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適應性發展的兩大對策:親子健康知識

時間:2023-11-02 22:43:56 作者:親子健康知識 熱度:親子健康知識
親子健康知識描述::金子會發光123: 導讀 INTRODUCTION 從2015年起,每年年底,科爾尼Kearney(管理咨詢公司)都會推出《未來五年全球五大趨勢》研究報告。(2022年報告的覆蓋期是2022-2027年) 文章信息 本文作者:Eric Peterson、賀曉青、周鵬遠。由「財經十一人」原創首發, 數字化企業經授權發布。 Eric Peterson為科爾尼全球商業政策委員會執行總裁,賀曉青為科爾尼全球合伙人、大中華區總裁,周鵬遠為科爾尼合伙人,科爾尼咨詢顧問樊天翊對本文亦有貢獻。 兩年前,世界在新冠疫情中苦苦掙扎。封鎖司空見慣,疫苗尚未推出,多數國家經濟嚴重萎縮。 今天,我們的處境表面上似乎有所好轉,如公共衛生體系表現出復蘇和改善跡象,重建取得一定進展。然而,面對疫情帶來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的長期影響,受沖擊最嚴重的國家和弱勢群體仍然難以獲得同等的復蘇機會,地緣政治動蕩日益加劇。 我們將逐一研究環境、經濟、能源、技術等方面的威脅與挑戰。面對這些趨勢,企業需要做出相應的準備,從投資氣候變化適應性技術以鞏固其供應鏈,到確保遵守數據本地化法規,再到防止深度偽造影響其聲譽。 企業如果能夠認識到這些風險并立即采取行動,將能建立先發優勢,在這個復雜多變的世界找到立足之地。 趨勢一 氣候適應投資空間廣闊,回報豐厚 減緩和適應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大對策。適應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指通過加強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風險識別與管理,減輕氣候變化產生的不利影響。“減緩”人為因素影響一直是各國的緊要任務。然而,各地對“適應”氣候變化的投資和支持明顯不足。2019年,全球氣候投融資總額為6320億美元,其中90%以上用于減緩氣候變化,只有約600億美元用于適應氣候變化。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現,適應氣候變化的融資額與需求額之間的缺口將不斷擴大。 雖然發展中國家的污染排放只占全球總排放量的一小部分,但其所受影響之大卻與其排放不成比例。因此,富裕國家開始重視為發展中地區適應氣候變化提供所需的資金支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除啟動了一項6500億美元的長期貸款機制支持氣候韌性發展以外,包括美國和德國在內的10個主要經濟體還呼吁世界銀行進行結構調整,增加對氣候變化影響的關注。 氣候變化適應性發展不僅有助于人們應對氣候風險,還能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全球氣候適應委員會研究發現,從2020年到2030年,如果全球范圍內氣候適應性發展投資額達到1.8萬億美元,其產生的凈經濟效應可達到7.1萬億美元。 適應氣候變化的企業不但能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對其業務帶來的風險,還能造福社會,展示消費者所看重的ESG領導力。此外,全球氣候適應性融資中,民間資本只占不到2%。如果企業能夠填補這一市場缺口,未來可獲得巨大的發展機遇。私營部門在這方面的涉足仍然較少,目前的投資量僅有大約5億美元,市場存在大量空白。 圖1:未來十年,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的成本將呈指數級增長(單位:10億美元)。 氣候適應成本(低成本情景,灰色;高成本情景,紫色)。 數據來源:聯合國;科爾尼分析 前景展望和對企業的啟示: 在緩解人為氣候影響的斗爭中,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與合作,以及私營部門的深度參與。對此,企業需要立足長遠,認識到今天的投入將為未來幾十年帶來豐厚的回報。首先,企業應在快速發展的氣候適應市場建立先發優勢。利用氣候適應解決方案需求和市場的不斷增長,保護自身業務免受氣候影響,提前做好準備,應對監管機構和投資者要求披露氣候相關風險的壓力。 其次,做好應對氣候因素相關的供應鏈中斷的準備。最新研究發現,在12000個原始設備制造商當中,只有11%的供應商為氣候相關中斷做了充分的準備。戰略性企業應優先發展氣候適應型基礎設施,建立多元化供應源,增加庫存,升級保險政策,為氣候風險可能對供應鏈造成的顛覆性影響做好準備。另外,將氣候適應作為公司業務的核心組成部分,增加管理層對環境的關注,同時考慮擴展或設立氣候適應崗位,幫助企業更好地了解與氣候相關的風險,調整業務運營,避免因氣候因素導致業務中斷而付出巨大代價。 趨勢二 經濟停滯將曠日持久 俄烏沖突、持續的供應鏈中斷、日益嚴重的保護主義以及全球不平等加劇等各種力量的交織,正將世界拖入持續的低增長期。 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率預計為3.0%,僅為2021年的一半左右,迎來80多年來最大幅度的衰退, 2023年增長率預計為1.3%,2024年小幅反彈至2.9%。這將帶來“低增長與高通脹的”的“滯脹”風險,對發展中經濟體尤其不利。勞動力市場失衡可能持續存在,高額債務的增加可能導致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不平等加劇。