方面, 由于單位面積價格高,手機為面板銷售額占比最大的下游應用:根據群智咨詢的數據,2021 年手機面板約占面板銷售額的 38%。OLED 面板主要下游需求為手機和 TV。根據 DSCC 的 數據,OLED 手機面板出貨面積占 OLED 面板出貨面積的五成以上,由于手機面板單位面積 小,因此預計其出貨量占 OLED 面板整體較大份額。 TV 需求疲軟;居家辦公成為穩態,持續刺激筆記本電腦需求;車載顯示基數小,預計 未來增速快。全球 LCD TV 需求持續疲軟,因此 LCD TV 面板出貨量預計將保持小幅下降。 根據群智咨詢的數據,2022 年,預計 TV/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顯示器/車載顯示面板出 貨量將分別為 2.5/19.4/2.3/2.6/1.6/1.8 億片。預計 2020-2022 年,預計 TV/手機/平板電腦/ 筆 記 本 電 腦 / 顯示器 / 車 載 顯 示 面 板 出 貨 量 的 年 復 合 增 長 率 分 別 為 -2.7%/1.3%/-0.6%/6.9%/-0.6%/16.1%。 2.1.3、價格端 LCD 面板價格呈周期性,本輪價格下行周期已經見底。受庫存周期影響,面板價格呈現 一定周期性,其中 TV 面板受周期影響最大;手機面板由于受手機需求影響更多,價格周期 性更弱。2020 年 Q2 開始,面板價格進入最近一輪價格上行周期,2021 年 Q2-Q3 觸頂后迅 速下落。2022 年 6 月開始,大陸面板廠商開始主動大幅下調稼動率,截至目前,供給端的 控產見效明顯,供需緩和,TV 面板價格止跌。截至 2022 年 11 月,32 寸 TV 面板已經持續 2 個月回彈。大陸廠商主動干預稼動率的決心較大,供應鏈情況在中短期內(3-5 個月內) 預計將維持樂觀,TV 面板價格預計短期內不會進一步下調。 中小尺寸 TV 面板持續釋放探底信號,大尺寸面板跌幅收窄。截至 2022 年 Q2,TV 面 板部分尺寸價格已跌破現金成本。IT面板方面,MNT、Notebook、Tablet面板價格仍在加 速下滑,未來 IT 面板價格或面臨 TV 產能轉移考驗。目前各尺寸 IT 面板價格下滑已顯停止 或收窄態勢。未來由于各廠商均在積極調整產品結構,持續將部分原有 TV 面板產線產能往 IT面板轉移,IT面板供需預計將維持寬松,價格或面臨供應高位和需求是否匹配的考驗。 手機面板價格波動較小,不同工藝表現略有分化。手機面板受本輪波動影響最晚。值得 注意的是,不同技術的手機面板價格分化明顯:a-Si LCD 手機面板價格下落最明顯,而 OLED 面板價格并未受到本輪面板周期價格下跌影響,這是由于隨著 Oxide LCD、LTPS LCD 與 OLED 技術在手機市場滲透率的提升,a-Si LCD 技術的手機面板需求下降;而 OLED 技術 的手機面板由于國內外手機品牌大客戶在其旗艦機和中高端機的積極導入,滲透率持續提 升,需求持續旺盛,但供給仍偏緊,因此具有一定價格穩定能力。 2.1.4、技術路徑 OLED 具有輕薄、能耗低、亮度高、韌性好等優勢,MLED 顯示技術為 LCD 迭代升級 提供土壤。OLED 全稱“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通電后可自身發光,因而減去了燈管的重 量體積且節省了耗電量。此外,其反應速度和色彩均優于 TFT-LCD,因此相較 TFT LCD, OLED 具有輕薄、能耗低、亮度高、發光率好、可折疊等優勢。根據不同特性,OLED 顯示 技術又有被動矩陣 OLED(PMOLED)、主動矩陣 OLED(AMOLED)、透明 OLED、頂部發 光 OLED、可折疊 OLED 和白光 OLED 之分。其中 AMOLED 為最主流 OLED 顯示技術,主 要應用在手機領域。此外,基于 LCD 技術迭代升級而產生的小間距 LED、Mini LED 技術已 日漸成熟,最新的 Micro LED 技術亦處于探索階段。Micro LED 集成了 LCD 和 OLED 的大 多數優勢,但由于尚未實現量產,業界普遍將 Mini LED 作為高端顯示屏的過渡方案。 技術方面,TV 面板中 Mini LED 背光 LCD 預計增速最快,智能手機面板中 AMOLED LTPO 柔性技術預計增速最快。TV 方面,由于 OLED TV 與 Mini/Micro LED TV 需求預計將 會保持強勁,有望帶動 OLED 和 Mini/Micro LED 背光 LCD 面板在 2025 年分別達到 11.6% 和 18.9%。手機方面,蘋果在 2021 年引入了 AMOLED LTPO 柔性技術,而使得智能手機面 板格局產生了顯著變化:搭載 AMOLED LTPO 柔性技術的智能手機占比從 2020 年的 0.5%提升到 2021 年的 4.7%,且預計搭載率將會持續提升。根據 Omdia 預測,2024 年,搭載 LTPO 柔性技術的手機出貨占比將達到 16.0%,超越 LTPS 剛性技術成為最主流的 AMOLED 手機面板技術。目前 SDC 為 LTPO 獨家供應商,但根據產業調研,京東方亦有計劃在其 B12 重慶產線生產 LTPO 技術的 OLED 智能手機面板。 2.2、競爭格局:LCD行業集中度提升;陸、韓均加速布局OLED賽道 陸廠 LCD 面板成本優勢明顯,主導 LCD 產能。由于中國 LCD 面板廠商的成本優勢, 中國廠商以及逐漸主導 LCD 面板行業。隨著三星 LCD 產線的退出,未來 LCD 面板競爭格 局將會進一步改善,LCD 顯示廠商集中度提升。目前陸廠在大、中、小尺寸 LCD 領域均處 于領先地位,市場份額約為 60%。 大尺寸 TFT LCD 面板方面,京東方在出貨量和出貨面積均位居第一。根據 Omdia 的數 據,2021 年,京東方在大尺寸 TFT LCD 的面板出貨量和出貨面積均位居第一。出貨量方面, 京東方/群創光電/LGD 占比分別為 31.5%/15.4%/13.4%,其中京東方在 TV、IT 領域的大尺 寸 LCD 面 板出貨量排名第一;出貨面積方面,京東方/TCL 華星 /LGD 占比分別為 26.2%/15.8%/11.9%,值得注意的是,TCL 華星 2021 年大尺寸 LCD 出貨量雖排名第五,但 由于布局了 2 條 11 代線,其在出貨面積方面取得第二名的位置。 韓廠較早布局 OLED,SDC/LGD 分別在手機/TV OLED 面板各占鰲頭,京東方和 TCL 華星加速追趕;隨產線成熟,中國 OLED 產線稼動率和良率預計亦持續爬升。韓廠對第三 代顯示技術投入較早,2021 年,按 OLED 面板出貨面積來看,韓廠市場份額接近 70%。其 中 SDC 由于布局早、產能大,目前在 OLED 領域處于領先地位,2021 年,其智能手機 OLED 面板在全球市占率為 72%,營收占比超九成。LGD 入局 OLED 雖晚于 SDC,但其在 OLED TV 出貨量和營收均獨占鰲頭。 京東方和 TCL 華星分別在手機和大尺寸 TV OLED 面板加速 追趕兩大韓廠。除前述廠商外,其余廠商各自精細定位細分賽道,中國大陸的維信諾聚焦中 小尺寸柔性 OLED,深天馬聚焦 VR 顯示,和輝光電專注于剛性 OLED,JOLED 以印刷式 OLED 見長。國內 OLED 產線仍未成熟,稼動率和良率均有待提升。根據 CINNO 的數據, 2021 年,國內 AMOLED 產線稼動率仍處于 50%-62%的偏低位置,2022 年初更是由于傳統 淡季、疫情封鎖、需求不振等原因,稼動率降至 35%-40%的低水位;同期,2021Q2-2022Q1 全球柔性 OLED 整體稼動率維持在 70%左右的位置。國內 OLED 產線稼動率仍有待提升。 目前 OLED 產線以 6代線柔性產線為主,LGD大尺寸OLED領先。從全球面板廠在建 OLED 產線來看,OLED 面板由低世代線向高世代線轉變的趨勢明顯,這主要是由于面板從 小尺寸向中大尺寸的發展方向所致。其中,LG 顯示在大尺寸先發優勢明顯,其第一條 8 代 線 2017 年 Q3 便投產,目前已建有 2 條 8 代線以及 1 條 8.5 代線,另有 1 條10.5代線計劃 將在 2023 年 Q3 開始投產。三星顯示、京東方、TCL 華星均在 OLED 加緊布局,加速追趕 LG 顯示的大尺寸 OLED 產能。除了上述面板大廠以外,其余廠商暫未布局更高世代產線。 3.1、核心競爭力分析:LCD領先優勢顯著,OLED逐漸上量 3.1.1、產品布局 公司“1+4+N”事業群以顯示事業(包括 LCD 和 OLED)為主,2021 年,公司顯示器 件/物聯網創新/智慧醫工/MLED/傳感器及解決方案業務營收分別為 2022.2/283.8/18.5/ 4.5/2.2 億元,分別同比增加 64.3%/48.0%/21.3%/-/80.4%。 公司在 LCD 顯示面板業務堅實基礎上,OLED 逐漸上量。顯示事業一直占公司八成以 上營收,且近年來營收占比持續提升,2021 年營收占比 92.2%。隨著 B7 成都和 B11 綿陽 產線產能釋放,B12 重慶產線產能爬坡,OLED 面板出貨量攀升,相應營收占比逐漸提升: 根據產業調研,截至 2021 年底,OLED 營收占比已接近 10%。 MLED 業務布局打開未來發展想象空間。隨著 2021 年上半年公司為消費類顯示和商用 顯示提供背光產品的 Mini-LED 和 Micro-LED 開始出貨量產,2021 年中報公司新增了 MLED 業務口徑(Mini/Micro-LED),由于 MLED 反過來又可以促進公司在 TV 端 LCD 的銷售和價 值的提升,因此可以與公司自身顯示事業相輔相成,產生協同效應。 3.1.2、核心競爭力 公司 LCD 顯示屏市占率穩居各下游領域全球第一,大尺寸 TV 面板領先,2 條 10.5 代 高世代線已達到滿產。公司為 LCD 全球絕對龍頭。出貨量方面,2021 年,京東方在 LCD TV、 MNT 、NB、Tablet、手機五大主流應用領域顯示屏的出貨量市占率持續穩居全球第一,柔 性顯示屏市占率達到全球第二、國內第一。此外,公司在 8 英寸以上車載顯示面板以及穿戴、 電子貨架標簽、電子標牌、拼接、IoT 金融等創新應用顯示屏的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一。客戶 方面,公司 LCD 顯示器件下游客戶包含所有主流手機廠商,在 28 家核心客戶中做到其中 27 家的前兩名,20 家的第一名。產線方面,公司有顯著的產能優勢,且建成了全球第一條 10.5 代線,目前 2 條 10.5 代線均已達到滿產,助力公司鞏固在大尺寸 TV 的競爭優勢。 3.1.3、競爭力持續性 公司研發費用增長迅猛,研發人員占比七成以上。2021 年,公司研發費用為 106.7 億 元,同比增長 40.0%,達到歷史最高,對應 2017-2021 CAGR 為 32.4%。截至 2021 年底, 公司研發人員共 19708 名,占公司員工總數 24.8%。 公司專利數量持續提升,有利于公司擴大技術領先優勢。公司目前有效專利共有 21249 件,在審專利共有 9574 件,2021 年上半年專利申請便超過了 4500 件,其中 OLED、傳感、 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專利申請占比超 1/2。根據 WIPO 的數據,2021 年,公司以 1980 件 PCT(專利合作條約)專利申請量位居全球第七名,這已是公司連續第六年進入全球 PCT 專利申請前十名,超過其他國內面板廠商。公司在專利數量領先的情況仍然加大研發投入和 專利申請,有利于公司擴大其在面板行業的領先優勢。 公司 LCD 產線靈活性,動態優化結構,保障盈利能力,鞏固龍頭優勢。由于全球 TV 需求的預期放緩,公司自 2020 年開始便一直在積極動態調整產能結構。根據產業調研,TV 面板的收入占比已經由 2020 年前的 40%下降到 2022Q1 的 20%。與之對應,附加值更高的 IT面板的收入占比從 2020 年以前的 30%上升到 50%。公司通過靈活調整其產線結構,將產能進一步集中于 IT 與高端 TV 面板產品,提升了其盈利水平,證明了其 LCD 面板領先優勢 的可持續性。 公司重點布局柔性 OLED,產能持續爬坡,未來由于大客戶需求和折疊屏趨勢,可持續 成長確定性強。公司 OLED 面板放量,已成為美國大客戶手機 OLED 面板供應商,2023 年 未來有望進一步超過 LG 成為僅次于三星的美國大客戶手機屏幕二供。而根據公司最新公告, 為應對美國大客戶平板電腦等 IT 產品,公司亦計劃將其 B12 重慶 5 代線應用從智能手機擴 大到 IT和車載 OLED,未來與大客戶合作有望進一步加深。此外,公司為全唯二能做到大規 模供應折疊屏的廠商,隨著主要安卓廠商在折疊屏紛紛加強布局,公司預計將率先受益于折 疊屏手機趨勢。 3.2、產能分析:LCD產線成熟、結構靈活、產能充沛,OLED爬坡上量 公司 LCD 產線成熟、產量豐沛,并在加速 OLED 產線布局。公司目前共有 11 條 LCD 產線和 3 條 OLED 產線正在投產,另有 2 條 LCD 和 2 條 OLED 產線正處于規劃中。LCD 產 線方面,公司合計有 1 條 4.5 代線、1 條 5.5 代線、1 條 6 代線、5 條 8.5 代線、1 條 8.6 代 線和 2 條 10.5 代線,包含小、中、大尺寸,應用囊括了 TV、IT和智能手機。OLED 產線方 面,公司目前 3 條 OLED 產線均為 6 代線,主要應用為智能手機領域,預計未來將擴展到 IT 和車載領域。 公司 LCD 面板產能飽滿,2022 年產能增長放緩。2021 年,公司產能擴產主要為 2 條 在產 10.5 代線:B9 合肥和 B17 武漢的 10.5 代產線月產能均增至 155K。