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行情分析:幼兒營養心得

時間:2023-12-12 21:26:50 作者:幼兒營養心得 熱度:幼兒營養心得
幼兒營養心得描述::邁博藥業-B(02181): 邁博藥業-B 月報表 截至二零二二年八月三十一日止之股份發行人的證券變動月報表 網頁鏈接 艾美達醫藥咨詢: 2022年中報基本已經披露了,不計算美股醫藥上市公司,A股和H股兩地的上市醫藥公司大概是570家,中報凈利潤剔除增速最大和最小的5個值以后,增速平均值為-1.86%,570家公司的凈利潤增速中位數為0.9%,醫藥已經進入業績寒冬。 毫無疑問,僅僅從業績角度來看,IVD、CXO和創新藥三者的業績增速是最快的,IVD領域仍然是有新冠的影響,無論是賣試劑還是做核酸服務,都仍然是有疫情帶來的訂單,CXO領域則是仍然保持此前的亮眼表現,其中有新冠訂單作用的公司業績增速尤其亮眼,創新藥則是因為其基數低,此前幾乎是0收入,因此增速非常快。 01 IVD公司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中康產業研究中心整理 其中九安醫療仍然是增速最快的公司,其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已經達到152億元,截止2022年8月31日,其市值是242億,凈利潤/市值約為63%,半年賺一大半市值。當然,也會有一些收入負增長的公司,例如華大基因、諾禾致源、九強生物等,這些公司大部分是因為疫情影響傳統的業務或去年有新冠業務今年新冠業務有所下降。 02 CXO公司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中康產業研究中心整理 CXO公司出現了明顯的分化現象,頭部公司基本都是兩位數增長,而尾部公司開始出現比較多的負增長,其中泰格醫藥利潤出現負增長的原因是因為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有較大的的負增長。 自2019年末開始,泰格醫藥大量投資帶來的非經常性損益變動已經非常大了,對于公司凈利潤的影響非常大,以2021年為例,公司總收入52億,歸母凈利潤29億,而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則達到了18億,占歸母凈利潤一大半,在產業下行階段,非經常性損益預計會對利潤產生更大的影響。 03 創新藥公司 創新藥公司是指目前僅有幾個產品的新上市公司,未將恒瑞醫藥這些公司計入在內,這些公司目前仍然面臨很大的生存問題,因此僅僅看收入利潤增速的意義不是很大,更多要考慮其生存問題,除了非標信息研發管線外,最適合的就是手持現金和費用的比值,當然這個指標只能靜態去看,畢竟可能通過融資、出售管線來獲取資金。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中康產業研究中心整理 從現金/費用這個靜態指標來看,大中小市值的公司皆有現金非常緊張的現象,現金流最緊張的公司是神州細胞、貝達藥業、特寶生物、復宏漢霖-B和開拓藥業-B、東曜藥業-B和邁博藥業-B,靜態來看,其手持現金已經不能滿足未來半年的費用消耗。 其中貝達藥業和復宏漢霖-B已經有10億級別收入,復宏漢霖通過發展Biosimilar生物類似藥這種產品已經差不多已經從biotech成為biopharma了,貝達藥業、特寶生物則是已經實現盈利,還能通過股權債權融資獲取資金,而神州細胞也有幾億收入,節衣縮食的話還能維持更長時間,因此東耀藥業和邁博藥業兩大公司未來一年現金流將極為緊張。 迪哲醫藥和百奧泰的比值分別是0.46和0.51,但這兩家公司都有較多的交易性金融資產,銀行理財較多,實質上仍有較多的資金。 除此之外,基石藥業-B、永泰生物-B和科濟藥業-B三大公司也存在較大的現金流壓力,此前還有傳聞說基石藥業正在尋求被收購,而永泰生物-B和科濟藥業-B兩大公司的產品距離開始商業化仍有較長的時間。 現金流較為緊張的公司,若不能通過融資、出售管線來活的資金維持研發、銷售,預計很快就會彈盡糧絕,而同質化的產品對于資金雄厚的藥企來說又不具備性價比,部分企業只能隨著時間而逐漸的價值毀滅,這就是港股創新藥企業出現凈資產低于市值的原因。 04 其他較為亮眼的公司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中康產業研究中心整理 超百億的公司里面,營收和凈利潤增速都超過30%的公司較少,以消費類的公司為主,其中萬泰生物在今年半年的時間內,已經賣了去年全年的HPV疫苗,今年拍腦袋都能拍3000萬支HPV疫苗,遠超市場預期,而華蘭疫苗則是因為上半年在南方爆發了流感,通常來說流感疫苗公司上半年都是很低收入甚至虧損,下半年才會開始大賺特賺。 05 部分業績較差的公司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中康產業研究中心整理 市值大于百億市值,營收超5億,營收利潤都超過20%下降的公司大概是9家,其中恒瑞醫藥、甘李藥業是受到集采的影響,而康希諾、英科醫療則是在新冠疫情受益后回歸常態,君實生物的商業化仍然路漫漫,但君實生物的主要預期已經由腫瘤創新藥轉向為新冠口服藥,因此市場對于其銷售情況的關注度可能也不會太高。 本文轉載自新康界/天河老梅西 免責聲明 本文系轉載,僅做分享之用,不代表平臺觀點。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及時處理。 ------------------------------- 點擊下方公眾號「關注后」回復「進群」 與更多行業伙伴共探市場前沿資訊 艾美達醫藥咨詢 艾美達(北京)醫藥信息咨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4月,是一家專業的醫藥行業咨詢服務提供商。公司致力于將產業政策研究與真實世界的數據挖掘深度結合,洞悉行業政策對市場的影響,通過專業的研究提供前瞻性的市場分析,為企業產品上市后的市場準入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艾美達醫藥咨詢: 所謂“盛極必衰,月滿則虧”,早年Biotech在創新藥利好政策和資本的推動下得以批量上市融資,但也導致出現市場過熱、估值虛高的行情。 隨著這兩年資本市場逐漸消除創新藥泡沫,Biotech也開啟了股價暴跌、估值下殺的模式,并逐步回歸理性成長。 此外,Biotech的“寒氣”傳導到了CXO(醫藥研發生產外包)上,生物醫藥行業的投融資也出現了“遇冷”的現象。 不過物極必反,隨著Biotech逐漸回歸理性成長,以及手握現金流的傳統Pharma一直在尋求創新轉型,Biotech和Big Pharma將開啟新一輪的成長模式。 