但是,現在采取一些措施來改善未來增長前景還為時未晚,比如采取政策措施保護弱勢群體,促進自由貿易,打擊保護主義,推動迅速解決俄烏沖突等等。 通貨膨脹對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都造成了沖擊。預計2022年發達經濟體的通脹水平將高達7.1%,新興市場將達到9.8%(見圖2)。未來五年,發達經濟體的平均通脹率預計為3.0%,新興市場率為5.4%(2016-2021年發達市場和新興市場的平均通脹率分別為1.6%和4.3%)。持續的高通脹率導致全球消費價格上漲,其中新興經濟體所受影響更為嚴重,因為其借貸成本大幅增加。 發達經濟體因俄烏沖突遭受更為嚴重的能源危機。在美國,小企業主、消費者等群體的擔憂可以通過“痛苦指數”(Misery Index)看出。據彭博經濟社報道,美國的“痛苦指數”已經達到12.2%,與新冠疫情剛爆發時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的指數持平。加拿大住房相關部門預測在2022年年底前進入經濟衰退期。而在日本,進口和物流成本的急劇上升正不斷推高消費者生活成本,其中食品價格上漲最為明顯。 圖2:通貨膨脹(CPI)對新興經濟體(黑色)的打擊比發達經濟體(灰色)更嚴重 相比發達經濟體,發展中經濟體受到低增長經濟環境的沖擊更大。疫情、房地產疲軟、供應鏈中斷、商品需求下滑、不平等加劇等因素都阻礙了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國家內部的不平等也在加劇,脆弱群體面臨收入銳減和就業難的困境。短期內,新興市場糧食不安全問題還將繼續惡化。低增長和緊張的公共財政削弱了政府對弱勢人群的資助能力。此外,由于農業投入品短缺,發展中經濟體可能會普遍出現生產力下降,糧食只能自給的狀態。 各國政府可以利用一些政策杠桿改善持續疲軟的增長前景。比如,央行可以通過提高利率調節經濟,但需要謹慎管理加息節奏。加息過快有可能使經濟停滯不前,加息過慢則通貨膨脹可能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促進自由貿易和投資也可以刺激增長。如2022年1月生效的亞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進一步優化了區域開放布局與合作。 前景展望和對企業的啟示: 如果經濟增長持續疲軟,世界將面臨持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綜合挑戰。謹慎加息、促進自由貿易和建立外匯儲備等可以幫助克服其中一部分挑戰。此外,還可通過相應政策確保政府決策能夠妥善考慮弱勢群體的利益,從而緩解部分不平等問題;通過制定法律,更好地保護工人,消除勞動力市場的不平衡問題。 企業應優先考慮消費者和員工的需求。可以采用捆綁定價等策略,以較低的單價吸引客戶按月采購,減輕通貨膨脹對消費者的不利影響。同時,建立強大的人力資源職能,通過強有力的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應對勞動市場失衡挑戰。另外,隨著經濟發展“不對稱性”的加劇,企業需重新評估采購政策,將采購目的地轉向能夠更好地應對低增長影響的地區。最后,企業還應密切關注美元波動,防范貨幣波動的影響。 趨勢三 數字鐵幕正在落下 科爾尼早在2020年的全球趨勢中就預測歐盟推出《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后,全球各地有關數據隱私的法律法規數量將進一步激增。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相關數據表明,目前全世界已有71%的國家及地區就數據隱私立法,另有9%的國家以及地區有相關的立法草案在案。 數據隱私法通常是為了保護公民以及消費者的個人信息。然而,相關的立法正在更多地被用來促進信息霸權,進而對全球的信息安全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未來五年,我們預計關于數據流動的立法草案將繼續激增,最終形成相對獨立的“數據經濟圈層”。多國將進一步要求企業在其本土建立數據倉庫,他們在國際數據流動的處理以及相關的數據隱私問題上也將產生分歧。因此,企業將被迫緊跟各國不斷更迭的法律法規,形成一個架構分散的分裂網絡(Splinternet),這將給企業和政府帶來高昂的經濟成本。 近年來,電子商務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 而各國紛紛推出相應的法規政策保護消費者數據和隱私。因此互聯網似乎正逐漸過渡至一個準則分化、“隔離墻”高筑的大分裂狀態。這種趨勢無疑會加劇近年來不斷增長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分裂,數據將逐漸成為地緣政治的下一個戰場。 此外,數據本地化還會影響到各種國家安全利益,包括推動網絡安全和打擊極端主義的能力。而對于企業來說,這將為內部網絡安全操作帶來一定的風險及復雜性,這也增加了企業經營的復雜性,加劇了地區間的信息孤島化。跨境數據的自由流動正逐漸受到遏制,而其對經濟帶來的影響已然開始顯現。 世界銀行指出,強制性的數據本地化要求將對小型和發展中經濟體產生更大的影響,因為相較于發達經濟體,他們建設基礎設施所需的投資更為高昂,同時限制相關服務貿易的機會成本也可能更高。 而在微觀層面,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數據隱私法正在逐步影響企業的收入及利潤。歐盟之聲(Vox EU)近期的一項研究指出,受到GDPR影響的公司利潤減少了8%,銷售額減少了2%。同時,信息技術和創新基金會(ITIF)認為,美國各州數據隱私法的分化可能將在未來10年內給企業造成超過1萬億美元的損失(其中小企業的損失約有2000億美元)。 