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股權變更受關注:親子旅遊

時間:2023-11-06 06:44:00 作者:親子旅遊 熱度:親子旅遊
親子旅遊描述::調倉師: 國際實業(SZ000159) 關注 中國基金報: 中國基金報記者 方麗 陸慧婧 基金公司股權一直是各路資本逐鹿的對象。 在2022年市場震蕩之下,也頻頻出現基金公司股權變更公告。中國基金報記者從證監會關于基金公司重大事項變更的核準文件來看,2022年1月以來合計有9家基金公司的股權變更或者實際控制人變更獲得批復。 近期股權變更的基金公司,不乏華夏、富國、華安等大公司,也有國開泰富、泰達宏利等中小型基金公司。有些較為矚目的股權變化,如泰達宏利成為業內首家完成“合資轉外商獨資”的基金公司;國泰君安對華安基金完成控股也成為2022年公募基金管理人新規解除“一控不能再持公募牌”的限制后,業內首家控股一家公募基金公司且資管子公司具有公募基金牌照的證券公司;此外,中信建投證券完成全資控股中信建投基金。 業內人士認為,近兩年公募基金行業規模增加帶來的賺錢效應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機構參與公募基金行業,導致公募基金牌照關注度增加,股權變化明顯增多。而2022年以來的股權變更更多體現為基金公司小股東的變化,大股東或者控股股東的變化則較少,整體影響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不少券商、外資機構等看好公募基金經營能力,加緊布局,或許成為基金公司未來股權變更的主要推手。證監會最新數據顯示,在《基金管理公司變更5%以上股權及實際控制人審批》一表中,截至1月13日,目前等待中的基金公司仍達到14家。 近1年多家基金公司股權變更 2022年以來市場雖然震蕩不休,但陸續出現基金公司股權變更,其中不乏華夏、富國、華安等大公司,也有國開泰富、泰達宏利等中小型基金公司,成為行業關注焦點。 記者從證監會關于基金公司重大事項變更的核準文件來看,2022年1月以來合計有9家基金公司的股權變更或者實際控制人變更獲得批復。 2022年12月,頭部公司華夏基金股權變更情況有了新進展。證監會發布關于核準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變更主要股東的批復,核準邁凱希金融公司成為華夏基金公司主要股東;對邁凱希金融公司依法受讓華夏基金公司3308.2萬元出資(占注冊資本比例13.9%)無異議。 而在去年11月底,證監會也發布核準富國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變更持股5%以上股東的批復。核準山東省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富國基金持股5%以上股東;對山東省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依法受讓富國基金8671萬元出資(占注冊資本比例16.675%)無異議。 當月還有泰達宏利基金變更股東、實際控制人的批復落地。證監會核準了宏利投資管理(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成為泰達宏利主要股東;核準宏利金融有限公司成為泰達宏利實際控制人;對宏利投資管理(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依法受讓你公司9180萬元出資(占注冊資本比例51%)無異議。這也意味著,泰達宏利基金成為國內首家合資轉外資的公募基金公司。 此外,2022年以來還陸續有中信建投、華安基金、國開泰富、華寶基金、萬家基金、中信建投基金有相關股權變更。較為受關注的是, 2022年11月,國泰君安持有華安基金的股權比例升至51%,實現對華安基金的控股。而中信建投獲得航天科技財務有限責任公司所持有25%股權,中信建投基金成為中信建投的全資子公司。 而從證監會針對基金公司變更或者實際控制人變更的批復進程來看,最近1年股權變更是最近三四年基金公司股權變更的一個縮影。2021年來看,也有太平基金、泰信基金、中歐基金、富安達基金、國金基金、中信建投基金、華安基金、中科沃土、睿遠基金等9家基金公司變更股權的批復。 而2020年,也有廣發基金、英大基金、摩根士丹利華鑫、中航基金、東方基金、永贏基金、浙商基金等7家基金公司的批復;2019年、2018年、2017年分別有11家、11家、11家基金公司股權變更的批復。 可以說,最近四五年基金公司股權變更都處于較高階段。在2014年、2015年、2016年則僅有0家、8家、5家基金公司的股權批復。 多因素引發股權變更 正確看待背后影響:多數為小公司變化 多數影響不大 可以說,這一波公募股權變更在2022年頻頻上演,背后有多因素助力。而此次股權變更更多體現為基金公司小股東的變化,大股東或者控股股東的變化則較少。 “基金公司股權變化是治理結構優化的必然結果。”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表示,股權的變更近兩年來增多的原因有三:一是,經濟運行經受考驗后,很多股東生存壓力增大,現金流緊張,將股權置換是應有之義。