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迪顧問高級分析師劉旭接受央視《新聞聯播》采訪時表示:母嬰保健建議

時間:2023-12-10 14:26:52 作者:母嬰保健建議 熱度:母嬰保健建議
母嬰保健建議描述::賽迪顧問官方: 11月5日,賽迪顧問周坤作為“藍梅阿卡貝拉人聲樂團”男高聲部成員在北京參加了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黃金100秒》節目的錄制并挑戰成功,順利通關,節目于2022年12月29日播出。 ▲ 左一為賽迪顧問周坤 “為愛發聲” “藍梅姐妹”,聽起來是一個美麗的名字,但實際上它指代患有淋巴管肌瘤病(英文簡稱LAM,中文代稱“藍梅”)的女性。淋巴管肌瘤病(LAM),是一種以肺部病變為主的多系統罕見疾病(惡性腫瘤),僅發生于女性并高發于育齡期女性(平均發病年齡30歲左右)。該病主要累及肺臟,嚴重影響患者肺功能,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呼吸困難,很多患者需要24小時吸氧維持生命。疾病可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且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 藍梅阿卡貝拉人聲樂團從成立到到現在,一直在用藝術的方式去幫助更多的患者。身為“罕見病”議題的重要倡導者和傳播者,他們登上央視的舞臺,以聲音傳遞美好,用活力增強信心傳遞正能量,呼吁社會聚焦關注罕見病。 賽迪顧問官方: 作者:王昊月 賽迪顧問數字經濟研究中心分析師 內容提要 2022年三季度,我國數字經濟要素類指標整體穩步提升,主體活力和創新動力保持上升態勢,資本熱力則連續三個季度略有下滑。其中,創新動力指標近半年保持較高增速,為素類指標的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以下為報告全文內容 賽迪顧問官方: 對話嘉賓 劉旭 賽迪顧問數字經濟研究中心總經理 中央電視臺 2022年12月29日 報道 復制以下鏈接從瀏覽器打開,閱讀《新聞聯播》報道原文! 網頁鏈接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也為數字經濟描繪出未來發展路徑。 賽迪顧問高級分析師劉旭接受央視《新聞聯播》采訪時表示,今年以來,我國數字經濟仍然保持了高度的韌性和活力,實現了高位增長。面向新的發展階段,要把握住數字經濟發展的歷史窗口期,以我們的主戰場“數實融合”為著力點,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全新的動能。 數字經濟研究中心簡介: 賽迪顧問數字經濟研究中心是專業從事數字經濟、數字政府、數字社會、區塊鏈、5G等領域研究的咨詢服務部門。中心以“全面助力數字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致力于成為“區域數字經濟IP打造專家”,圍繞中國區域數字經濟發展,首創“DEDI指數”評估體系,年度發布“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數字經濟城市發展百強榜”等系列研究成果,全面、精確把握區域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與階段特點。中心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經驗,包括主持中國第一個省級數字經濟發展規劃《貴州省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17—2020年)》、國家發改委《國家“十四五”期間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的主要思路和重點任務》課題等,并承擔了多地“十四五”數字經濟相關規劃編制工作。中心深度總結地方數字經濟發展規律,打造“四位一體” (強產業、育企業、引資源、樹品牌)產業發展服務體系,提供“綜合診斷—頂層規劃-產業鏈拆解-產業集聚區打造-招商策略研究—創新企業培育—產業大腦建設-品牌峰會策劃—試點示范申報”等多元化、全流程的咨詢服務,深刻助力各地方數字經濟高起點開局、高質量發展。 老范價值投資: 01 國產CPU領軍企業,深耕行業厚積薄發1.1 公司為國產CPU領軍 龍芯中科是國內自主CPU的引領者,主營業務為處理器及配套芯片的研制、銷售及服務,主要產品與服務包括處理器及配套芯片產品與基礎軟硬件解決方案業務。 公司基于信息系統和工控系統兩條主線開展產業生態建設,面向網絡安全、辦公與業務信息化、工控及物聯網等領域與合作伙伴保持全面的市場合作,系列產品在電子政務、能源、交通、金融、電信、教育等行業領域已獲得廣泛應用。 1.2 募資登陸科創板,邁上新起點 背靠中科院計算所,致力于CPU芯片自研指令系統。 2001年5月,在中科院計算所知識創新工程下,龍芯課題組正式成立,開啟研發階段。 公司前身龍芯服務于2008年3月5日由轉移中心1和中科算源2共同出資設立,注冊資本為500萬元,2010年在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市政府共同牽頭出資支持下,公司實現從研發走向產業化。 2020年11月8日,公司召開2020年第6次股東會,同意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推出自主指令系統LoongArch(龍芯架構),為構建自主生態體系奠定了基礎。 2021年開始致力于建設自主生態體系,公司持續保持對自主創新的高額投入,增強研發自主性,推出一系列產品及解決方案。2022年,成功登陸科創板,成為國產CPU第一股。 1.3 股權結構穩定,國資加持彰顯實力 公司股權結構相對穩定,實際控股人為胡偉武、晉紅夫婦,胡偉武擔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晉紅擔任投資總監。 天童芯源持股21.53%,胡偉武持有天童芯源47.67%的股權,為第一大股東。國有股份合計25.76%,中科院計算所通過中科算源持股19.32%,北京市政府通過北工投持股6.44%。 公司走完全獨立自主的國產化路徑,致力于CPU產品及生態建設。CPU是算力底座的核心構成,自主可控安全性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CPU是我國被歐美國家“卡脖子”的行業之一,核心科技領域面臨海外制裁一方面會影響我國科技領域發展,另一方面同樣也是信息產業的安全隱患。 為了將核心關鍵領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國產CPU企業歷經二三十年的產業積累,終于跑出可用、好用的國產CPU產品。 目前國產CPU企業主要有六家,按照不同的技術路徑及自主可控程度可大致分為三類,即獲得X86架構授權的海光及兆芯、獲得ARM架構授權的海思和飛騰、以及采用自研指令集架構的龍芯和電科申泰。 