截至 2021 年底, 公司 LCD 產線月產能超 351 萬片,供給面積超 2000 萬平方米。預計 2022 年開始,公司 LCD 產能增長放緩,明確的擴產為 B17 武漢 10.5 代線的 55K-180K 的產能爬坡以及 B20 武 漢 10.5 代線的投產。根據公司各產線排產計劃,我們預計 2022-2025 年公司產能面積同比 增長分別為 2.8%/0%/ 8.3%/7.7%,產能增速從兩位數下降到個位數。 OLED 面板產能規劃正在爬坡,預計 2022-2023 年產能增速為 32%和 12.5%。作為公 司目前重點布局的產線,公司 B7 成都、B11 綿陽和 B12 重慶 3 條 6 代 OLED 產線正在持續 爬坡,各自滿產月產能預計為 48K,合計月產能為 144K。另外,公司 B15 福州和 B16 合肥 的 2 條 8 代 OLED 產線建設亦處于規劃中,待投產量產,公司 OLED 產能將會進一步提升。 3.3、市場及成長性分析:TV、IT謹慎樂觀,OLED手機屏、車載顯示帶來增長動力 3.3.1、TV:大尺寸保障LCD穩定基數不變,OLED有望進一步放量 TV 提供面板大基數基礎,OLED 和 MLED 為 TV 市場注入活力。目前 LCD 液晶電視仍 為全球主流,但由于需求平緩以及 OLED、Mini LED TV 滲透率的提升,LCD 液晶電視的出 貨量和市占率預計均將有所放緩。據群智咨詢的數據,2021 年全球 LCD 液晶電視出貨占比 約為 96%,預計 2022 年出貨占比將下滑到 94%。而與之對應,2022 年 OLED 和 Mini LED 背光電視出貨量預計將分別達到約 1000 萬臺和 300 萬臺,市占率將分別達到約 4.4%和 1.3%。公司已具備商業化 TV OLED 能力,2021 年新增的 MLED 營收口徑亦顯示其在 Mini LED 和 Micro LED 的發展決心。 大尺寸趨勢帶動 TV 面板總出貨面積增加。由于商用 TV 背光顯示大尺寸化顯著,TV 面 板整體平均出貨尺寸持續向上。根據群智咨詢的數據,全球 LCD TV 面板出貨平均尺寸預計 將由 2017 年的 43.5 寸增長為 2021 年的 48.6 寸。在 TV 面板大尺寸的帶動下,雖然 TV 端 需求放緩,但由于大尺寸 TV 出貨占比提升,出貨平均尺寸提升,全球 LCD TV 出貨面積仍預計維持較為穩定的提升。我們預計 2022-2023 年,全球 LCD TV 面板出貨面積將分別為 17620.0 和 17840.2 萬平方米,分別同比+4.4%和+1.2%。公司大尺寸 TV 面板出貨量全球 第一,未來也計劃將更多 TV 產能分配到 10.5 代的大尺寸線上,出貨面積預計將會進一步提 升,率先受益于 TV 大尺寸趨勢。 3.3.2、IT 后疫情時代居家辦公、上課成為常態,NB/Tablet面板需求或持續。疫情導致在家辦公、 線上課程成為常態,改變了全世界辦公和上課習慣,而作為在家辦公和線上課程剛需的筆記 本電腦和平板電腦出貨量在 2021 年仍然分別得到了 3.7%和 12.6%的提升。雖然 2022 年筆 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出貨量預計將沖高回落,但在越來越多企業和學校為職員和學生配備移 動筆記本電腦或平板電腦設備的背景下,其面板未來需求均有望保持穩健。 由于 MNT 結構升級,電競顯示器成為新動力。由于有經濟實力的熟齡游戲玩家人口占 比提升以及電競顯示器使用場景從游戲拓展到日常及專業辦公場景,電競顯示器需求逆勢增 長,或為較為疲軟的顯示器市場帶來新一輪動力。其中,更高工藝的 IPS 技術在電競顯示器 中占比約 33%,由于其占比長期穩定,且價格不易受到行業波動影響,為顯示器市場注入新 的增長活力。根據我們的測算,2022-2023 年,預計 LCD 筆記本電腦面板出貨面積將分別為 1383.5 和 1876.7 萬平方米,分別同比-5.4%和+35.6%;預計 LCD 平板電腦面板出貨面積將分別為 330.7 和 500.7 萬平方米,分別同比-23.1%和+51.4%;預計 LCD 顯示器面板出貨面積將分 別為 2119.9 和 2028.0 萬平方米,分別同比-17.7%和-4.3%。 面板廠商均積極將 TV 產能轉到更高附加值的 IT 領域,2022 預計供需寬松。由于 TV 面板的出貨量預期持續下降,全球面板廠商均積極調整營收結構,將更多產能分配到 IT領域。 根據產業調研,2021 年下半年,京東方/TCL 華星/友達光電/群創光電的 IT 面板占比分別上 調到約 45%/35%/45%/50%,占比均大幅提升。隨著 2022 年各家面板廠商持續將 LCD 產線 產能向 IT分配,預計 IT面板供應充沛,供需持續寬松。 3.3.3、手機:多驅動因素或促進手機市場反彈 受益于 OLED、折疊屏和 5G換機趨勢,2022 年或迎來手機出貨量反轉。2021 年,全 球手機出貨量為 13.9 億臺,同比增長 4.5%。其中三星/蘋果/小米/OPPO/vivo 分別出貨 2.7/2.4/1.9/1.4/1.3 億臺,分別同比增長5.3%/17.4%/28.6%/22.7%/27.2%,出貨量占比分別 為19.5%/17.1%/13.7%/10.0%/9.5%。 各工藝手機面板需求分化,OLED、折疊屏、5G 換機成為新看點。根據群智咨詢的數 據,2020 年開始,預計 a-Si LCD、LTPS LCD 的出貨量將會下降,而 OLED 出貨量將持續 提升,預計 2022 年,OLED 手機出貨量將達到 7.1 億臺,同比增長 24.5%;手機 OLED 屏 幕出貨量將達到 6.8 億片,同比增長 7.1%。此外,隨著折疊屏技術的成熟以及折疊屏手機 成本的下降,預計折疊屏手機滲透率將會提升,未來有望迎來折疊屏手機需求爆發,預計 2022 年折疊屏手機出貨量將達到 1400 萬臺,同比增長 100%,在柔性 OLED 面板有所布局的公 司有望受益。根據我們的測算,2022-2023 年,預計手機面板出貨面積將分別為 1217.0 和 1165.0 萬 平方米,分別同比-17.7%和-4.3%,其中 OLED 手機面板面積分別為 424.5 和 454.4 萬平方 米,分別同比+3.3%和+7.0%。 公司 OLED 產能攀升,成為美國大客戶手機面板唯三供應商之一,未來有望進軍二供。 根據群智咨詢的數據,2021 年公司 OLED 手機屏幕出貨約六千萬塊,同比提升將近 70%, OLED 手機屏幕市占率從 2020 年的 7.4%提升至 2021 年的 9.3%。2021 年,公司成功打入 美國手機大客戶,成為唯三 OLED 屏幕供應商之一,對美國手機大客戶供應的 6.06 寸 OLED 手機屏幕出貨約 2000 萬片,份額接近 10%。目前公司 2 條 OLED 產線均在快速產能爬坡以 應對美國大客戶的手機面板訂單,有望在 2023 年進一步滲透北美大客戶,從僅供應更為低 端的 LTPS 工藝 OLED拓展至供應 LTPO工藝 OLED,有望打破三星顯示對 LTPO工藝 OLED 屏幕的獨供,公司 OLED 手機面板將有望量價齊升。 3.3.4、車載 汽車智能化帶動多元車載顯示,車載面板增長迅猛,市場廣闊。根據 DIGITIMES 預測, 2021,全球車載顯示出貨量預計為 1.8 億片,同比增長 30%。受益于電車滲透率提升、汽車 智能化趨勢以及智能座艙的滲透加速,未來整車屏幕搭載率有望進一步提升,預計 2026 年 車載顯示出貨量將提升至 2.5 億片,6 年復合增長率為 10.2%。其中中控臺/儀表盤/抬頭顯示 器/后照鏡 6 年復合增長率分別預計為 5.9%/6.6%/15.1%/15.8%。 車載中控臺顯示器為車載 顯示占比最大部分,受益于大于 9 英寸的中控臺顯示器出貨量提升,車載顯示器出貨面積提升速度有望高于出貨量提升速度。目前深天馬為車載顯示出貨量最大的面板廠商。車載顯示 為公司重點發展的新興應用場景,2021 年 Q3 單季度,公司前裝車載顯示出貨 4700 萬片, 同比增長約 78.8%,出貨量占比為 11.2%,相較 2021 年初大幅提升了 5.3pp;在后裝車載 顯示出貨 190 萬片,增長迅猛。隨著車載面板市場的快速擴張以及公司在前裝和后裝市占率 的進一步提升,預計公司未來在廣闊的車載市場將大有作為。 關鍵假設: 假設 1:顯示器件-LCD 顯示器件業務:由于全球 LCD 面板競爭格局改善,大陸面板廠 商議價權提升以及控產能力提升,預計未來公司將主動保持非滿產稼動率以主動控產,我們 預計 2022-2024 年,公司 LCD 產線稼動率分別為 75%/82%/85%。2022 年 LCD 面板價格 下調幅度較大,預計 22Q4 開始,未來 LCD 面板價格將逐漸回暖至正常水位,我們預計 2022-2024 年,公司 LCD AAP(單位面積均價)分別為-20%/+10%/+5%,年平均稼動率分 別為 75%/82%/85%。 假設 2:顯示器件-OLED 顯示器件業務:公司 OLED 產線趨于成熟,訂單增加,預計 2022-2024 年稼動率將分別提升為 53%/70%/75%。2022 年,公司 OLED 業務受到安卓手 機需求疲軟影響,單價下滑較多,隨著未來下游消費需求的恢復,我們預計 2022-2024 年, 公司 OLED AAP 分別為-35%/+10%/5%,年平均稼動率分別為 53%/70%/75%。 假設 3:其他業務:智慧健康業務將持續受益于物聯網發展,有望構架更完善的智慧健 康管理生態系統;智慧系統創新產品將受益于 AI 和大數據的普及,更好地軟硬結合;傳感 器及解決方案業務將持續深挖醫療、交通、消費電子、通信、工業傳感器等不同領域。我們 預計以上業務均將穩定發展。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feifei8801234: 東方集團(SH600811)臉都不要了嗎 未來智庫: (報告出品方/作者:西南證券,王謀) 1.1、發展歷程:30年深耕顯示事業,LCD顯示屏全球龍頭地位穩健 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BOE)成立于 1993 年 4 月,是全球領先的半導體顯示 技術、產品與服務提供商,為信息交互和人類健康提供智慧端口產品和專業服務,形成了以 半導體顯示事業為核心,MLED、傳感器及解決方案、智慧系統創新、智慧醫工等事業融合 發展的“1+4+N”航母事業群。經過近 29 年發展,京東方已成為全球半導體顯示領域龍頭, 顯示屏幕總出貨量穩居全球第一,在智能手機液晶顯示屏、筆記本電腦顯示屏、平板電腦顯 示屏、顯示器顯示屏、電視顯示屏等五大應用領域出貨量均位列全球第一;2022 年,公司 車載顯示業務亦實現了全球第一的市占率。 1.2、股權結構:股權分散,子公司眾多 公司股權結構較為分散。公司實際控制人為北京電子控股有限公司,最大持股人為北京 國有資本運營管理有限公司,且其全資控股公司實際控制人北京電子控股有限公司。截至 2022 年 Q3,公司前十大股東合計持股 24.50%。公司控股子公司眾多。京東方有多家持股子公司,從事業務繁雜,以顯示業務為核心, 輻射至通信、新能源、信息技術等領域。其中最主要的子公司為重慶京東方、福州京東方、 京東方顯示以及合肥京東方顯示技術有限公司。另外,京東方集團還成立了主營車載顯示業 務的京東方精電并在港股上市。 收購華燦光電,未來將進一步與公司 MLED 發展戰略協同。2022 年 11 月,為了進一 步貫徹落實發展戰略、快速獲得 LED 外延/芯片核心技術、形成 MLED 業務獨立發展平臺、 打造新型顯示產業集群、持續夯實半導體顯示行業地位,京東方擬以不超過 21 億元的自籌 資金認購華燦光電 3.7 億股,成為其第一大股東與控股股東。本次收購符合公司“1+4+N” 發展戰略,預計未來能加速完成 LED 芯片關鍵環節布局,與現有業務互補形成完整的業務 體系,從技術、產品、產能、市場、人才等全方位提升業務競爭力,奠定建立可持。未來公司 Mini LED、Micro LED 產業化進程預計將進一步加速,借助收購 MLED 打通 MLED 全產 業鏈。 股權激勵兌現調動團隊積極性。為激勵員工、綁定員工和公司利益并且助力公司長期發 展,公司于 2020 年計劃了一次覆蓋廣的股權激勵,計劃授予 2974 名管理和技術人員共計 9.8 億股股票期權或限制性股票,占授予前公司總股本的 2.8%。根據公司設定的行權績效考 核目標,公司 2022-2024 年 ROE 目標分別為 2.38%/2.81%/3.46%以上,2022-2024 年創新 業務專利(包括 AMOLED、傳感業務、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等)保有量分別為 9000/10000/ 11000 件以上,AMOLED 產品線 2019-2024 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為 15%以上,智慧系統 創新事業 2019-2024 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為 20%以上。公司高成長性保證了預留股票期 權的授予條件的兌現,設定的行權績效考核目標有助于激發員工積極性,保持核心員工穩定, 進一步發揮技術、業務及管理骨干的潛能,提升企業市場綜合競爭內驅力,賦能公司高質量 發展。 1.3、財務分析:周期敏感型企業,22年周期性承壓,毛利率領先同類公司 1.3.1、成長能力 2022 年業績承壓,周期拐點可待。