前景展望和對企業的啟示: 撇開監管障礙和額外成本不談,世界可能會進入一個數據民族主義的時代。而全球數據隱私法規的協調可以在簡化監管復雜性的基礎上,保護消費者數據的隱私,也可作為經濟增長以及加強網絡安全的有力抓手,為國家以及企業帶來實質性的幫助。若未來各國各地區數據隱私法規的協調未能實現,則更有可能出現由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作為基點的數字鐵幕。 應對數據隱私法規和本地化法規: 首先,企業可以雇用首席數據官(CDO),確保企業有效遵守當地相關的法律法規,且使企業對消費者更有吸引力。企業還可以推動數據管理方法創新,有能力推出創新型信息隱私技術解決方案的行業領導者可將合規性的考量視為一種機會而不是成本。 再次,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業的當下,無論數據隱私領域有多復雜,企業都應該增加數據收集以及使用的可視性和透明度,告知客戶他們的數據是如何被使用的。這將對那些尋求提高客戶忠誠度和信任度的企業帶來積極影響。 趨勢四 核能重獲青睞 俄烏沖突以及國際疫情所帶來的供應鏈問題引發全球能源市場動蕩,導致各類能源價格紛紛創下歷史新高,進而對許多經濟體清潔能源目標的達成構成挑戰。俄烏沖突可能將會加速中長期的能源轉型,因為可再生能源在成本上更具吸引力,且可有效推動能源安全。因此,許多國家政府重新把目光聚焦在核能上。 波蘭、瑞典和英國正在奮力推進核能項目,而長期反對核電的德國也將其剩余的三個核電站的使用壽命延長至2023年。為了應對當前的能源危機,日本首相也表示對新的核能項目持開放態度,這無疑是福島核災害后的一個歷史性的轉變。與此同時, 阿根廷、盧旺達以及巴基斯坦等發展中經濟體也在加大對核能項目的投資。全球核能市場預計將以每年1.5%的增速增長,預計到2027年,裝機量將在現有的基礎上增加10%。然而,建造一個核反應堆無疑是一個漫長而昂貴的過程。全球核電價格比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價格更為高昂,這意味著加大核能設施的建設并不能有效降低能源成本。受制于嚴格的安全法規、原材料(鈾)以及其他高成本投入的影響,核能成本預計在未來五年內不會迎來大幅下降。 為解決這一問題,新的技術正在不斷發展,例如,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s)有望消除放射性廢物并增加能源產出的核聚變。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間,核聚變吸引了私營部門近30億美元的投資。然而,一些專家預測核聚變技術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取得規模性的商業運用,其高昂的成本、漫長的建造過程和其他挑戰將繼續阻礙核能源在未來五年內作為替代性可再生能源的進程。 能源價格的上漲以及俄烏沖突所造成的能源供應短缺導致越來越多的國家在近期宣布了投資或推遲淘汰核能發展的計劃。盡管如此,發達經濟體的產量預計在短期內將持續下滑,而新興市場的產量增長仍不足以彌補這一差距。雖然許多國家對核能逐漸采取開放態度,但上文所提及的幾種障礙仍將制約其發展。在短中期內,核能被廣泛利用的可行性依然偏低。然而,核能所帶來的地緣政治影響卻有可能進一步加劇。 前景展望和對企業的啟示: 各國逐漸加大在能源安全以及實現排放目標等層面的投入,核能再度獲得青睞,為政府和企業提供了嶄新的機會。對此,建立有利于投資的監管環境對該行業的振興至關重要。未來,需求端的變化將顯著影響核能價格的走向。考慮到中短期內核能產量的低增長,各經濟體對核能的需求可能會逐步下降,進而導致價格下行。然而,在可再生能源供應鏈緊張、石油剩余產能有限、發達經濟體核電生產放緩的前提下,核能價格下降空間相對有限。 核能產量的擴張可作為部分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抓手。新興市場中新的反應堆已經逐漸上線,進一步推動核能產量的上升。若未來的能源價格能有所下調,該地區的企業可能會受益。新興市場間核能板塊的競爭將日益加劇。對企業來說,在這種競爭加劇的情況下,核能相關的出口及投資機會有望逐漸增加。 趨勢五 “后真相時代”的嚴峻挑戰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愈來愈多的錯誤或是虛假信息充斥了每個人的信息流。而作為一項新興技術,其迭代速度極快,尤其是在深度偽造技術(Deepfake)板塊的發展,如用人工智能技術生成的合成視頻、音頻以及照片,可能會對社會正常運轉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近年來,面向大眾的深度偽造相關應用程序及軟件層出不窮。例如只需支付少量費用,Deepfakesweb.com就能在幾小時內為客戶生成極為逼真的深度偽造視頻。基于OpenAI 的圖像生成器DALL-E mini,可在兩分鐘內根據用戶輸入的文本免費生成合成圖像。 此外,近期開始冒頭的生成式對抗網絡(GANs),進一步提高了深度偽造的準確性。社會大眾正在形成一個共識,即未來幾年內任何互聯網用戶都能做出接近完美的深度偽造內容。人工智能生成文本(AI-generated text)也是深度偽造技術的迭代方向之一 ,它們都有可能被用于惡意傳播批量生產的虛假信息及新聞。 與此同時,公眾辨別真假信息的能力也受到影響。皮尤研究近期展開了一項實驗:實驗者被要求識別五種事實性陳述以及五種觀點性陳述。在受訪的5000名美國成年人中,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對大部分或全部的陳述做出了錯誤的判斷。