從整體來看,采用自研指令集架構的龍芯自主化程度最高,但CPU好用程度一方面取決于產品自身性能,另一方面也依賴產品生態,而龍芯作為自研指令集架構生態能力稍弱,公司堅持自研指令集架構國產化路徑,為了彌補生態短板,深耕行業多年形成了涵蓋IP核、操作系統等完整基礎軟硬件技術生態的產品體系,并且在網安、工控及物聯網等多領域與合作伙伴保持市場合作,致力于打造能夠走出完全自主可控生態的國產路線。 2.1 自研自主指令集系統,形成軟硬件產品體系 堅持基于自主指令集系統構建生態體系。芯片研發方面,CPU龍芯堅持自主研發核心IP,龍芯發布了自研指令集系統LoongArch,可運行MIPS、X86、ARM平臺上的二進制應用程序,形成了包括系列化CPU IP核、GPU IP核、內存控制器及PHY、高速總線控制器及PHY等上百種IP核,基于這些IP核形成了面向桌面和服務器應用的龍芯3號系列,面向終端和工控應用的龍芯2號系列,面向特定應用的龍芯1號系列等三大系列幾十款處理器產品。 基礎軟件方面,基于自主指令系統 LoongArch構建了完整的基礎軟件技術生態體系,開展操作統內核、編譯器、編程語言虛擬機、云計算等基礎軟件領域的研發工作,形成了面向信息化應用的基礎版操作系統Loongnix及面向工控類應用的基礎版操作系統LoongOS,是全世界范圍內極少數建立形成了完整的基礎軟件技術生態體系的CPU公司。 2.2 產品矩陣雙線發展,性能不斷優化 公司基于兩條信息系統及工控系統兩條主線開展生態建設。 龍芯中科主要產品與服務包括處理器及配套芯片產品與基礎軟硬件解決方案業務,公司產品按應用領域的不同可分為信息化類和工控類兩種。 1)信息化類芯片主要是龍芯3號系列產品,面向桌面和服務器等領域,在電子政務、金融、電信、教育等行業領域已獲得廣泛應用。目前此系列產品滿足了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領域的市場需求,隨著信創市場的不斷擴張,預計將在黨政、金融等的領域持續滲透。 2)工控類芯片主要是龍芯1號、龍芯2號系列產品,以及部分龍芯3號高端芯片,面向嵌入式專用設備、工業控制與終端等,如物聯終端、儀器設備、數據采集、網絡設備、行業終端、智能制造等,系列產品在網安通信、能源、交通等行業領域已獲得廣泛應用。 工控領域龍芯CPU已成為國內上百家廠商的產品基礎,應用領域不斷拓展,有望持續加大適用范圍,持續創收。 按產品系列可以分為龍芯1號、龍芯2號、龍芯3號三大系列處理器芯片及橋片等配套芯片。 1)龍芯1號系列為低功耗、低成本專用嵌入式SoC或MCU處理器,通常集成1個32位低功耗處理器核,主要面向嵌入式專用應用領域,屬于工控類應用。 2)龍芯2號系列為低功耗通用處理器,采用單芯片SoC設計,通常集成 1-4 個 64 位低功耗處理器核,應用場景同樣面向工業控制與終端等領域。 3)龍芯3號為高性能通用處理器,通常集成4個及以上64位高性能處理器核,與1、2號有所不同,主要面向桌面和服務器等信息化領域,其中部分也面向高端工控類應用。 4)配套芯片包括橋片及正在研發尚未實現銷售的電源芯片、時鐘芯片等,其中橋片主要與龍芯3號系列處理器配套使用和銷售,電源芯片和時鐘芯片主要與龍芯2號、龍芯3號系列處理器配套使用。 3.1 工控領域優勢顯著,龍芯已有多個行業應用案例 工控市場方興未艾,自動化發展為大勢所趨。工業自動化是在工業生產中廣泛采用自動控制、自動調整裝置,用以代替人工操縱機器和機器體系進行加工生產的趨勢。 一方面由于勞動力成本增加、節能減排要求提高、產業升級向自動化、智能化發展等行業自身發展趨勢,制造業對工控市場需求增加;另一方面頂層設計重視高端制造產業發展,頻繁出臺政策鼓勵行業快速發展。 2015年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2016年發布的《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2021年發布的《“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22年發布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等均為國家層面出臺的政策支持,“十四五”時期制造強國戰略將助力工業自動化發展,預計2025年中國工業自動化市場規模將超2800億元。 國家層面政策戰略性的支持為本行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將充分帶動工業自化控制行業快速發展從而實現工業企業逐步向智能制造轉型。 2022年我國工業自動化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500億元。 工業機器人與數控機床是工業自動化兩個主要產品,根據由中國電子學會組織編寫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22年)》,預計2022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513億美元,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74億美元,五年年均增長率達到22%。 根據中商情報網數據,預計2022年我國的數控機床市場規模可達到2957億元。即預計2022年工業自動化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500億元。 國內工業自動化水平有待提高,國產替代空間廣闊。 我國的工業自動化行業起步較晚,早期在產品的可靠性上與國外企業存在較大的差距,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2020年,我國每萬人擁有246臺工業機器人,滲透率約為2.46%,低于韓國、新加坡、日本、德國、瑞典、美國等國家。 根據紐威數控招股說明書,日本機床數控化率超過90%,德國機床數控化率超過75%,美國機床數控化率超過80%,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2021 年新生產金屬切削機床的數控化率僅為45%。 《中國制造2025》戰略綱領中明確提出:“2025 年中國的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將從現在的33%提升到64%”,我國機床數控化率仍有廣闊的提升空間。此外,在工業機器人及數控機床領域,海外企業仍占據主要市場。 德國、日本牢牢占據著工業機器人的主要市場份額,根據賽迪顧問數據,2021年全球前十大精密機床企業均為海外企業,日本在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減速機、伺服電機等)的研發方面具備較強的技術壁壘。德國工業機器人在原材料、本體零部件和系統集成方面有一定優勢。 工控芯片在工控領域應用廣泛。 工業控制主要是通過電力電子、儀器儀表測量和信息通訊等技術手段對工業生產過程及其機電裝備、工藝裝備進行檢測與控制,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精準一致性。 