二是,隨著對資本無序擴張的整治,不符合要求的股東退出,基金業生存業態進一步優化。三是,國有資本特別是地方國有資本對金融,尤其對基金公司的價值認知發生變化,參股、入股、并購等股權變化也蔚然成風。 一位第三方研究人士也表示,從整體來看,最近1年的股權變更中,多家大型基金公司的大股東并未變化,整體影響不大,多為財務投資者變化;有些小型基金公司出現實際控制人影響較大。 “這背后原因有二,一是解除‘一控不能再持公募牌’的限制,不少券商積極布局公募領域,二是部分外資機構對基金公司股權較有興趣。”上述人士表示。 而對于最近1年頻繁的基金公司股權變更,植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鄒野律師表示,有些是比較令人矚目的戰略性調整,例如泰達宏利的外方股東收購中方股東的全部股權后成為業內首家完成“合資轉外商獨資”的基金公司,國泰君安對華安基金完成控股并由此成為2022年公募基金管理人新規解除“一控不能再持公募牌”的限制后業內首家控股一家公募基金公司且資管子公司具有公募基金牌照的證券公司,中信建投證券完成全資控股中信建投基金;有些則是小部分股權的正常變動,股東(尤其是小股東)轉讓股權的目的無非是資金變現的需求、持股或戰略布局的調整、企業集團內部的持股架構調整等。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孫桂平也分析,近年來公募基金行業發展迅猛,成為社會財富管理的重要工具,隨著經濟發展和居民財富的日益增加,未來行業發展空間廣闊。而行業規模增加帶來的賺錢效應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機構參與公募基金行業,導致公募基金牌照關注度增加,股權變化明顯增多。股權變更更多體現為基金公司小股東的變化,大股東或者控股股東的變化則較少。 究竟變更股權有多大影響?孫桂平進一步解釋,一般而言,小股東更換對基金公司的影響很小,小股東基本上扮演財務投資的角色,希望賺取股權增值帶來的收益,不會干涉基金公司的日常經營。而大股東更換對基金公司的影響很大,涉及到基金公司戰略規劃和日常經營等各個方面。 “如果能夠優化公司治理結構,股權變化將有助于基金公司的良好運行。當然,這取決于所有權與決策權的良好平衡,單一的股權變化并不能提升公司的運行效率。”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分析。 此外,鄒野認為,小股東的變動對基金公司的影響一般不大,大股東的變動可能會引起整個公司的經營理念、管理模式發生一些明顯的變化。但不管怎樣,基金公司受到證監會的嚴格監管,持續依法依規經營。按照證監會的監管規則,股權變動期間,基金公司及股東應當確保基金公司的穩定運作。所以,即便是經營理念、管理模式發生一些調整,對基金公司的平穩運作也一般不會有明顯的影響。 大型基金公司股權頻頻溢價 最近幾年,大型基金公司股權估值“節節攀升”,已成交的幾例大公司股權轉讓也同時披露了公司的最新估值情況。 此前,加拿大資產管理公司IGM Financial Inc 發布公告稱,子公司萬信(Mackenzie Financial)萬信將以11.5億加元的現金價格,收購鮑爾集團(Power Corporation of Canada )持有的華夏基金13.9%的股權。根據當時公布的價格計算,華夏基金整體股權估值超過400億元。 除了華夏基金之外,山東國信之前將富國基金16.675%股權掛牌轉讓,當時披露的股權評估報告顯示,以2021年11月30日為評估基準日,富國基金全部股權的賬面價值為66.74億元,評估價值高達242.21億元,股權溢價率高達262%。 華安基金股權價值也在穩步提升,據國泰君安此前公告披露,東洲評估以2021年9月30日為基準日,按評估基準日華安基金的有效規模2,216億元計算,華安基金股東全部權益價值的評估值為126.50億元,評估增值878,373.45萬元,增值率227.19%,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大公司股權增值的背后也體現出了國內基金行業馬太效應。 鄒野律師表示,這兩年雖然有一些新的基金公司誕生,但是基金牌照相對而言仍然比較稀缺,基金公司的設立門檻很高,尤其是2022年的公募基金管理人新規對基金公司股東資質的要求很高。另外,更重要的是,頭部基金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大,盈利能力強,估值高也理所當然。在資管新規完全落地的大背景下,公募基金公司目前是中國資產管理業務領域無可爭議的一個“標桿”,因此,起碼短期之內頭部基金公司預計仍會被持續看好。 孫桂平也認為,大公司股權增值這一趨勢比較符合當前公募基金行業現狀。他表示,雖然公募基金行業規模和公司數量不斷增加,但管理規模越來越集中于頭部基金公司,中小基金公司面臨著不小的生存壓力,馬太效應加劇導致頭部基金公司估值增速明顯。 不過,他也提到,未來頭部基金公司估值優勢仍將持續,但也不排除有些中小基金公司走差異化發展道路,獲得市場認可實現彎道超車,獲得較高的市場估值。 “長期持久而專業的基金業務是具有護城河價值的,頭部基金的估值就來源于此。但是創新總是存在的,我們發現一些專精特新的基金公司也開始在細分領域上嶄露頭角,這對于基金業的生態培育具有良好的價值。”魏鳳春也持相似的看法。 部分小型公司股東選擇退出 與大型基金公司股權增值相比,從此輪股權變更潮來看,不少中小型基金公司股東近些年選擇出清股權。 近日,諾安基金第二大股東——大恒科技擬以10.24億元的價格轉讓所持的諾安基金20%股權。若是此次股權成功轉讓,大恒科技將完全退出諾安基金股東之列。 包括民生加銀基金第三大股東三峽財務、長安基金第五大股東兵器裝備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均在交易所掛牌,尋求出售所持的基金公司全部股權,更早之前,萬家基金第二大股東新疆國際實業也將所持的萬家基金40%全部股權轉讓給山東省新動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談及近年來部分小型基金公司非主要股東退出的現象,上述第三方研究人士表示,這部分股東本身就是財務投資者,對于小基金公司而言,若是擁有資源的股東進來,反而可能可以資源優化重組,能獲得較好發展, 孫桂平也指出,不管從海外市場來看,還是從國內市場來看,公募基金行業的馬太效應是業內常態。中小基金公司大多面臨一定的發展困境,未來估值增值潛力有限,從財務投資角度來看,中小型基金公司的股東持有一段時間后,出清股權也是正常現象。預計行業馬太效應導致股權變更分化現象仍將持續。 鄒野律師也坦言,中小型基金公司面對的來自各方面的競爭壓力比較大,不過,他也強調,監管機構也在持續關注和想辦法扶持中小型基金公司的發展。“例如,證監會2022年《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的公募基金后臺運營業務外包由試點轉常規,有利于中小型基金公司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到投研等核心職能,降低運營成本。” 注冊資本金頻頻變化 “母增子減”或持續 在基金公司股權變化之際,不少基金公司以及子公司的增減注冊資本金也非常頻繁,而方向是“母公司增資、而子公司減資”。 從母公司增資來看,今年1月10日,西藏東財基金發布增加注冊資本的公告,公司注冊資本由8億元增加至10億元,公司增資后,東方財富證券仍為該公募的全資股東。而近一年以來累計有9家基金公司10次增加資本金。 在不少基金公司增資的同時,也有不少基金子公司選擇減資。如去年11月份,紅塔紅土基金旗下基金子公司——深圳市紅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注冊資本金由3.5億元減少至1億元。浦銀安盛基金旗下基金子公司——上海浦銀安盛資產管理2022年10月也有過減資的舉動,將注冊資本金由14.8億元減少至7.7億元,減資幅度達到47.97%。 此外,從此前數據來看,2021年,不僅有嘉實資本注冊資本金由6 .22億元減少至5.42億元,減少幅度超過12%,還有北京方正富邦創融資產將注冊資本金從原來的1.8億元減少至1.3億元,下降幅度達到27.78%。2020年中融基金旗下的中融(北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也曾將注冊資本金從3億元減少至2億元。 談及母增子減的趨勢,孫桂平表示,這主要是公司業務發展需要和戰略規劃調整導致的。增資主要是看好長期公司發展,需要加大資源投入;減資主要是公司業務發展不及預期,進行戰略規劃調整。 “基金公司子公司與母公司的業務發展對資本金的需求是有明顯差異的。” 魏鳳春表示,子公司的業務對資本金的消耗是其減資的根本原因,子公司業務萎縮對資本金的需求減少,減資就是必然。母公司的業務對資本金消耗相對較弱,資本金的增大對業務拓展和抗風險能力有規模遞增的價值。因此,母增子減的分化趨勢或將會持續。 鄒野也表示,除了基金子公司原有業務模式受到不少新規的制約這一因素以外,2016年《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子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暫行規定》發布后,為了滿足與資產管理規模掛鉤的相關監管指標以持續經營下去,不少基金子公司選擇增資(甚至大幅增資),而最近幾年在業務萎縮的情況下部分基金子公司不再需要維持這么高的凈資產來滿足監管指標。因此,減資也便順理成章。 券商、外資機構或成為 未來基金公司股權變更的主要推手 目前不少券商、外資機構等看好公募基金經營能力,加緊布局,或許成為基金公司未來股權變更的主要推手。 目前不少基金公司股權變更或正在路上。證監會最新數據顯示,在《基金管理公司變更5%以上股權及實際控制人審批》一表中,截至1月13日,目前等待中的基金公司達到14家,其中2023年就有銀河基金在1月4日提交申請材料,而2022年下半年以來陸續有萬家、諾德、泰信等公司提出申請。 