經由新興的人工智能技術所傳播的虛假或誤導性信息同時會對企業的聲譽、運營以及財務狀況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各類企業必須為”后真相時代”的到來做好足夠的準備。各國政府也對日益增長的深度偽造威脅保持警覺。美國國會在2019 年提出了《深度偽造技術問責法》,要求對所有深度偽造內容附上強制性水印和明確的標簽,不過該立法最終未能推進。歐盟,近期要求互聯網巨頭對深度偽造技術所生成的內容進行相應的管控。中國也在著手起草相應的監管法規,要求任何使用深度偽造技術的平臺或公司 "尊重社會道德和倫理,不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利益和個人合法權益"。然而,對該項技術的監管仍將是一個重大挑戰。 前景展望和對企業的啟示: 隨著公眾對社媒平臺中所傳播的信息警惕性增強,內容認證技術等手段的有效性逐步提高,我們可以更從容的態度去應對這些挑戰。深層偽造技術也有一些有益的應用,如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和圖形處理公司英偉達共同產出了10萬張合成大腦圖像,幫助確定一系列腦部病變的演變。 然而,如果不對深度偽造的大幅度擴散做好準備,全球信息環境將會不可避免地惡化,進一步侵蝕公眾信任,造成社會和政治兩極化割裂,為民眾生活、企業運營帶來額外的成本。 對此,企業首先要形成危機意識,提高對深度偽造技術的應對能力。建立相應的應對措施,并投入相應的資源和人員,形成危機管理團隊(包括紅藍對抗模擬),加強其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的響應能力。其次,加強員工培訓。訓練有素的員工可以與企業共同抵御日益復雜的深度偽造攻擊,保護公司免受財務和聲譽損失。 英偉達(NVDA): 智通財經APP獲悉,美國銀行分析師Vivek Arya發表研報認為,芯片行業可能會實現“軟著陸”,該行業將長期受益于產業回流、生成式人工智能、云計算和自動化等主題,這將讓應用材料(AMAT.US)、英偉達(NVDA.US)和安森美半導體(ON.US)在今年... 網頁鏈接 用戶9377502996: 來源:視覺中國 作者丨葉蓁  編輯丨康曉 出品丨深網·騰訊新聞小滿工作室 歡迎下載騰訊新聞APP,閱讀更多優質資訊 對中國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專業研三的李明來說,去年秋招已順利拿到了大廠的offer,但整個秋招并不如之前那般火熱,高薪搶人的狀況并未出現。 2021年前后,VC圈幾乎都在看半導體,過億的天使輪、高估值成為行業常態。整個行業錢很多,招聘需求自然增加,薪酬水漲船高。而過去的2022年,全球芯片產業過剩危機愈演愈烈,部分芯片的市場價格從高位跌落,二級市場上多家企業市值也蒸發腰斬,行業融資事件相對減少。 “今年集成電路碩士的就業,形勢的確不如去年,薪酬也沒有去年給的那么高。企業給出的薪酬大致在35-50萬之間,也分學校和城市,985畢業的和芯片設計崗要稍微高一些,”北航集成電路學院的一位博士后告訴《深網》。 畢業生感受到的2022年企業秋招的趨于理性,背后是芯片企業用人策略的調整,“但需求依然還是很旺盛,一個優秀的候選人簡歷如果當天掛到了網上,一天內至少會接到十幾個獵頭的電話。”上海策德人力資源有限公司合伙人張微微告訴《深網》,“芯片產業在當下這個階段很像十年前的互聯網,在資本的加持下,近幾年涌現了很多擴張型的公司,且大多數都拿到了風險投資,產生了大量的用人需求,也給獵頭行業帶來了機會。”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2020年版)》顯示,我國集成電路人才在供給總量上仍顯不足,2022年,芯片專業人才缺口預計超20萬人。在這種狀況下,雖然短期招聘降溫,但未來幾年,芯片相關畢業生依然是科技產業最稀缺的人才之一。 薪酬50萬難度提升 李明是中國科技大學微電子專業研三的學生,去年6月中上旬,由于各大公司陸續開始了校招的提前批,李明也密集的投遞簡歷。李明剛開始對于秋招很樂觀,在他看來,微電子這個專業就業主要在以上海為輻射中心的長三角和北京深圳等地,他把目光鎖定在了海思,英偉達、高通、AMD、大疆等大企業以及TP-LINK、集創北方等。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秋招市場的寒氣擊碎了李明之前的樂觀心態。到九月,李明只收到了合肥長鑫、TP-LINK、集創北方以及一些創業公司的offer,薪酬集中在40W+。其他企業如豪威、大疆、蔚來等僅僅參與了筆試,卻始終沒等到面試機會。 各種小道消息漫天飛,如北美停止了NCG的審批、某企業以前離職的員工大量回流等等,而華為海思的秋招計劃也不明朗,并未有實質的進展。 直到10月份,李明在密集的筆試面試以及漫長的等待中,終于又拿到了平頭哥和高通等公司的意向,不過,也有全部面試通過但最后沒有拿到意向書的情況,如地平線、Zeku(哲庫科技)、小米等等。 要知道,在2021年火熱的秋招市場中,不少轉專業做芯片的應屆生僅經過若干時間的培訓,薪酬便能普遍達到40萬。 但回顧整個秋招的經歷,與其他專業對比,與其說是芯片“寒冬”不如說是行業回歸理性。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深網》:2021年半導體行業就業情況過于瘋狂,很多行業人才都轉入芯片半導體這一風口,高薪就職的情況比比皆是,自然也就出現了自身能力與薪資不匹配情況。近半年,企業高薪搶人的狀況那種狂熱再未出現。 目前企業給出的薪酬大致在35-50萬之間,北航集成電路學院的一位博士后告訴《深網》。 IT桔子數據顯示:2021 年中國芯片半導體融資事件達超 800 起創下歷史記錄,行業單筆平均融資為1.85億左右。