2021 年公司實現營收 2193.1 億元,同比增長 61.8%; 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258.3 億元,同比增長 413.0%;2022Q1-Q3,公司實現 營收 1327.4 億元,同比下滑 19.5%;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52.9 億元,同比下 滑 73.8%,主要系由于需求疲軟、面板價格下滑幅度較大所致。回顧公司往年的經營情況: 2016-2021 年,公司營收持續提升,而歸母凈利潤波動較大:2018、2019 年由于行業價格 戰凈利下滑;2020、2021H1 由于行業集中度提升、面板價格上行周期到來而迎來了較大反 彈;2021H2、2022 年由于消費市場疲軟、供需失衡、面板價格下跌而導致業績承壓。 1.3.2、盈利能力 公司盈利能力呈現上升趨勢,2022 年行業下行周期毛利率優于同行。受益于 2020Q2 末開始的面板漲價周期,近兩年公司毛利率和凈利率均有大幅度回升。2020 年公司凈利潤 轉盈,2021 年盈利指標持續提升,毛利率/凈利率分別升至 28.9%/13.9%,同比提升 9.2pp/10.5pp。其中,公司顯示器件/物聯網創新/智慧醫工/MLED/傳感器及解決方案業務的 毛利率分別為 26.3%/11.5%/ 25.8%/3.3%/22.8%。公司顯示業務毛利率始終穩居第一梯隊, 2021 年毛利率位于全球首位;在 2022 年面板下行周期,由于產品結構靈活,公司毛利率仍 然優于同行。 杜邦分析:公司 ROE 隨銷售凈利率上升,2022 年下滑較大;資產周轉率和權益乘數穩 定。公司資產周轉率和權益乘數常年保持穩定,而 ROE 凈資產收益率與銷售凈利率同向波 動明顯:2020 年 ROE 為 21.0%,主要得益于資產周轉率和銷售凈利率的提升。2022 年, 由于凈利大幅下降,公司 ROE 下滑明顯。人均效益方面,公司人均創收、人均創利均有所 回升。公司人均效益自 2019 年起便有較大提升,2021 年,公司人均創收 276.0 萬元/人, 同比提升 55.7%;人均創利 32.5 萬元/人,同比提升 393.3%。 1.3.3、研發能力 公司研發費用持續提升,研發費用率控制較好。公司 2017-2021 年研發費用年復合增長 率為 32.4%;2021年,公司研發費用為106.7億元,同比增長 40.0%,為公司歷史最高。 2022Q1-Q3,公司研發費用為 84.0 億元,同比提升 3.5%。同時,公司研發費用率控制得較 好,近三年來一直穩定在 5%-6%;2022Q1-Q3,公司研發費用率為 6.3%,主要系由于研發 費用提升高于營收提升。在全球同業中,公司研發費用率處于較高水平,僅次于深天馬。 1.3.4、經營及現金流情況 公司資本性支出回落,自由現金流穩步提升。2018 年起,公司資本性支出逐年回落, 從 2018 年的 545.2 億元下降到 2021 年的 356.7 億元。2018-2020 年,企業自由現金流 (FCFF)和股權自由現金流(FCFE)均逐步提升,2021 年有所下滑;公司經營性現金流 凈額呈現上升態勢。 2.1、行業概覽:周期成長雙輪驅動,LCD集中度提升,OLED賦能行業成長 顯示面板行業具有周期和成長雙重屬性。顯示面板廣泛應用于 TV、IT、手機、商用、 安防、車載顯示屏等場景,目前最主流顯示屏主要為 LCD(液晶顯示)和 OLED(有機發光 二極管顯示),主流技術包含 TFT-LCD 和 AMOLED 顯示技術。LCD 面板作為傳統顯示技術, 受到下游廠商庫存周期影響,需求和價格呈現高周期性。OLED 作為第三代顯示技術,已成 為手機品牌旗艦機和中高端機標配,在 TV 端出貨占比亦持續提升,有望進一步滲透各個下 游。 2.1.1、供給端:LCD產能供給增速放緩,OLED稼動率提升、產能釋放 LCD 顯示仍為市場主流,大尺寸面板產能增速高于中小尺寸產能增速。TFT-LCD 顯示 面板由于工作電壓低、功耗小、分辨率高、抗干擾性好、技術成熟、應用范圍廣等一系列優 點,仍為目前全球最主流的顯示面板,產能供給充沛。根據各面板廠商各產線排產計劃,2021 年全球 LCD面板產能供給約為 288.4萬平方米,同比提升 12.1%,產能供給面積占比約 94%。 2022 年開始,隨著韓廠 LCD 面板產線的加速退出、臺廠、日廠 LCD 產線的擴產停止以及 陸廠的擴產減速,預計未來 LCD 面板供給將會轉為穩健的個位數增長,2022-2025 年 LCD 全球產能供給同比增長預計分別為 2.8%/5.1%/4.1%/3.2%。其中,大尺寸面板產能增速高于 中小尺寸產能增速,為 LCD 面板產能供給面積提供較好消化。 OLED 全球出貨量占比逐年提升。OLED 顯示作為第三代顯示技術,由于其具有輕薄、 無污點、視角范圍廣、柔韌性強等優點,以及在未來全面屏和柔性顯示的趨勢下有著廣泛的 應用,目前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全球市場產能供給占比提升明顯。根據各面板廠商各產線 的排產計劃,2021 年全球 OLED 面板產能供給約為 1779.4 萬平方米,同比提升約 34.0%。 2022-2025 年全球 OLED 產能供給同比增長預計分別為 48.2%/26.3%/23.3%/17.8%,年復 合增長率約為 28.4%。目前 OLED 產能仍以 8 及以下世代線為主,LGD 在 8.5 及以上大尺 寸 OLED 獨占鰲頭。 2.1.2、需求端 LCD 面板主要下游需求為 TV、IT(顯示器、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手機,TV 出貨 面積大,手機和 IT附加值更高。出貨面積方面,TV 為 LCD 面板出貨占比最大的下游應用: 根據 IHS 的數據,2020 年,TV(包含 LCD 和 OLED)占出貨面積的 74%。銷售額方面, 由于單位面積價格高,手機為面板銷售額占比最大的下游應用:根據群智咨詢的數據,2021 年手機面板約占面板銷售額的 38%。OLED 面板主要下游需求為手機和 TV。根據 DSCC 的 數據,OLED 手機面板出貨面積占 OLED 面板出貨面積的五成以上,由于手機面板單位面積 小,因此預計其出貨量占 OLED 面板整體較大份額。 TV 需求疲軟;居家辦公成為穩態,持續刺激筆記本電腦需求;車載顯示基數小,預計 未來增速快。全球 LCD TV 需求持續疲軟,因此 LCD TV 面板出貨量預計將保持小幅下降。 根據群智咨詢的數據,2022 年,預計 TV/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顯示器/車載顯示面板出 貨量將分別為 2.5/19.4/2.3/2.6/1.6/1.8 億片。預計 2020-2022 年,預計 TV/手機/平板電腦/ 筆 記 本 電 腦 / 顯示器 / 車 載 顯 示 面 板 出 貨 量 的 年 復 合 增 長 率 分 別 為 -2.7%/ 1.3%/-0.6%/6.9%/-0.6%/16.1%。 2.1.3、價格端 LCD 面板價格呈周期性,本輪價格下行周期已經見底。受庫存周期影響,面板價格呈現 一定周期性,其中 TV 面板受周期影響最大;手機面板由于受手機需求影響更多,價格周期 性更弱。2020 年 Q2 開始,面板價格進入最近一輪價格上行周期,2021 年 Q2-Q3 觸頂后迅 速下落。2022 年 6 月開始,大陸面板廠商開始主動大幅下調稼動率,截至目前,供給端的 控產見效明顯,供需緩和,TV 面板價格止跌。截至 2022 年 11 月,32 寸 TV 面板已經持續 2 個月回彈。大陸廠商主動干預稼動率的決心較大,供應鏈情況在中短期內(3-5 個月內) 預計將維持樂觀,TV 面板價格預計短期內不會進一步下調。 中小尺寸 TV 面板持續釋放探底信號,大尺寸面板跌幅收窄。截至 2022 年 Q2,TV 面 板部分尺寸價格已跌破現金成本。IT面板方面,MNT、Notebook、Tablet面板價格仍在加 速下滑,未來 IT 面板價格或面臨 TV 產能轉移考驗。目前各尺寸 IT 面板價格下滑已顯停止 或收窄態勢。未來由于各廠商均在積極調整產品結構,持續將部分原有 TV 面板產線產能往 IT面板轉移,IT面板供需預計將維持寬松,價格或面臨供應高位和需求是否匹配的考驗。 手機面板價格波動較小,不同工藝表現略有分化。手機面板受本輪波動影響最晚。值得 注意的是,不同技術的手機面板價格分化明顯:a-Si LCD 手機面板價格下落最明顯,而 OLED 面板價格并未受到本輪面板周期價格下跌影響,這是由于隨著 Oxide LCD、LTPS LCD 與 OLED 技術在手機市場滲透率的提升,a-Si LCD 技術的手機面板需求下降;而 OLED 技術 的手機面板由于國內外手機品牌大客戶在其旗艦機和中高端機的積極導入,滲透率持續提 升,需求持續旺盛,但供給仍偏緊,因此具有一定價格穩定能力。 2.1.4、技術路徑 OLED 具有輕薄、能耗低、亮度高、韌性好等優勢,MLED 顯示技術為 LCD 迭代升級 提供土壤。OLED 全稱“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通電后可自身發光,因而減去了燈管的重 量體積且節省了耗電量。此外,其反應速度和色彩均優于 TFT-LCD,因此相較 TFT LCD, OLED 具有輕薄、能耗低、亮度高、發光率好、可折疊等優勢。根據不同特性,OLED 顯示 技術又有被動矩陣 OLED(PMOLED)、主動矩陣 OLED(AMOLED)、透明 OLED、頂部發 光 OLED、可折疊 OLED 和白光 OLED 之分。其中 AMOLED 為最主流 OLED 顯示技術,主 要應用在手機領域。此外,基于 LCD 技術迭代升級而產生的小間距 LED、Mini LED 技術已 日漸成熟,最新的 Micro LED 技術亦處于探索階段。Micro LED 集成了 LCD 和 OLED 的大 多數優勢,但由于尚未實現量產,業界普遍將 Mini LED 作為高端顯示屏的過渡方案。 技術方面,TV 面板中 Mini LED 背光 LCD 預計增速最快,智能手機面板中 AMOLED LTPO 柔性技術預計增速最快。TV 方面,由于 OLED TV 與 Mini/Micro LED TV 需求預計將 會保持強勁,有望帶動 OLED 和 Mini/Micro LED 背光 LCD 面板在 2025 年分別達到 11.6% 和 18.9%。手機方面,蘋果在 2021 年引入了 AMOLED LTPO 柔性技術,而使得智能手機面 板格局產生了顯著變化:搭載 AMOLED LTPO 柔性技術的智能手機占比從 2020 年的 0.5%提升到 2021 年的 4.7%,且預計搭載率將會持續提升。根據 Omdia 預測,2024 年,搭載 LTPO 柔性技術的手機出貨占比將達到 16.0%,超越 LTPS 剛性技術成為最主流的 AMOLED 手機面板技術。目前 SDC 為 LTPO 獨家供應商,但根據產業調研,京東方亦有計劃在其 B12 重慶產線生產 LTPO 技術的 OLED 智能手機面板。 2.2、競爭格局:LCD行業集中度提升;陸、韓均加速布局OLED賽道 陸廠 LCD 面板成本優勢明顯,主導 LCD 產能。由于中國 LCD 面板廠商的成本優勢, 中國廠商以及逐漸主導 LCD 面板行業。隨著三星 LCD 產線的退出,未來 LCD 面板競爭格 局將會進一步改善,LCD 顯示廠商集中度提升。目前陸廠在大、中、小尺寸 LCD 領域均處 于領先地位,市場份額約為 60%。 大尺寸 TFT LCD 面板方面,京東方在出貨量和出貨面積均位居第一。根據 Omdia 的數 據,2021 年,京東方在大尺寸 TFT LCD 的面板出貨量和出貨面積均位居第一。出貨量方面, 京東方/群創光電/LGD 占比分別為 31.5%/15.4%/13.4%,其中京東方在 TV、IT 領域的大尺 寸 LCD 面 板出貨量排名第一;出貨面積方面,京東方/TCL 華星 /LGD 占比分別為 26.2%/15.8%/11.9%,值得注意的是,TCL 華星 2021 年大尺寸 LCD 出貨量雖排名第五,但 由于布局了 2 條 11 代線,其在出貨面積方面取得第二名的位置。 韓廠較早布局 OLED,SDC/LGD 分別在手機/TV OLED 面板各占鰲頭,京東方和 TCL 華星加速追趕;隨產線成熟,中國 OLED 產線稼動率和良率預計亦持續爬升。韓廠對第三 代顯示技術投入較早,2021 年,按 OLED 面板出貨面積來看,韓廠市場份額接近 70%。其 中 SDC 由于布局早、產能大,目前在 OLED 領域處于領先地位,2021 年,其智能手機 OLED 面板在全球市占率為 72%,營收占比超九成。LGD 入局 OLED 雖晚于 SDC,但其在 OLED TV 出貨量和營收均獨占鰲頭。 京東方和 TCL 華星分別在手機和大尺寸 TV OLED 面板加速 追趕兩大韓廠。除前述廠商外,其余廠商各自精細定位細分賽道,中國大陸的維信諾聚焦中 小尺寸柔性 OLED,深天馬聚焦 VR 顯示,和輝光電專注于剛性 OLED,JOLED 以印刷式 OLED 見長。國內 OLED 產線仍未成熟,稼動率和良率均有待提升。根據 CINNO 的數據, 2021 年,國內 AMOLED 產線稼動率仍處于 50%-62%的偏低位置,2022 年初更是由于傳統 淡季、疫情封鎖、需求不振等原因,稼動率降至 35%-40%的低水位;同期,2021Q2-2022Q1 全球柔性 OLED 整體稼動率維持在 70%左右的位置。國內 OLED 產線稼動率仍有待提升。 目前 OLED 產線以 6代線柔性產線為主,LGD大尺寸OLED領先。從全球面板廠在建 OLED 產線來看,OLED 面板由低世代線向高世代線轉變的趨勢明顯,這主要是由于面板從 小尺寸向中大尺寸的發展方向所致。