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2022年券商整體“滑鐵盧”已成定局:孕期營養心得

時間:2023-11-08 23:44:26 作者:孕期營養心得 熱度:孕期營養心得
孕期營養心得描述::時代財經: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武佩璇 2022年券商整體“滑鐵盧”已成定局。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1月12日晚,中信證券(600030.SH)、國元證券(000728.SZ)、東海證券、英大證券以及網信證券相繼公布了2022年業績數據,其中除了東海證券營收略有增長外,其余幾家券商業績均有下滑。 事實上,從2022年前三季度的表現來看,證券行業整體業績下滑已是意料之中,但“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下行市場環境中,哪些券商能“堅守陣地”成為業內關注的熱點。 從二級市場表現來看,2022年券商股一直較為疲軟,未能呈現活躍行情,但2023年開年以來因市場情緒整體向好,作為“牛市旗手”的券商股也集體走高。Wind券商指數在2022年11月開始觸底反彈,開年至今上漲6.42%。 券商指數走勢。圖片來源:wind 從目前披露業績的五家券商來看,“老大哥”中信證券的營收和凈利潤依然遙遙領先。業績快報顯示,中信證券2022年實現收入655.33億元,歸母凈利潤211.21億元,相比2021年分別下滑14.36%和8.57%。 中信證券表示,2022年,公司努力克服疫情及市場波動等因素的影響,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經營宗旨,各項業務穩健發展,業績繼續保持行業領先。 作為頭部券商,中信證券各項業務的發展較為均衡,投行業務在業內也保持領先地位。Wind數據顯示,以發行日計算,中信證券2022年首發IPO承銷金額為1259.58億元,同比增長16.47%,排名行業第一,并且與第二位中信建投(601066.SH)的556.9億元有著較大差距。 國泰君安證券非銀分析師劉欣琦于1月13日發布研報稱,中信證券業績韌性十足,龍頭地位穩固。劉欣琦指出,市場波動帶來的投資業務收入下降仍為中信證券業績承壓的主因,投行業務整體表現出色。 此外,國元證券也在1月12日晚披露了業績快報,營收為53.58億元,歸母凈利潤為17.18億元,相比2021年分別下滑12.31%和10%。 國元證券在公告中明確指出,受宏觀經濟影響,證券市場發生調整,公司證券承銷、資本中介和固定收益投資等業務穩步發展,但權益投資受市場和投資管理能力的影響,發生較大金額的虧損,從而導致公司業績下滑。 此前三季報顯示,國元證券2022年前三季度投資收益僅為0.88億元,2021年同期則為7.03億元,下滑87.53%。 同日晚,網信證券(現更名為“麥高證券”)、英大證券和東海證券也披露了2022年度母公司口徑的未經審計財務報表。 網信證券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0.63億元,凈利潤為29億元,主要由于網信證券在2022年經歷了破產重整,根據最終的重整方案,2022年7月份計入“破產重整收益”近29億元。 破產重整后,網信證券成為金融服務商指南針(300803.SZ)的全資子公司,并確定了互聯網券商的特色發展道路,也被市場稱為“小東財”。 值得一提的是,指南針同時還公布網信證券將變更公司名稱,新名稱為“麥高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此事引起市場關注,有業內人士笑稱其“碰瓷”中信證券,中信證券因其總部位于北京麥子店街,曾被稱“麥子店高盛”。 雖然網信證券從賬面上暫時實現了扭虧為贏,但后續發展仍有待觀望。 英大證券2022年的營收為5.8億元,凈利潤為0.71億元,相比2021年分別下滑39.88%和79.9%。 東海證券2022年的營收為13.9億元,相比2021年增長28.93%,凈利潤為1.06億元,同比下滑31.02%。財務報表顯示,東海證券的經紀業務、資產管理業務同比均有所下滑,但投資銀行收入則漲幅明顯,從2021年的3.58億元升至4.61億元。 東海證券在2022年謀求上市,與中信建投簽訂了上市輔導協議。2022年3月15日,江蘇證監局對東海證券的上市輔導備案材料予以受理,但在12月16日,江蘇證監局就債券業務違規等多項問題向東海證券出具三份行政監管措施,責令其改正。由此看來,東海證券想要上市恐怕還需一段時間。 2022年,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A股經歷了多次調整,投資情緒大起大落。券商在業績承壓的同時,二級市場表現也不容樂觀。 Wind數據顯示,2022年年初截至12月末,50家證券公司(包含非主體上市),除了光大證券(601788.SH)和年末上市新股首創證券(601136.SH)外,股價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下跌幅度最小的為華林證券(-3.18%),下跌幅度最大的為2021年上市的財達證券(-39.95%)。 不過2023年A股實現開門紅,上證指數直線沖擊3200點,券商股也出現異動。Wind券商指數在2022年11月開始觸底反彈,2023年開年(1月3日)至今上漲6.42%。 光大證券點評道,“春季”不一定“躁動”,但券商在“熊轉牛”初期階段往往有超額表現。光大證券研報表示,“截止到23年1月9日證券行業PB(LF)估值1.29X,處于歷史底部區域。20年四季度開始證券板塊連續調整,目前估值已經反映了部分市場悲觀預期,存在一定修復需求。但估值低只是上漲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我們認為證券行業有可能在年初迎來一波上漲行情。” 中信建投研報也認為,2023年宏觀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甚至邊際寬松可能性較大,券商板塊面臨的政策催化也足夠多,行情有望持續。 用戶9058573985: 組織指出,2023年,資本市場有望在變革深化和方針利好的推動下,先于實體經濟迎來回暖。券商有望獲益于擴大內需所帶來的經濟修正主線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功用的強化。現在,券商板塊仍處于歷史低位。建議重視成績具有耐性的龍頭券商或具有長時刻生長邏輯的特征券商。 核心邏輯 1、經濟復蘇期大金融板塊往往有搶先超量,其中非銀板塊在權益財物加持下彈性較強。從流動性和方針環境看,保險更獲益于利率上行和房地產方針轉向,一起負債端改進持續性有望超預期,短期估值快速修正已有所實現,而全年視角看保險仍有值得期待的板塊性機會。券商板塊當下性價比更加凸顯(輕視滯漲+一季報同環比有望顯著+疫后交易量底部回升+寬貨幣方針預期),首推兼具α和β的輕資本生長型券商。 2、“春季”不必定“煩躁”,但券商在“熊轉牛”初期階段往往有超量體現。復盤15年以來1月份以及1季度A股體現,券商股不必定有顯著的“煩躁”行情,除了19年1季度券商板塊實現超量收益22個百分點,各個月份和季度體現均乏善可陳。但進一步放寬視野,咱們整理14年年底以來幾個典型的上漲階段,發現券商板塊在A股“熊轉牛”的初期(14年11月份、19年1月份、20年4月份和21年5月份),均有顯著的超量收益體現。一起,A股的牛市特征越顯著,券商的超量收益越顯著。而持續時刻一般為1個月到3個月,時長更多地體現了對于未來牛市預期的持續性。綜上,券商板塊的上漲沒有顯著的季節特征,但與市場關于牛市的預期高度相關。 3、截止到23年1月9日證券職業PB(LF)估值1.29X,處于歷史底部區域。20年四季度開端證券板塊接連調整,現在估值現已反映了部分市場失望預期,存在必定修正需求。但估值低只是上漲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證券職業有可能在年頭迎來一波上漲行情。一是從經濟修正的視點,23年年頭穩經濟增加的各項方針有望快速推出,然后利好證券等大金融板塊體現。二是寬松的貨幣方針有望連續,流動性寬松是上漲的助推器。三是從資本市場變革自身的視點,全面注冊制的落地、中國特征估值系統的建立和對外開放的推動均會在23年加快推動。四是內外部利好要素下資本市場體現有望企穩,然后利好券商基本面體現和估值提高。五是全面注冊制、監管環境等要素利好頭部券商,市場份額進一步向以頭部券商為主的上市券商集中。 利好個股 長時刻邏輯明晰,大財富辦理事務具有優勢的東方證券;職業整體成績承壓時仍然具有較好成績體現,稀缺性及獨特性凸顯的東方財富;區域特征明顯,投職事務具有差異化優勢的國元證券。建議重視:資管事務較為強勢的廣發證券。 在寬信譽和資本市場的重要性提高的時刻節點,證券職業的重要性和開展空間將進一步提高。要點引薦兩條主線:1)券商板塊中綜合實力杰出、市場份額逐漸提高的龍頭券商的補漲機會,引薦中信證券。2)財富辦理大時代下,引薦賽道獨特的互聯網財富辦理龍頭東方財富,以及獲益于基金子公司快速開展的東方證券,廣發證券。 唐僧悟空: 1月13日,滬指結束了前三天的小陰小陽調整,上漲1%重回升勢,收盤3195點,距離較近的一個小高點是去年12月7日的3226點,再往前,滬指跌破3200點是去年的9月15日。 