2022年,由于消費電子等市場出貨量下滑,芯片荒緩解,芯片需求也趨于飽和。數據顯示,截至2022 年 11 月 22 日,行業融資事件為 675 起,而據鈦媒體報道,2022年前8個月內,中國吊銷、注銷芯片相關企業達到3470家,超過往年全年企業數量。 “我們計劃招聘的人數只有去年的三分之一,但我們今年這次收到的簡歷比去年還多。”一家西安的芯片公司人力資源負責人表示,“近幾年行業確實招聘了許多不太合格的研發人員,許多門外漢上了速成班后轉行了,無法應對企業的需求。” 關于這點,李明感觸很深,這一輪企業筆試和面試中,李明感覺到不像前兩屆師兄說的那么簡單,只要有流片經驗就可以,要求要高許多。 11月,李明和同學參加了華為的面試,相關負責人表示,華為的機會會更多留給還沒有簽訂三方協議的應屆生,盡管如此,到了十二月中旬,符合上述條件的李明的同學,最終也沒等到華為的錄用通知。 缺口與亂象 李明的專業是數字集成電路設計(數字IC設計)。在芯片產業鏈上,分為設計、制造、封裝測試三大領域,近幾年國內產業發展則集中在芯片設計領域。 在政策和資本的加持下,國內芯片設計企業的數量在短短的幾年迅速增長。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時,芯片設計企業的數量為1380家,到了2020年已經突破2000大關達到2218家,最近的2021年這個數字又有所提升,達到2810家。 芯片設計企業的大量增加也意味著對IC設計人才的需求量急劇增加。“IC設計企業最大的成本就是人。”芯片設計公司瀾起科技相關人士表示,全國每年畢業的優秀IC設計人才可能只有1000-2000人。 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直接從事集成電路產業的人員約54.1萬人,設計業、制造業和封裝測試業的從業人員規模分別為19.96萬人、18.12人和16.02萬人。2022年,芯片專業人才缺口預計超20萬人,到2023年前后全行業人才需求將達到76.65萬人左右。 “目前,芯片領域還是比較看重出身的。”張微微認為。張微微之前在房地產領域做獵頭,去年轉到了芯片領域,她一周大約會見到3-5個合伙人,大部分合伙人在芯片領域有2-3年或者7-8年的的工作經驗,獵頭薪酬一般約在40萬到150萬之間。 目前開設芯片相關專業的高校集中在一流大學和雙一流大學。首批“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僅有18家高校,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電子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微納電子學院院長吳漢明表示,目前90%的教學內容是芯片設計,但制造也是集成電路產業重要一環,一名成熟的工藝工程師,培養周期起碼需要3-5年。 為了留住人才,即便臺積電和阿斯麥這些龍頭公司也在漲薪。臺積電2022年大部分員工調薪幅度落在5%-10%,上一年臺積電已將工資上調了20%。光刻機設備ASML自2021年7月起,半年內調薪幅度便達15%-19%。  “做芯片沒有人才是不行的。我們不僅試圖找到行業里最資深的人、最有經驗的人、最好的專家,也必須重視人才梯隊建設,馬里亞納團隊里已有不少應屆生。”OPPO芯片產品高級總監姜波告訴《深網》。 人才的長期需求跟芯片產業的發展有著直接的關系。2018 年之后,受國家政策的支持引導、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的建立以及隨著智能制造發展,芯片業被推到歷史潮頭,資本在這個沉寂已久的行業不斷出手,融資數量及規模都增長較快。 伴隨著大量的資本進入集成電路產業,整個行業的薪酬也發生了變化。 “芯片領域一些優秀的工程師,市場上80%公司的offer他都可以拿到。有幾個候選人告訴我,在2018年之前,他們的月薪只有兩萬,近幾年翻兩番和三番的都有。但之前七八年的工資漲幅其實都不大。”張微微透露。 芯片工程師身價上漲,企業用人成本壓力增加。部分從業者認為,這樣的薪資并不合理,“以前(薪資)低并不代表現在高是合理的,以前低不合理,現在高也不合理。” 2013年,米磊聯合發起成立早期風險投資基金中科創星,目前已投資孵化394家硬科技企業。他把投資硬科技的這10年形容為從極夜到極晝的轉變,當下硬科技有多火爆,當年就有多冷門。特別是半導體領域,剛開始投資芯片那幾年,芯片人才有10年沒漲過工資。 米磊認為,難免會出現局部過熱、資源浪費、人心浮躁等情況,這些亂象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會對行業企業和人才的長期健康發展造成巨大傷害。 “資本把芯片行業重新置于聚光燈下后,整個行業變得也很浮躁。大量的資本進來后,我們團隊經常被人挖走,有的事情剛做到一半,人才就被挖走了。”一家芯片創業公司的管理層告訴《深網》。 對應屆生來說,“面臨著結婚和買房,在經濟上有壓力,這樣導致他們在看機會的時候,看的更多的還是薪酬,而職業發展的規劃、職場的穩定性、還有職業的含金量都被后置了。”策德芯片團隊負責人熊芳芳告訴《深網》,“應屆生選擇進入大廠,薪酬可能就40-50W,跳一次槽,薪酬可能就翻一番,還是有蠻大的誘惑力。但如果沒有長期的職業規劃,一旦行業進入洗牌期,他的穩定性肯定是最差的。” 掃碼查看騰訊新聞客戶端相關文章 小滿工作室 | 騰訊新聞出品 本文版權歸“騰訊新聞”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后留言,經允許后方可轉載。 第980期 排版:豆子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騰訊新聞客戶端相關獨家文章 你“在看”我嗎? 庚白星君: 國企小員工高調炫富,自曝百萬年薪引眾怒!