工控領域集成電路中主要有MCU、MOSFET、NOR Flash、PWM等芯片,集成電路在工控設備領域的應用主要有儀器儀表、系統控制類、電機控制類和工業電腦類等,包括工業機器人、變頻器、傳感器、工控機等,其中工控集成電路產品有MCU、嵌入式存儲芯片、MOS邏輯器件以及電源電路等。 工控芯片性能要求高,生態壁壘小,龍芯優勢明顯。 芯片一般按溫度適應能力及可靠性要求,大致分為四類:商業級(0℃-70℃)、工業級(-40℃-85℃)、車規級(-40℃-120℃)、軍工級(-55℃-150℃)。由于應用領域的特殊性,工業芯片具有高要求、高定制需求、特殊工藝多等特點。 高要求方面,工業產品長期處于極高/低溫、高濕、強鹽霧和電磁輻射的惡劣環境,使用環境較苛刻,因此工業芯片必須具備穩定性、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且具備長服役壽命工業級芯片由于作業場景的特殊性,對溫度、安全性等性能條件要求較高。高定制需求方面,工業芯片往往是品類多樣化,單品類規模小量但具備高附加值,需要研發與應用要緊密結合,要針對應用場景進行研發,要與應用方形成解決方案,所以應用創新與技術創新同等重要。 特殊工藝多方面,工業芯片性能差別很大。 用到很多特殊工藝,比如BCD (Biploar、CMOS、DMOS),高頻領域還有SiGe(鍺硅)和GaAs(砷化鎵),很多性能在自建產線上才能體現的更好,因此往往需要定制化工藝和封裝,并且設計與工藝深度結合,以滿足特殊的工業應用場景需求。 且工控芯片一般應用于垂直領域或細分領域,相較于通用市場生態壁壘較小,而龍芯能夠自主研發幾乎所有IP,以及基于自主指令系統做生態,具備定制能力,可以面向特定領域做多合一的專用芯片,并且面向產業輸出解決方案,產品具備市場競爭力,生態劣勢亦可淡化,在工控領域優勢突出。 工控芯片國產化率較低,國產替代空間廣闊。 據QYResearch數據,目前國內工業芯片中高端市場仍長期被歐美日等國的國際巨頭企業占據,電力能源、軌道交通等關鍵工業領域芯片自主化率仍不足10%。 高端工業計算類芯片如FPGA、高精度數據轉換器ADC、多相高效電源管理芯片、通信射頻等中高端工業芯片國產化率低于1%。而國內工控芯片市場仍處于高速增長階段,根據QYR的統計及預測,2021年全球工業芯片市場銷售額達到了566.5億美元,預計2028年將達到902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CAGR)為7.1%(2022-2028)。 地區層面來看,中國市場在過去幾年變化較快,2020年市場規模為11,369百萬美元,約占全球的22.72%,預計2027年將達到20,620百萬美元,屆時全球占比將達到8.46%。 可以看出,一方面工控芯片市場增速較快,市場空間較大,另一方面國產化率仍處于低位,行業自身β疊加國產替代機遇,國產工控芯片大有可為。 龍芯工業生態建設不斷加強,在設備端、邊緣端、控制端、應用端等方面提供各種解決方案。 龍芯各型號CPU 提供工控級芯片,可用于寬溫、高可靠等設備,具有接口豐富、功耗低、生態豐富的特點。 龍芯處理器已應用于企業數字化轉型當中,基于龍芯處理器的數據采集設備、RTU、工業邊緣網關、PLC、DCS 控制器、工業核心控制器、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等產品已經應用于工控、能源、軌交、水利等領域。 3.2 通用領域迎頭追趕,致力于搭建完全自主生態 通用領域層面,自主可控程度達國內領先水平。目前,國產CPU架構大體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飛騰和華為鯤鵬為代表基于ARM指令集授權的國產芯片。 ARM主要有三種授權等級: 使用層級授權、內核層級授權和架構/指令集層級授權,其中指令集層級授權等級最高,企業可以對ARM指令集進行改造以實現自行設計處理器,目前海思、飛騰已經獲得ARMV8永久授權; 第二類,是以龍芯為代表的LA指令集架構和以申威為代表的Alpha架構,申威已基本實現完全自主可控(申威64已經完全形成了自己的架構)。 2018-2020年,龍芯主要銷售基于MIPS指令集系統的產品,2020年之后,龍芯推出了自主指令集系統LoongArch(龍芯架構),LoongArch指令系統已通過國內權威第三方機構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的知識產權評估,認定LoongArch指令系統與Alpha、ARM、MIPS、POWER、RISC-V、X86為不同的指令系統,目前龍芯LA能夠自主研發幾乎所有IP;第三類,是以海光、兆芯為代表的獲得x86的授權(僅內核層級的授權),未來擴充指令集形成自主可控指令集難度較大。 在自主可控程度上申威、龍芯>飛騰、鯤鵬>海光、兆芯。雖然,目前支持LoongArch的CPU市場占有率較低,且龍芯自主指令集處于起步期,面臨極高生態壁壘,但公司在操作系統和基礎軟件等核心技術領域已經實現高度自主創新,由自主起步,完善產品性能和生態,有望成為新的強大競爭力。 兼容不同指令集系統,積極培育自主生態。 目前通用市場上主流指令集架構仍X86和ARM架構,因此兼容主流指令集架構的應用是龍芯完善生態前必做的工作。目前公司按照“3+10+X”的節奏穩步推進中。 其中“3”代表Windows打印機驅動、IE兼容的龍芯瀏覽器、.NET虛擬機等X86平臺最常用的“三件套”,在“三件套”上公司已經基本滿足市場需求;“10”代表X86/Linux平臺的五個重點應用以及X86/Windows平臺的五個重點應用(即時通訊應用、辦公軟件等),在功能完善的基礎上,開展一輪性能優化,達到好用的水平;“X”代表更廣泛的X86平臺應用。 為解決兼容問題,公司做龍芯應用框架(Loongson Application Framework),包括基礎框架LBF、兼容框架LCF、開發框架LDF,龍芯X86架構翻譯系統LATX,和龍芯ARM架構翻譯系統LATA。 其中基礎框架LBF規范硬件兼容性,通過統一系統架構實現操作系統跨硬件兼容;兼容框架LCF克服Linux平臺軟件發散的缺點,實現Linux系統不同分支和版本的應用兼容;LATX通過高效二進制翻譯,在龍芯平臺上運行X86/Linux及X86/Windows應用(不運行Windows);LATA通過高效二進制翻譯,在龍芯平臺上運行ARM/Android;最后開發框架LDF形成自主編程語言和編程框架,以便用戶在此平臺上進行應用的開發;同時龍芯還開發自主基礎應用提供用戶使用,包括 IE 兼容的瀏覽器、龍芯打印驅動引擎、龍芯版.NET環境、龍芯版Java環境、龍芯音視頻庫、龍芯顯控中間件等等。 國內CPU市場過度依賴進口,國產替代空間巨大。 2020年中國處理器及控制器進口數量達1400億個,金額達1706億美元,較前5年保持增長趨勢。我國桌面和服務器領域的CPU市場需求大,但國產化比率相對較小,未來替代空間較大。底層過度依賴進口已經成為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的軟肋,政府也對此予以重視,加大研發投入和政策支持,國產CPU已逐步在政務等關鍵領域鋪開。 在2020年國務院印發的《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中提到,中國芯片自給率要在2025年達到70%。