1  Biotech“寒氣逼人”,醫藥行業投融資遇冷 進入2022年以來,市場關于Biotech未來前景的擔憂和討論從未間斷。 市場的擔憂,可以從投資者的感嘆中得到印證,“不過數年光景,Biotech就從資本熱捧的‘小甜甜’變成了‘牛夫人’。” 早年,在2015年醫藥新政、2018年港股18A政策出臺、科創板開板等一系列利好政策以及資本逐利的推動下,Biotech掀起了上市融資潮并獲市場青睞,同時港股醫藥公司被納入港股通的數量和占港股醫藥板塊公司總數的比重持續上升。 但是,隨著創新藥泡沫破裂,資本逐步回歸理性之后,Biotech不再受寵,頻頻上演股價暴跌、估值下殺的行情。 根據東方財富網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0月17日收盤,共有23家港股生物科技公司總市值低于100億港元,其中嘉和生物-B市值最低,僅剩9.2億港元,和鉑醫藥-B、藥明巨諾-B、邁博藥業-B、中國抗體-B的總市值均低于20億港元。 另外,根據中康產業研究中心統計顯示,自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從在A股和港股實現兩地上市的醫藥公司來看,港股醫藥公司的換手率不僅下降明顯,而且換手率普遍低于A股,陷入了流動性枯竭的困境。 不僅如此,Biotech的“寒氣”也傳導到了生物醫藥行業上。 2022年以來,受資本市場對生物醫藥企業預期價值兌現不確定性等影響,IPO上市企業數量同比下降35.8%,而且頻頻出現藥企IPO破發的情況,表明資本已趨向理性。根據同花順i問財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10月12日,今年以來已有39家生物醫藥公司登陸A股市場,其中有19家公司跌破發行價。 ○ 2022年在A股上市并已跌破發行價的生物醫藥公司 來源:同花順i問財 與此同時,受Biotech陷入“低潮期”的影響,今年以來CXO上市公司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藥明康德、凱萊英、康龍化成的總市值分別較年初下降832億元、468億元、373億元,泰格醫藥、普洛藥業、博騰股份的總市值較年初均下降超140億元。 隨著資本市場失掉了信心,二級市場出現了流動性枯竭、Biotech融資艱難的情況,同時還導致一級市場那些未上市的藥企陷入了人員流失、管線推進受阻、融資困難等困境當中。 從醫藥行業融資情況看,根據火石創造統計,2022年1-8月,我國生物醫藥領域共發生1026起融資事件(不包括IPO、定向增發等)、披露融資總額約891.74億人民幣,投融資事件數量、交易金額相較于2021年同期均有所回落,分別同比下降12.6%、45.2%。 這主要是由于生物醫藥投融資市場較過去幾年,更為謹慎且增速放緩,IPO熱度有所降溫,市場更趨于理性。 2  創新藥“寒冬”之下,Biotech的路該如何走? 近期,和鉑醫藥發布的核心產品管線“一停一賣”的公告,再次引發了市場對于Biotech前景的擔憂。 歸根結底,原因就在于和鉑醫藥遭遇的問題并非個例,而是當下大多數Biotech都面臨的問題。 可以確定的是,和鉑醫藥不是第一個有“臨床試驗研發失敗”或“斷臂求生”的Biotech,也不會是最后一個。在此之前,百奧泰和康乃德生物就曾出現過核心產品臨床試驗研發失敗的情況。 2021年2月,百奧泰宣布重磅創新藥ADC藥物BAT8001三期臨床失敗;2021年11月,康乃德生物宣布IL-4Rα單抗CBP-201全球Ⅱ期臨床試驗研發失敗,2022年5月又宣布S1P1受體調節劑CBP-307結腸炎Ⅱ期也遭遇了“滑鐵盧”并考慮賣掉。 涉及“賣管線”或“賣股權”回籠資金的Biotech則更多,例如天境生物、開拓藥業、信達生物、復宏漢霖等。 當然,目前海外Biotech也同樣商業化痛點、倒閉或停擺的問題。 但兩者的區別在于,海外Biotech多以科學家為創始人,具有依托于強大核心研發實力的自研產品,而且主攻某個細分領域,因此最終多被輝瑞、諾華、羅氏等國際制藥巨頭恰好補充特定管線而并購為主。 據從事醫藥投研的豐碩創投統計,2010-2018年間,332家美股上市biotech的退市率達到36.1%。但它們中并不全是宣告破產,還有相當一部分因為做出了有潛力的新藥,被別的公司收購了。 相反,國內多數Biotech并不滿足于只專注研發單一產品管線,而是謀求成為研、產、銷一體化的Biopharma,甚至拓展CRO/CDMO業務,采取“兩頭通吃”的經營模式。例如,榮昌生物、復宏漢霖、信達生物、東曜藥業、君實生物等Biotech都有布局CDMO業務。 歸根結底,這都是因為中美兩國在藥企間的產業分工和創新藥市場競爭格局存在顯著差異所致。 實際上,國內Biotech除了糾結商業模式該作何選擇以外,在研發模式的選擇上也存在糾結之處:到底該注重license in(授權引進)模式,還是堅守自主研發。 畢竟,即便歷經千辛萬苦開發出極具創新性的產品,也不一定能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最典型的莫過于只做原創新藥、有著深深的First in class情懷的微芯生物。 目前,微芯生物已經成功上市兩款原創新藥(針對外周T細胞淋巴瘤和乳腺癌患者的西達本胺、針對改善成人II型糖尿病患者的西格列他鈉),而且公司總營收增長穩健,并早已實現盈利,同時還有20多個創新藥項目在研。 ○ 微芯生物的經營業績情況 來源:同花順財經 可以說,在大多數Biotech仍處于虧損狀態的大環境里,堅持自研、產品管線儲備豐富且業績相對優異的微芯生物實屬難得。 但即便如此,投資者仍“不買單”。自2019年8月上市以來,微芯生物的股價一直跌跌不休且跌幅高達81%,總市值從最高的408億元跌至不足百億。 實則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則,西達本胺屬于二線治療藥物,存在可替代性,恒瑞、百濟、信達等都有布局這類適應癥,缺乏差異化優勢,而且外周T細胞淋巴瘤屬于罕見病,患者人群較少,因此市場空間狹窄,業績貢獻有限。 二則,只做小分子創新藥的微芯生物,既錯過了早年Biotech上市融資潮的瘋狂浪潮,也錯過了受藥企追捧且市場空間更大的腫瘤免疫治療的“風口”。 歸根結底,就在于資本市場對Biotech的態度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早年,只要Biotech一公布藥品上市或者臨床試驗達到階段性目標就能引發股價暴漲,如今市場更關注Biotech能否解決好產品商業化后銷售難的問題。 這就是為何近日備受關注的華領醫藥,雖然成功獲批了用于治療成人2型糖尿病的全球首創(first-in-class)葡萄糖激酶激活劑(GKA)多格列艾汀片,但股價卻在10月9日發布公告后的三個交易日累計暴跌48%的根本原因。 1  Biotech的發展方向:與Big Pharma合作,實現共贏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進來的地方”。