馬上要過年了,很多人正盼著公司單位趕緊發年終獎,好在這個寒冬過個好年。好巧不巧,這兩天某平臺上,有個號稱是某國企的楊姓員工曬出了年終獎和全年收入。前11個月總收入48萬,年終獎分兩次發放,一共26萬,還有每個月的住房補貼+公積金1.8萬,合計全年22萬。簡單算筆賬,48+26+22=96萬。這還僅僅算到2022年前11個月,如果算全年12個月,妥妥的年薪百萬...這一張張截圖,全是銀行短信、每一條都對得上,下面是這員工口中的兩筆年終獎,合計26.4萬。這一對比,網友瞬間炸鍋。有錢人曬年終獎的不是沒有,很多人也見怪不怪,比如下面這位大廠員工,2021年12月,正常月薪高達17萬,稅都繳7萬多。年終獎更多高達16萬,報稅3萬多。更夸張的是這位的股權激勵收入,高達900多萬,繳稅都繳120萬。看到這么高的薪資,羨慕嗎?很羨慕,但并不眼紅。因為這是在英偉達,也就是那家著名的顯卡芯片廠商。做芯片的準入門檻高,回報周期長,收入高,很合理。同樣是巨額年薪,對比起來再看那位曬出年薪百萬的某國企員工,卻處處透著詭異。由于曬出的細節太多,很快這位員工就被網友扒皮,發現他是在南京中電某所發展部任職。按理說,高精尖人才一年拿個百萬很正常,也的確是有網友這么說的:該所是全國數得上厲害的,都是高學歷人才,一周必須上六天班,六天加班到很晚,錢多網友酸什么?這時候就不說明星戲子一天掙208萬了?真按照這位網友的說法,倒也說得過去,高端人才拿高端薪資,很合理。問題就在于,此人真的是高精尖人才嗎?此人真的一周上六天班,六天加班到很晚嗎?他主動曬出的消費記錄可是帶著日期的。有網友簡單做了一張圖,發現此人連續工作日吃吃喝喝,上午購物下午旅游,居然也能年薪百萬??「12月28日星期三,下午好又多超市購物,渡江加油站加油。12月30日星期五,中午逆鱗吃日料,下午去明城墻游玩,5點下班前26萬年終獎到賬」工作日出門吃喝玩樂游山玩水,這種人,真的會是高精尖兢兢業業嘔心瀝血的人才嗎?很快又有網友扒出,其實此人根本不是在科研崗,實際上是在行政崗...網友們瞬間怒了,特別是那些在國企的,當公務員的:為什么我在國企上班沒錢?因為有人替你歲月靜好。這人要真是個高精尖人才拿這么多錢沒人會多說一句話,反而會說這是他應得的。但問題是,此人在一個游手好閑的行政崗,憑什么拿這么多錢?反觀真正的科研崗位是什么情況?「同一個工作單位,博士學歷的技術人員,今年全年到手加起來40不到,碩士30」網友們徹底怒了,為國家科研進步做貢獻的拿不到錢,反而這種「行政崗」,又舒服又錢多,憑什么??如果拿高薪的都是這種大爺,我們又拿什么戰勝美帝?在科技水平上趕英超美??根據網友的說法,這種情況比我們想象得還多!更有網友驚嘆于此人的公積金之高,南京按照常規頂多也就交到8000多,結果這人一個月公積金就一萬八...原來他們有個叫做「補充公積金」的東西...「為什么國企普遍虧損?這就是原因!」就在網友們義憤填膺之時,前方傳來最新消息:此人已經被停職。看到這個結果,卻沒人覺得高興。難道讓一個上網炫富的楊某人停職,這就能解決問題嗎?難道更應該查的,不是他背后的單位嗎?為什么一年要花100多萬養著這樣一個吃喝玩樂的行政人員?為什么真正奮戰在一線的科研者,收入不到他的一半?這樣的楊某人,還有幾個?南京中電某所,到底有沒有問題?這些問題會有回答嗎?這不由得讓我想到去年那位著名的周公子。他是被處理了,但他背后的人呢?沒有下文。反觀今天這起看似普通的「炫富事件」,估計結局也是一樣。前有周公子,后有楊某人... BT財經: 后疫情時代,云辦公如何不掉線視頻鏈接 證券之星財經: 2023年1月17日比亞迪(002594)發布公告稱公司于2023年1月17日接受機構調研,粵民投投資總監 江湧參與。 具體內容如下: 問:比亞迪今年銷量情況如何? 答:比亞迪 2022 年全年總銷量 1868543 輛,其中乘用車銷量1862428 輛,同比增長 155.1%;乘用車出口全年累計 55916 輛。比亞迪漢家族全年累銷超 274015 輛,斬獲 B級+C 級轎車年度銷量冠軍;比亞迪秦家族全年累計銷量 349075 輛, 級轎車銷量冠軍。 問:比亞迪近期有無新車型發布? 答:12 月初,比亞迪全新大五座超混 SUV 護衛艦 07正式上市,DMi 和 DMp 兩種動力架構選擇,售價區間 20.28-28.98 萬元;12月底 2023 款海豚上市,新增 3 種配色方案 7種個性選擇,滿足客戶多元化需求。 問:比亞迪車型在海外反響如何? 答:比亞迪積極布局出海業務,陸續進入在澳大利亞、哥倫比亞、巴西、新加坡、哥斯達黎加、泰國等多國乘用車市場,受到當地消費者的廣泛關注和喜愛。元 Plus(右舵版)車型自 10 月初在泰國接受預定,當天就迎來了“預定潮”,車友半夜排隊訂購,引發泰國多家媒體報道,元 Plus 在泰國售價 119.9 萬泰銖,折合人民幣約 22.6 萬元。 問:比亞迪智能化進程? 答:1月 3日,在 2023 年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 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展示了其搭載英偉達(NVIDI)GeForce NOW 云游戲服務技術,汽車智能座艙在科技創新的賦能下,為用戶帶來更具有可玩性的沉浸式游戲體驗。比亞迪智能網聯系統體現智能化、高效性與人性化,憑借 5G 技術、全新 UI 等行業領先的產品實力,配合同期推出的 HiFi 級定制丹拿音響,解鎖更多用車場景,讓用戶充分享受潮酷智趣生活。未來,比亞迪將加快智能化發展的步伐,持續為用戶帶來新體驗。 問:介紹一下比亞迪的高端品牌? 答:比亞迪公布高端汽車品牌定名仰望,仰望以顛覆性技術與產品,構建高端品牌,匯集比亞迪集團最完備的產業布局、最前沿的技術成果、最創新的設計理念,將新能源汽車的安全和性能表現都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釋放出新的想象空間。