創業板收盤逼近2500點,已經是去年9月15日以來的新高。這四個月以來,創業板指在10月10日、31日,11月28日、12月23日共形成4個小底,算是“四重底”吧,橫盤四個月的箱體震蕩,現在到了向上突破的時刻。 也就是說,滬指、創指都已基本收復四個月來的失地,將對去年9月15日以前的失地發起攻擊。因為創指可以視為滬指的先行指標,因此滬指突破一個月前的3226點毫無懸念。 持股新東方在線大漲創新高,茅臺上漲近3%收于1887元,汾酒重回300元大關收于306.56元。賬戶今天紅彤彤表現不錯,我也有興致計算了一下收盤的凈值。 2022年,全年虧損18萬。今年開年以來9個交易日,回血15萬。 下周是春節前的最后一個交易周,立個“三步走”的小目標: 第一步,希望賬戶下周再回血3萬元,把去年的虧損完全填平。 第二步,春節后到年中,攻擊2021年的賬戶失地。 第三步,下半年重回賬戶上升通道,沖擊個人賬戶的歷史新高。 本周操作上,就是清理了幾只北交所小票,換股指南針,建倉財富趨勢,加大券商股和互聯金融股配置,這方面目前持有中銀證券、國元證券、大智慧,此前的中簽股首創證券已清倉,下周打新,希望中簽信達證券。 新東方在線(01797)財富趨勢(SH688318)指南針(SZ300803) 用戶3096158880: 國元證券(SZ000728) 急拉慢跌是出貨。 科創聯盟在線: 《科創板日報》1月13日訊(編輯 宋子喬) OLED屏幕的應用場景正進一步擴大。據臺灣電子時報報道,因為筆電品牌已增加了更多OLED型號產品,包括京東方和夏普在內的更多面板制造商,也已開始生產應用于筆電的OLED顯示器。 從最近的消息來看,OLED產業鏈上下游均有意愿向筆電“靠攏”。 電子行業分析師郭明錤近日透露,蘋果最快有望在2024年底前推出OLED MacBook,而三星顯示計劃在2023年將筆記本電腦OLED面板出貨量大幅提升70% 材料端,也有業內消息人士稱,部分OLED DDI芯片供應商除了在目前的手機、平板電腦和可穿戴設備等主流領域外,還將從筆電領域獲取更多的訂單。 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中文名為有機發光顯示技術,其最大特點是每個像素獨立自發光,具有非常完美的黑色顯示能力,在亮度、色彩、響應速度等方面遠勝LCD屏幕,被視作可以取代LCD的下一代主流顯示技術。 由于技術優勢突出,近年來OLED 率先在智能手機、可穿戴等中小尺寸領域的滲透率持續提升。其在筆記本電腦上的頻繁亮相始于2021年,但兩大主要問題阻礙了OLED 屏幕在筆電產品上的大規模應用。 首先,OLED屏幕存在燒屏的風險,壽命不如LCD,這是其物理特性決定,材料和技術的創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長其壽命,無法徹底消除這一劣勢。 其次,OLED屏幕比LCD屏幕更貴,加上OLED屏幕色彩更豐富,更容易傷眼,為了解決該問題,廠商還會在OLED屏幕中加入專門的驅動芯片,實現屏幕高頻PWM調光,進一步抬高了OLED屏幕的成本。 這意味著電視、筆記本電腦等產品作為OLED另一重要應用市場,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間。國元證券表示,隨蘋果積極推進中大尺寸OLED在其終端的搭載,IT OLED有望在未來接力中小尺寸OLED成為OLED發展的主要驅動;2022年OLED TV滲透率僅3.4%,到2026年OLED TV滲透率將有望提升至5%。 目前OLED顯示屏主要由韓系廠商生產,但國內廠商已開始大規模布局,京東方、華星光電、天馬集團、和輝光電、維信諾、信利等面板廠商紛紛建設OLED生產線。 據國元證券統計,我國新增OLED產線投資數量已經超過韓國新增投資數量。據Omdia預測,單看目前已公布的項目,到2026年我國OLED面板產能有望占到49.04%,與韓系OLED面板廠商平分秋色。 而OLED面板原材料中取消了光學結構、液晶層與背光模組等,增加了有機發光材料,因此OLED面板成本結構也有極大不同。 可以預見的是,在國內終端品牌廠商、面板廠商的帶動下,本土設備、材料、驅動IC供應商將迎來更多的供應鏈驗證導入機會。 投資的心路修行: 一、今日總結: mmp一手好牌被我打的稀巴爛! 今天下午2點后股市放量拉升,也不知道在博弈什么? 我和東方財富這個賬號八字不合,在這上面各種不順,因此下周一我還是換回國元證券。 二、交割單與持倉盈虧: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記錄不代表任何推薦之用,僅作為自己的長期交易驗證,投資者應保持獨立思考,唯有自渡。 晚點LatePost: 近期多地更新 2023 年經濟發展目標,涉及經濟總量、固定資產投資(包含房地產)、消費、物價、地方財政收入等指標的增長預期。絕大部分省、市對地產和消費增速有較高預期,北京還希望線下餐飲等服務性質消費能恢復到 2019 年的水平。 借用長江證券的一篇研究報告標題,信心從哪里來,潛力從哪里挖? 如今的地產支持政策力度已經非常接近 2008 年和 2014 年兩輪嚴重下行周期期間,截至 2022 年 9 月,全國加權平均房貸利率較 2021 年底下降 1.29 個百分點(5.63%→4.34%)。假設借 100 萬元、分 30 年等額本息還款(每月還款金額一致),現在貸款的話少還約 28 萬元利息。 地產銷售改善罕見微弱。據統計局和 Wind 數據,截至今年 1 月 8 日當周,全國 30 座大中城市商品房銷售面積的三年平均增速處在 -10% 左右的低位。政策刺激力度更大、推行時間的更早的二、三線城市,同期住宅銷售面積增速弱于一線城市。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多年前就預期,隨著人口結構、經濟增長潛力的變化,一、二線城市在本地居民購買力不足的情況下,尚可依靠其他地區或者省內外富人儲蓄來支撐,那么三四線城市在人口流出的壓力下,房價很可能難以為繼。這時候地方政府要么等房價回到跟居民購買力匹配的位置,要么出優惠政策鼓勵居民加杠桿買房。 2003 年中國首次提出房地產是支柱產業后,房子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中國家庭最重要資產配置標的,吸引力遠高于定存、大額存單、基金理財。 2022 年中國居民貸款同比少增 4.09 萬億元,同期新增存款 17.84 萬億元、創了央行有統計記錄以來新高,超過 50% 的新增儲蓄是定期存款、截至去年 11 月居民定存余額超過 80 萬億元。 在如今一年期定存基準利率降到 1.5%、銀行上浮后的掛牌利率 1.9% 左右、大額存單利率 2%(一年期)的情況下,持續貶值的房子作為投資或者 “理財保值” 的吸引力,已經不如各種存款類產品。 股市也不敢去。我們查詢了去年中國基金規模變化,其中股票和債券型基金全年只有 2 月、7 月、8 月和 12 月末的規模高于 1 月。這意味著一年里超過半數時間,基金市場出來的錢比進去的多。 申萬宏源、招商證券等機構也估計,多出來的居民儲蓄不是主要因為居民不消費或者收入高增而形成的所謂 “超額儲蓄”,而是不買理財、不買房子(甚至賣房子)或者不炒股以后,無處可去只能存銀行。 地產下行更大影響在于,在房貸給定、房屋價值縮水的情況下,居民負債率被動升高,導致防御性儲蓄意愿增強、消費和投資信心減弱。此時住房對消費是擠出而不是增益。而在 2018 年上半年及之前,根據國元證券的研究,房價和消費之前存在明顯的正向財富效應。(龔方毅) 國元證券(SZ000728): 北京1月13日訊今日,國元證券(000728)(000728.SZ)股價上漲,截至收盤報6.80元,漲幅2.87%,總市值296.74億元。 1月12日晚間,國元證券發布業績快報,公司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53.58億元,同比下降12.3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7.18億... 網頁鏈接 金融界網站:   金融界1月13日消息 今日午間,證券板塊異動拉升,湘財股份漲停,中信建投漲超5%,國元證券、廣發證券、長城證券等跟漲。   消息面上,昨日晚間,5家券商發布2022年度業績快報,凈利潤無一增長,更有甚者,降幅近80%。其中,“券業一哥”中信證券業績降幅持續拉大,截至2022年末,該公司營業收入為655.33億元,同比下降14.36%;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為211.21億元,同比下降8.57%。   中信證券表示,2022年,公司努力克服疫情及市場波動等因素的影響,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經營宗旨,各項業務穩健發展,業績繼續保持行業領先。   另一家披露業績快報的上市公司是國元證券。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國元證券營業收入為53.58億元,同比下降12.3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7.18億元,同比下降10%;基本每股收益為0.39元/股,較上年末下降11.36%。   “公司投融資規模進一步擴大,證券承銷、資本中介和固定收益投資等業務穩步發展,國元創新和國元期貨等子公司經營業績持續提升,但權益投資受市場和投資管理能力的影響,發生較大金額的虧損,從而導致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和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下降12.31%和 10%。”國元證券在業績快報中解釋道。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上述兩家上市券商營收凈利均呈下滑趨勢,但資產規模持續擴張。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中信證券、國元證券總資產分別為13101.49億元、1307.6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09%、2.46%。國元證券表示,總資產大幅增長主要是因為公司財務杠桿率有所提高,以及客戶證券交易結算資金增加。   此外,東海證券、英大證券、網信證券也一并發布了2022年度業績快報。值得一提的是,由指南針接盤的網信證券將更名為“麥高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不僅如此,網信證券還告別了券業“虧損王”的身份,舊貌換新顏。根據指南針披露的財報數據,截至2022年末,網信證券實現營業收入6309.46萬元,同比增長36.41%;凈利潤為29億元,扭虧為盈。   同期,東海證券實現營業收入13.90億元,同比增長28.93%;凈利潤為1.06億元,同比下降31.02%。   國網英大旗下子公司英大證券營業收入為5.80億元,同比下降39.91%;凈利潤為0.71億元,同比下降79.90%。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今年中期業績,英大證券凈利潤不升反降。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末,英大證券營業收入為9.91億元,同比增長42.58%;凈利潤為1.13億元,同比下降44.77%。這也就意味著,英大證券下半年虧損0.42億元。   英大證券對于上半年業績下滑的解釋是,投行項目推進不達預期和資本市場波動影響。據了解,今年上半年,英大證券主承銷的國網租賃公開發行公司債項目順利完成四期簿記發行,規模合計40億元,承銷地方政府債8.2億元,但股權類項目推進不達預期,因此,上半年投行凈收入為559.42萬元。   相比往年,上述5家券商業績都不太理想,但市場早有預期。未來,證券板塊會隨著A股的反彈出現一波上漲行情嗎?對此,國信證券表示,當前,券商市凈率估值為1.27倍,處于十年來5.86%歷史分位,具有較高的安全邊際:從短期來看,隨著美聯儲加息預期放緩,地產融資環境改善,壓制市場的風險因素得以緩釋,市場情緒改善,券商板塊有望迎來反轉效應;從長期來看,作為我國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券商會長期受益于資本市場制度改革以及財富管理大時代的紅利。 秋天的兩只小雞: 更多調研錄音、深度研報請關注: "秋天的兩只小雞"。 服務實體經濟是證券行業存在的基石。證券公司聚焦服務實體經濟是中國特色資本市場的重要表現之一,2022 年10 月,多家證券公司密集發布服務實體經濟成果。注冊制體系下制度重構,證券行業存量博弈啟幕,因勢因時而動,在高階市場化競爭階段,證券公司回歸到以定價與銷售為核心的業務本源,苦練內功深挖潛力。 投行是證券公司服務實體經濟的最前站。全面注冊制改革漸行漸近,2023 年全面注冊制有望落地,科創板和創業板成為A 股IPO 市場的主力。 投行業務持續擴容,IPO 融資規模連續增長,模式向陪伴式投行轉變,資本化加速。監管設置新“準繩”,引導投行業務做精做優。未來投行有望成為政策利好最多的細分業務之一。 大財富管理破局在路上。財富管理邁向代銷金融產品階段,向買方中介艱難探索。未來需要持續打造三種能力,一是豐富金融產品貨架,提升資產配置和產品研究能力,打造基于證券公司特色的基金投顧體系;二是精準KYC,建立客戶全景視圖,打造標準化、專業化的客戶服務流程,精細化客戶運營;三是構建數智化的財富管理價值鏈。利用金融科技打造業務線上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打造專屬品牌,進一步提升客戶體驗。資產管理業務連接投資端和融資端,公募基金業務發展迅速,財富管理具備優勢的證券公司擁有較寬的護城河。 資本驅動型業務分水嶺顯現。因擴表業務的快速發展,部分證券公司風控指標逼近監管線,多家中小券商IPO 排隊中,上市證券公司再融資補血,資本驅動型是增資的主要投向。2023 年伊始,證監會在首次新聞發布會上對上市證券公司再融資表態,要求證券公司自身必須聚焦主責主業,樹牢合規風控意識,堅持穩健經營,走資本節約型、高質量發展的新路,投資業務拖累業績,分化加劇。 板塊估值處于歷史低位,看好投行和財富管理具備優勢的個股。證券行業市場表現受宏觀政策和信用環境、市場流動性影響較為提前,從當前環境看,各項穩增長政策頻出,助推宏觀經濟穩健修復,降準降息等貨幣寬松政策提升市場風險偏好,降費及兩融標的擴容增強活躍度,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啟動,吸引長期資金入市。從近幾年證券板塊走勢來看,證券板塊估值持續走低,行業級別的行情呈現漲幅小、時間短的特點。經過2022 年的調整,目前估值已處于歷史底部,同時受市場環境壓制,業績受到一定影響,預計全年業績將出現下滑,迎來估值和基本面底部。但個股分化嚴重,證券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和業績水平與個股二級市場表現相關性逐漸增強,戰略看多投行和財富管理具備優勢的個股。推薦中信證券、國聯證券、東方證券、國金證券、國元證券、華安證券。 風險提示:二級市場大幅下滑、疫情影響超出預期、政策推行不及預期。 來源:[山西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劉麗/孫田田] 日期:2023-01-13 市值觀察: 作者:大熊,編輯:小市妹 最近,#多地出現倒奶殺牛現場#話題,沖上熱搜。 有報道顯示,在河北、山東、內蒙古等地,因為奶牛養殖規模大、供應足,竟出現“奶賤傷農”,養殖戶不得不“倒奶殺牛”的現象。 但這件事,是真的嗎? 【“倒奶殺牛”,再現江湖?】 最近,眾多自媒體紛紛“驚呼”:“倒奶殺牛”正卷土重來。 很快,許多人塵封的記憶被立刻喚起。在中學課本上,1929年美國爆發大危機,資本家寧愿把牛奶倒河里,也絕不給窮人留一滴。 萬萬沒想到,這種在萬惡的資本主義國家才有的事,竟然發生在我們身邊? 有人義憤填膺,覺得是可忍孰不可忍!有人倍感惶恐,認為這是經濟下行的前兆;有人苦苦追問,不知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但就是沒人追問——這件事,是真的嗎? 其實,只要認真分析、追根溯源,就會發現不少疑點。 比如,幾乎所有報道“倒奶殺牛”的自媒體,都重復了下面這些話。 從這里我們可以得知,一個南方的奶農告訴你,北方出現了“倒奶殺牛”的現象。 但只是一個“線索”,還算不上“事實”。按道理,此時應該順藤摸瓜,找到老李口中的北方奶農,看看他是不是正在哭天抹淚、倒奶殺牛,同時拍幾張照片作為佐證。 但這些,都沒有。 繼續往后看,你還會發現,老李的真實身份并不是“奶農”,而是“牛販子”。 一個南方的牛販子,跟你說北方行情不行,南方行情穩定。先不說這事是真是假,你會不會懷疑一下他的立場和動機? 畢竟,奶農談論“倒奶殺牛”,可以理解為物傷其類。但對牛販子來說,這是跨區套利的商機啊! 當然,很多自媒體又提供了一個“佐證”,就是“德旺農牧”——一個北方的牛販子。 敢情“倒奶殺牛”的事,誰都沒瞧見,聽的都是一南一北的牛販子瞎咋呼唄? 當然,奶業內部也有人提到過“倒奶殺牛”,是某奶協公眾號上一位奶協領導寫的文章,引用的是奶農說的一句“氣話”,本意是希望發出行業警示,預防“倒奶殺牛”的發生。 也就是說,“倒奶殺牛”尚未發生,它只是一個傳說。 實際上,即便事情真到了不可挽回的那一步,理性的奶農也極少會“倒奶殺牛”。因為,奶和牛都會用更低的價格賣給奶販子、牛販子,這樣能盡量回本、減少損失。 但在一些自媒體那里,行業預警變成了“多地現‘倒奶殺牛’!奶農這樣說...”、“多地現‘倒奶殺牛’!奶牛被殺掉賣肉,奶農:1個月能虧幾十萬”等驚悚文章,“倒奶殺牛”渲染成了既成事實,甚至普遍現象。 這顯然是極其不正常的。 對此,河北官方很快給出了正式回應:“倒奶殺牛”,系不實說法。 【焦慮從何而來?】 事件雖已澄清,但焦慮并未散盡。 謠言之所以比真相跑的快,某種程度上,說明其中存在一定的可能性。 而“倒奶殺牛”的謠言之所以流傳甚廣,其直接原因來自原奶價格暴跌。 2022年12月29日,河北奶協發布2023年第一季度生鮮乳交易參考價為4.1元/公斤,最低價3.93元/公斤。 但養殖場委員主動提出:將最低價下調到3.85元/公斤,希望乳企能應收盡收、如期續約,并在扛過這段困難期后能補償差價。 這樣的“破盤價”,讓大部分奶農失去了盈利空間。