真正面臨過“寒冬”之后的Biotech,已經開始逐漸意識到未來的路該如何走了。 歸納來看,Biotech可以往以下這幾個方向發展: 1、轉型升級成為擅長研發、有生產、有銷售體系且可持續發展的Biopharma,直至成為Bigpharma,但這條路不好走,成功轉型的幾率僅有10%,目前國內僅有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君實生物等少數Biotech已成功實現轉型。 2、通過M&A做產業整合,成為新的產業體,例如被國內外的大型醫藥企業并購,整體出售公司或者出售公司核心項目,成為其產品管線或者技術體系的一部分;或者與大型的CDMO企業以及專業的CSO公司組成新的聯合體等。 3、基于技術平臺或領域,Biotech公司間進行并購重組實現Co-development,或形成具有專業技術特色的CRO公司(合同外包公司),通過對外授權許可產品、輸出轉讓項目、承接外包服務開發等,獲取企業發展的資金,支持項目的研發投入。 4、堅持初心,開源節流,成為一家“小而美”的biotech,聚焦在自身具有優勢的特定疾病或技術領域,通過與商業化能力強大的藥企合作,各取所需。 筆者認為,在老牌Big Pharma尋求創新轉型的大背景下,國內Biotech選擇與Big Pharma“聯手”(整體出售公司或者出售公司核心項目)會是大概率事件,不僅能夠實現“雙贏”,還會成為未來引領國內創新藥行業變革的重要模式。 具體來看,Biotech和Big Pharma各具獨特競爭力,雙方的合作能夠完善藥物研發從平臺到商業化的全過程,提高研發效率。 一則,Biotech基于差異化優勢,建立自研產品管線的同時以技術及臨床運營優勢吸引國內龍頭企業建立合作; 二則,傳統Pharma具備廣闊的銷售渠道、成熟產研銷能力和可觀的資金規模,可通過License in+自主研發等方式實現快速創新轉型,例如揚子江藥業、正大天晴、石藥集團、恒瑞醫藥等,在現金流儲備、商業化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強勁的競爭優勢。 結語:不管是選擇哪種路徑,現階段Biotech都要注重擁抱現金流、多元化合作、優化管線與資產配置,而“牽手”Big Pharma或許會是穿越“寒冬”的正確選擇。 參考資料: 1.各公司財報、公告、官網 2.《距離第一家Biotech公司退市,可能還有不到180天》,健識局,2022-06-22 3.《2022年1-8月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投融資市場表現特征及未來展望》,火石創造 4.《并購浪潮之下,細數Biotech的四大發展方向》,星耀研究院,2022-10-13 *聲明:本文由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艾美達醫藥咨詢立場。本公眾號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長按」二維碼添加小達「進群」 與更多行業伙伴共探市場前沿資訊 艾美達醫藥咨詢 艾美達(北京)醫藥信息咨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4月,是一家專業的醫藥行業咨詢服務提供商。公司致力于將產業政策研究與真實世界的數據挖掘深度結合,洞悉行業政策對市場的影響,通過專業的研究提供前瞻性的市場分析,為企業產品上市后的市場準入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醫藥云端信息: 來源:新康界等 編輯:云影 近日,570家上市醫藥企業(A股和H股,不含美股)陸續公布2022年半年報。據統計,剔除增速最大和最小的5個值以后,570家公司的凈利潤平均增速為-1.86%,增速中位數為0.9%,情況不容樂觀。 據業內人士分析,凈利潤增速乏力的原因主要受到國內疫情散發加劇、原料藥上游漲價、仿制藥集采持續、新冠疫苗同期高基數等多重因素影響。 具體細分領域來看,僅僅從業績角度來看,IVD、CXO和創新藥三者的業績增速是最快的,IVD領域仍然是有新冠的影響,無論是賣試劑還是做核酸服務,都仍然是有疫情帶來的訂單,CXO領域則是仍然保持此前的亮眼表現,其中有新冠訂單作用的公司業績增速尤其亮眼,創新藥則是因為其基數低,此前幾乎是0收入,因此增速非常快。 從企業來看,流感疫苗制造商華蘭疫苗憑借9625%的營收增速位列2022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第一,凈利潤增幅也高達1129%。華蘭疫苗在半年報中表示,2022年度流感疫苗于5月份開始陸續取得批簽發并銷售,而上年度流感疫苗于下半年取得批簽發并銷售,因此2022年上半年銷量及收入同比大幅增加。 萬泰生物2022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59.30億元,歸母凈利潤達26.9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01.92%和273.24%,業績高速增長源于二價HPV(宮頸癌)疫苗和新冠原料/檢測試劑的貢獻。 而同時,也不有部分企業的業績卻不如人意。據統計,市值大于百億、營收超5億,但營收利潤降幅都超過20%的公司有9家。甘李藥業受集采影響,營收同比下滑43.42%,歸母凈利潤出現負增長,同比下滑153.01%。甘李藥業表示公司雖然在第六批國采中獲得較好的采購量,但是由于執行時間短,產品銷量的增長尚不能對沖價格下降的影響導致收入大幅下降。 此外恒瑞醫藥也出現罕見的營收利潤雙降的情況,恒瑞醫藥表示主要受集采仿制藥斷崖式下跌,創新藥收入增長緩慢以及國內疫情多方因素的影響。 下面我們來看看部分板塊企業業績情況。 IVD企業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中康產業研究中心整理 在IVD企業中,九安醫療仍然是增速最快的企業,其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已經達到152億元,截至2022年8月31日,九安醫療的市值為242億,凈利潤/市值約為63%,半年賺一大半市值。 當然,也有一些收入負增長的企業,例如華大基因、諾禾致源、九強生物等。這些公司大部分是被疫情影響了傳統業務,或去年有新冠相關業務加持而今年新冠相關業務下降導致了負增長。 CXO企業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中康產業研究中心整理 CXO企業出現了明顯的分化現象,頭部公司基本都是兩位數增長,而尾部公司開始出現比較多的負增長。其中,泰格醫藥出現負增長的原因是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有較大負增長。 