在全球汽變革的浪潮之中,中國汽車正在加速崛起,仰望將以顛覆性技術與前瞻性設計打造品牌與產品,致力于為用戶帶來前所未有的極致性能新體驗,仰望將成為中國高端汽車品牌的代表和標桿,勇立潮頭。 比亞迪(002594)主營業務:以新能源汽車為主的汽車業務、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二次充電電池及光伏業務,并積極拓展城市軌道交通業務領域。 比亞迪2022三季報顯示,公司主營收入2676.88億元,同比上升84.37%;歸母凈利潤93.11億元,同比上升281.13%;扣非凈利潤83.65億元,同比上升843.66%;其中2022年第三季度,公司單季度主營收入1170.81億元,同比上升115.59%;單季度歸母凈利潤57.16億元,同比上升350.26%;單季度扣非凈利潤53.35億元,同比上升930.48%;負債率73.59%,投資收益-3.32億元,財務費用-13.4億元,毛利率15.89%。 該股最近90天內共有40家機構給出評級,買入評級31家,增持評級9家;過去90天內機構目標均價為364.88。 以下是詳細的盈利預測信息: 融資融券數據顯示該股近3個月融資凈流出2.83億,融資余額減少;融券凈流出8578.83萬,融券余額減少。根據近五年財報數據,證券之星估值分析工具顯示,比亞迪(002594)行業內競爭力的護城河優秀,盈利能力較差,營收成長性一般。財務可能有隱憂,須重點關注的財務指標包括:應收賬款/利潤率。該股好公司指標3星,好價格指標1.5星,綜合指標2星。(指標僅供參考,指標范圍:0 ~ 5星,最高5星) 以上內容由證券之星根據公開信息整理,與本站立場無關。證券之星力求但不保證該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的準確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性等,如存在問題請聯系我們。本文為數據整理,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請謹慎決策。 愛集微APP: 集微網報道 近幾年,國內GPU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初出茅廬便能迅速完成巨額融資,使這個賽道備受外界關注,質疑聲也從未間斷。 不過,自去年10月美國制裁新政推出以后,熱鬧的國產GPU行業便速凍降溫。直到幾天前,媒體的一篇報道又將沉寂了數月的國產GPU話題送上了風口浪尖,圍觀者滿意地咀嚼著戲謔文字下的精彩故事,將平日嚴肅枯燥的工作和沉悶的投資行情拋之腦后。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所有秣馬厲兵、枕戈待旦的GPU企業,他們眼里沒有八卦,只有對國產GPU中場戰局的復盤和下半場的策略規劃。 針對近日的GPU話題,集微網第一時間采訪到了壁仞科技創始人、董事長、CEO張文。張文表示:“對于國產GPU的未來,我和我的團隊充滿信心,這種信心正是造就我們團隊凝聚力的核心要素。2023年將是國產GPU百花齊放后務實發展的關鍵一年,整條賽道都已經進入了拼產品落地的階段。國產GPU能否成功,關鍵要看我們能否摒棄雜音,專注在產品落地這臨門一腳。” 回顧上半場:硬的抉擇 如張文所說,國內高端GPU玩家越來越多,回顧上半場開局時,這些玩家的打法卻各不相同。產品路徑主要分成了GPGPU和圖形渲染GPU兩大類別,前者有壁仞科技、登臨、沐曦、天數智芯、珠海芯動力等,后者則有礪算、深流微、瀚博、芯瞳、格蘭菲等,也有全功能GPU定位的摩爾線程。 對于能夠活過3年,并且順利推出產品的GPU創業公司,路徑選擇這種事關公司存亡的戰略性決策必然是團隊內在基因和市場形勢做出的判斷,背后往往是枯燥的市場分析數字、海量的客戶調研數據,而不是像近期故事中武俠小說般的門派斗爭。 以壁仞科技為例,一些創業初期常見的觀點分歧如果長期存在,這家公司恐怕難以走到如今產品實現量產、送測客戶和小規模落地的階段。 關于壁仞科技的路徑選擇問題,該公司聯席CEO李新榮告訴集微網:“雖然GPGPU和圖形渲染GPU有各自不同的技術難點和市場特征,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需要大量人才和資金的投入,對于一家尚在早期的初創企業,同時在兩條賽道進行兩款產品的研發挑戰巨大。因此壁仞科技選擇聚焦用于通用計算的GPGPU賽道,優先在AI這個發展潛力相對更大的應用市場實現突破。當然,我們對未來的布局遠不止于GPGPU,我們也在其他領域進行了相應布局,進行了一些研發所需的前期準備工作。” 大多數GPU企業都與壁仞科技一樣,在兩條路徑中做硬的抉擇。對此,沐曦CTO楊建指出,兩條路徑的顯存類型、容量和帶寬差異比較大,最終軟件生態、成本需求、生產工藝選擇也不同,因此國內GPU創業大多數會從團隊建設、研發成本、生產工藝、目標市場等因素出發, 選擇最適合自己單一產品路徑入手,因為雙線作戰不僅難以保證公司實現基本營收,還會造成資源緊張,這在對于人員、資金要求巨大的GPU行業非常危險。 登臨科技是另一家選擇GPGPU賽道開局的本土企業,該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李建文在談到抉擇的初衷時指出,AI計算是過去7-8年最高速增長的賽道,如今傳統的GPU產品在市場上早以被數據中心產品(計算為主)超出。 以全球最大的GPU企業英偉達為例,該公司最新財報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在游戲和數據中心的銷售額分別是72億美元和110億美元。而且在越來越多的場合中,英偉達也都自稱是一家計算公司。 李建文表示,雖然通用計算和圖形渲染最終會殊途同歸,但國內玩家仍應該先選擇適合的單一路徑入場,這就要考慮到哪條路徑更容易落地。 