不少人正是因此賭氣,揚言要“倒奶殺牛”。 ▲東興證券研報:《國內外乳制品價格存在下行壓力》 但如果你仔細觀察國內原奶價格,你會發現,3.85元/公斤并不是近年來的最低值。2020年4月,全國原奶價格甚至跌破過3.6元/公斤。 那么,事情是怎么突然走到今天這一步? 其實,是短期和長期兩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的。 先說短期因素,第一個就是新冠疫情。 近3年來,乳品消費慘遭疫情蹂躪,行業從9%-12%的高增長轉向負增長。以2022年1-11月的數據為例,純奶、酸奶類消費整體下降了5.3%。 畢竟在“清零時代”,“米面油菜”才是絕對剛需,牛奶只是錦上添花的配角,囤也囤不住。加上居民收入下降,很多人干脆減少了乳品消費。 特別是年關之際,恰逢學校放寒假,“學生奶”這塊穩定而巨大的需求突然消失,迫使乳企不得不降低產量,對原奶的需求因此驟減。 消費需求疲軟,供給端的成本卻在節節攀升。 2022年,俄烏沖突驟然爆發,讓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一路飆升。僅2022年12月,玉米均價就同比上漲8%,豆粕漲45.5%,苜蓿漲43.5%…… 要知道,飼料成本在原奶總成本中占據70%的大頭。飼料成本如此上漲,確實讓奶農苦不堪言。 但事情的復雜性在于,一部分奶農走到絕境,卻純屬作繭自縛。 實際上,大部分奶牛養殖戶都會與乳企簽長期協議,以規避價格波動的巨大風險。但有些人,簽協議又要搞投機。奶價高了,他們就單方面撕毀協議,賣給出價高的奶販子;奶價低了,他們又哭爹喊娘說乳企不收奶,吵吵著要“倒奶殺牛”。 誰能想到,這種首鼠兩端的奶農,本身就是問題。 短期因素,已足以說明問題爆發的原因。但立足長期,我們才能看清更宏大的趨勢。 當原奶價格不斷下降,有人便想當然地認為,是奶牛養太多了。 實際情況恰恰相反。 2021年中國牛奶行業分析報告顯示:中國奶牛存欄量,從2014年的1128萬頭,持續下降到2021年的930萬頭,近年來連創新低。 與此同時,中國牛奶產量卻從2014年的3159.88萬噸,持續攀升到2021年3682.7萬噸,近年來連創新高。 如此“反常識”的此消彼長,反映出中國奶牛養殖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結構變遷:奶牛存欄量不斷減少,是因為低產的小型牧場在持續退出;牛奶產量不斷增加,是大型牧場的奶牛單產在持續上升。 特別是2018年,國家針對奶牛養殖實施兩大舉措:一是要求2020年國內奶源自給率,要保持在70%以上;二是《環境保護稅法》實施,對向環境直排糞污的養殖場征收環保稅。 這一面強化了大型牧場的建設,一面加速了小型牧場的出清。 ▲國元證券研報:《不懼風雨,回歸本源——乳品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結果,在中國奶牛存欄量逐年減少的情況下,環境污染降低了,奶牛單產提高了,乳品品質提升了,整體效益增加了。 可見,奶牛養殖的規模化、集約化、規范化,只會成為不斷強化的大趨勢。 【破局的關鍵】 搞清了問題的根源,破局就不再是難題。 1月6日,河北省農業廳緊急出臺紓困政策,要求下發4000萬“噴粉補貼”,解決養殖實際困難,最大限度保護奶農利益。 國內乳企龍頭伊利,更與牧場大量簽訂5-10年的超長協議。為體現頭部企業的責任擔當,近期伊利不但沒有拒收過一滴好奶,反而增加了10%的收奶量。 業界的有識之士更不斷呼吁,希望國家能出臺相關政策。比如在供給端,可以給予牧場貼息貸款,幫奶農暫渡難關;在消費端,可考慮發放“乳品消費券”,促消費、紓困局一舉兩得。 而從更長遠的角度看,只有將規模小、養殖散、質量低、抗風險能力差的小型養殖戶,發展或替代為規模化、集約化、規范化的大型養殖場,才能靠規模降成本,靠品質提收益,以熨平外部環境和經濟周期帶來的波動。 這方面,國內乳企有不少成熟可靠的做法。 比如君樂寶、飛鶴,通過實施“種養加”一體化,自己就把牧草種植、奶牛養殖、乳品加工的活全干了。不但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品質、保護了環境,更無懼外部環境的劇烈波動。 另外,為了讓中國人愛喝奶、喝好奶,乳企也在不斷創新。 像飛鶴,通過建立中國母乳數據庫、全球第一份中國母乳必需氨基酸動態圖譜,研發出“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好奶粉,愣是在洋奶粉肆虐的市場上,一點點奪回了本該屬于中國人的陣地。 針對國人乳糖不耐受的客觀實際,伊利、蒙牛運用乳糖水解技術,分別推出伊利舒化奶、蒙牛新養道這類“零乳糖”產品,基本解決了中國人一喝牛奶就拉稀的大難題。 而立足于更長遠的未來,伊利、蒙牛等龍頭乳企,早已開始海外布局,將中國的產品、品牌擴展到泰國、印尼、新西蘭、卡塔爾等國家,在國際上打造“中國好奶”的口碑,讓中國乳制品走向全世界。 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才能真正解決發展中的問題,讓“倒奶殺牛”不再發生。 實際上,經過十年教訓、十年生聚,中國奶業早已今非昔比,不論是牧草種植、奶牛養殖,還是技術研發、產品創新,都處于歷史上最好的水平。 而中國奶業市場的深度、廣度、潛力,依然非常巨大。 《2021中國奶商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每天攝入乳制品的“牛奶人口”只有3.6億。也就是說,10多億人沒有或極少喝奶。但歐美國家幾乎全員喝奶,普及率100%。 這表明,中國乳制品消費還處在初級階段,具有巨大的成長空間。 從長期來看,目前奶業遭遇的,不過是暫時的小波折。伴隨經濟的回暖、消費的復蘇,只要注意強化產業鏈企業間相互銜接,就沒有大問題。 要真正呵護奶業的健康成長,最重要的是要凝聚共識、管理預期,不要一點小波動出來就嚇破了膽,以至于風聲鶴唳、唱衰行業。 畢竟,信心比黃金還重要。 實際上,中國奶業發展至今著實不易,其中經歷了太多的質疑與中傷。但展望未來,隨著中國人收入的增長、觀念的提升、乳品品質提高,奶業消費的群體、規模只會越來越大。 這是中國奶業的大趨勢、大方向、大預期,更是不可動搖的基本盤。 所以,只要認清了這一點,今日看似難越的關山,在宏大的發展進程中,或許只是一段淺淺的溝壑。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采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END——@今日話題 伊利股份(SH600887)蒙牛乳業(02319) @粽哥2025 @先知堂 @陳達美股投資 @空杯A夢 @阿企 @厚恩投資張延昆 @weald @湘西往事 @canco @blues_one@海卓大師兄 @王海天-中概互聯網 @江濤 @董翔 @密西西筆盒 @扎克英雄@行中衡 @持有封基 未來智庫: (報告出品方/作者:山西證券,劉麗,孫田田) 證券公司聚焦服務實體經濟是中國特色資本市場的重要表現之一。黨的“二十大”要求建設現代化產 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證券公司作為資本市場的“看門人”,是連接實體經濟 和資本市場最重要的紐帶,為高效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貢獻金融力量。據中國證券 業協會數據,2022 年前三季度,證券公司服務實體經濟直接融資達 4.48 萬億元,服務 301 家企業實現境內 首發上市。同時,積極參與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聚焦服務科技創新企業。主動融入碳中和等國家戰略, 為綠色金融發展注入持續動力。根據監管最新發聲,未來中證協將建立完善評價行業服務實體經濟指標體 系,持續引導行業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服務實體經濟上。 多家證券公司密集發布服務實體經濟成果。2022 年 10 月末,廣發證券、中金公司、中信證券等多家證 券公司發聲支持服務實體經濟,服務方式及服務成果主要集中于企業直接融資需求,緊跟國家區域戰略, 資金投向國家重點戰略行業,響應雙碳目標服務綠色低碳企業、助力鄉村振興及發展普惠金融等領域。 2.1、全面注冊制改革漸行漸近 2023 年全面注冊制有望落地。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是十四五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的目 標之一,也是我國資本市場生態體系深化改革中的重點任務之一。從 2018 年宣布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 以來,我國股票發行制度從過去的核準制向著注冊制大步邁進。各項政策加速落地,2019 年科創板在上交 所開市,注冊制試點正式開啟,2020 年,深交所創業板開啟注冊制試點,2021 年北交所正式成立,多層次 資本市場體系更加完善。