自2019年末開始,泰格醫藥大量投資帶來的非經常性損益變動相對較大,對于公司凈利潤也造成了較大影響。以2021年為例,公司總收入52億,歸母凈利潤29億,而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則達到了18億,占歸母凈利潤一大半,在產業下行階段,非經常性損益預計會對利潤產生更大影響。 創新藥企業 創新藥企業指目前僅有幾個產品的新上市公司,未將恒瑞醫藥等公司計入在內。 這些公司目前仍然面臨較大的生存問題,因此,僅看營收、利潤增速的意義不是很大,更多要考慮其生存問題。除了觀察非標信息研發管線外,最適合的就是計算手持現金和費用比值,當然,這個指標只能靜態去看,企業可能通過融資、出售管線來獲取資金。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中康產業研究中心整理 從現金/費用這一靜態指標來看,大中小市值的公司皆有現金非常緊張的現象。 現金流最緊張的公司是神州細胞、貝達藥業、特寶生物、復宏漢霖-B和開拓藥業-B、東曜藥業-B和邁博藥業-B,靜態來看,其手持現金已經不能滿足未來半年的費用消耗。 其中,貝達藥業和復宏漢霖-B收入達到10億級別,復宏漢霖通過發展生物類似藥等產品差不多已從biotech成為biopharma了;貝達藥業、特寶生物則已實現盈利,還能通過股權債權融資獲取資金;而神州細胞也有幾億收入,節衣縮食的話還能維持更長時間;相比之下,東耀藥業和邁博藥業兩大公司未來一年現金流將更緊張。 迪哲醫藥和百奧泰的比值分別是0.46和0.51,但這兩家公司都有較多的交易性金融資產,銀行理財較多,實質上仍有較多的資金。 除此之外,基石藥業-B、永泰生物-B和科濟藥業-B三大公司也存在較大的現金流壓力,此前還有傳聞稱基石藥業正在尋求被收購;永泰生物-B和科濟藥業-B兩大公司的產品距離開始商業化仍有較長時間。 現金流較為緊張的公司若不能通過融資、出售管線等方式盤活資金,以維持研發、銷售,預計很快就會彈盡糧絕,而同質化產品對于資金雄厚的藥企來說又不具備性價比,部分企業只能隨著時間而逐漸價值毀滅,這也是部分港股創新藥企業出現凈資產低于市值的原因。 中藥企業 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顯示,2022年上半年73家中藥上市公司47家營收呈正增長,26家營收呈負增長;凈利潤方面,有37家呈現正增長,36家呈現負增長。從凈利潤看,中藥上市公司可謂“喜憂參半”! 以營收增速看,73家中藥上市公司均保持兩位數增長或下降,其中營收增速最高為52.18%,最低同比下滑80.35%;凈利潤增速最高為568.10%,最低同比下滑623.82%。 不少業績下滑的上市公司在半年報中直言,因疫情影響,給公司生產經營帶來巨大壓力,具體表現為,新冠疫情下部分省市實行階段封閉式管理,醫院就診患者減少,終端訂單量下降。 另外,還有上市公司表示,集中帶量采購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上半年業績。如有上市公司坦言,因部分產品參與帶量采購未中選,自中標結果開始執行后,該產品銷量同步出現下滑。 不過,仍有近一半中藥上市公司展現了強有力的增長韌勁。從規模看,老牌藥企的地位難以撼動。數據顯示,白云山營收、凈利潤均位列第一,分別為372.20億元、25.90億元;其次是云南白藥,營收、凈利潤分別為180.17億元、15億元;華潤三九以營收84.01億元、凈利潤14.33億元排名第三。此外,廣譽遠、東阿阿膠也以較高的凈利增速排名靠前。 A股中藥企業2022年中報營業收入TOP20企業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 全球新藥浪潮: #biotech# 有點壯烈。 邁博藥業-B(02181): 邁博藥業-B 財務報表/環境、社會及管治資料 - [中期/半年度報告] 2022中期報告 網頁鏈接 創新藥ETF_515120: 時間:2022-12-02 來源:西南證券 創新藥ETF(SH515120)#創新藥觀察#新冠口服藥研發進展 目前全球5款新冠口服藥獲批上市,10款藥物處于臨床Ⅲ期(包括老藥新用和Ⅱ/Ⅲ期,其中2款藥物獲得緊急使用授權)。輝瑞Paxlovid已在中國獲批上市,Molnupiravir在中國已遞交NDA,國內研發進度最快的為真實生物的阿茲夫定于2022年7月獲批上市,君實生物、開拓藥業、先聲藥業、眾生藥業等處于三期臨床。 A股和港股創新藥板塊及XBI指數本周走勢 2022年11月第四周,陸港兩地創新藥板塊共計6支個股上漲,55支個股下跌。其中漲幅前三為前沿生物-U(+32.81%)、邁博藥業-B(+2.50%)、藥明巨諾-U(+1.74%)。跌幅前三為君實生物-U(-18.12%)、開拓藥業-B(-16.89%)、諾誠健華-B(-14.84%)。本周A股創新藥板塊下降2.31%,跑輸滬深300指數-0.68pp,生物醫藥下降6.84%。近6個月A股創新藥累計上漲10.56%,跑輸滬深300指數-3.98pp,生物醫藥累計下降3.66%。本周港股創新藥板塊下降6.22%,跑輸恒生指數-2.33pp,恒生醫療保健下降7.47%。近6個月港股創新藥累計上漲1.72%,跑輸恒生指數9.54%pp,恒生醫療保健累計上漲3.14%。本周XBI指數上漲0.04%,近6個月XBI指數累計上漲19.70%。 國內重點創新藥進展 11月國內4款新藥獲批上市。本周國內有2款新藥獲批上市。 海外重點創新藥進展 11月美國6款新藥獲批上市。本周美國2款新藥獲批上市,包括Sincalide和Docetaxel。11月歐洲有6款創新藥獲批上市。本周歐洲無新藥獲批上市。11月日本無新藥獲批上市。 本周小專題—ARPROTAC研發概況 2022年11月24日,開拓藥業公布其自主研發的新型靶向雄激素受體(AR)的蛋白降解嵌合體(PROTAC)化合物GT20029治療雄激素性脫發(AGA)和座瘡的中國I期臨床試驗積極結果,顯示其在健康受試者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藥代動力學特征。GT20029是全球首個完成I期臨床試驗的外用PROTAC化合物。 本周全球重點創新藥交易進展 本周全球共達成7起重點交易,披露金額的重點交易有1起。ObsEva宣布以1.13億美元的價格將Ebopiprant許可證協議出售給XOMA。 風險提示:藥品降價風險;醫改政策執行進度低于預期風險;研發失敗的風險。 創新藥ETF(SH515120) 藥明康德(SH603259) 風險提示:本資料僅作參考,不構成本公司任何業務的宣傳推介材料、投資建議或保證,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職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投資人購買基金時應詳細閱讀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說明書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具體情況。