李建文首先提到:“相對而言,GPGPU的產品周期和客戶切換難度更可控。反觀渲染產品的壁壘則更深,面對消費者的游戲卡不但要二進制兼容,其對生態的要求也更高,在市場幾乎被國際頭部企業占領的情況下,初創企業很難在夾縫中生存下來。” 另外,李建文還強調,AI計算是一個變化的市場,初創企業能在變化中看到機會。而圖形渲染GPU是一個非常固定的市場,小公司落地必然會更加艱難。 從目前各公司的融資情況也不難看出,選擇GPGPU這條技術路徑得到了更多的資本認可。但在渲染GPU這條更難的路上,瀚博半導體、芯瞳等國內企業也開始傳出捷報,陸續都有高性能產品發布。 第一批國內GPU企業對于路徑選擇的上半場已經基本結束,各家企業的產品開始體現出差異化,包括時間節點和性能差異,而在這種差異化背后,GPU企業在下半場戰局中還面臨著同一個難題,即軟件適配、產品落地等應用和銷售的問題。 展望下半場:軟的較量 張文在上文指出,整個國產GPU賽道都已經進入了拼產品落地的階段。他領導下的壁仞科技也是率先踏入下半場戰局的企業之一,該公司產品的落地情況自然而然成為了業界焦點。 壁仞科技總裁徐凌杰在接受集微網采訪時表示,一款GPGPU產品合格與否,關鍵在于其落地的表現,而軟件棧則是產品落地最核心的要素。 正如芯片硬件需要2-3年的開發周期,軟件棧開發和優化、算法模型的適配等開發也需要企業在流片后繼續投入大量時間和人力。徐凌杰指出,作為產業的后來者,國內GPGPU初創企業在基于自研軟件開發平臺的條件下,通常一款GPGPU從點亮到完成硬件調優、性能爬坡,再到軟件棧建設達到送測要求,往往還需要1年左右的時間。 “這一過程充滿了各種技術挑戰,這種挑戰不僅僅是壁仞科技遇到的,而是整個賽道所有玩家都無法回避的問題。當然,如果能夠在軟件棧開發上不斷產生技術積累,并且逐步形成生態,那這個產品落地的過程會越來越快,而這也是壁仞科技今年加大軟件開發層面投入的關鍵目標,”徐凌杰如是說。 進度同樣領先的GPGPU明星企業天數智芯也指出,軟件適配確實是整個行業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目前國內的軟件生態幾乎90%的AI應用都基于國外主流廠商的軟件方案,這是國內GPGPU發展的痛點。因此,天數智芯在產品的設計之初即關注到客戶需要最大限度的降低跨平臺開發成本。 英偉達在2022年宣布全球有300萬程序員開發基于CUDA軟件生態的應用,其在CUDA軟件生態上構建了多個應用方向,例如高性能計算、人工智能、醫學圖像、大數據處理、自動駕駛、機器人系統、量子計算、加解密等。 沐曦CTO楊建指出,按照中國市場貢獻英偉達35%的營收來推算,中國大約有90萬CUDA程序員。能夠讓中國90萬CUDA程序員實現0成本遷移的軟件生態系統將贏得市場,并最大程度保證客戶的盈利空間和客戶經營的連續性。 軟件適配計算機主板系統、顯示器型號和操作系統版本等方面都需要持續提高,因此楊建認為,截至2022年國產GPU產品銷售還處于初級階段,目前的產品也主要面向特定領域銷售,而這些領域的訂單受到宏觀經濟波動周期影響。 一位業內人士也直言,目前的國產GPU產品還沒有形成競爭力,只能零散打入信創領域,但信創作為非商業市場,其市場空間并不大,因為國際領導廠商的產品不但價格更低,性能和可靠性也更好。 不過,除了信創領域,國產GPU還在其他領域積極滲透。天數智芯高管就告訴集微網,國產GPU在泛安防、云平臺、大模型以及金融醫療等領域都有廣泛的適用場景,且公司的產品已經在上述提到的領域中開始應用。 不難看出,大多數國內GPU企業并非閉門造車,同時也在苦心鉆研軟件適配這本難念的經。也只有大家齊心協力將生態完善,共同撕開產品落地的口子,國產GPU廠商才能真正將跑分數字轉換成為國內各行發展所需要的澎湃算力。 一位熟悉國內GPU行業市場情況的資深人士告訴集微網,可能部分新成立的公司遇到了一些暫時的困難,但目前國內GPU企業之間進度區別并不大,軟件適配程度也暫時沒有明顯的孰強孰弱之分。歷史上半導體公司第一代產品就堪稱完美的極少,應該給國產GPU多一些包容,多一些時間。 終局思考:中美脫鉤下的出路 除了路徑選擇和產品落地的難題,中美科技脫鉤大環境下的供應鏈問題也是每一家國內GPU的必修課。短期內,登臨科技李建文表示,國產GPU的性能指標受到了直接影響,企業應盡快思考如何在高效率兼容的前提下通過架構創新來解決產品競爭力問題,從而在增量細分市場上先切入,并不斷更新換代和增強能力,從而保證長期競爭力。 “商業市場的核心是產品競爭力,”李建文如是說。 另外,李建文還認為,目前美國限制是完全按照英偉達產品的思路制定的,需要同時碰到 I/O 和理論算力兩條線才會受到影響。這也說明,在架構上照搬英偉達或者其它市售 IP 的路線,不僅商業上性價比無法勝過已有的產品,在管控下受到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在大的GPU 市場中,國內企業還是需要找到新的增量市場,做差異化創新才能抓住長期機會。 聚焦整個國內GPU行業,壁仞科技聯席CEO李新榮則認為,應對國際政治的大環境,國內廠商在繼續保持與現有供應鏈合作伙伴的緊密協作之外,還需要整個國內GPU產業鏈凝聚成一股力量,去支持國產供應鏈的建設。 在談到具體細節時,沐曦CTO楊建告訴集微網,國內所有的GPU企業都要深入挖掘國際化人才儲備,高度重視GPU IP的架構和微架構優化,積極擁抱基于chiplet的體系結構、EDA工具、生產工藝、封裝工藝,以降低成本、打造安全供應鏈,同時布局全球性知識產權、商標、銷售渠道。 國產GPU面臨的中場危機,每一家企業或許都有不同的策略來緩解。至于如何扭轉局面,或許只有同心協力才有機會在達摩克里斯之劍下突出重圍。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全球氣候適應性發展的兩大對策-親子健康知識】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