2021 年 12 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抓好要素市場化配套綜合改革試點, 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2022 年 12 月,證監會貫徹學習中央經濟會議精神大會上要求深入推進股票發行 注冊制改革,突出把選擇權交給市場這個本質,放管結合,提升資源配置效率。2023 年全面注冊制有望落 地,或將成為證券公司投資主線之一。 注冊制已經初具規模。截止 2022 年 12 月末,已經有 1075 家注冊制上市公司。其中,科創板上市公司 達 501 家,總市值達到 5.82 萬億;創業板上市公司數量共計 1232 家,注冊制后上市的企業為 412 家,總市 值達到 11.27 萬億;北交所有 162 家企業,總市值達到 2110.50 億元。采用注冊制的板塊上市公司數量和上 市公司總市值不斷提高,已經成為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支柱。 科創板和創業板成為 A 股 IPO 市場的主力。在全面注冊制的支持下,優質的新興產業公司在 A 股上市 的明顯增加,科創板、創業板占 IPO 比重不斷提高,2022 年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 IPO 規模達到整體 IPO 規模的 76%,注冊制成為高新科技產業上市公司主要融資渠道。隨著全面注冊制的漸行漸近,預計 2023 年 股權融資規模尤其是 IPO 融資規模仍將保持增長趨勢,證券公司受益于注冊制改革帶來的市場擴容,迎來 業績增量。 2.2、投行業務持續擴容 IPO 融資規模連續增長。IPO 規模從 2018 年的 1378 億元提升到 2022 年的 5869 億元,規模增長了近 3 倍,同時在股權融資中的占比不斷提升,2022 年占比達到 34.76%,成為實體經濟重要的融資工具。在全球宏觀經濟整體低迷的情況下,2022 年 A 股 IPO 領跑全球,上交所、深交所的 IPO 融資額分別為 3589 億元、 2115 億元,融資額分列全球第一和第二。證券公司積極支持高新技術,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受益 于全面注冊制改革,為投行業務帶來很多機遇。 投行收入獨樹一幟。2022 年股權承銷募集資金 1.60 萬億元,同比下滑 13%,債券承銷規模 10.05 萬億 元,同比下滑 6%。前三季度證券行業實現承銷保薦業務凈收入及財務顧問業務凈收入合計 492.24 億元,同 比增長 6.29%,上市券商合計實現投資銀行業務凈收入 429.98 億元,同比增長 5.35%,是所有業務中唯一增 長的業務。其中國元證券增長 82.23%,增速最高,其次為國聯證券、國金證券和中信建投,投行業務收入 增速在 30%以上,投行業務收入前十位的上市券商均實現投行業務增長,中信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 海通證券、國泰君安分別增長 11.11%、12.66%、31.62%、8.76%和 28.61%。 2.2、向陪伴式投行轉變,資本化加速 投行業務服務鏈條拉長。科創板注冊制試點等推動投行業務的服務不僅僅在傳統承銷保薦,投行服務 鏈條拉長,圍繞優質企業提供全業務鏈相關服務,需要更強的投資能力、銷售能力、研究能力,同時需要 較強的風險識別、防范、化解能力更多是證券公司整體機構服務能力的競爭,建立陪伴式投資銀行服務體 系,引導建立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更好落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等戰略部署 集中度提升、資本化明顯。頭部券商在項目儲備及綜合服務能力上優勢明顯,2022 年股權及債權承銷 規模集中度繼續提升,股權承銷 CR5 較 2021 年提升 1.10pct 到 61.29%,其中 IPO 承銷規模集中度提升 2.48pct 至 57.92%;債券承銷 CR5 較 2021 年提升 2.55pct 至 51.56%。同時“投行”+“投資”的聯動更加頻繁,投行業 務資本化明顯,科創板跟投為證券公司貢獻業績的基礎上也加大了業績波動,投行與服務企業的聯動更加 緊密。 科創板做市業務落地,增厚券商收益。2022 年 10 月 28 日,中證金融公司、上交所、中國結算聯合發 布實施《科創板做市借券業務細則》,首批科創板做市商于 10 月 31 日正式開展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 從科創板正式運行以來,已有近兩月,從對板塊的活躍提升來看,科創板成交量隨著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 的不斷增多,交投活躍持續提升,成交額及占 A 股成交額的比重在 11 月均較 10 月有較大提升。從做市商 來看,中信證券、招商證券和華泰證券等幾家頭部券商擴容速度較快,華泰證券、中信證券、招商證券和 國泰君安證券做市標的數量居前,分別有 19 只、18 只、16 只和 11 只。隨著科創板成交活躍度提升,未來 科創板做市業務會不斷增大,科創板做市也給券商投行承攬帶來更多機遇,頭部券商在資本實力、券源儲 備、合規風控等能力上具備優勢,有助于提升客戶的服務黏性。同時促進自營業務向代客服務的做市交易 轉型,有利于改善券商業績的穩健性。 2.3、投行業務迎來新“準繩”,助力做精做優 監管引導投行業務做精做優。2022 年 12 月,中證協發布《證券公司投行業務質量評價辦法(試行)》 以業務項目執行和專業操守執行為評價基礎,從評價范圍、評級指標及內容、評價結果、評價方式四個方 面入手,建立投行業務執業質量評價體系,將資本市場“看門人機制”的執行責任落實到具體業務,對“執 業質量”的側重程度相對更高。2022 年 12 月 9 日,中證協發布了 2022 年證券公司投行業務質量評價結果,其中 A 類 12 家,主要有申萬宏源承銷保薦、國元證券、中信證券、華泰聯合、中金公司、國金證券等。B 類公司 50 家,C 類公司 15 家。這是首份針對券商投行的質量評價,主要是為了進一步構建基于注冊制的執 業生態,與證監會要求的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一脈相承。 未來投行有望成為政策利好最多的細分業務之一。未來在全面注冊制的推動下,在提高直接融資比例 的大方向下,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快速發展預期下,有望獲得更大力度的政策傾斜,也有望成為券商 各大業務板塊中最具成長性的板塊。在此背景下,預計全年融資規模有望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投行業務將 成為 2023 年的政策主線。從 IPO 項目的儲備情況來看,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優勢明顯,國金證券建立了投 行業務的差異化優勢。 3.1、財富管理邁向代銷金融產品階段 財富管理通道價值逐步下降。受行業傭金率不斷下行趨勢的影響,中國財富管理行業的通道價值正在 逐步下降,2022 年前三季度全行業實現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含席位租賃)887.11 億元,同比下滑 11.36%, 日均成交額 9543.48 億元,同比下降 8.73%,成交量上漲帶來的經紀業務增長動能邊際減小。從代買收入/ 全市場總成交額(萬分之)的比例來看,從 2013 年的 16.38 下降至 2022Q3 的 5.11,近五年來中樞逐步企穩, 下降趨緩,預計將保持相對穩定。 代銷金融轉型模式遭遇瓶頸。代銷金融產品是國內證券公司財富管理轉型的路徑之一。代銷業務 2018 年-2021 年復合增長率達到 69.75%,2021 年實現收入 206.90 億元,同比增長 53.96%,占經紀業務收入的比 例提升至 13%,較 2017 年的占比 5%提升了 8 個百分點。2022 年日均成交額為 9215.81 億元,較 2021 年下 降 13%。隨著二級市場行情的震蕩,2022 年代銷金融產品面臨挑戰。從上市券商 2022 年上半年的情況來看, 41 家上市券商合計實現銷售金融產品凈收入 60.70 億元,同比減少 25%。代銷金融產品收入的下降預計對 證券公司經紀業務收入形成壓力,全年經紀業務收入小幅下滑。 債券型公募基金扛起發行大旗。2022 年公募基金發行規模大幅下降,但除偏股型基金外,發行規模繼 續上升。全年發行份額 1.43 萬億份,同比下降 51.40%,其中股票型基金發行份額 1462.35 億份,同比下降 61.60%,混合型基金發行份額 2491.50 億份,同比下降 85.06%,而債券型基金發行份額達到 9826.84 億份, 發行份額同比增長 34.40%。展望明年,在經過 2022 年的調整后,公募基金發行規模開始回升,預計將帶動證券公司代銷收入的回暖,同時市場活躍度觸底回升,交投活躍進一步帶動經紀業務。 3.2、財富管理向買方中介艱難探索 國外投行財富管理買方特征明顯。從高盛、摩根斯丹利的財富管理發展路徑來看,一是以客戶利益為 先的專業化投顧服務能力。二是通過精準的客戶分層,提高客戶粘性。