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和其投資人員取得的過往業績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也不構成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基金投資需謹慎。 @老羅話指數投資@今日話題@蛋卷基金@Lagom投資@白話投資@物不足智不明 邁博藥業-B(02181): 邁博藥業-B 月報表 截至二零二二年十月三十一日止月份股份發行人的證券變動月報表 網頁鏈接 秋天的兩只小雞: 更多調研錄音、深度研報請關注: "秋天的兩只小雞"。 目前全球款新冠口服藥獲批上市,10款藥物處于臨床Ⅲ期(包括老藥新用和Ⅱ/Ⅲ期,其中2 款藥物獲得緊急使用授權)。輝瑞Paxlovid 已在中國獲批上市,Molnupiravir 在中國已遞交NDA,國內研發進度最快的為真實生物的阿茲夫定于2022 年7月獲批上市,君實生物、開拓藥業、先聲藥業、眾生藥業等處于三期臨床。 A 股和港股創新藥板塊及XBI 指數本周走勢 2022 年11 月第四周,陸港兩地創新藥板塊共計6支個股上漲,55 支個股下跌。 其中漲幅前三為前沿生物-U (+32.81%)、邁博藥業-B (+2.50%)、藥明巨諾-U(+1.74%)。跌幅前三為君實生物-U (-18.12%)、開拓藥業-B (-16.89%)、諾誠健華-B (-14.84%)。本周A 股創新藥板塊下降2.31%,跑輸滬深300 指數-0.68pp,生物醫藥下降6.84%。近6 個月A 股創新藥累計上漲10.56%,跑輸滬深300 指數-3.98pp,生物醫藥累計下降3.66%。本周港股創新藥板塊下降6.22%,跑輸恒生指數-2.33pp,恒生醫療保健下降7.47%。近6 個月港股創新藥累計上漲1.72%,跑輸恒生指數9.54%pp,恒生醫療保健累計上漲3.14%。本周XBI指數上漲0.04%,近6 個月XBI 指數累計上漲19.70%。 國內重點創新藥進展 11 月國內4 款新藥獲批上市。本周國內有2款新藥獲批上市。 海外重點創新藥進展 11 月美國6 款新藥獲批上市。本周美國2 款新藥獲批上市,包括Sincalide 和Docetaxel。11 月歐洲有6 款創新藥獲批上市。本周歐洲無新藥獲批上市。11 月日本無新藥獲批上市。 本周小專題—AR PROTAC 研發概況 2022 年11 月24 日,開拓藥業公布其自主研發的新型靶向雄激素受體(AR)的蛋白降解嵌合體 (PROTAC) 化合物GT20029 治療雄激素性脫發 (AGA) 和座瘡的中國I期臨床試驗積極結果,顯示其在健康受試者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藥代動力學特征。GT20029 是全球首個完成I期臨床試驗的外用PROTAC化合物。 本周全球重點創新藥交易進展 本周全球共達成7起重點交易,披露金額的重點交易有1 起。ObsEva 宣布以1.13億美元的價格將Ebopiprant 許可證協議出售給XOMA。 風險提示:藥品降價風險;醫改政策執行進度低于預期風險;研發失敗的風險。 來源:[西南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杜向陽] 日期:2022-11-29 時代財經: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張羽岐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第一次對未盈利的生物科技類公司敞開了資本的大門。不足五年的時間,港股18A藥企(指通過港交所18A章節規則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經歷高潮與低谷,有人翻身完成“掘金夢”,有人掉隊、賣身又停產。 11月15日,和鉑醫藥-B(02142.HK)發布公告,公司已經與藥明海德訂立資產轉讓協議,將出售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生物大分子研發創新中心項目”,轉讓價格為1.46億元。藥明海德為藥明生物( 02269.HK )子公司。據和鉑醫藥2022年半年報,上述轉讓項目于2021年啟動建設,設施面積約8500平方米,設計生產規模可達4000升。公司原計劃上述工廠將于2022年底前投入生產。 而就在4天前的11月11日,和鉑醫藥宣布,其全資子公司諾納生物與美國明星藥企Moderna(莫德納,MRNA.US)已訂立授權及合作協議。 根據協議,Moderna將獲授獨家可再授權許可,以利用和鉑醫藥HCAb平臺衍生的一組針對多個靶點的序列開發核酸產品,并全面負責后續開發、生產、監管及商業化相關的所有工作。諾納生物則一次性獲得600萬美元預付款、最高約5億美元里程碑付款,以及相關分級特許使用權費。如果Moderna將額外靶點序列再授權,諾納生物還可獲得相應的款項。 對此,時代財經以投資者身份發送郵件至和鉑醫藥投資者信箱詢問具體情況,和鉑醫藥方面郵件回復稱,“我們與Moderna確實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但本公司與Moderna合作的范圍僅限于公司HCAb平臺所衍生的產品,而非該技術平臺本身。本公司享有HCAb平臺的完整權利,并無出售HCAb技術有關資產,且在目前可預見的計劃中并無出售HCAb技術的打算。” 寒氣幾乎傳遞到了整個行業,這并非港股18A藥企中一家的動作。今年年初已有多位行業人士預估,Biotech企業(生物醫藥初創企業)資金不足,兩年后將會面臨大批次的倒閉。過去一年的時間里,基石藥業-B(02616.HK)、歌禮制藥-B(01672.HK)、三葉草生物-B(02197.HK)等18A藥企紛紛做出調整,如何保住自己的現金流并活下去成為第一要義。 Biotech藥企泡沫將破已是投資者們的普遍共識。2021年下半年,絕大多數中國Biotech藥企股價出現了50%以上的回調,二級市場新股破發,市值縮水,加之外部疊加的多重因素,新藥如互聯網般賺快錢的夢想沒有實現,反而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九死一生”。 “目前來看,如果產品本身缺乏競爭力、商業化路徑比較遠,甚至賬上現金流不足,或將導致Biotech企業先倒下一批。”北極光創投合伙人宋高廣對時代財經分析道,對大多數企業來說,這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即對于損耗現金流型的Biotech企業來說,當沒有更多現金涌入的時候,池干魚死是必然現象。