對于未來基金公司股權變動的趨勢,孫桂平表示,為了構建多元開放競爭的基金管理人格局,促進公募基金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去年監管層面放松了專業資管機構申請公募牌照限制,同一集團下“一參一控一牌照”落地實施。 “一般而言,券商、外資機構更傾向于取得公募基金公司的控制權,而不是僅僅承擔財務投資的角色。”孫桂平表示,在公募牌照相對放松的大背景下,國內專業資管機構可以申請公募基金牌照,外資機構可以申請設立公募基金公司等方式參與到公募基金市場中,較少的直接通過股權交易方式進行。 而魏鳳春也表示,在公募基金的業務發展中,公募與券商的合作更加密切,基于一體化的考慮,券商增資公募可以弱化其內部組織成本,拓展市場邊界。從公募基金20多年的發展看,券商持股的基金發展效率相對較高,規模也較大,這一示范效應也催化了券商入股基金。 他還認為,外資參股基金過去有過波動,隨著中國金融開放程度的進一步擴大和中國資本市場的迅猛發展,外商卷土重來也將是趨勢。 鄒野分析稱,近幾年獲批的基金公司除了外資基金公司以外,主要是個人系基金公司。在2022年的公募基金管理人新規限制之下,個人股東難以向機構股東出讓股權。例如,基金主要股東為自然人的,該自然人的股權轉讓對象僅限于該公司其他股東、符合條件的自然人、員工持股平臺;基金公司第一大股東為自然人的,不得變更為非自然人;因風險處置等證監會認可的情形除外。在這一背景之下,預計未來個人系基金公司股權變更不會過于頻繁。 “近幾年有幾家合資基金公司發生過股權變更(主要是外方增資),預計這類變更接下來還會有,但預計不會很多,起碼銀行系的合資基金公司還是比較穩定的。”鄒野進一步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近兩年基金公司股權變更也跟實施股權激勵有關。對此,魏鳳春就表示,股權變更伴隨股權激勵,是近期公募基金股權變更的標配,股權激勵對于公司的長期穩定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孫桂平提到,股權激勵可以使得激勵對象和公司發展掛鉤,留住核心人才,提升基金公司的治理結構,促進基金公司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當然中小基金公司或者個人系基金公司在面臨發展困境時,股東方可能在戰略和經營層面存在分歧,容易造成股權變動。 “股權激勵是大勢所趨。”鄒野也認為,基金經理、高管及其他業務骨干在市場上很受歡迎。這兩年有不少的“公奔私”,還有從公募基金轉換賽道到券商資管、銀行理財等的行業人士。另外,2022年證監會推出了更加嚴格的薪酬遞延制度,這一背景下,股權激勵是否也是一種“安慰”,都值得思考。 編輯:小茉 版權聲明 《中國基金報》對本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授權轉載合作聯系人:于先生(電話:0755-82468670) 吾參: 國際實業——2022企業能力分析研究報告 新疆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業務為油品等能源產品的采購、批發、倉儲、鐵路專運。主要產品為油品銷售、房地產開發。 2021年主營業務收入凈額為¥111,915.93萬元,與2020年的¥55,274.42萬元相比成倍增長,增長了1.02倍。2021年主營業務成本為¥101,744.79萬元,與2020年的¥47,212.29萬元相比成倍增長,增長了1.16倍。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和主營業務成本同時增長,但成本的增長幅度大于收入的增長幅度,說明公司主營業務盈利能力下降。 樂居財經:   樂居財經 吳文婷1月10日,天虹數科商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虹股份”)經營范圍發生變更,新增企業會員積分管理服務;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銷售等。   據樂居財經了解,天虹股份成立于1984年5月2日,注冊資本約11.69億元,法人代表為高書林,經營范圍包括:日用百貨、紡織品、服裝等。目前,其大股東為中航國際實業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航國際實業”),持股44.57%。中航國際實業由中國航空技術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航國際”)100%持股。中航國際的大股東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持股91.13%。后者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100%持股。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基金公司股權變更受關注-親子旅遊】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