其中,LG 顯示在大尺寸先發優勢明顯,其第一條 8 代 線 2017 年 Q3 便投產,目前已建有 2 條 8 代線以及 1 條 8.5 代線,另有 1 條10.5代線計劃 將在 2023 年 Q3 開始投產。三星顯示、京東方、TCL 華星均在 OLED 加緊布局,加速追趕 LG 顯示的大尺寸 OLED 產能。除了上述面板大廠以外,其余廠商暫未布局更高世代產線。 3.1、核心競爭力分析:LCD領先優勢顯著,OLED逐漸上量 3.1.1、產品布局 公司“1+4+N”事業群以顯示事業(包括 LCD 和 OLED)為主,2021 年,公司顯示器 件/物聯網創新/智慧醫工/MLED/傳感器及解決方案業務營收分別為 2022.2/283.8/18.5/ 4.5/2.2 億元,分別同比增加 64.3%/48.0%/21.3%/-/80.4%。 公司在 LCD 顯示面板業務堅實基礎上,OLED 逐漸上量。顯示事業一直占公司八成以 上營收,且近年來營收占比持續提升,2021 年營收占比 92.2%。隨著 B7 成都和 B11 綿陽 產線產能釋放,B12 重慶產線產能爬坡,OLED 面板出貨量攀升,相應營收占比逐漸提升: 根據產業調研,截至 2021 年底,OLED 營收占比已接近 10%。 MLED 業務布局打開未來發展想象空間。隨著 2021 年上半年公司為消費類顯示和商用 顯示提供背光產品的 Mini-LED 和 Micro-LED 開始出貨量產,2021 年中報公司新增了 MLED 業務口徑(Mini/Micro-LED),由于 MLED 反過來又可以促進公司在 TV 端 LCD 的銷售和價 值的提升,因此可以與公司自身顯示事業相輔相成,產生協同效應。 3.1.2、核心競爭力 公司 LCD 顯示屏市占率穩居各下游領域全球第一,大尺寸 TV 面板領先,2 條 10.5 代 高世代線已達到滿產。公司為 LCD 全球絕對龍頭。出貨量方面,2021 年,京東方在 LCD TV、 MNT 、NB、Tablet、手機五大主流應用領域顯示屏的出貨量市占率持續穩居全球第一,柔 性顯示屏市占率達到全球第二、國內第一。此外,公司在 8 英寸以上車載顯示面板以及穿戴、 電子貨架標簽、電子標牌、拼接、IoT 金融等創新應用顯示屏的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一。客戶 方面,公司 LCD 顯示器件下游客戶包含所有主流手機廠商,在 28 家核心客戶中做到其中 27 家的前兩名,20 家的第一名。產線方面,公司有顯著的產能優勢,且建成了全球第一條 10.5 代線,目前 2 條 10.5 代線均已達到滿產,助力公司鞏固在大尺寸 TV 的競爭優勢。 3.1.3、競爭力持續性 公司研發費用增長迅猛,研發人員占比七成以上。2021 年,公司研發費用為 106.7 億 元,同比增長 40.0%,達到歷史最高,對應 2017-2021 CAGR 為 32.4%。截至 2021 年底, 公司研發人員共 19708 名,占公司員工總數 24.8%。 公司專利數量持續提升,有利于公司擴大技術領先優勢。公司目前有效專利共有 21249 件,在審專利共有 9574 件,2021 年上半年專利申請便超過了 4500 件,其中 OLED、傳感、 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專利申請占比超 1/2。根據 WIPO 的數據,2021 年,公司以 1980 件 PCT(專利合作條約)專利申請量位居全球第七名,這已是公司連續第六年進入全球 PCT 專利申請前十名,超過其他國內面板廠商。公司在專利數量領先的情況仍然加大研發投入和 專利申請,有利于公司擴大其在面板行業的領先優勢。 公司 LCD 產線靈活性,動態優化結構,保障盈利能力,鞏固龍頭優勢。由于全球 TV 需求的預期放緩,公司自 2020 年開始便一直在積極動態調整產能結構。根據產業調研,TV 面板的收入占比已經由 2020 年前的 40%下降到 2022Q1 的 20%。與之對應,附加值更高的 IT面板的收入占比從 2020 年以前的 30%上升到 50%。公司通過靈活調整其產線結構,將產能進一步集中于 IT 與高端 TV 面板產品,提升了其盈利水平,證明了其 LCD 面板領先優勢 的可持續性。 公司重點布局柔性 OLED,產能持續爬坡,未來由于大客戶需求和折疊屏趨勢,可持續 成長確定性強。公司 OLED 面板放量,已成為美國大客戶手機 OLED 面板供應商,2023 年 未來有望進一步超過 LG 成為僅次于三星的美國大客戶手機屏幕二供。而根據公司最新公告, 為應對美國大客戶平板電腦等 IT 產品,公司亦計劃將其 B12 重慶 5 代線應用從智能手機擴 大到 IT和車載 OLED,未來與大客戶合作有望進一步加深。此外,公司為全唯二能做到大規 模供應折疊屏的廠商,隨著主要安卓廠商在折疊屏紛紛加強布局,公司預計將率先受益于折 疊屏手機趨勢。 3.2、產能分析:LCD產線成熟、結構靈活、產能充沛,OLED爬坡上量 公司 LCD 產線成熟、產量豐沛,并在加速 OLED 產線布局。公司目前共有 11 條 LCD 產線和 3 條 OLED 產線正在投產,另有 2 條 LCD 和 2 條 OLED 產線正處于規劃中。LCD 產 線方面,公司合計有 1 條 4.5 代線、1 條 5.5 代線、1 條 6 代線、5 條 8.5 代線、1 條 8.6 代 線和 2 條 10.5 代線,包含小、中、大尺寸,應用囊括了 TV、IT和智能手機。OLED 產線方 面,公司目前 3 條 OLED 產線均為 6 代線,主要應用為智能手機領域,預計未來將擴展到 IT 和車載領域。 公司 LCD 面板產能飽滿,2022 年產能增長放緩。2021 年,公司產能擴產主要為 2 條 在產 10.5 代線:B9 合肥和 B17 武漢的 10.5 代產線月產能均增至 155K。截至 2021 年底, 公司 LCD 產線月產能超 351 萬片,供給面積超 2000 萬平方米。預計 2022 年開始,公司 LCD 產能增長放緩,明確的擴產為 B17 武漢 10.5 代線的 55K-180K 的產能爬坡以及 B20 武 漢 10.5 代線的投產。根據公司各產線排產計劃,我們預計 2022-2025 年公司產能面積同比 增長分別為 2.8%/0%/ 8.3%/7.7%,產能增速從兩位數下降到個位數。 OLED 面板產能規劃正在爬坡,預計 2022-2023 年產能增速為 32%和 12.5%。作為公 司目前重點布局的產線,公司 B7 成都、B11 綿陽和 B12 重慶 3 條 6 代 OLED 產線正在持續 爬坡,各自滿產月產能預計為 48K,合計月產能為 144K。另外,公司 B15 福州和 B16 合肥 的 2 條 8 代 OLED 產線建設亦處于規劃中,待投產量產,公司 OLED 產能將會進一步提升。 3.3、市場及成長性分析:TV、IT謹慎樂觀,OLED手機屏、車載顯示帶來增長動力 3.3.1、TV:大尺寸保障LCD穩定基數不變,OLED有望進一步放量 TV 提供面板大基數基礎,OLED 和 MLED 為 TV 市場注入活力。目前 LCD 液晶電視仍 為全球主流,但由于需求平緩以及 OLED、Mini LED TV 滲透率的提升,LCD 液晶電視的出 貨量和市占率預計均將有所放緩。據群智咨詢的數據,2021 年全球 LCD 液晶電視出貨占比 約為 96%,預計 2022 年出貨占比將下滑到 94%。而與之對應,2022 年 OLED 和 Mini LED 背光電視出貨量預計將分別達到約 1000 萬臺和 300 萬臺,市占率將分別達到約 4.4%和 1.3%。公司已具備商業化 TV OLED 能力,2021 年新增的 MLED 營收口徑亦顯示其在 Mini LED 和 Micro LED 的發展決心。 大尺寸趨勢帶動 TV 面板總出貨面積增加。由于商用 TV 背光顯示大尺寸化顯著,TV 面 板整體平均出貨尺寸持續向上。根據群智咨詢的數據,全球 LCD TV 面板出貨平均尺寸預計 將由 2017 年的 43.5 寸增長為 2021 年的 48.6 寸。在 TV 面板大尺寸的帶動下,雖然 TV 端 需求放緩,但由于大尺寸 TV 出貨占比提升,出貨平均尺寸提升,全球 LCD TV 出貨面積仍預計維持較為穩定的提升。我們預計 2022-2023 年,全球 LCD TV 面板出貨面積將分別為 17620.0 和 17840.2 萬平方米,分別同比+4.4%和+1.2%。公司大尺寸 TV 面板出貨量全球 第一,未來也計劃將更多 TV 產能分配到 10.5 代的大尺寸線上,出貨面積預計將會進一步提 升,率先受益于 TV 大尺寸趨勢。 3.3.2、IT 后疫情時代居家辦公、上課成為常態,NB/Tablet面板需求或持續。疫情導致在家辦公、 線上課程成為常態,改變了全世界辦公和上課習慣,而作為在家辦公和線上課程剛需的筆記 本電腦和平板電腦出貨量在 2021 年仍然分別得到了 3.7%和 12.6%的提升。雖然 2022 年筆 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出貨量預計將沖高回落,但在越來越多企業和學校為職員和學生配備移 動筆記本電腦或平板電腦設備的背景下,其面板未來需求均有望保持穩健。 由于 MNT 結構升級,電競顯示器成為新動力。由于有經濟實力的熟齡游戲玩家人口占 比提升以及電競顯示器使用場景從游戲拓展到日常及專業辦公場景,電競顯示器需求逆勢增 長,或為較為疲軟的顯示器市場帶來新一輪動力。其中,更高工藝的 IPS 技術在電競顯示器 中占比約 33%,由于其占比長期穩定,且價格不易受到行業波動影響,為顯示器市場注入新 的增長活力。根據我們的測算,2022-2023 年,預計 LCD 筆記本電腦面板出貨面積將分別為 1383.5 和 1876.7 萬平方米,分別同比-5.4%和+35.6%;預計 LCD 平板電腦面板出貨面積將分別為 330.7 和 500.7 萬平方米,分別同比-23.1%和+51.4%;預計 LCD 顯示器面板出貨面積將分 別為 2119.9 和 2028.0 萬平方米,分別同比-17.7%和-4.3%。 面板廠商均積極將 TV 產能轉到更高附加值的 IT 領域,2022 預計供需寬松。由于 TV 面板的出貨量預期持續下降,全球面板廠商均積極調整營收結構,將更多產能分配到 IT領域。 根據產業調研,2021 年下半年,京東方/TCL 華星/友達光電/群創光電的 IT 面板占比分別上 調到約 45%/35%/45%/50%,占比均大幅提升。隨著 2022 年各家面板廠商持續將 LCD 產線 產能向 IT分配,預計 IT面板供應充沛,供需持續寬松。 3.3.3、手機:多驅動因素或促進手機市場反彈 受益于 OLED、折疊屏和 5G換機趨勢,2022 年或迎來手機出貨量反轉。2021 年,全 球手機出貨量為 13.9 億臺,同比增長 4.5%。其中三星/蘋果/小米/OPPO/vivo 分別出貨 2.7/2.4/1.9/1.4/1.3 億臺,分別同比增長 5.3%/17.4%/28.6%/22.7%/27.2%,出貨量占比分別 為 19.5%/17.1%/13.7%/10.0%/9.5%。 各工藝手機面板需求分化,OLED、折疊屏、5G 換機成為新看點。根據群智咨詢的數 據,2020 年開始,預計 a-Si LCD、LTPS LCD 的出貨量將會下降,而 OLED 出貨量將持續 提升,預計 2022 年,OLED 手機出貨量將達到 7.1 億臺,同比增長 24.5%;手機 OLED 屏 幕出貨量將達到 6.8 億片,同比增長 7.1%。此外,隨著折疊屏技術的成熟以及折疊屏手機 成本的下降,預計折疊屏手機滲透率將會提升,未來有望迎來折疊屏手機需求爆發,預計 2022 年折疊屏手機出貨量將達到 1400 萬臺,同比增長 100%,在柔性 OLED 面板有所布局的公 司有望受益。根據我們的測算,2022-2023 年,預計手機面板出貨面積將分別為 1217.0 和 1165.0 萬 平方米,分別同比-17.7%和-4.3%,其中 OLED 手機面板面積分別為 424.5 和 454.4 萬平方 米,分別同比+3.3%和+7.0%。 公司 OLED 產能攀升,成為美國大客戶手機面板唯三供應商之一,未來有望進軍二供。 根據群智咨詢的數據,2021 年公司 OLED 手機屏幕出貨約六千萬塊,同比提升將近 70%, OLED 手機屏幕市占率從 2020 年的 7.4%提升至 2021 年的 9.3%。2021 年,公司成功打入 美國手機大客戶,成為唯三 OLED 屏幕供應商之一,對美國手機大客戶供應的 6.06 寸 OLED 手機屏幕出貨約 2000 萬片,份額接近 10%。目前公司 2 條 OLED 產線均在快速產能爬坡以 應對美國大客戶的手機面板訂單,有望在 2023 年進一步滲透北美大客戶,從僅供應更為低 端的 LTPS 工藝 OLED拓展至供應 LTPO工藝 OLED,有望打破三星顯示對 LTPO工藝 OLED 屏幕的獨供,公司 OLED 手機面板將有望量價齊升。 3.3.4、車載 汽車智能化帶動多元車載顯示,車載面板增長迅猛,市場廣闊。根據 DIGITIMES 預測, 2021,全球車載顯示出貨量預計為 1.8 億片,同比增長 30%。受益于電車滲透率提升、汽車 智能化趨勢以及智能座艙的滲透加速,未來整車屏幕搭載率有望進一步提升,預計 2026 年 車載顯示出貨量將提升至 2.5 億片,6 年復合增長率為 10.2%。其中中控臺/儀表盤/抬頭顯示 器/后照鏡 6 年復合增長率分別預計為 5.9%/6.6%/15.1%/15.8%。 車載中控臺顯示器為車載 顯示占比最大部分,受益于大于 9 英寸的中控臺顯示器出貨量提升,車載顯示器出貨面積提升速度有望高于出貨量提升速度。目前深天馬為車載顯示出貨量最大的面板廠商。