停產、裁員、賣產品都是節流的一種方式。 換句話說,只有開源節流,才有可能熬過冬天,等到雨季的到來。 進入11月,Biotech企業現金流還能支撐多久再次成為醫藥圈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切的源頭始于一家港股18A藥企——基石藥業。 據多家媒體報道,自11月4日起,基石藥業位于蘇州的產業化基地已暫停生產及為生產服務的其他相關工作。基石藥業2022年半年報顯示,其賬面的當期現金流為11.01億元,而2021年同期的現金流還有24.47億元,短短一年已經“燒掉”超過1/2。 對此,時代財經多方聯系基石藥業,僅得到郵件回應稱,“感謝您對基石藥業的關注和支持,相關問題具體請參考公司近期的官網新聞及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的相關聲明。” 11月15日,基石藥業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聲明回應“蘇州工廠停產”一事。基石藥業指出,蘇州工廠尚處于試運營階段且近期無明確大規模生產需求,為降低企業運營成本,蘇州工廠已于本月上旬暫停止試運營。目前已處于商業化階段的產品均不在蘇州工廠進行生產,故本次調整對該等產品的生產和商業化沒有影響,該等產品供應穩定。同時,相關產品的技術轉移工作亦不受影響,仍按原計劃與CDMO (第三方生產服務提供商)合作并穩步推進。公司其他業務不受本次調整影響,公司研發業務與蘇州轉化醫學中心仍在有序運作。 此外,基石藥業還表示,仍保留蘇州工廠核心人員,并積極接洽行業合作機會。公司當前現金儲備足夠支持公司數年經營,此次調整將更有效節省及優化公司運營成本。 這并非基石藥業第一次遭遇危機。今年3月31日晚間,基石藥業宣布自4月1日起本公司停牌2月,6月1日開始復牌,并發布2021年度業績公告。據年報顯示,基石藥業年內虧損為19.201億元。 在停盤、復牌、虧損、停產的聲浪中,回看基石藥業的蘇州產業化基地,從動工到試運營再到停產,不足2年的時間,昔日的熱火朝天已成了另一片光景。 基石藥業是典型的VIC(風險投資+知識產權+研發外包服務模式)模式,背靠“藥明系”,早期階段無生產能力、無銷售隊伍、無研發平臺,沿襲“買賣模式”(license in/license out)。直到2020年,其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產業化基地才破土動工。 根據協議,該項目采用代建模式,總面積近10萬平方米,設計產能可達26000L大分子生物藥和10億片小分子化學藥片劑和膠囊。2022年半年報顯示,蘇州生產基地已于2021年年底如期開始試運行,并于今年7月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遞交了胃腸道間質瘤(GIST)精準靶向藥物阿伐替尼(商品名:泰時維)的技術轉移申請。2022年半年報稱,啟動試運行后,基石藥業蘇州生產基地已生產用于臨床試驗及商業銷售的產品。 Biotech企業是否應該自建廠,這種行為又是否是“吞金獸”,在派系之間早有爭議。 浩悅資本資深合伙人李逸石對時代財經分析道,自建廠本身對企業來說可能不是對錯問題,而是時機問題。對Biotech藥企來說,什么樣體量的企業可以選擇自建廠,什么時機走這一步棋很重要。 “如果當時能預見到未來5年時間的現金流都會很充裕,那么對它來說自建廠也許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現金流不充裕,不管是由于產品競爭比預期更激烈,還是資本市場的變化導致融資不順利,自建廠就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李逸石說,“更何況前些年自建廠的決定很多是由于各地地方政府給予優惠政策,扭曲了行業規律和經濟規律,在這種情況下,自建廠之后的路會更加坎坷。” 從產品維度考量,李逸石認為,應該對比自建廠和CDMO生產哪一個對企業更劃算。在CDMO生產會不會排期久、遭遇技術等多方阻礙;自建廠帶來的成本降低是否能賺回初期投入的大筆時間、金錢,這些因素意味著企業在做決策時需要考慮得非常長遠。“企業永遠要比市場上行時亢奮的投資人多考慮幾步,才能穿透行業的壁壘和時間的迷霧。” “現階段基石藥業的目的是開源節流。如果不及時止損,后面可能會更艱難,這是大多數Biotech企業在做的事情。此前,我也提到接下來的一年可能會出現退市的Biotech企業,畢竟在市場上,只有良幣驅逐劣幣,大家對于市場的認知才會越來越科學,行業發展才會越來越健康。”李逸石告訴時代財經,“基石藥業肯定不是現在18A藥企里遇到挑戰最大的一家,畢竟比它現金流還不充裕和危機四伏的Biotech企業不在少數。” 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在主板上市規則中新增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俗稱“18A”),允許尚未有盈利、預計市值超過15億港元的生物科技企業在香港上市,為創新型生物科技企業敞開大門。 港股18A一經推出便成為了很多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首選。以歌禮制藥頭頂“18A第一股”光環登陸港交所為開端,各路資本蜂擁而至,港交所也由此成為亞洲最大及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彼時,Biotech企業迎來政策與資金的雙豐收,生物科技類企業擠進港交所的大門。時代財經梳理發現,截至目前,已有再鼎醫藥(09688.HK)、基石藥業、和鉑醫藥、北海康成-B(01228.HK)、邁博藥業-B(02181.HK)等51家生物科技類企業根據18A相關章節的規則赴港上市,總募資金額超過1100億港元。 頭部Biotech企業,如百濟神州(BGNE.US,06160.HK,688235.SH)、信達生物(01801.HK)、君實生物(01877.HK,688180.SH)等憑借先發優勢,在PD-1賽道研發和商業化的道路上占據一席之地。目前,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君實生物、復宏漢霖(02696.HK)已滿足年收入大于5億港元、市值大于40億港元條件,經批準可以移除“B”,即等同于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最近一個從股份代號中移除“B”標志的,是再鼎醫藥。公告顯示,11月11日,再鼎醫藥也經港交所批準移除“B”標志。