目前,國產CPU企業主要有6家,分別是龍芯中科、申威、華為海思、飛騰信息、海光信息、上海兆芯。 以龍芯中科為例,已推出了自主指令系統LoongArch,致力于構建完整的自主生態體系,為進一步國產化奠定基礎。 國產CPU廠商面臨雙重機遇,一方面是國產替代進程正從黨政行業拓展至空間更大的重點行業領域,另一方面是智能化、數字化需求將提升CPU整體需求量。 從應用領域來看,CPU的重要應用領域包括桌面和服務器,而在這兩個領域CPU市場主要由海外廠商占據,雖然近幾年信創進程推動了國產CPU行業的發展,但整體市占率仍較低,未來仍有廣闊的替代空間。 此外按照客戶類別劃分,CPU下游領域包括黨政軍、重點行業及消費級市場,目前2022年黨政信創進入收尾階段,初步驗證國產CPU可用性,且龍芯作為國產CPU龍頭企業之一,在黨政市場占有率約為30%,認可度較高。 現在信創已逐步向重點行業拓展,與黨政市場相比,重點行業市場需求量更大、價值量更高,整體市場空間也更為廣闊。 此外,智能化、數字化趨勢提升算力需求,未來CPU市場有望擴容。2022年《“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頂層設計出臺,首次將數字經濟地位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緊隨其來的重要文章《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進一步強調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數字經濟主要分為產業數字化及數字產業化兩個層面,從當下發展階段及數字經濟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點來看,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將是十四五期間的發展主線,以云計算為代表的底層IT基礎設施則是核心之一。 根據IDC,云平臺建設的硬件成本中,服務器所占比重最大,達到75%左右。伴隨5G逐步商用,物聯網、智能汽車等新場景的加速落地,海量數據運算和存儲的需求將快速增長,疊加數據中心等新基建建設要求,相關主體有望開展新一輪的設備采購計劃,中國服務器整體空間擴容的趨勢明朗。 4.1 營收高增,盈利能力改善 近年來公司營業收入及歸母凈利潤均實現高速增長。2021年公司營業收入為12.01億元,歸母凈利潤為2.37億元,創四年新高,分別同比增長了10.99%、229.82%。 與過去幾年相比2021年營業收入增速放緩,主要是2021年受指令集系統生態轉型影響,增長幅度降低至11%左右。2022Q3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84億元,停閉減少37.55%;實現歸母凈利潤0.73億元,同比減少38.60%。 公司營收及凈利潤同比減少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黨政信創基本完成,行業信創剛開始起步,2022年正處于兩期項目過渡期,且2022年疫情反復,項目拓展及驗收受到一定影響,導致2022年前三季度同比減少。但是目前疫情影響逐步減弱,行業信創穩步推進,預計2023年公司營收及凈利潤有望恢復正增長。 4.2 產品持續迭代,銷量不斷增長 公司工控類芯片銷量持續上漲,平均單價隨產品結構變化逐年下降。 前期工控類芯片主要以龍芯2號系列芯片為主,龍芯2號系列部分產品對其應用場景的環境要求較高,需要一定的工藝水平以及較高的測試要求,因此其銷售單價較高,拉高了2018-2019年工控類芯片均價。同時,由于對其應用場景的高要求,適用范圍也有限,導致前期銷量較低。 2020-2021年,工控類芯片中的龍芯1號系列芯片應用逐漸豐富,被廣泛應用于加密卡、遠程數據采集、智能門鎖、打印機等終端設備,銷量逐漸提升,在工控類芯片中的占比也同時提升,拉低了工控類芯片銷售均價。 公司信息化類芯片銷售量和單價變動主要與產品迭代相關。 銷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單價較為穩定,總體呈下降趨勢。 2017-2018年,龍芯3A3000及3B3000系列芯片產品推出,單價較高,與市場主流差距較大,銷量較低。 2019年隨著3A4000系列芯片產品推出,產品性能得到進一步提升,3A3000系列產品價格下降,同時3A4000系列產品為了進一步開拓日趨成熟并進入快速增長階段的電子政務領域,壓低了平均銷售單價,使得信息化類芯片均價也有所下降。 2020年公司大力拓展辦公與業務信息化應用,信息化類芯片銷量大增。 2021年公司推出使用LoongArch指令系統的3A5000系列產品,整機廠商和操作系統廠商需要時間磨合,導致銷量較2020年有所下降。同時,橋片等但較顯著低于龍芯3號系列產品的配套芯片銷量占比提高,導致信息化類芯片均價繼續下降。 工控市場: 工控市場對芯片性能要求高、產品迭代慢、生態壁壘小且定制化需求高,疊加一些關鍵行業(如能源、交通、電信等)對自主可控要求較高,公司一方面擁有完全自主指令集架構LA架構,可自主研發幾乎所有IP,自主可控程度較高;另一方面公司定制化能力強,具備生態建設能力,且雖然生態在通用領域較弱,但由于工控市場生態壁壘較小,因此公司基本可滿足工控市場需求。 疊加未來工控市場智能化趨勢,公司面臨較大機遇,相關業務有望高速發展。但考慮到2022年疫情反復影響較大,但疫情放開之后有望恢復正常,預計2022-2024年工控類芯片銷售收入增速分別為10%、50%、40%。 信息化市場: 從公司的業務布局來看,公司之前致力于提高單核性能,通過設計優化而非依賴境外工藝提高性能,3A5000標志著單核性能“補課”完成,2022年公司推出了面向服務器的64位十六核處理器龍芯3C5000和龍芯3號配套芯片7A2000。 之前公司在信息化市場的布局主要集中在桌面領域,2022年16核3C5000也已經開始量產,預計明年開始會有所體現。 從公司的業務拓展來看,目前黨政領域的信創項目已基本完成,并逐步拓展至行業信創,公司之前產品主要應用于桌面服務器,伴隨新產品服務器芯片推出,未來有望拓展至服務器市場。 綜合以上,公司業務拓展有望從黨政領域拓展至行業信創,產品維度也從桌面領域拓展至服務器領域,但考慮到2022年正處于兩期項目過渡期,因此相關收入及利潤有所下降,伴隨2023年行業信創及新產品發力,公司在信息化市場將會有較好表現。預計2022-204年信息化類芯片收入增速分別為-15%、15%、15%。 解決方案市場:公司解決方案市場與下游客戶信息化建設需求、國產替代需求等需求高度相關,且解決方案所涉及的領域較為廣泛,基本與行業平均增速保持一致,預計2022-2024年解決方案類收入增速分別為10%、30%和30%。 公司盈利預測:公司作為國產CPU龍頭,致力于國產CPU生態建設,同時在工控及通用領域重點突破,公司在未來國產替代趨勢及算力需求增長趨勢下的發展機會,我們預計公司2022-2024年凈利潤分別為1.98、3.45和5.01億元,對應EPS分別為0.55、0.96和1.39元。當前股價對應2022-2024年PE值分別為156.93、89.96和62.02倍。 產品研發及拓展不及預期風險、生態建設不及預期風險、行業信創拓展不及預期風險。 