車載顯示 為公司重點發展的新興應用場景,2021 年 Q3 單季度,公司前裝車載顯示出貨 4700 萬片, 同比增長約 78.8%,出貨量占比為 11.2%,相較 2021 年初大幅提升了 5.3pp;在后裝車載 顯示出貨 190 萬片,增長迅猛。隨著車載面板市場的快速擴張以及公司在前裝和后裝市占率 的進一步提升,預計公司未來在廣闊的車載市場將大有作為。 關鍵假設: 假設 1:顯示器件-LCD 顯示器件業務:由于全球 LCD 面板競爭格局改善,大陸面板廠 商議價權提升以及控產能力提升,預計未來公司將主動保持非滿產稼動率以主動控產,我們 預計 2022-2024 年,公司 LCD 產線稼動率分別為 75%/82%/85%。2022 年 LCD 面板價格 下調幅度較大,預計 22Q4 開始,未來 LCD 面板價格將逐漸回暖至正常水位,我們預計 2022-2024 年,公司 LCD AAP(單位面積均價)分別為-20%/+10%/+5%,年平均稼動率分 別為 75%/82%/85%。 假設 2:顯示器件-OLED 顯示器件業務:公司 OLED 產線趨于成熟,訂單增加,預計 2022-2024 年稼動率將分別提升為 53%/70%/75%。2022 年,公司 OLED 業務受到安卓手 機需求疲軟影響,單價下滑較多,隨著未來下游消費需求的恢復,我們預計 2022-2024 年, 公司 OLED AAP 分別為-35%/+10%/5%,年平均稼動率分別為 53%/70%/75%。 假設 3:其他業務:智慧健康業務將持續受益于物聯網發展,有望構架更完善的智慧健 康管理生態系統;智慧系統創新產品將受益于 AI 和大數據的普及,更好地軟硬結合;傳感 器及解決方案業務將持續深挖醫療、交通、消費電子、通信、工業傳感器等不同領域。我們 預計以上業務均將穩定發展。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詳見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朱翊: 歲末冬寒,春將近。 當經濟發展成為行業主旋律時,復蘇和提振經濟也正在成為新的行業風向。 在數字經濟領域,由物聯網、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工業生態、產業生態等前沿技術和模式為主導的工業互聯網也正迎來新的產業節點——據報道,在產業方面,目前我國工業互聯網已經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助力制造業、能源、礦業、電力等各大支柱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形成東中西部錯位發展、均衡分布、協同互補的良好格局;在產業價值方面,目前,工業互聯網的產業規模已突破萬億元大關,成為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支撐。 從數據來看,工業互聯網的市場需求空間大,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在產業發展上存在巨大的潛力。特別是在Google、微軟等國外巨頭相繼推進產業互聯網的過程中,國內的京東方、騰訊、阿里等平臺也紛紛擁入工業互聯網的懷抱,也充分說明工業互聯網將是產業發展的新方向。 尤其在文旅、餐飲、教育、物流、金融等消費經濟紛紛復蘇和發展的情況下,工業互聯網推進全民振興經濟的趨勢,也正在成為新的產業篇章。 工業互聯網何以成為產業支撐? 作為集創新技術、工業經濟、通信技術等特征為一體的關鍵基礎設施和應用模式,工業互聯網自誕生起就成為推動國民經濟、技術服務的重要抓手,而“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的產業生態建設思路,也因此成為了我國目前經濟建設的重要方向之一。 物聯網、智能終端、5G等新型技術及智能設備的迭代升級,驅動了工業互聯網發展迎來新契機;除此之外,產業鏈生態、上下游供應鏈、市場與消費需求之間的連接,也決定了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還源自產業企業的參與與融和,這些多體系、不同行業的協力配合,一起推動了工業互聯網的產業發展。 而根據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發布的統計報告來看,工業互聯網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據的比重越來越大,這充分說明發展工業互聯網是產業之重。 圖: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發布的統計報告 在產業方面,工業互聯網的賦能價值也決定了其將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樞紐。 對于企業,工業互聯網生態能幫助企業在運營效能、產業生態發展等方面實現提質增效、降本減存的經營效果,并助力企業實現以數據為驅動的商業模式創新。鑒于對全球經濟發展趨勢、第四次工業革命和半導體顯示產業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全球半導體顯示龍頭企業京東方很早就意識到通過智能制造提升生產效率的重要性,具備行業一流的產能優勢和行業領先的智能制造能力,聚合形成統一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并通過各產線智能制造技術和先進制造經驗的橫向推廣復用,持續帶動產業鏈上下游智能制造和數字化應用能力的全面提升,賦能第三方合作伙伴快速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等管理,實現以數字模式為創新中心的新型經營管理方式,并在當前的經濟建設體系中發揮重要效能及作用。 順應趨勢,京東方掘力工業互聯網 京東方、騰訊、阿里等平臺成為工業互聯網領航者并非偶然,而是由其自身的平臺屬性所決定的。 工業互聯網高度依賴強悍性能的硬件、成熟穩定的軟件,豐富的行業應用經驗,以及完善的產業解決方案。在工業互聯網的成型生態中,人、機、物、系統都是參與工業互聯網的重要元素,這些元素的協力調配,一起構建了工業互聯網運行的基礎。 如何最大范圍地使用頂級配置資源、保證平臺服務的安全性與穩定性等要求,就成為了構建工業互聯網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制造和服務體系的第一道門檻。 這種近乎嚴苛至極的門檻要求,決定了工業互聯網擁有“從業資格”具有非常大的難度,京東方等平臺之所以能逐浪時代之巔,與其具備充分的“資格條件”不無關系。 在行業經驗與優勢方面,京東方作為全球半導體顯示的龍頭企業,擁有近30年的半導體顯示產業實踐,以及17條顯示生產線、5座智能制造工廠積累的智能制造經驗,形成規模龐大的產業集群,其豐富的數字化、智能化建設經驗,可以全方面洞悉、理解客戶的精準需求。 目前,BOE工業互聯網平臺支撐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項目已為全國200多家企業提供服務,涉及包括制造,醫療,裝備,零售等在內的18個行業、101家企業,能積極推進中小企業在智能制造領域數智化轉型升級。在服務客戶方面,已為半導體、顯示、汽車、化工、印刷電路板(PCB)、醫療器械、包裝材料在內20余個細分行業提供服務(其中規上企業超200家)。 在技術方面, 京東方具有全球領先的研發、制造優勢,打造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價值鏈的BOE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 據公開資料了解,目前京東方擁有半導體行業完備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和軟件產品,在精益生產、六西格瑪管理、數字化變革等經驗的基礎上充分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元宇宙等ICT新技術,雙鏈條螺旋發展,打造了覆蓋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的全價值鏈的BOE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出了泛半導體行業、中小企業、雙碳廠區、AI視覺四大解決方案。 為最大限度幫助企業實現工業互聯網需求,京東方深度融合行業Know-How,沉淀了超過1000個行業算法和1700個業務模型,可支持100余種設備協議適配,與超過100家合作伙伴構建工業互聯網生態,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格局,為工業企業提供覆蓋企業智能生產、智慧廠區、SaaS平臺等立體化場景的生產、運營等需求,并協助客戶實現快速轉型數字化、在線化和智能化的數字經營模式,進而實現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生產經營模式。 基于多維一體的賦能能力、全生態的賦能方式,京東方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也多次備受業界認可,斬獲多項行業獎項。 其中,福州京東方8.5 代TFT-LCD生產線榮膺全球智能制造最高榮譽“燈塔工廠”,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入選的顯示企業,成功打造全球數智融合新典范,這也是京東方在智能制造領域的首張世界名片,不僅標志著在大規模應用工業4.0新技術方面走在了世界前沿,也將以世界一流的智能制造理念與創新模式賦能上下游產業鏈,帶動全行業提升整體數智化應用水平。 通過構建全自動生產系統、廣泛采用人工智能和先進分析技術,京東方福州生產線單位成本可降低34%、整體產量增長30%規模;通過搭建AI驅動的能源管理系統,產線單位電耗大幅下降39%,單位水耗下降27%,極大提升綠色可持續發展能力,成為智能制造領域的行業標桿。 在精準生產方面,BOE工業互聯網平臺可根據生產情況智能核算排產計劃,整體生產效率提升30%以上;在產品品控方面,通過采集設備端參數,構建缺陷模型,打通生產調度系統,實現產品缺陷率降低75%,新品良率提升周期縮短43%;在產業鏈協同方面,打通產業鏈各環節并協同管理,庫存量減少25%,訂單履約周期縮短30%,產業鏈成本降低25%,實現上下游高效協同。BOE工業互聯網平臺在短短一年內,已為全國200多家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服務,大幅提升企業運營管理效率,加速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 基于卓越的降本增效成績、智能制造經驗和“數字化、可視化”的技術優勢,京東方集團北京8.5代線(北京京東方顯示技術有限公司)在2022年11月23日舉行的2022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上,正式被授予智能制造標桿企業,成為完全符合《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和《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方法》標準的顯示行業內唯一一家國家級智能制造標桿企業。 入選智能制造標桿企業,意味著京東方將在企業自診斷、合規審核、候選企業確定及推薦、現場核查、專家評審、名單發布及推廣,全面聚焦智能制造典型場景等方面,幫助企業重點挖掘創新點和亮點,實現企業精益化、自動化、數字化、技術創新為一體的“三化一新”的賦能升級,全面推進企業數字化變革與智能制造發展局面。 同時,隨著京東方繼續加快發展數字化變革,在大數據,人工智能,人機交互等方面加大投入,未來京東方賦能企業的降本增效成績還將有望上升到新的臺階。 后數字經濟時代,工業互聯網如何進化? 隨著當前經濟的復蘇及振興步伐,工業互聯網的產業方向正走在一條順應潮流趨勢、產業價值賦能的全新空間,在全新的數字化、智能化等環境賦能下,工業互聯網的未來也有望進階到新的高度。 目前京東方打造的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已經攜手眾多合作伙伴推出了面向不同細分行業的解決方案,用以賦能不同行業企業的降本增效發展。其中,中祥英分別與長信科技攜手進行了MES/WMS系統開發項目合作、與亞世光電在遼寧召開信息化建設項目啟動會、與安徽用友軟件有限公司共同推動睿合科技數字化工廠建設,中祥英結合制造執行系統(ziMES)、智能倉儲系統(ziWMS)、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為睿合科技打造精益生產解決方案等等案例,無不正在說明京東方的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正春華秋實。 尤為可貴的是,京東方基于半導體顯示領域的技術研發和智能制造優勢,在數字化制造、產業賦能方面均具有全新生態鏈的產業布局,能快速協助第三方企業實現降本增效等經營效率提升。 