三是多元化、多策略的產品體系。 四是通過組織架構設置和金融科技賦能,打造平臺化財富管理綜合服務能力。 基金投顧成為向買方中介轉型的主要抓手。證券公司開展基金投顧服務本質上在于貫穿“投”“顧”全 鏈條服務,既有投資交易的保駕護航,又有投資顧問的跟蹤陪伴,正所謂“三分投、七分顧”。截至 2022 年中,獲批基金投資顧問業務的證券公司共 29 家,第一批獲批券商主要以大型證券公司為主,2021 年試點資格名單大幅擴大,2022 年試點名單未新增。有 10 家上市券商在 2022 年中報中披露基金投顧展業情況, 華泰證券簽約規模最高達 151.36 億元,但較 2021 年末降低-22.42%,東方證券、中信證券位列前三,簽約 規模分別為 140 億元、100 億元。華泰證券簽約客戶數 56.33 萬人穩居第一,但較年初降低 21.99%,國聯證 券、東方證券以 20.17 萬人、15 萬人居于前三。 證券公司基金投顧模式各異。證券公司開展基金投顧業務的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利用自身強大的 投研、投資能力及先發優勢構建投顧策略組合,打造自身基金投顧品牌,第一批獲得試點資格的證券公司 均采取第一種方式開展投顧服務。第二種是以東方證券、華寶證券為代表的通道化展業方式,即直接利用 牌照吸納外部大 V 的存續組合,提供通道獲得增量客戶。在獲客渠道上,證券公司多采用以自家 APP 推廣 的線上存量客戶渠道,以營業部、分支機構為試點的線下渠道,與銀行、互聯網平臺合作的增量獲客渠道。 3.3、向買方轉型是財富管理的必由之路 向買方轉型要求證券公司提高核心競爭力。理財產品剛性兌付打破,資管行業重新洗牌,急切要求財 富管理從賣方中介向買方中介轉型,通過組織架構調整,以資產配置與增值、投顧服務、金融科技為抓手, 構建高質量客戶服務生態圈。一是豐富金融產品貨架。提升資產配置和產品研究能力,打造基于證券公司 特色的基金投顧體系。二是精準 KYC。建立客戶全景視圖,打造標準化、專業化的客戶服務流程,精細化 客戶運營。三是構建數智化的財富管理價值鏈。利用金融科技打造業務線上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打造專 屬品牌,進一步提升客戶體驗。 3.4、資產管理業務連接投資端和融資端,公募基金業務發展迅速 資產管理業務作為財富管理生態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證券公司服務客戶的重要手段。隨著資管新規 過渡期結束,券商積極推動資管業務轉型,通過設立資管子公司的形式,加大對資管業務的改革,同時申 請公募牌照或控參股基金公司開展基金管理業務。 結構內差異化顯著,增速偏離較大。前三季度 41 家上市券商合計實現資管業務收入 336.10 億元,同比 下降 3.92%。25 家上市券商整體資管收入同比增長,7 家增速達 50%以上,西部證券同比增長 164%達到 0.41 億元,其次為東北證券增長 91%達到 1.47 億元,光大證券增長 81%達到 12.24 億元,同時有 4 家前三季度 資管收入下滑 30%以上,不同券商間表現出較大的差異化。 管理規模集中度小幅上升。從絕對規模來看,2022 年前三季度中信證券和廣發證券分別實現資管業務 收入 85.79 億元和 73.51 億元,下滑 6%和 9%,在高基數的基礎上,表現較為穩健,前五名券商中華泰證券 以 11%的增速居增速首位。從 2022 年中報披露的管理規模來看,中信證券受托管理規模最高,達到 1.6 萬 億,前五名合計份額達到 57.90%,相同樣本的券商 2021 年受托管理資產總規模的集中度為 57.06%,集中 度有小幅的上升。 公募基金整體規模擴容,公募子公司的證券公司受益。多數上市券商直接或間接開展基金管理業務, 部分基金業務對資管業務收入貢獻較大。2022 年上半年興業證券實現資管業務收入 15.72 億元,其中基金 業務占比達到 96%,其次為廣發證券,基金業務占比達到 91%,有 12 家上市券商基金對整體資管的貢獻在 50%以上。4 月 26 日,《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5 月 20 日證監會發布《公開募集 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推動公募基金行業發展,公募基金子公司快速增長是券商資產管理業務增長重 要驅動。雖然 2022 年基金發行規模有所放緩,但未來隨著個人養老金入市及居民財產向金融資產轉型,從單一配置到多元化配置的轉變,將帶動資管行業的發展,同時也需要資管機構提高自身投資能力來滿足市 場需求。 4.1、資本驅動型是增資的主要投向,監管要求走資本節約型新路 多家中小券商 IPO 排隊中,上市證券公司再融資補血。權益非方向性已成為行業共識,場外衍生品等 占表型業務快速發展,為部分證券公司帶來豐厚的利潤,反過來進一步刺激擴表業務的發展,催生了證券 公司資本補充需求,部分證券公司風控指標逼近監管線。上市情況來看,目前共有東莞證券、渤海證券、 開源證券等 6 家在排隊。2022 年,興業證券、東方證券、國金證券等再融資完成,財達證券、華泰證券等 證券公司發布再融資預案。資金主要投向投資交易和資本中介等資本驅動型業務。 監管層要求走資本節約型、高質量發展的新路。2023 年伊始,證監會在首次新聞發布會上對上市證券 公司再融資表態,要求證券公司自身必須聚焦主責主業,樹牢合規風控意識,堅持穩健經營,走資本節約 型、高質量發展的新路,發揮好資本市場“看門人”作用。對于已上市的證券公司,更應該為市場樹立標 桿,提高公司治理質效。 4.2、投資業務拖累業績,分化加劇 投資業務下滑拖累業績。前三季度上市券商合計實現投資業務收入 595.28 億元,同比下滑 52.14%,是 拖累業績的主要因素,多數上市券商投資收益均下滑。但同時受投資品種、配置策略和業務發展模式的不 同影響,證券公司自營投資業績分化加大,以非方向化的中性策略為主的券商表現較為穩健,客需型或固 收類資產比例高的券商,下滑幅度相對較小。頭部券商下滑幅度低于整體,前五名分別為中信證券、中金 公司、申萬宏源、中國銀河、招商證券分別實現自營投資業務收入 124.08 億元、71.33 億元、52.56 億元、 48.69 億元和 45.66 億元,同比分別下滑 19%、38%、28%、1%和 38%。 資產規模增速放緩。投資業務從權益類擴展到固收、票據、外匯、衍生品等多種類別,業務更加多元 化,韌性更強,同時與市場聯系也更加強化。截至 2022 年三季度末,上市券商金融投資規模合計 5.31 萬億 元,同比增長 15.23%,受市場環境影響權益類投資規模有所放緩,如場外期權和收益互換等投資類資產增 長迅速。衍生品收益互換和場外期權保持高速增長,頭部券商加強產品創新和客戶服務,持續發展衍生品 業務,在資本實力、投研實力、定價能力、風險管理等方面具備明顯優勢,且已搶占轉型先機。場外衍生 品業務規模快速擴張的基礎上,保持較高的集中度,但隨著更多的競爭者入局,集中度有一定的下降趨勢。 衍生品業務提升整體杠桿率。高盛全球資本市場板塊資產占比 70%以上,2021 年杠桿率為 23.79 倍, 高于其他業務杠桿,同時國內券商與國際投行相比 ROE 仍有一定差距,主要也是由于杠桿率的差距。未來 隨著衍生品業務及做市業務的發展,以及服務機構投資者交易需求的能力進一步提升,證券公司杠桿率仍 有一定提升空間。 科創板跟投業務進一步分化。從跟投的浮動盈虧來看,2022 年券商創新投資子公司參與科創板跟投項 目有 9 家出現浮虧,出現虧損的家數較 2021 年明顯變多,復雜市場環境下,項目定價能力、項目儲備質量 等成為核心能力。預計隨著市場的回暖,自營投資業務在 2023 年將有明顯的改善,同時將成為分化的關鍵 點,由于低基數原因,中小券商預計彈性更強,頭部券商資本實力更強,表現出更強的穩健性。 5.1、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啟動,吸引長期資金入市 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啟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等五部門 2022 年 11 月 4 日聯合發布《個人 養老金實施辦法》。同日,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和理財公司個人養老金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 個人養老金制度進入實質性推動落地階段,在中國境內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勞動者,都可以參加個人養老 金制度,每年繳費上限為 1.2 萬元,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里的資金,可以自主選擇購買符合規定的理財產品、 儲蓄存款、商業養老保險和公募基金等個人養老金產品。 基金迎來新“長錢”。