微博搜索老范說股可以加入學員班 賽迪顧問官方: 作 者 云計算與大數據產業研究中心 進入數字經濟時代,算力需求無處不在。為適應政企“上云用云”對低時延、安全合規、靈活調度和擴容的云基礎設施及服務的需要,云計算的部署模式和服務方式開始出現新變化,分布式云成為市場關注和討論的重點。在此背景下,日前賽迪顧問發布《2022中國分布式云市場研究報告》,明確了分布式云的概念和特點,并對分布式云的發展背景、應用場景、市場競爭態勢、未來發展趨勢等進行了分析。 分布式云是一種新的云服務模式 分布式云是云計算從單一集中的傳統部署模式轉變為在多節點、不同位置部署的新服務模式,能夠將中心云的算力和服務延伸到業務所需的位置,其云基礎設施和云服務的特征是邏輯統一、物理分散、云邊協同。根據云基礎設施部署的位置和體量不同,分布式云包括三種服務形態:中心云、本地云和邊緣云。同一朵分布式云有效融合了不同云服務的特點,能夠覆蓋不同的應用場景。 分布式云的四大特點 服務延伸。現階段,政企上云逐漸深入,大多數“上云用云”用戶存在不同類型的業務系統和應用場景,“上云用云”愈發需要中心云的服務能夠進化和升級;此外,邊緣側的聯網設備和業務場景愈發豐富,這些設備和業務在本地短時間會產生大量需要及時處理的數據,邊緣云的應用和落地明顯加快。分布式云首要特點是中心云服務的延伸和拓展,將算力部署在業務所需的位置,能更好滿足政企數據本地化駐留和低時延處理的需求。 統一管理。統一管理的分布式云具有邏輯集中、物理分散等特征。分布式云是將中心云的能力和服務延伸到業務所需的位置,多個云屬于同源同構,具有統一的技術架構,實現資源、數據、應用、安全等統一管理。此外,也可以通過分布式云平臺的兼容適配和統一管理能力,實現不同位置以及不同技術架構的中心云、本地云、邊緣云的統一調度和協同。 云邊協同。目前,工業領域的智能制造、交通領域的車路協同、視頻領域的實時互動等已成為邊緣云的典型應用場景。在需求的牽引下,將中心云的能力延伸到邊緣側,實現具有超強算力的中心云服務與低時延的邊緣云有效協同,同時大幅提升邊緣云交付效率以及邊緣云計算能力。 一致體驗。混合多云趨勢下,分布式云從云計算的整體角度去考慮設計多云時代的新一代云服務模式,實現中心云、本地云、邊緣云能夠有效協同和統一管理,使中心云、本地云與邊緣云的部署具有一致性,同時也帶給用戶一致的云服務和體驗,又能滿足用戶數據本地化駐留以及數據實時計算處理的需求。 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加快,云的應用場景千差萬別,單一的云服務模式不能很好滿足政企“上云用云”需求的變化,整體、系統考慮業務“上云用云”已成為政企的必然要求,各行各業迫切需要服務于不同場景和業務,且能夠統一管理、云邊協同、服務和體驗一致的云。分布式云是原有云服務模式的進一步升級和迭代,隨著分布式云系統平臺的能力逐漸增強和應用場景加快落地,未來來看,有效統一中心云、本地云、邊緣云的分布式云將成為新型數字基礎設施,能夠實現不同服務模式的云相互打通并融合協同,更好適應多類型業務系統和多樣化應用場景“上云用云”對IT基礎設施的多元化需求,使云服務和政企“上云用云”需求得到更好匹配,逐漸成為政企“上云用云”的新服務模式。 賽迪顧問官方: 作 者 云計算與大數據產業研究中心 云計算市場的主要驅動力從消費互聯網逐步向產業互聯網轉移,上云主體也呈現多樣化的趨勢,逐漸滲透到傳統企業和政府領域,私有云獲得市場廣泛關注。在此背景下,賽迪顧問經過持續深入研究,發布《2022中國私有云市場研究報告》,對中國私有云及系統平臺市場的發展現狀、市場規模、行業應用和產品結構、市場競爭態勢及未來發展趨勢等進行了全面解析。 新一代私有云加速替代升級傳統私有云 企業數字化轉型和企業使用云計算的方式正在隨著新一代私有云技術演進而升級,正加速對傳統私有云的替代。首先,新一代私有云普遍采用“一云多芯”架構,能夠無縫兼容適配基于X86、ARM、RISC-V、MIPS、Alpha等不同技術架構路線的基礎軟硬件設施,做到向下屏蔽底層不同基礎設施的差異性以及向上提供一致性、高標準的云服務。其次,在混合多云和分布式云部署趨勢下,亟待從云計算的整體角度去考慮設計多云環境下的新一代私有云,使云的私有部署和云的公有部署具備一致性體驗。最后,進入數字經濟時代,計算需求無處不在,要求算力部署無處不在,計算資源也開始從中心向本地和邊緣延伸,新一代私有云將會從中心化向邊緣化拓展。 托管私有云為政企“上云用云”提供新選擇 托管私有云有效融合了公有云、私有云的優勢和特點,隨著政企“上云用云”深入,托管私有云為具有多類型業務、多場景業務的政企“上云用云”提供了新的選擇,其與公有云的服務模式基本一致,可以帶給用戶私有云與公有云一致的體驗和服務,部署和擴容比較靈活,能夠大幅降低私有云部署和交付周期、運維管理難度、服務器和存儲等硬件設備的前期總采購支出;同時保障政企對硬件資源、服務和安全的獨占和專享,也能滿足政府和大型集團型企業“上云用云”的安全性、合規性要求,逐漸受到政企的關注和青睞。 國資國企數字化轉型促進專屬國資云建設加速 2020年9月,國務院國資委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加快企業上云步伐”。2021年9月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正式施行,數據安全已成為國資國企“上云用數”的先決條件和首要關注,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需要將數據安全和信息系統安全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私有云作為專屬資源,使國有集團型企業能夠對IT系統和數據實現有效控制,在安全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將助力國有企業構建安全可靠、穩定高效的專屬國資云,這將給私有云及私有云系統平臺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政府和金融是私有云應用的兩大主要領域 現階段,政府也意識到“上云用數”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數字政府建設水平持續提高、智慧城市建設全面滲透,政務云作為建設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新型數字技術和應用相融合,其建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另外,金融服務高度依賴安全可靠和穩定運行的數字化技術的支撐,金融領域信息化起步早、發展水平高,其業務創新發展需要數字化和智能化的云平臺,同時網絡支付、供應鏈金融、金融科技等帶動金融領域的新模式和新業態加快創新,這類創新型金融業務應用需要敏捷高效、彈性可控的IT基礎設施,這要求IT變革需順應趨勢并加快向云端遷移,利用新一代私有云承載應用及系統。 私有云及其系統平臺呈現快速發展態勢 部署私有云比較復雜、環節較多,涉及硬件采購、軟件定制、現場施工等,隨著疫情對私有云部署造成的影響不斷降低,傳統企業上云需求不斷釋放,私有云存量項目和增量項目線下實施部署開始出現回升;國資國企數字化轉型加速,專屬國資云建設加快,為私有云的發展帶來新的增長空間;另外,隨著政企“上云用云”和數字化轉型逐漸深化,政府和大型集團企業采用的硬件+虛擬化+云管等傳統IT基礎設施不能適應算力資源靈活和數據互聯互通的需求,正加快構建以新一代私有云為載體的IT體系。