這就意味著,工業互聯網不僅是當前關系著經濟及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未來也勢必將成為新的經濟主導。在當前,工業互聯網將重點解決工業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數智化需求,在未來,工業互聯網也將在此基礎上創造更多的產業價值,在這種趨勢下,工業互聯網作為大時代中的產業分支,也不可避免地將驅動著整個產業及經濟發展邁向新的高度。 由此來看,如今正蓬勃發展的工業互聯網,未來勢必將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且拭目以待。 東方集團(SH600811): 同花順(300033)數據顯示,2023年1月10日,東方集團(600811)獲外資賣出68.68萬股,占流通盤0.02%。截至目前,陸股通持有東方集團3153.79萬股,占流通股0.86%,累計持股成本4.65元,持股虧損48.64%。 東方集團最近5個交易日下跌2.85... 網頁鏈接 東方集團(SH600811): 1月9日上午,開化縣聯合浙江衢州東方集團(600811)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集團”)簽訂錢江源區域公用品牌戰略合作協議。開化縣委副書記、縣長毛獻明致辭,副縣長方明主持,浙江衢州東方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潘廉恥,黨委副書記、常... 網頁鏈接 南柯夢碎: 數字經濟領域,由物聯網、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工業生態、產業生態等前沿技術和模式為主導的工業互聯網正在迎來新的產業節點。 目前,我國工業互聯網已經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助力制造業、能源、礦業、電力等各大支柱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形成東中西部錯位發展、均衡分布、協同互補的良好格局。工業互聯網涵蓋的產值已突破萬億元,成為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支撐。 從數據來看,工業互聯網的市場需求空間大,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在產業發展上存在巨大的潛力。特別是在Google、微軟等國外巨頭相繼推進產業互聯網的過程中,國內的京東方、騰訊、阿里等平臺也紛紛擁入工業互聯網的懷抱,也充分說明工業互聯網將是產業發展的新方向。 尤其在文旅、餐飲、教育、物流、金融等消費經濟紛紛復蘇和發展的情況下,工業互聯網推進全民振興經濟的趨勢,也正在成為新的產業篇章。 工業互聯網何以成為產業支撐? 作為集創新技術、工業經濟、通信技術等特征為一體的關鍵基礎設施和應用模式,工業互聯網自誕生起就成為推動國民經濟、技術服務的重要抓手,而“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的產業生態建設思路,也因此成為了我國目前經濟建設的重要方向之一。 物聯網、智能終端、5G等新型技術及智能設備的迭代升級,驅動了工業互聯網發展迎來新契機;除此之外,產業鏈生態、上下游供應鏈、市場與消費需求之間的連接,也決定了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還源自產業企業的參與與融和,這些多體系、不同行業的協力配合,一起推動了工業互聯網的產業發展。 而根據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發布的統計報告來看,工業互聯網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據的比重越來越大,這充分說明發展工業互聯網是產業之重。 圖: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發布的統計報告 在產業方面,工業互聯網的賦能價值也決定了其將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樞紐。 對于企業,工業互聯網生態能幫助企業在運營效能、產業生態發展等方面實現提質增效、降本減存的經營效果,并助力企業實現以數據為驅動的商業模式創新。鑒于對全球經濟發展趨勢、第四次工業革命和半導體顯示產業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全球半導體顯示龍頭企業京東方很早就意識到通過智能制造提升生產效率的重要性,具備行業一流的產能優勢和行業領先的智能制造能力,聚合形成統一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并通過各產線智能制造技術和先進制造經驗的橫向推廣復用,持續帶動產業鏈上下游智能制造和數字化應用能力的全面提升,賦能第三方合作伙伴快速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等管理,實現以數字模式為創新中心的新型經營管理方式,并在當前的經濟建設體系中發揮重要效能及作用。 順應趨勢,京東方掘力工業互聯網 京東方、騰訊、阿里等平臺成為工業互聯網領航者并非偶然,而是由其自身的平臺屬性所決定的。 工業互聯網高度依賴強悍性能的硬件、成熟穩定的軟件,豐富的行業應用經驗,以及完善的產業解決方案。在工業互聯網的成型生態中,人、機、物、系統都是參與工業互聯網的重要元素,這些元素的協力調配,一起構建了工業互聯網運行的基礎。 如何最大范圍地使用頂級配置資源、保證平臺服務的安全性與穩定性等要求,就成為了構建工業互聯網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制造和服務體系的第一道門檻。 這種近乎嚴苛至極的門檻要求,決定了工業互聯網擁有“從業資格”具有非常大的難度,京東方等平臺之所以能逐浪時代之巔,與其具備充分的“資格條件”不無關系。 在行業經驗與優勢方面,京東方作為全球半導體顯示的龍頭企業,擁有近30年的半導體顯示產業實踐,以及17條顯示生產線、5座智能制造工廠積累的智能制造經驗,形成規模龐大的產業集群,其豐富的數字化、智能化建設經驗,可以全方面洞悉、理解客戶的精準需求。 目前,BOE工業互聯網平臺支撐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項目已為全國200多家企業提供服務,涉及包括制造,醫療,裝備,零售等在內的18個行業、101家企業,能積極推進中小企業在智能制造領域數智化轉型升級。在服務客戶方面,已為半導體、顯示、汽車、化工、印刷電路板(PCB)、醫療器械、包裝材料在內20余個細分行業提供服務(其中規上企業超200家)。 在技術方面, 京東方具有全球領先的研發、制造優勢,打造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價值鏈的BOE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 據公開資料了解,目前京東方擁有半導體行業完備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和軟件產品,在精益生產、六西格瑪管理、數字化變革等經驗的基礎上充分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元宇宙等ICT新技術,雙鏈條螺旋發展,打造了覆蓋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的全價值鏈的BOE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出了泛半導體行業、中小企業、雙碳廠區、AI視覺四大解決方案。 為最大限度幫助企業實現工業互聯網需求,京東方深度融合行業Know-How,沉淀了超過1000個行業算法和1700個業務模型,可支持100余種設備協議適配,與超過100家合作伙伴構建工業互聯網生態,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格局,為工業企業提供覆蓋企業智能生產、智慧廠區、SaaS平臺等立體化場景的生產、運營等需求,并協助客戶實現快速轉型數字化、在線化和智能化的數字經營模式,進而實現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生產經營模式。 基于多維一體的賦能能力、全生態的賦能方式,京東方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也多次備受業界認可,斬獲多項行業獎項。 其中,福州京東方8.5 代TFT-LCD生產線榮膺全球智能制造最高榮譽“燈塔工廠”,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入選的顯示企業,成功打造全球數智融合新典范,這也是京東方在智能制造領域的首張世界名片,不僅標志著在大規模應用工業4.0新技術方面走在了世界前沿,也將以世界一流的智能制造理念與創新模式賦能上下游產業鏈,帶動全行業提升整體數智化應用水平。 通過構建全自動生產系統、廣泛采用人工智能和先進分析技術,京東方福州生產線單位成本可降低34%、整體產量增長30%規模;通過搭建AI驅動的能源管理系統,產線單位電耗大幅下降39%,單位水耗下降27%,極大提升綠色可持續發展能力,成為智能制造領域的行業標桿。 在精準生產方面,BOE工業互聯網平臺可根據生產情況智能核算排產計劃,整體生產效率提升30%以上;在產品品控方面,通過采集設備端參數,構建缺陷模型,打通生產調度系統,實現產品缺陷率降低75%,新品良率提升周期縮短43%;在產業鏈協同方面,打通產業鏈各環節并協同管理,庫存量減少25%,訂單履約周期縮短30%,產業鏈成本降低25%,實現上下游高效協同。BOE工業互聯網平臺在短短一年內,已為全國200多家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服務,大幅提升企業運營管理效率,加速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 基于卓越的降本增效成績、智能制造經驗和“數字化、可視化”的技術優勢,京東方集團北京8.5代線(北京京東方顯示技術有限公司)在2022年11月23日舉行的2022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上,正式被授予智能制造標桿企業,成為完全符合《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和《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方法》標準的顯示行業內唯一一家國家級智能制造標桿企業。 入選智能制造標桿企業,意味著京東方將在企業自診斷、合規審核、候選企業確定及推薦、現場核查、專家評審、名單發布及推廣,全面聚焦智能制造典型場景等方面,幫助企業重點挖掘創新點和亮點,實現企業精益化、自動化、數字化、技術創新為一體的“三化一新”的賦能升級,全面推進企業數字化變革與智能制造發展局面。 同時,隨著京東方繼續加快發展數字化變革,在大數據,人工智能,人機交互等方面加大投入,未來京東方賦能企業的降本增效成績還將有望上升到新的臺階。 后數字經濟時代,工業互聯網如何進化? 隨著當前經濟的復蘇及振興步伐,工業互聯網的產業方向正走在一條順應潮流趨勢、產業價值賦能的全新空間,在全新的數字化、智能化等環境賦能下,工業互聯網的未來也有望進階到新的高度。 目前京東方打造的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已經攜手眾多合作伙伴推出了面向不同細分行業的解決方案,用以賦能不同行業企業的降本增效發展。其中,中祥英分別與長信科技攜手進行了MES/WMS系統開發項目合作、與亞世光電在遼寧召開信息化建設項目啟動會、與安徽用友軟件有限公司共同推動睿合科技數字化工廠建設,中祥英結合制造執行系統(ziMES)、智能倉儲系統(ziWMS)、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為睿合科技打造精益生產解決方案等等案例,無不正在說明京東方的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正春華秋實。 尤為可貴的是,京東方基于半導體顯示領域的技術研發和智能制造優勢,在數字化制造、產業賦能方面均具有全新生態鏈的產業布局,能快速協助第三方企業實現降本增效等經營效率提升。 這就意味著,工業互聯網不僅是當前關系著經濟及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未來也勢必將成為新的經濟主導。在當前,工業互聯網將重點解決工業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數智化需求,在未來,工業互聯網也將在此基礎上創造更多的產業價值,在這種趨勢下,工業互聯網作為大時代中的產業分支,也不可避免地將驅動著整個產業及經濟發展邁向新的高度。 