2022 年 11 月 4 日,證監會發布《個人養老金投資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管 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養老金規定》”),《養老金規定》對參與個人養老金投資公募基金業務的各類市 場機構及其展業行為予以明確規范,個人養老金可以投資的基金產品應當具備運作安全、成熟穩定、標的 規范、側重長期保值等特征,包括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債券基金、基金中基金等類型。個人養老金投資 公募基金業務將為資本市場直接融資體系帶來新的長期資金,有利于服務國家創新驅動戰略,更好服務于 實體經濟發展,也有利于實現養老金與資本市場良性發展的互動機制。 A 股機構化穩步推進。外資、保險、社保基金及銀行理財為代表的專業投資機構持續加大權益資產投 資規模和比例,截止 2021 年底,計持股市值達到 12.34 萬億,持股比例達到 13.44%。今年以來,由于市場調整,權益類資產大幅下滑,持股市值有所下滑,截止 2022 年三季度末,合計持股市值 8.11 萬億,持股比 例 10.64%。同時,資本市場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對外資機構的吸引力不斷提升。2019 年以來,我國先后推 進 QFII、RQFII 制度改革,放寬外資投資收益匯出的比例限制,不斷擴大互聯互通市場范圍,外資持續流 入資本市場。從 2019 年至 2021 年,外資通過滬深港通渠道累計流入 9928 億元,通過債券通累計流入 10739 億元。2022 年年初以來,受境內外復雜因素影響,外資流入速度有所放緩,但整體仍呈現正流入態勢。 5.2、兩融標的擴容,增加市場流動性 滬深交易所擴容兩融標的。2022 年 10 月 21 日,滬深交易所分別擴大了融資融券標的股票范圍。融資 融券業務自 2010 年啟動以來,共經歷 6 次擴大標的數量,此次擴大標的是自 2019 年 8 月滬深兩市實施標 的股票擴大以來,至今已三年有余。對于主板股票和創業板注冊制改革前上市的創業板股票,標的數量由 1600 只擴大至 2200 只,新增 600 只。滬市融資融券標的股票數量由 800 只擴大至 1000 只,擴大后標的股 票數量占滬市主板上市公司的數量將由 48%提高至 60%;標的股票流通市值占比將由 89%提高至 95%。深 市融資融券標的股票數量由 800 只擴大至 1200 只,主板股票及創業板注冊制改革前上市的創業板股票中, 標的股票的數量占比將由 35%提高到 52%,標的股票的流通市值占比將由 76%提高至 88%。 兩融資金有助于提高標的股票的定價效率和流動性。2019 年 8 月份,兩融標的股票數量由 950 只增至 1600 只,標的擴大對于兩市的融資交易活躍度、融資規模均有明顯的提升效果。標的擴容后,融資買入金 額占 A 股成交額的比例在 1 個月內由 7.25%上升至 9.24%;融資余額占流通市值的比例也穩步提升,在 1年內由 2.06%上升至 2.35%。此次新增滬深兩市標的股票數量較大,合計 600 只,是交易所在繼續遵循兩融 標的管理原則的基礎上,積極回應市場訴求的結果。標的證券的擴大,將有利于進一步滿足市場需求,增 加市場總體融資交易規模,吸引增量資金入市,促進融資融券業務長期穩健發展。 行業估值歷史底部,估值保護較高。從海外投行的估值變遷來看,估值中樞下移是經營模式升級,業 績分化的必然結果,不同機構之間同漲同跌不再,由于戰略差異、經營策略、核心能力帶來的業績分化進 一步推動估值分化。2022 年受金融市場波動影響,證券公司業績壓力較大,在兩市成交額及融資融券業務 規模收縮,公募基金發行規模下降等因素影響下,非銀金融板塊持續調整,2022 年累計下跌 21.34%,證券 板塊累計下跌 27.54%,在申萬三級行業中排名第 224 位,全年走勢基本與滬深 300 指數相同,且始終弱于 滬深 300 指數。由于板塊持續調整,估值不斷下降,截止 1 月 11 日證券板塊估值為 1.20 倍,處于近 5 年的 11.91%,近三年的 9.48%,估值保護較高,向上動能較強。 個股表現內部分化,部分中小券商表現一定優勢。從板塊個股表現來看,2022 年僅有光大證券(1.24%) 收漲,其次華林證券跌幅較小(-3.18%),其余券商下跌均在 10%以上,調整較大的如興業證券(-37.47%)、 廣發證券(-34.82%)等多家此前財富管理主線標的,在 2021 年有較為突出表現的上市券商。同時華安證券 (-13.32%)、國元證券(-15.16%)、中信建投(-17.63%)等部分券商由于業績表現相對較好,跌幅較小, 相對行業整體有一定超額表現。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詳見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證券之星財經:   1月12日,“券業一哥”中信證券率先披露了2022年年度業績快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655.33億元,同比下滑14.36%;實現凈利211.21億元,同比下滑8.57%。這是其自2019年以來首次出現營收、凈利潤負增長。   “老大哥”都這樣了,更別提其他券商了。同日作為上市券商的國元證券也發布了業績快報,去年營收與凈利潤的減少幅度達到雙位數。此前,還有英大證券披露其凈利潤下滑近80%。   相比往年,上述多家券商的業績都不太理想。但市場或早有預期,普遍認為是受行情不振影響。未來證券板塊會隨著A股的反彈出現一波上漲行情嗎?券商股還有機會嗎?   營收凈利雙降,但在意料之中   雖然這是中信證券自2019年以來首次出現營收、凈利潤負增長的現象,但這份成績單似乎在市場意料之中。   剛剛過去的2022年,市場整體表現欠佳。A股主要股指均收跌,其中滬指全年下跌15.13%,一度跌破3000點,為主要股指中跌幅最小指數。科創50指數全年下跌31.35%,跌幅居首,創業板指全年下跌975點,跌幅達29.37%。   自此背景下,券商行業承壓,整個券業的業績都表現不佳,這在2022年度前三季度的業績報告中已經有所體現。   據中證協披露,證券公司未經審計財務報表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140家證券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042.42億元,凈利潤1167.63億元,分別同比下滑16.95%及18.90%。   整個市場表現不佳,中信證券身為行業“老大哥”自然也不能幸免。進入到2022年一季度,在券業一片“蕭索”的背景下,中信證券僅營收同比下降,利潤仍然實現了同比正增長。   不過,從2022年中報開始,市場疲軟的表現為券商帶來的負面壓力凸顯,中信證券的營收、利潤等均開始出現負增長。2022年前三季度,中信證券實現營收498.21億元,同比下滑13.82%;歸母凈利潤165.67億元,同比下滑6.11%。   另一方面,2021年中信證券的主要經營業績達到了公司成立以來的最高水平。財報顯示,2021年,中信證券實現營收765.24億元,同比增長40.71%;凈利潤231億元,同比增長55.01%。   由于2021年主要經營業績表現亮眼,基數相對較高,因此才有了2022年“一哥”的營收、凈利潤均出現雙降的現象。   更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2年底,中信證券資產總額為13101.49億元,與2021年底相比增長2.46%。   中信證券也表示,2022年公司努力克服疫情及市場波動等因素的影響,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經營宗旨,各項業務穩健發展,業績繼續保持行業領先。   自營成最大掣肘   從業務層面上來看,自營業務成為中信證券營收的最大拖累項。2022年上半年,中信證券自營業務收入為94.61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9.68億元。   其經紀業務、資管業務收入分別為58.86億元和54.34億元,分別同比下降12.7%和2.48%。   除了中信證券外,還有多家券商業績受自營業務拖累,有券商甚至自營業務下滑接近50%,成為業績下滑主要驅動因素。   從華泰證券分業務來看,公司的投資管理業務在2021年出現大幅下滑,從2020年的63.35億下滑至2021年的43.86億,下滑超過30%。   2022年的投資管理業務則更慘淡,而且從往年該塊業務情況來分析,不僅是華泰證券的投資管理業務,基本券商的自營和資管業務與二級市場總體情況還是相關性極強。   理論上券商自營投資品種包括了股、債以及金融衍生品等多個標的,但是大多數券商的自營投資波動的來源還是依靠股票。   在高波動行情或者單邊下行的行情中,券商自營很難擺脫大趨勢,這也是國內主動投資普遍面臨的問題。   隨著市場不斷發展,各家券商自營規模在逐步增加,豐富交易策略,增加非方向性的權益投資策略已經成為各家券商的普遍共識。如中國銀河證券,2022年前三季度實現自營業務凈收入48.69億元,同比僅小幅下滑1.26%。   業內人士指出,業績表現較好的券商大多數為中小券商,自營規模不大,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是“船小掉頭快”的結果,在A股市場由于工具相對較少,去方向性的投資策略難以充分實現。   