多重有利因素帶動私有云市場規模增速出現明顯回升,2021年中國私有云市場規模為1187.5億元,同比增長33.1%。 私有云系統平臺對底層基礎設施云化和上層應用迭代創新具有重要作用,已成為政企構建私有云的核心組成部分。2021年中國私有云系統平臺市場規模達到51.4億元,同比增長45.2%。 私有云在不同行業和企業中的IT架構和業務差異化較大,定制化項目偏多,不同類型的廠商建立差異化的比較優勢。 具備軟硬件全棧技術能力的廠商成為私有云市場的主要代表。在領導者象限,華為擁有較為完整的云計算產業鏈,能夠提供構建私有云所需的軟硬件基礎設施,在企業級數據中心市場具有廣泛的客戶基礎;天翼云堅持云網融合,以普惠泛在的差異化優勢,為政企客戶提供多方位的私有云建設與屬地云服務。此外,阿里云、騰訊云、京東云等也重點發力私有云市場,幫助企業在自己的數據中心構建與公有云一致的云服務。 私有云系統平臺市場形成了以數據中心、云服務、專業私有云等廠商為主要參與者的競爭格局。在領導者象限,華為憑借自身硬件壁壘和優勢,通過硬件和云系統平臺一體化服務,獲得廣泛的客戶。易捷行云背靠中國電子實現政務領域的高速增長,同時在金融領域表現突出。華云數據研發了安超云操作系統,積累了一批行業標桿案例,規模效應開始凸顯。品高云立足“行業+云”的發展戰略,較早推出云操作系統,長期深耕政府、軌道交通、電信等政企行業及大中型企業。此外,VMware虛擬化產品擁有廣泛的市場基礎,加快向云轉型并發布新的云基礎平臺產品。 未來來看,為順應IT變革趨勢和更好賦能業務數字化轉型,“上云用云”已成為政府、金融、電信、交通、制造業、能源、醫療衛生、教育等數字化轉型的必要舉措,政策關注重點也從關注“政企上云”轉變為“用云賦能”,政企亟需統籌構建以云為載體的新型信息系統,安全可靠、高效穩定的私有云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夠為政企“上云用云”提供有力支撐。 城市戰爭: 2022年12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外資企業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很大的貢獻。 前天,我們寫了一篇《哪些外企,對中國經濟的貢獻最大?》,今天我們關注另外一個話題: 在中國,哪些城市最受外資企業的青睞? 近日,胡潤百富發布《2022嘉興經開·胡潤世界500強》榜單,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答案。該《榜單》顯示,已有300多家世界五百強企業在中國設立了地區總部 如上圖,從世界500強企業的分布來看,大型外企最青睞的中國城市是上海,其以一己之力占據全國56%的份額,堪稱“一個打十個”。 蘋果、特斯拉兩個全球最當紅的跨國公司,都把地區總部設立在上海。 大型外企最愛去的第二個城市是北京,占據全國29%的份額,微軟、亞馬遜兩大科技公司均在北京設立地區總部。 其次是香港、廣州、深圳、蘇州、成都、天津,這些城市對外資企業的吸引力也比較大。 01 大型外企最愛的中國城市:上海 在上海設立中國總部的典型外企有蘋果、特斯拉、強生、埃克森美孚、通用汽車、英特爾等。 那么上海到底有多少外企總部呢? 答案是超過870家。 據澎湃新聞報道,截至2022年9月底,外商在上海累計設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877家,數量穩居全國第一。 其中,將近80%來自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生物醫藥、汽車制造、智能制造以及商貿、物流、檢驗檢測等行業;世界500強企業設立的地區總部占比約14%,大中華區及以上級別的地區總部占比約21%。 不只看總部企業的話,目前在上海投資興業的外資企業超過6萬家,外資研發中心超510家。 為什么上海有如此大吸引力? 上海的一個重要定位就包括國際貿易中心,而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是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重要主體。 上海有五大定位,分別是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國際科創中心。 上海早在2002年就在全國率先出臺鼓勵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政策。 除了開放的政策,上海在機場、港口、高校人才等方面的優勢,也是外資所青睞的。 在長三角,上海實際利用外資的金額遙遙領先,2021年達到225.5億美元,2022上半年達到124.74億美元。 圖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外企對上海有哪些影響?以特斯拉為例。 2021年上海新能源汽車產量達63.2萬輛,產量居全國第一,產量相比去年增長160%。其中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生產48.4萬輛,占上海新能源車總產量76.6%。 此外,2021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產量48.4萬輛,占特斯拉全球產能的51.7%,可見上海特斯拉工廠的重要性。 不只是產量,特斯拉給上海帶來一條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 特斯拉上海工廠雖然是外商獨資項目,但上海方面有一個要求是:所有零部件必須國產化。 這一點非常關鍵,它能夠有效帶動當地產業鏈。數據顯示,特斯拉上海工廠的零部件本地化率已達到90%以上。反觀美國的特斯拉加州工廠,其零部件本土化率僅為73%。 02 北京:實際利用外資全國第二 在北京設立總部的代表性外企有微軟、亞馬遜、大眾汽車、摩根大通等。 據媒體報道,截至2022年6月,在京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超207家,外資企業總量近5萬家。 數據整理自公開報道,僅供參考 數據顯示,2021年北京實際利用外資155.6億美元,穩居全國第二。 2021年,實際利用外資前五城市依次為:上海、北京、武漢、深圳、重慶。 03 哪些外企對廣州、深圳貢獻大? 據經濟日報報道,截至2022年6月底,在香港注冊的本地公司總數達1386592家,非香港公司的總數為14481家。 2022年上半年新成立的本地公司總數為50087家,非香港公司415家,與往年相比,新增公司數量穩步上升,顯示出香港經濟復蘇明顯,以及國際投資者對香港的未來充滿信心。 廣州這幾年吸引外資方面也是突飛猛進。 據廣州市統計局數據,2021年廣州新簽外商直接投資項目4048個,同比增長50.2%,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43.26億元,增長10.0%,較2019年同期增長18.3%,外資規模居全國前列。 