京東方A(SZ000725) 每日經濟新聞: 1月9日晚間,易事特(SZ300376,股價7.41元,市值172億元)發布公告稱,廣東恒銳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廣東恒銳”)擬將其持有的17.94%上市公司股份,協議轉讓給廣東省廣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物集團”)。同時,揚州東方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集團”)不可撤銷地放棄其持有的全部上市公司股份(占易事特總股本的31.78%)的表決權。 交易順利完成后,廣物集團將成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易事特有望結束兩年多的無實控人狀態。廣東省人民政府作為廣物集團的實際控制人,也將成為易事特的實際控制人。 不過,回顧起易事特近幾年的“尋主”經歷,卻有些一波三折。 根據易事特公告,1月8日,廣物集團、廣東恒銳、東方集團及其實控人何思模簽署了《關于轉讓所持易事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之股份轉讓協議》(以下簡稱“股份轉讓協議”);廣物集團、東方集團及何思模簽署了《關于易事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表決權放棄協議》(以下簡稱“表決權放棄協議”)。 根據協議內容,廣物集團將以現金方式收購廣東恒銳持有的易事特17.94%股份,轉讓價格為6元/股,總價款為25.05億元。 根據2022年三季報,易事特前兩大股東東方集團、廣東恒銳持股比例分別為31.78%和17.94%。在本次權益變動后,廣東恒銳不再持有上市公司股份,廣物集團將取得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易事特有望結束兩年多的無實控人狀態。 權益變動情況 圖片來源:公告截圖 如不出意外,易事特將在股權交割之后的20個工作日內,進行董事的更換。新的董事會擬由9名董事組成,其中獨立董事3名。廣物集團有權提名包括董事長在內的4名非獨立董事候選人和3名獨立董事候選人,占董事會總人數比例超過三分之二。 另外,為進一步增強廣物集團在本次交易后對易事特的控制,其計劃通過包括但不限于認購上市公司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協議轉讓、二級市場增持等方式加強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 對于廣物集團的入主,1月10日下午,易事特證券部工作人員通過電話告訴記者,廣東恒銳作為省屬控股平臺,傾向于通過股權控制來投資;廣物集團謀求的是對上市公司的并表,以上措施也表示,其未來會深入參與到公司的日常經營管理當中。 根據官網信息,廣物集團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廣東省物資局,后經幾次改制和重組,現為廣東省屬國有獨資大型企業集團。近年來,廣物集團聚焦發展“能源化工產品制造(聚丙烯等化工產品),商貿與物流(建材、汽車、中歐班列),產業園區投資、運營與管理”三大主業,聯動發展“金融和數字化”兩翼,穩步推動向“貿、工、技、投”實體化企業轉型。未來,也將實現向“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轉型的目標。 易事特始創于1989年,其創始人何思模曾因“東莞首富”等標簽為人所熟知。2014年,易事特在深交所上市,目前主營業務涵蓋智慧電源、數據中心和智慧能源三大板塊。 不過,回顧易事特近幾年的“尋主”經歷,卻有些一波三折。 2018年底,公司控股股東東方集團、實際控制人何思模與珠海華發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發集團”)簽署了《股權收購協議》,擬出讓股權,引入華發集團成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 在運作近一年之后,2019年9月,易事特卻宣布將上述計劃的交易對手變更為廣東省國資委管理的廣東恒健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健控股”)。 到了2020年7月,上述計劃再度生變。東方集團、何思模與廣東恒銳達成了共識,擬協議轉讓其持有的易事特18%股份,且東方集團不可撤銷地放棄交易完成后持有的剩余全部上市公司股份(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37.88%)的表決權。 直至本次交易,廣東恒銳將其所持的易事特股權轉讓給廣物集團。盡管是廣東國資的“左手倒右手”,但易事特方面對本次交易有更為積極的看法。 上述公司工作人員表示,廣東恒銳屬于合伙企業,廣東省和東莞市方面的省市區三級平臺均有入股,其對公司的控制力和廣物集團有顯著區別。 “另外,我們(公司和廣物集團)在一些產業上也有協同,相信國資背景對上市公司后續的業務開展會有促進作用。”該工作人員進一步表示。 每日經濟新聞 心心相印o: 東方電纜(SH603606)天威視訊(SZ002238)新興裝備(SZ002933) 1.1 深耕電纜領域 覆蓋上下游產業鏈 寧波東方電纜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東方電纜”)于 1998 年成立,2014 年在上交所 主板掛牌上市,已成長為國內電纜行業龍頭企業、位列全球海 纜最具競爭力企業 10 強。當前公司主營業務包括:陸纜系統、海纜系統和海洋工程三大板 塊,擁有 500 kV 及以下交流(光電復合)海纜、陸纜,±535 kV 及以下直流(光電復合) 海纜、陸纜系統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制造、安裝和運維服務能力,并涉及海底光纜、智 能電網用電線電纜、核電纜、通信電纜、控制電纜、電線、綜合布線、架空導線等一系列 產品,廣泛應用于電力、建筑、通信、石化、軌道交通、風力發電、核能、海洋油氣勘采、 海洋軍事等多個領域,在科技創新、質量管理、核心技術突破等方面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公司股權結構清晰,控股股東為寧波東方集團。截至 2022 年 H1,寧波東方集團持有 公司股份 36.63%,為公司控股股東。寧波東方集團實際控制人為夏崇耀,其持有 43%股 份。公司設有 4 家子公司及 2 家合資公司,分別為東方海纜、廣東東方海纜、東方海洋工 程、寧波海纜研究院及上海福纜和寧波廣纜。其中,各司分工明確、互為補充。東方海纜、 廣東東方海纜負責海洋工程業務,東方海洋工程負責國內項目,合資子公司上海福纜負責 海外項目,并于 2022 年 4 月與中廣核合資控股成立寧波廣纜智慧能源,發力風電、光伏、 儲能領域。 當前公司業務覆蓋海纜、陸纜、海洋工程三大板塊,是國內陸、海纜市場的核心供應 商,產品矩陣豐富,包含:電力電纜、電氣裝備用電線電纜、通信電纜、架空導線、海底 電纜、臍帶纜、海底光纜。下游應用領域涵蓋智能輸配電網、智慧建筑、軌道交通、石油 化工、裝備用電、海洋島嶼輸配電、海上風電、海洋油氣等領域。此外,設海洋工程業務 板塊負責海纜系統的安裝敷設及運維服務,配套服務完善。 1.2 經營業績表現良好,海纜毛利維持高位 陸、海纜市場持續高景氣,雙輪驅動帶動公司營收快速增長。2018-2021 年公司營收 年均復合增速達 37.9%,2021 年營收規模達 79.3 億元,同比增長 57%,營收增長幅度創 近年來新高。由于海上風電發展迅速,公司毛利較高的海纜及海洋工程業務迎來爆發增長, 帶動營收快速提升。海纜及海洋工程業務 2021 年營收合計占比達 51.46%,較 2020 年提 升 3.8pct。2021 年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 11.9 億元,同比增速達 34%。 2018 年以來陸、海纜市場持續放量,公司量利齊升。2017-2021 年公司陸纜銷售量 分別為13.22/10.98/10.06/11.19/15.79 萬千米,同比增速為32.8%/-16.9%/-8.36%/11.2%/41.1%,近年來隨著智能配輸電網、軌道交通、綠色石油 化工等領域的高速發展,陸纜需求旺盛,2021 年陸纜需求復蘇強勁,呈現較大增幅,為公 司營收提供有力支撐。受海上風電裝機量爆發式增加,高壓直流海纜、臍帶纜、動態纜等海底電纜需求旺盛,公司海纜銷售量維持高速增長,2017-2021 年分別為171.5/415.4/750.3/864.3/1419.9km,同比增速為18.9%/142.3%/80.62%/15.2%/64.3%。海纜業務營收占比首次過半,且得益于高毛利水 平為公司貢獻了主要利潤。 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為 23.61%,凈利率為 13%。分類別主營板塊來看,2021 年公司海纜業務毛利率為 43.9%,有所回落但仍處于較高水平。陸纜業務毛利率為 9.5%, 同比下降 2.5pct。海洋工程業務毛利率有所提升,達到 25.1%。 2.1 隨配輸電及新能源發展,電線電纜空間擴容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2020 年我國電力電纜、電氣裝備用電纜、裸電線、繞組線、 通信電纜市場需求占比分別為 39%、22%、15%、13%、8%,受益于近年來智能配輸電 網、海上風電、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的高速發展,電力電纜、電器裝備用電纜需求較 2018 年分別上升 3pct、2pct。據電線電纜網預計國內 2024 年電線電纜市場規模有望達 1.9 萬 億元,市場空間廣闊。據 Resarch and Markets 報告,預計 2026 年全球電線電纜規模有 望達 4268 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4.96%;電力電纜市場規模有望達 2963 億美元,年 均復合增長率為 3.92%。預計全球電線電纜以及電力電纜市場將保持擴張態勢。 2.2 十四五海纜高景氣,鎖定超強爆發賽道 海纜是海上風電場這副骨骼的“血管”和“神經”,是沿海島嶼與大陸之間或島嶼與 島嶼之間電力與通信的重要傳輸中介,主要應用場景包括海洋風電、跨國電網和通信、海 洋油氣開發以及偏遠海島輸電通信等。具有資源豐富、利用效率高、可大規模發展、消納 能力強等優勢。按在海上風電應用功能可將海纜分為集電海纜(陣列海纜)和送出海纜兩 類:前者作用于風機間,負責串聯各大風力發電機并將箱變升至 35kV 輸出后的電壓匯流 至傳輸至海上升壓站;后者負責將通過海上升壓站 220kV 升壓后的電能傳輸到岸上升壓站 并網,從而實現海上風力發電傳輸功能。 由于海上風況不同于陸上受地形高低起伏影響,因而風切較小(垂直方向風速變化小, 葉片受力均勻,有效避免振動、疲勞乃至斷裂)、平均風速高且風向改變頻率低(不用強 行配置儲能,降低投資成本),是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必然選擇。據世界銀行集團所發布的 研究顯示,中國海域海上風力發電的潛力巨大,達 2982GW,其中固定式裝機量潛力 1400GW,漂浮式裝機量潛力 1582GW。而我國截至 2021 年海上風電累計裝機量僅 26.4GW,為滿足東部沿海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發展海上風電刻不容緩且市場空間巨大。 受消納條件良好、技術進步及成本下降等因素推動,我國海上風電發展迅速。2021 年海上 風電迎來大爆發,國內海風新增裝機容量為 16.9GW,同比增速達 452.3%。據 Grand View Research 預測,2027 年全球海底電纜市場規模有望突破 378 億美金,2020-2027 年均復 合增長率 7.09%。 “十四五”期間隨著我國海上風電場單機容量快速提升、離岸距離增加以及送出電纜 電壓等級提升,根據機構統計,預計全國海纜市場空間將從2022 年的143 億元增長至2030 年的 720 億元,年均復合增速達 22%。隨著中國、歐洲兩大海上風電最大增量區域陸續加 碼,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將從 2022 年的 13GW 增長至 2030 年的 52GW,年均復 合增速達 19%。全球海底電纜市場空間從 2022 年的 295 億元增長至 2030 年的 1560 億 元,年均復合增速為 23%。 當前全球最大的海上風電開發區域為中歐兩地,二者海底電纜市場均呈現雙寡頭格局。 由于海纜行業集中度較高,頭部企業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統計,2020 年,東方電纜和中天科技分別占據我國海底電纜市場 33%、37%市場份額,且僅頭部五家 海纜企業包括中天科技、東方電纜、亨通光電、漢纜股份和寶勝股份具備 220kV 及以上送 出海纜的供貨業績。“十四五”期間海上風電海纜高壓化趨勢明顯,電壓等級將從 “35kV+220kV”轉向“66kV+330/500kV”,頭部企業先發優勢明顯,預計將繼續保持 領先地位。歐洲集電海纜的龍頭為 JDR Cable 和 Nexans,2020 年市場份額分別達到 41% 和 27%,形成雙寡頭格局。 