從賬面上來看,截至2022年三季度,再鼎醫藥現金流為11.1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8.76億元),半年報時,這一數字為6.8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7.93億元),一季度內儲備金增加4.3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0.82億元)。 除此以外,再鼎醫藥也憑借license in(許可引進)模式,先后實現PARP抑制劑尼拉帕利(商品名:則樂)、腫瘤電場治療Optune(愛普盾)、KIT/PDGFRα激酶抑制劑瑞派替尼(商品名:擎樂)的商業化,成為多家藥企效仿的標桿。 一面是除“B”翻身走轉型成為巨無霸,另一面則是現金流不足1億元,行至清算邊緣。 據邁博藥業2022年半年報顯示,截至今年年中,公司現金流僅剩0.802億元,同比2021年年中公布的3.09億元,減少2.29億元。同期,2022年上半年,邁博藥業營收2884.7萬元,同比下降64.49%,其中藥品銷售和商業推廣授權收入僅有700萬余元,剩余2100萬元屬“合作研發收入”。 從現金流的流失速度與營收對比來看,僅有的0.802億元恐怕趕不上賺錢的速度,未來一年邁博藥業或將逼近崖谷。 而另一家“隊尾選手”東曜藥業-B(01875.HK),截至今年年中,其現金流也僅剩1.55億元。 據賽柏藍對18A藥企中未盈利Biotech企業的數據統計顯示,目前有36家未盈利Biotech企業,按照凈流動資產凈額/最近四個季度的凈利潤進行計算,22%的企業1年內現金流將不堪重負,約67%的Biotech企業虧損速度難以支撐到4年。 多數企業仍在長線作戰,產品還面臨創新藥“九死一生”的困境。在這種情況下,Biotech企業只能被迫開源節流,爭取活下去。 砍項目是節流的方式之一。11月8日,股價直線拉升并一度漲超90%的三葉草生物,此前就曾官宣“斷臂求生”,全力押注新冠疫苗賽道。 今年6月,三葉草生物發布公告稱,公司將減少對非新冠相關的中期/后期項目和新基礎設施的投入,暫停SCB-313(TRAIL-三聚體腫瘤產品)的腫瘤管線在研項目,以及SCB-808(依那西普預充式注射器制劑)和SCB-420(阿柏西普),后兩者的適應癥分別為強直性脊柱炎(AS)和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病變(wAMD)。同時,公司還削減了綜合、行政職能和非核心研發角色的崗位。 2022年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30日,三葉草生物現金流約為3.3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65億元)。 和鉑醫藥則通過授權項目或合作開發項目實現開源節流。自今年年初開始,和鉑醫藥連續五次授權或與不同藥企合作開發,從披露的數據來看,總金額在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11億元)至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0.39億元)不等。 在李逸石看來,對Biotech企業來說,接下來至少半年的時間,可能會比當下更難熬,尤其是處于中后期的公司。因為現在處于中后期的公司的產品立項大部分在大約3年以前,那時正處于Biotech泡沫初期,而泡沫會扭曲行業規律和市場原則。當時立項的產品是否都具備足夠的創新性,能讓它們活過現在的嚴酷競爭和資本市場壓力。這一切都有待考驗。 “對一些處于頭部的中早期Biotech企業來說,接下來半年他們可能會感受到市場逐漸回暖,但對于處于隊尾的Biotech企業,特別是中后期公司,未來半年的危機會變得愈發明顯。商場如戰場,任何企業都需要有預判性,創新藥又尤其是智力密集型行業,預判就顯得更為關鍵。”李逸石對時代財經說。 這或意味著,后進者的“掘金夢”散了,如何活下去成為Biotech企業當下的準則。 新康界: 9月16日,納斯達克上市公司F-star宣布:其1.61億美元出售給中國生物制藥的安全審查已進入擴展延長審查階段。 據監管文件介紹,此次CFIUS的延長審查預計要持續45天。 CFIUS是美國財政部下屬的外資投資委員會,由多位美國政府要員組成,對可能影響美國國家安全的外商投資交易進行審查。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CDMO領軍企業凱萊英2月份拋出的美國公司Snapdragon Chemistry收購案(旨在獲取其連續性反應技術),亦是因為未滿足CFIUS的緩解條款下而受挫。 是否因為地緣政治影響,尚未可知,但這無疑為國內Pharma的跨境收購附上了一層陰霾。 眾所周知,海外大藥企對Biotech們的兼并收購已成常態,同時兼并收購的頻繁程度,亦成為市場判斷“創新藥泡沫是否出清”的重要依據之一。 2022年是藥企兼并收購的大年,正當輝瑞、默克等MNC巨頭揮金如土的時候,國內仍然是一潭死水,毫無波瀾。 國內創新藥泡沫的出清,時間比想象中更漫長。 01 并購國內Biotech? 大藥企直呼:收不起、沒必要 中國傳統制藥龍頭們并不缺乏對外收購的能力,個個手握百億以上的現金及銀行存款:中生制藥146.1億,石藥集團134.08億,翰森制藥169.78億,恒瑞醫藥134.2億。 跑去國外抄底,最大肉眼可見的好處是“性價比”,舉兩個例子。 中生制藥擬收購F-star總代及為1.61億美金(折合11.24億人民幣),不僅得到F-star四價(2+2)雙特異性抗體內研平臺,同時還獲得了LAG-3PD-L1,OX40CD137、CD137PD-L1三個臨床雙抗管線。 華東醫藥花費1.05億歐元(折合7.4億人民幣)收購的德國Heidelberg公司35%股權,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的同時,獲得多條ADC管線的亞洲商業化權益、抗體-鵝膏蕈堿偶聯物ATAC®平臺產出管線的優先談判權。 點擊下面,關注新康界,獲取更多熱點分析/行研報告/藍皮書。 2021年創新藥投融資的高光時刻,核心管線進入臨床一期的項目估值可以從臨床前的3~4億暴漲至10億以上,如果是臨床二期,估值可做到15億。 10億人民幣,在國內并不能買到什么好的創新藥資產。 這些老牌的企業,在花錢方面顯然也過于精明。 Old Money們三板斧在石藥集團的BD戰略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低價購入特色研發平臺、收購現有管線后期產品、低代價引入前沿前期管線。 石藥集團通過收購建立了多個特色研發平臺,包括友芝友雙抗平臺、津曼特抗體平臺、德豐ADC平臺等;最知名的案例莫過于并購武漢友芝友,石藥2018年以不超過3.56億元的價格收購武漢友芝友39.56%股權,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并獲得了國內領先的雙抗平臺YBODY技術和相關管線。 