2022年1-11月,廣州實際利用外資550.67億元,同比增長9.2%,已超去年全年規模。 截至2021年末,在廣州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達到330家,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說明廣州也是外企龍頭企業的投資熱土。 外資企業對廣州經濟發展有哪些貢獻? 這里舉幾個例子。寶潔推動了廣州的美妝產業,業內人士常言道,中國美妝看廣東,廣東美妝看廣州。 自1988年日化巨頭寶潔在中國的第一家合資企業落地廣州后,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廣州已成為全國最大化妝品ODM、OEM生產基地,擁有大量原料工廠、模具制造、包裝設計等上下游配套鏈條,是全國化妝品產業鏈配套最齊全的地區之一。 廣州寶潔以廣州為中心,在珠三角地區長期聯系200多家供應鏈合作伙伴,每年采購額超過50億元人民幣——寶潔每一個崗位,都可為上下游創造10個就業機會。 豐田汽車在廣州有五座整車工廠、本田汽車在廣州有兩家生產工廠、日產汽車將乘用車公司總部建在廣州花都,日產花都工廠是華南地區最大的汽車制造生產基地,是日產全球最大的海外工廠,聚集研發、生產、銷售等全產業鏈。 這些無疑鞏固了廣州作為全國第一大汽車城的地位。 最近2年,廣州在新型顯示這個硬科技領域做到全國第一,根據賽迪顧問發布的報告,廣州成為“2022年新型顯示十大城市”榜首,全球近一半的大尺寸OLED電視面板在廣州工廠生產。 在新型顯示這競爭激烈的賽道,廣州為什么可以領先? 主要還是布局早,引進大廠多。其中外資企業LG集團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廣州早在2006年就與韓國LG集團合作,LG集團下屬顯示器生產公司樂金顯示(LG Display)項目工廠落地廣州黃埔區。 據悉,樂金顯示從2006年的模組項目到2017年投建全球最大最先進的8.5代OLED項目,平均每6年在廣州開發區投建一座新工廠,累計總投資130億美元,帶動上下游形成了千億級的新型顯示產業集群,是廣州市打造“國際顯示之都”的重要支撐。 目前廣州已經聚集了樂金顯示、華星光電、新譜、創維、視源電子、廣東聚華、博冠、立景創新等一批顯示龍頭企業,全產業鏈條基本形成。 最后看看深圳的外資企業。 據深圳商報報道,截至2022年7月,深圳跨國公司總部企業達到43家。 在深圳設立總部的代表性外企有沃爾瑪、信諾保險、通用動力等。 近年來深圳吸引外資方面也相當迅猛。 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深圳共設立外商投資企業近6000家,同比增長超30%。截至目前,深圳匯集了來自全球超160個國家或地區的企業,包括近300家世界500強企業,累計批準外商直接投資項目超10萬個。 總的來說,相比上海、北京、香港、廣州等龍頭城市,深圳對外資企業的依賴度相對較低,有著更強勢的本土產業集群,華為、騰訊、比亞迪、招商銀行、平安保險、萬科、大疆科技等大型企業都是深圳本土孕育出來的。 這證明了深圳的營商環境、創業土壤是非常優質的,這種創業土壤也是深圳最大的籌碼,期待深圳繼續呵護、培育好這個獨特的土壤。 賽迪顧問官方: 作者:郝璐璐 賽迪顧問智能裝備產業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 內容提要 自2021年3月我國提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以適應能源變革需求以來,新能源相關電力裝備需求顯著提升。2021年1季度-2022年3季度,我國火電裝機容量占比從56.5%下降至53.0%,風電和太陽能裝機占比表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風電裝機占比由12.9%上升至14.0%,太陽能裝機占比則由11.6%上升至14.4%。 以下為報告全文內容 賽迪顧問官方: 作者:裴煥清 賽迪顧問深圳分公司總經理助理 2021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動制造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從提升制造業創新能力、優化制造業供給質量、提高制造業生產效率、支撐制造業綠色發展、增強制造業發展活力、推動制造業供應鏈創新應用等方面,加快推動制造服務業發展,以高質量的服務供給引領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品質提升。當前,深圳市制造業發展處于全國領先水平,2021年、2022年均蟬聯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首位,其在工業設計、檢驗檢測、供應鏈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制造服務業領域發展成效較為突出。然而,在針對制造服務業的政策支持力度、企業競爭力、業態豐富度、專業人才儲備、試點示范效應、統計監測體系等方面,深圳市仍存在一定不足。當前,在“制造業當家”“制造業立市”工作部署下,深圳市正奮力打造制造業強市。制造服務業作為制造業發展的強有力支撐,其發展重要性愈加凸顯。隨著深圳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對制造服務業的融合提升發展需求也將日益迫切。 一、深圳市制造服務業發展面臨的六大瓶頸 一是專項支持政策力度仍有待加強。與上海、寧波、杭州等城市相比,深圳尚未出臺支持制造服務業發展的扶持政策,且在檢驗檢測、供應鏈管理等領域也缺乏相關專項政策。以檢驗檢測行業為例,檢驗檢測企業普遍對扶持政策敏感度較高,但全市總體對檢驗檢測行業扶持力度較弱,全市及各區目前尚未出臺針對檢驗檢測行業的專項扶持政策。 二是制造服務業業態有待進一步豐富。深圳市制造服務業企業多集中在工業設計、檢驗檢測、供應鏈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領域,在總集成總承包、信息增值服務、知識產權等領域尚無國家級示范企業和示范平臺,且制造企業的信息化實施環節多集中在互聯網營銷和服務環節,既未形成制造服務業多種模式的發展態勢,也難以營造多業協同、示范引領的制造服務業發展氛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市制造業向專業化、高端化、智能化、價值化和協同化發展的進程。 三是制造服務業企業競爭力有待提升。深圳市制造服務業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數量和知名品牌偏少,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企業。