公司 2022 年全年已公告海纜中標項目達 14 項,總中標金額 64.34 億元,在手訂單充 沛。主要地區位于浙江以及廣東,在粵電陽江青洲一二海上風電項目中,公司中標了我國 首條三芯 500kV 超高壓海纜。在明陽青洲六中,公司又中標我國首條 330kV 超高壓海纜。在超高壓海纜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展現了公司雄厚的技術實力。此外,公司還在海上油氣 田以及海外斬獲部分訂單。充沛的在手訂單以及強勁的拿單實力,充分保證公司未來業績。 因為海纜對性能要求更高,造價成本遠高于陸纜。海纜成本居高的原因有:1)鋪設前 程序復雜,需要海底勘探與鋪埋作業;2)設計時需要考慮海水對海纜的滲漏和腐蝕因而結 構復雜,其自重與機械強度大;3)海底環境復雜多變,需要不停維護與更換。在強腐蝕、 高水壓環境下海纜使用壽命通常在 25 年左右。因此海纜的造價高于陸纜。35kV 海纜每公 里造價為 70 萬元~150 萬元(考慮不同截面),220kV 海纜每公里造價約 500 萬元-600 萬 元;而陸上電纜每公里造價僅 25 萬~70 萬元。 根據中天海纜招股說明書及公司公告可看出,海纜屬加工制造行業,其成本受大宗商 品原材料價格影響最大。直接原材料成本占比達 94.9%,其中又以銅、鉛錠、鋁等大宗商 品為主,合計占直接材料成本超 80%,加工制造及人工成本占比僅分別為 3.9%、1.2%, 降低空間受限。隨著海上風電項目裝機容量持續增大,推動海纜向動態化、高壓化、柔直 化方向發展。海纜電壓等級由33kV 向66kV 提升后截面積也隨之擴大,造成生產難度陡升, 制造速度放緩。由于公司在東部(北侖)基地德國交聯設備,使得在高電壓等級海纜生產 制造方面領先同行,等新產能陸續釋放后,生產效率得以提高,從而能夠降低海纜生產成 本。 國補退潮疊加地方補貼力度降低,或對海上風電短期需求造成波動,海風電平價時代 即將來臨。2014 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海上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對近海海上風 電優惠電價為 0.85 元/度,補貼力度遠高于水利、火力發電,推動清潔能源體系建設,促 進我國海上風電建設。2019 年發改委印發的《關于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提出 海上風電標桿上網電價改為指導價,2019 年起新核準海上風電項目全部通過競爭方式確定 上網電價,并要求所有項目需要在 2021 年底前完成并網,逾期不再享受補貼電價,催生 2021 年的海風搶裝潮。當前,我國已明確將采取逐步降低直至退補海上風電,如今補貼過 渡期政策與成本變化所造成的價差是導致市場短期對海纜需求產生波動的主要原因。東南 沿海省份用電需求增長迅猛、發電與用電缺口大,為緩解用電壓力,對于海上風電等新能 源發電形式響應積極性較高。因此,廣東、海南、江蘇、山東、浙江、廣西已經陸續出臺 相應補貼政策,推動海上風電發展持續進入高速增長態勢。 2.3 公司新建陽江基地 鎖定十四五海風最強區域 全國十四五海風看廣東,廣東十四五海風看陽江。截止目前,全國多數沿海省份十四 五規劃已經出爐,總規模超過 44GW,其中廣東省 17GW,占比超過 38%,是當之無愧的 十四五海風第一大省。而廣東省 17GW 海風中,有 10GW 位于陽江市,陽江市的海風規 劃超過全國的 20%,是十四五海風第一大市。 公司在陽江市投資南方產業基地,在陽江市優勢地位明顯。2020 年 12 月公司發布公 告,擬投資約 5.75 億元建設“東方電纜超高壓海纜南方產業基地”,新增 300km 超高壓 交、直流海底電纜產能。目前已形成位于浙江寧波的東部北侖基地和陽江南部基地兩大海 纜生產基地,輻射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發達區域及海風優勢區域,為公司未來拿單及產能 保障打下堅實基礎。 在陽江的產業園投資為公司帶來了豐厚的訂單。目前陽江十四五期間尚未建成的海風 項目總計 650 萬千瓦,其中 250 萬千瓦已招標,海纜合同總計約 57 億元,公司中標額 41 億元,占比 73%。后續還有青洲五七和帆石一二共計 400 萬千瓦待招標,預計公司仍有機 會拿下大部分訂單,十四五期間海纜訂單確定性高。 3.1 探索遠海風電新范式,柔性直流海纜占比提升 柔性直流輸電中的換流器為電壓源換流器(VSC),其最大的特點在于采用可關斷器件 (通常為 IGBT)和高頻調制技術。通過調節換流器出口電壓的幅值和與系統電壓之間的功 角差,可獨立控制輸出的有功功率和無功功率,如此,通過對兩端換流站的控制,就可以 實現兩個交流網絡之間有功功率的相互傳送,同時兩端換流站還可以獨立調節各自所吸收 或發出的無功功率,從而對所聯的交流系統給予無功支撐。 柔性直流特別適合遠海海上風電送出。目前主流的海上風電送出方式是高壓交流輸電, 即將海上風機接入海上升壓站,升壓至 220kV 或更高電壓等級后送至陸上電網。直流輸電 由于沒有充電功率,相同截面海纜可以送出比交流海纜更多的容量,直流海底電纜的投資 和輸電效率相比于交流輸電都更優。但直流海上平臺投資相比于交流海上平臺要大很多, 所以通常來說當輸電距離大于約 80km 后,直流輸電經濟性就會超過交流輸電。因此柔性 直流特別適合遠海海上風電的送出。 直流海纜輸送容量更大,占海面積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直流海纜由于輸電效率更高, 單回海纜輸送容量也更大。目前單回(2 根)直流海纜最大輸送容量已經達到 2200MW(± 525kV),而 220kV 輸送相同容量需要 5~6 回(3 相),直流海纜占海面積僅有交流的約 1/3。海纜路徑規劃時需要考慮軍事、沉船、通信光纜、自然保護區等多種因素,占海問題 愈發突出,路徑選擇捉襟見肘。而遠海海上風電規模更大,僅漳州一市遠海風電規模就接 近 50GW,如果采用 220kV 交流送出,需要上百回海纜。 公司已提前布局柔性直流海纜技術,技術底蘊深厚,先發優勢顯著。隨著海上風電向 深海挺進,柔性直流海纜重要性愈發顯著。公司較早參與柔性直流電纜科研,緊跟柔性直 流技術發展。2013 年公司參與了國家科技部“±320kV 柔性直流海纜”項目,2014 年公 司在國網舟山多端柔性直流示范工程中投入使用±200kV 直流海纜和陸纜,直流海纜首次 得到應用;2018 年 8 月公司研制完成的“±535kV 柔性直流電纜系統”順利取得了型式 試驗報告,刷新我國超高壓直流電纜領域的研制記錄,并將之成功應用于張北柔性直流電 網工程。 目前德國在海上柔直方面的發展處于領先地位,歐洲高端市場廣闊。截止目前,為了 滿足北海遠海海風送出,德國 TenneT 公司已經建成海上柔直項目達 6846MW,在建工程 2700MW,規劃到 2030 年海上柔直總并網容量達到 16476MW。目前 TenneT 規劃的海 上柔直除 DolWin6 外輸送距離都在 100km 以上,一方面充分展示了柔性直流在遠海風電 送出方面的優勢,另一方面超長離岸距離也增加了海纜的價值量。 中企陸續參與歐洲高端海風業務,公司積極布局歐洲市場。歐洲海風市場一直以來被 歐美企業壟斷,但中企在歐洲特別是輸電環節陸續參與進來。2022 年 3 月,國網智研院、 中電普瑞和美國 McDermott 公司組成的聯合體中標 TenneT 公司 BorWin6 海上柔直項目, 成功打入歐洲高端海風市場。公司也積極參與歐洲高端業務市場,2020 年 4 月 TenneT 公 司發布消息,公司與 Prysmian、Nexans、NKT 等一起成為±525kV 柔性直流海底電纜系 統研發項目合作商。2022 年 3 月,公司中標 TenneT 的 HKWB 項目,提供 220kV 海底電 纜、66kV 海底電纜和 220kV 高壓電纜產品,總中標金額約 7500 萬歐元,正式打開歐洲 市場。2022 年 6 月,公司在荷蘭鹿特丹設立全資子公司,通過歐洲子公司的設立,公司將 在歐洲逐步實現營銷、技術研發、全球供應鏈開發和售后服務平臺的提升,更好地滿足客 戶需求和提高客戶滿意度,進一步提升公司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力。 歐洲海風市場潛力巨大。2021 年受益于搶裝潮,中國海上風電裝機達到 16.9GW,一 躍成為海上風電第一大市場,隨后幾年雖然裝機量會大幅不及 2021 年,但年新增裝機量依 然位居世界第一,預計到 2025 年將達到每年新增 10GW 左右量級。而根據 GWEC 預測, 2027 年后歐洲海風裝機規模將反超中國,成為第一大海風市場,而且歐洲海上風電發展較 早,離岸距離越來越遠,對海纜環節將是極大利好。公司提早布局歐洲市場,有望成為公 司出海的主要方向以及業績的重要增長點。 3.2 風機大型化已成定局 推動側重高電壓等級海纜 海上風機大型化是降本主要手段,集電海纜電壓進一步升高。海纜根據應用場景分為 集電海纜和送出海纜。若干臺海上風電機組通過集電海纜串聯連接形成一條集電回路,回 路中風機數量由機組容量和海纜最大傳輸容量決定。當前的主流方案為:將海上風電機組 所發出的電能通過35kV 集電海纜接入海上交流升壓站 35kV 側,經過主變升壓至220 kV,然后通過 220 kV 交流海纜送至陸上變電站后并網。但目前風機大型化已經成為主流趨勢, 2021 年我國新增海上風電機組中,占比最大為 6-6.9MW 單機容量風機,達 45.9%。反映 出最近幾年我國新增海上風電單機容量大頭已從 5MW 級別增至 6MW 級別,且 2022 年 10MW 以上機組已批量釋放,今年中廣核惠州港口二 PA 海上風電項目單機容量已達 14MW,海上風電機組逐步向大單機容量轉變。目前單回 35kV 截面 3×630mm2海纜最大 輸送容量約 35MW,對于 14MW 風機一回電纜只能輸送 2 臺風機,將導致集電海纜回路 數大幅增加。66kV 海纜相同截面海纜輸送容量可以提升至 70MW,顯著增加單回海纜送 出能力,減少回路數,減少占海面積和敷設費用。 節省送出海纜成本及占海,500kV 超高壓海纜或成主流。更高電壓等級的送出海纜可 以減少送出海纜的電流,減小送出的損耗,同時減少海纜的用銅量,提高海上風電的輸送 效率。粵電陽江青洲一、二共計 1000MW 容量,采用 2 回 3×800 mm2 的 500kV 海纜送 出,總長 112.98km,總金額 17 億元,單價為 1.5 萬元/ (MW·km),而明陽青洲四總容量 500MW,通過 2 回 3×1000mm2 的 220kV 海纜送出,總長 162km,總金額 14 億元,單 價為 1.73 萬元/(MW·km)。500kV 海纜單價相比于 220kV 下降約 13%。 500kV 超高壓海纜技術含量更高,頭部企業優勢明顯。雖然超高壓(500/330kV)海 纜單位價值量相比于高壓(220/110kV)單位價值量下降,但競爭格局更好。目前國內僅 東方電纜、中天科技,亨通光電具備 500kV 交流送出海纜的運行業績。值得指出的是,雖 然青洲六項目采用了 330kV 送出,但是由于 330kV 電壓等級是我國西北地區的標準電壓 等級,沿海所有省份電網均沒有 330kV 電網,因此青洲六的 330kV 送出只是特定工程的 特殊選擇(由于青洲五七采用直流送出,青洲五六七共 3000MW 將在陸上集控中心匯集后 再一次升壓至 500kV 接入電網,送出方案特殊),因此后續送出海纜的趨勢將會跨過 330kV 而直接邁向 500kV,頭部企業的優勢將更加鞏固。 高壓和直流海纜送出回路少,對海纜可靠性要求更高。同樣以 1000MW 容量為例,采 用直流海纜送出僅需 1 回,500kV 海纜送出僅需要 2 回,采用 220kV 則需要 4~5 回。采 用更少的海纜意味著一旦海纜發生故障,對送出功率的影響更大。直流海纜一旦發生故障, 將損失 100%的功率,而 220kV 僅損失 20%~25%,加上風電絕大部分時間出力都很難到 80%以上,因此高壓和直流海纜可靠性要求就更高。以公司為代表的頭部企業都擁有 500kV 超高壓海纜和直流海纜的運行業績,可靠性已得到驗證。因此雖然二線海纜廠商產能快速 擴張,但在高壓和直流趨勢下,頭部企業的地位將得到加強。 公司是我國電纜龍頭企業,尤其在海底電纜方面優勢明顯,市占率常年穩居前三位。 公司積極參與廣東市場,即將形成北侖基地和陽江基地兩大生產基地,在廣東、浙江等市 場具有明顯優勢,在手訂單充足。此外公司還積極開拓歐洲市場,在歐洲已取得訂單突破。 后續海上風電將向直流化、高壓化趨勢發展,頭部企業優勢地位將更加穩固。隨著海風 2022 年開始從低谷反彈,公司將充分受益于海上風電裝機量以及海纜需求快速回暖。基于目前 公司在手訂單、后續海上風電規劃,我們假設 2022—2024 年公司各板塊收入及毛利率情 況如下: 陸纜系統:假設 2022—2024 年營業收入增速為 25.0%/15.0%/15.0%,毛利率 分別為 11.0%/11.0%/11.0%。 海纜系統:假設 2022—2024 年營業收入增速為-16.7%/78.8%/35.3%,毛利率 分別為 44.0%/46.0%/47.0%。 海洋工程:假設 2022—2024 年營業收入增速為 9.9%/15.2%/35.0%,毛利率分 別為 25.0%/25.0%/25.0%。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易事特集團創始人何思模教授和何思模教授簽署廣物集團轉讓協議-孕婦瑜珈】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