2022年2月,石藥集團收購了擁有三代特異性溶栓藥銘復樂(TNK-tPA)產品的廣州銘康生物51%的股權,并向其注資1.54億;這一操作不僅低價獲得一款好產品,同時還強化了公司在神經中樞藥物領域的優勢,與現有核心單品恩必普可能產生協同。 石藥還與國內Biotech合作聯系緊密,比如以1.5億首付+最多9.5億里程碑及銷售分成獲得康寧杰瑞HER2雙抗乳腺癌&胃癌適應癥的中國商業化權益、以7000萬及潛在里程碑獲得康諾亞IL-4R單抗COPD&哮喘等適應癥的中國商業化權益,展現出了不俗的眼光。 至少國內Pharma用舉動證明了,目前的Biotech們大部分估值未達到他們眼中的“合理水平”。 02 公主病的原罪:創始人、資本雙重攜帶 在過去狂熱資本的推波助瀾下,大多數創新藥Biotech還沒國內市場極熱轉極寒反差回味過來,造就了整體決策層放不下身段。 Biotech們似乎也陷入了看似無盡的內耗中,說是“公主病”也絲毫無過。 而“公主病”,正是Biotech最終以市場公允的價格出售給大藥企的根本阻礙。 創始人可能自己就是一個矛盾體,有的保留了企業家應有的倔強,有的卻無暇自顧。 近期的Biotech轉CDMO熱潮并不是偶然,相信大部分創立Biotech科學家都有一個遠大的夢想,就是成就一家Pharma的誕生,與之落地的便是大量未雨綢繆的產能。可惜當初跟隨式的研發卻帶來的是臨近商業化/已商業化的內卷,這決定了未來產能閑置的走向; 大量走到IPO的Biotech都歷經了3-4輪以上的融資,創始人及一致行動人的股份普遍回落至30%以下的水平,此時創始團隊和現有的主要股東出現一定微妙的平衡(股份比例)。 在外部市場較冷時,創始人不僅需要頂住來自于外部股東的壓力,還需要保證自己的決策不出現重大失誤,不然極其容易成為“下一個基石藥業的江寧軍”。 國外基金的“人間清醒”,凸顯了國內資本的“難以承受之重”。 從年初開始,海外資本已經形成了加速撤離港股市場的趨勢,直接體現在18A板塊的結果便是:不計成本的斬倉出售股份。(以下圖德琪醫藥為例) (德琪醫藥大股東減持與公司回購情況  來源:豐碩創投) 對于部分已投上市的18A公司,國內的醫藥基金有著說不出的苦惱,比如沒有流動性、投資成本過高被深套等等。 或許從二級投資者的歷史經驗學習到了真諦:“不割肉,就不算真實虧損,只算浮虧。” 最終無法面對的,還是背后的LP,難道最終把股票分配給LP?“能躺平的,還是多躺一會好。” 正是因為內資股東的抵抗意識,這些已上市的Biotech只要不是走到絕境,很難走到“賣身求榮”這一步,因為沒法交代。 最終,創始人和機構股東達成了一個無法自圓其說的白日夢:港股只是跳板,我們要回科創板。 回科創板的故事最近被百心安-B、樂普生物-B、百奧賽圖-B所點燃。 遍覽目前H+A的兩地上市案例,90%以上的公司在港股的市值超過百億港元。 之所以上述三者能夠穩固在百億港元市值之上,刨除掉基本面影響,很大程度是發行結構和機構護盤的勝利,通過利用較小的發行募資規模控制公開流通市場的籌碼量,盡可能減少主動砸盤,達到市值穩定的效果。 而2022年以前的大部分IPO未盈利生科公司,90%都在30億港元以下、營收低于2億人民幣(有些甚至0營收)。 03 出清何時到來? 據錦緞數據統計,除去科創板上市的生物科技企業,僅港股就有50家企業18A上市,合計融資額超1100億元,近40%的企業集中在2021年上市。  (2018-2022年18A企業上市數量統計 來源:錦緞) Biotech融資,錢一般會在未來三年花完,隨著外部環境愈發惡劣,更多的公司選擇砍掉非核心管線,有的時間可能再延長一些。 目前我們看到的“表面”現金流危機的生科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2018-2019年第一批IPO的公司,典型如近期傳聞旗下子公司停擺的邁博藥業-B(未證實),其于2019年5月上市,募資10.68億港元,距今3年有余。 最殘酷的真相還未到來。 據氨基財經、新康界統計的數據,2021年平均銷售費用達到6.12億元的同時,研發費用也達到了6.08億元,比值為1.01;越臨近商業化,銷售費用呈現加速階段。 國內Biotech特點是多管線研究并進,臨近核心產品管線后期,資金消耗不可避免被加速,授出權益或者向市場再融資構建商業化團隊是唯二市場化手段,典型如亞盛醫藥和康方生物。 如果選擇像后者自建商業化團隊,前途更加兇險:1)企業可能對管線空間存在錯誤預判(近五年若刨掉PD-1的銷售收入,國內40個左右的新藥平均銷售額僅1.5億元);2)商業化能力并不是招人就能解決的問題,可能面臨大藥企的惡性競爭; 按目前極其清淡的環境,預估最快可能2023年下半年或2024年初,將出現大量生物科技公司“賣身”或停擺的情形。 結語:一個產業,如果沒有正常的新陳代謝,大量資產靠資本硬拱續命占住“臨床、市場等”關鍵資源,那么這并不是一個健康的生態體系。 來源:瞪羚社 作者:Kris. 點擊下面,關注新康界,獲取更多熱點分析/行研報告/藍皮書。 【免責聲明】 1.“新康界”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對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司聯系。2.“新康界”致力于提供合理、準確、完整的資訊信息,但不保證信息的合理性、準確性和完整性,且不對因信息的不合理、不準確或遺漏導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3.“新康界”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做任何商業交易及或醫療服務的根據,如自行使用“新康界”內容發生偏差,我司不承擔任何責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責任,賠償責任。 4.本聲明未涉及的問題參見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當本聲明與國家法律法規沖突時,以國家法律法規為準。 riverstone: 回復@湯詩語: 賣吧,這才是正常的商業行為。//@湯詩語:回復@全球新藥浪潮:啥意思,邁博藥業-B(02181) 要把自己賣了嗎? 湯詩語: 啥意思,邁博藥業-B(02181) 要把自己賣了嗎? 白切ni: 邁博藥業-B(02181)很可能是第一家倒閉的8A 邁博藥業-B(02181): 邁博藥業-B 月報表 截至二零二二年十一月三十日止之股份發行人的證券變動月報表 網頁鏈接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醫藥行情分析-幼兒營養心得】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