盡管深圳市涌現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但全市擁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制造企業占比較低,制造業競爭力仍有待增強。 四是基礎公共服務和示范帶動作用不強。目前,深圳市工業設計、檢驗檢測、供應鏈管理等領域的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和實驗室數量較少,難以滿足全市“20+8”產業集群在質量可靠性試驗驗證、標準驗證與檢測、計量檢測、認證認可關鍵技術、產業信息、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基礎支撐需求。此外,深圳市制造服務業龍頭企業示范推廣效應不明顯,尚未形成示范帶動作用強、可復制推廣的典型經驗,對深圳市加快培育發展制造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制造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的推動作用不明顯。 五是專業領域人才儲備不足以支撐制造服務業高速發展。從深圳市人才數量和素質看,金融、科技、研發、管理等高端人才無法滿足全市制造服務業快速發展需求。以物流、商務與科技服務等為代表的高端生產服務業投資比重偏低,發展相對滯后,缺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知名品牌及高層次人才,成為制約深圳制造服務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六是制造服務業統計監測體系有待建立并完善。深圳市在生產服務業方面明確了金融、交通運輸、信息傳輸等七大領域,為相關統計工作提供了指導。但制造服務業的統計工作相對生產服務業較為滯后,目前尚無統一統計口徑和標準,相關行業企業情況無法統計,難以形成扶持發展、示范引導的制造服務業良好發展氛圍。 二、深圳市推動制造服務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六點建議 建議一:加強政策引導,優化產業發展環境。一是研究制定支持制造服務業發展的專項政策,明確深圳市制造服務業發展方向,確定主要工作抓手。二是著力培育一批制造服務業優質示范企業,引導有條件的制造企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培育一批產業融合型龍頭企業。三是加強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宣傳推廣力度,加強對國家級、省級、市級相關政策的解讀宣貫,舉辦不同形式的管理培訓會和經驗分享會,不斷提升企業和社會對制造服務業的認知水平。 建議二:加快推動產業間跨界融合,促進行業協同聯動發展。一是重點支持深圳具有優勢的電子信息制造、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積極發展個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前瞻布局虛擬制造、協同制造,推動制造業企業從原來單純的制造端向產業鏈前端延伸、向產業鏈后端拓展,推動制造業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管理鏈的重構,進一步提高深圳市制造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二是推動成立深圳市制造服務業聯盟,以促進深圳市制造服務業發展為宗旨,引導聯盟企業對接制造服務業相關資源、定期舉行制造服務業會議,推動行業人才匯聚與合作交流。引導大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品牌,提升產品設計研發能力,提供儀器設備、試驗場地等各類創新資源要素保障,構建大中小企業協同融合發展格局。 建議三:堅持對外開放,提升企業競爭力。一是依托港澳在金融服務、信息資訊、國際貿易網絡、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優勢,探索深圳與港澳在國際商事服務跨區域合作機制。支持有條件的制造企業在國外布局研發設計中心和分支機構,建立面向全球的開放式制造服務網絡。鼓勵部分具有技術優勢或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主導或參與國際、國家、行業及團體標準制定,提升企業在制造服務業領域知名度。二是發揮深圳區位優勢,鼓勵相關部門、園區、企業創新合作方式,搭建多層次制造服務業開放共享交流平臺,深入與國內外相關企業的交流合作。鼓勵全市符合資質的企業積極參加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會展活動,推動制造服務業企業加強國際合作。 建議四:提升服務支撐能力,強化示范引領作用。一是圍繞“20+8”產業集群建設,依托現有省級生產性服務區、服務業特色基地,支持深圳市制造服務業龍頭企業積極對接香港科研院校、金融機構等優質資源,聯合在深圳市搭建一批為全市制造企業提供管理咨詢、業務拓展、示范推廣、專業培訓、智力支撐等服務的制造服務業平臺。依托深圳市20大先進制造業園區,建設一批產業特色明顯、空間布局合理、管理完善的制造服務業功能區。二是通過建立制造服務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庫,培育一批市場影響力大、示范帶動作用強的制造服務業企業。總結推廣示范企業、示范平臺的先進經驗,通過示范引領,調動中小企業發展制造服務業的積極性,推動全市制造業向知識密集型、信息密集型方向發展。 建議五:加快高端化、復合型人才的引進力度,建設高質量人才隊伍。一是加快推進專業化、復合型人才的引進工作,鼓勵企業依托全市專業獵頭公司,積極引進各類高端人才及團隊,吸引和扶持海外留學歸來人才在深圳創新創業。二是實施制造服務業人才培養計劃,加強深圳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相關學科專業建設的廣度和深度,統籌利用高校和科研機構資源,探索建立專業人才培育基地。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校)合作建立教育實踐、實訓基地,通過探索“雙導師制”模式聯合培養人才。 建議六:加強行業跟蹤研究,完善制造服務業統計監測體系。一是加強面向制造服務業的專題研究,認真梳理深圳市制造服務業發展現狀、問題、典型模式和發展路徑,及時把握制造服務業發展趨勢,有效推進深圳市制造服務業發展。二是探索建立制造服務業統計方法和指標體系,逐步建立制造服務業重點領域分類目錄,提高統計的全面性、精確性和及時性。支持建立高效、精準的數據采集和行業動態分析系統,加強對行業整體規模、結構和效益等變化情況的掌握,提高統計監測的全面性、精準性、科學性,促進制造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賽迪顧問高級分析師劉旭接受央視《新聞聯播》采訪時表示-母嬰保健建議】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