后市會如何?   回顧2022年,可以說是券商板塊近些年表現最差的一年,不僅跑輸大盤近5個店,而且跑輸金融板塊中的銀行近20%。那未來證券板塊會隨著A股的反彈出現一波上漲行情嗎?   從長期來看,A股中的券商股具備長期價值。隨著注冊制的推行,證券公司的投行等高利潤業務會急劇增加,證券公司盈利能力會大幅提升,逐步具備價值股的特征。   開源證券認為,2023年宏觀經濟和外部流動性環境均有望邊際改善,股市邊際向好,券商盈利反轉可期。   國信證券表示,當前券商市凈率估值未1.27倍,處于十年來5.86%歷史分位,具有較高的安全邊際;   從短期來看,隨著美聯儲加息預期放緩,地產融資環境改善,壓制市場的風險因素得以緩釋,市場情緒改善,券商板塊有望迎來反轉效應;   從長期來看,作為我國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券商長期受益于資本市場制度改革以及財富管理大時代的紅利。   配置方面,光大證券建議投資者,在寬信用和資本市場的重要性提升的時間節點,重點關注兩條主線的標的:   一是券商板塊中綜合實力突出、市場份額逐步提升的龍頭券商的補漲機會,如中信證券;   二是財富管理大時代下,投資者可關注賽道獨特的互聯網財富管理龍頭,如東方財富,及受益于基金子公司快速發展的東方證券、廣發證券等。 華商韜略: 中國奶業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作者 | 大熊 編輯 | 小市妹 最近,#多地出現倒奶殺牛現場#話題,沖上熱搜。 有報道顯示,在河北、山東、內蒙古等地,因為奶牛養殖規模大、供應足,竟出現“奶賤傷農”,養殖戶不得不“倒奶殺牛”的現象。 但這件事,是真的嗎? 【“倒奶殺牛”,再現江湖?】 最近,眾多自媒體紛紛“驚呼”:“倒奶殺牛”正卷土重來。 很快,許多人塵封的記憶被立刻喚起。在中學課本上,1929年美國爆發大危機,資本家寧愿把牛奶倒河里,也絕不給窮人留一滴。 萬萬沒想到,這種在萬惡的資本主義國家才有的事,竟然發生在我們身邊? 有人義憤填膺,覺得是可忍孰不可忍!有人倍感惶恐,認為這是經濟下行的前兆;有人苦苦追問,不知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但就是沒人追問——這件事,是真的嗎? 其實,只要認真分析、追根溯源,就會發現不少疑點。 比如,幾乎所有報道“倒奶殺牛”的自媒體,都重復了下面這些話。 從這里我們可以得知,一個南方的奶農告訴你,北方出現了“倒奶殺牛”的現象。 但只是一個“線索”,還算不上“事實”。按道理,此時應該順藤摸瓜,找到老李口中的北方奶農,看看他是不是正在哭天抹淚、倒奶殺牛,同時拍幾張照片作為佐證。 但這些,都沒有。 繼續往后看,你還會發現,老李的真實身份并不是“奶農”,而是“牛販子”。 一個南方的牛販子,跟你說北方行情不行,南方行情穩定。先不說這事是真是假,你會不會懷疑一下他的立場和動機? 畢竟,奶農談論“倒奶殺牛”,可以理解為物傷其類。但對牛販子來說,這是跨區套利的商機啊! 當然,很多自媒體又提供了一個“佐證”,就是“德旺農牧”——一個北方的牛販子。 敢情“倒奶殺牛”的事,誰都沒瞧見,聽的都是一南一北的牛販子瞎咋呼唄? 當然,奶業內部也有人提到過“倒奶殺牛”,是某奶協公眾號上一位奶協領導寫的文章,引用的是奶農說的一句“氣話”,本意是希望發出行業警示,預防“倒奶殺牛”的發生。 也就是說,“倒奶殺牛”尚未發生,它只是一個傳說。 實際上,即便事情真到了不可挽回的那一步,理性的奶農也極少會“倒奶殺牛”。因為,奶和牛都會用更低的價格賣給奶販子、牛販子,這樣能盡量回本、減少損失。 但在一些自媒體那里,行業預警變成了“多地現‘倒奶殺牛’!奶農這樣說...”、“多地現‘倒奶殺牛’!奶牛被殺掉賣肉,奶農:1個月能虧幾十萬”等驚悚文章,“倒奶殺牛”渲染成了既成事實,甚至普遍現象。 這顯然是極其不正常的。 對此,河北官方很快給出了正式回應:“倒奶殺牛”,系不實說法。 【焦慮從何而來?】 事件雖已澄清,但焦慮并未散盡。 謠言之所以比真相跑的快,某種程度上,說明其中存在一定的可能性。 而“倒奶殺牛”的謠言之所以流傳甚廣,其直接原因來自原奶價格暴跌。 2022年12月29日,河北奶協發布2023年第一季度生鮮乳交易參考價為4.1元/公斤,最低價3.93元/公斤。 但養殖場委員主動提出:將最低價下調到3.85元/公斤,希望乳企能應收盡收、如期續約,并在扛過這段困難期后能補償差價。 這樣的“破盤價”,讓大部分奶農失去了盈利空間。不少人正是因此賭氣,揚言要“倒奶殺牛”。 ▲東興證券研報:《國內外乳制品價格存在下行壓力》 但如果你仔細觀察國內原奶價格,你會發現,3.85元/公斤并不是近年來的最低值。2020年4月,全國原奶價格甚至跌破過3.6元/公斤。 那么,事情是怎么突然走到今天這一步? 其實,是短期和長期兩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的。 先說短期因素,第一個就是新冠疫情。 近3年來,乳品消費慘遭疫情蹂躪,行業從9%-12%的高增長轉向負增長。以2022年1-11月的數據為例,純奶、酸奶類消費整體下降了5.3%。 畢竟在“清零時代”,“米面油菜”才是絕對剛需,牛奶只是錦上添花的配角,囤也囤不住。加上居民收入下降,很多人干脆減少了乳品消費。 特別是年關之際,恰逢學校放寒假,“學生奶”這塊穩定而巨大的需求突然消失,迫使乳企不得不降低產量,對原奶的需求因此驟減。 消費需求疲軟,供給端的成本卻在節節攀升。 2022年,俄烏沖突驟然爆發,讓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一路飆升。僅2022年12月,玉米均價就同比上漲8%,豆粕漲45.5%,苜蓿漲43.5%…… 要知道,飼料成本在原奶總成本中占據70%的大頭。飼料成本如此上漲,確實讓奶農苦不堪言。 但事情的復雜性在于,一部分奶農走到絕境,卻純屬作繭自縛。 實際上,大部分奶牛養殖戶都會與乳企簽長期協議,以規避價格波動的巨大風險。但有些人,簽協議又要搞投機。奶價高了,他們就單方面撕毀協議,賣給出價高的奶販子;奶價低了,他們又哭爹喊娘說乳企不收奶,吵吵著要“倒奶殺牛”。 誰能想到,這種首鼠兩端的奶農,本身就是問題。 短期因素,已足以說明問題爆發的原因。但立足長期,我們才能看清更宏大的趨勢。 當原奶價格不斷下降,有人便想當然地認為,是奶牛養太多了。 實際情況恰恰相反。 2021年中國牛奶行業分析報告顯示:中國奶牛存欄量,從2014年的1128萬頭,持續下降到2021年的930萬頭,近年來連創新低。 與此同時,中國牛奶產量卻從2014年的3159.88萬噸,持續攀升到2021年3682.7萬噸,近年來連創新高。 如此“反常識”的此消彼長,反映出中國奶牛養殖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結構變遷:奶牛存欄量不斷減少,是因為低產的小型牧場在持續退出;牛奶產量不斷增加,是大型牧場的奶牛單產在持續上升。 特別是2018年,國家針對奶牛養殖實施兩大舉措:一是要求2020年國內奶源自給率,要保持在70%以上;二是《環境保護稅法》實施,對向環境直排糞污的養殖場征收環保稅。 這一面強化了大型牧場的建設,一面加速了小型牧場的出清。 ▲國元證券研報:《不懼風雨,回歸本源——乳品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結果,在中國奶牛存欄量逐年減少的情況下,環境污染降低了,奶牛單產提高了,乳品品質提升了,整體效益增加了。 可見,奶牛養殖的規模化、集約化、規范化,只會成為不斷強化的大趨勢。 【破局的關鍵】 搞清了問題的根源,破局就不再是難題。 1月6日,河北省農業廳緊急出臺紓困政策,要求下發4000萬“噴粉補貼”,解決養殖實際困難,最大限度保護奶農利益。 國內乳企龍頭伊利,更與牧場大量簽訂5-10年的超長協議。為體現頭部企業的責任擔當,近期伊利不但沒有拒收過一滴好奶,反而增加了10%的收奶量。 業界的有識之士更不斷呼吁,希望國家能出臺相關政策。比如在供給端,可以給予牧場貼息貸款,幫奶農暫渡難關;在消費端,可考慮發放“乳品消費券”,促消費、紓困局一舉兩得。 而從更長遠的角度看,只有將規模小、養殖散、質量低、抗風險能力差的小型養殖戶,發展或替代為規模化、集約化、規范化的大型養殖場,才能靠規模降成本,靠品質提收益,以熨平外部環境和經濟周期帶來的波動。 這方面,國內乳企有不少成熟可靠的做法。 比如君樂寶、飛鶴,通過實施“種養加”一體化,自己就把牧草種植、奶牛養殖、乳品加工的活全干了。不但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品質、保護了環境,更無懼外部環境的劇烈波動。 另外,為了讓中國人愛喝奶、喝好奶,乳企也在不斷創新。 像飛鶴,通過建立中國母乳數據庫、全球第一份中國母乳必需氨基酸動態圖譜,研發出“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好奶粉,愣是在洋奶粉肆虐的市場上,一點點奪回了本該屬于中國人的陣地。 針對國人乳糖不耐受的客觀實際,伊利、蒙牛運用乳糖水解技術,分別推出伊利舒化奶、蒙牛新養道這類“零乳糖”產品,基本解決了中國人一喝牛奶就拉稀的大難題。 而立足于更長遠的未來,伊利、蒙牛等龍頭乳企,早已開始海外布局,將中國的產品、品牌擴展到泰國、印尼、新西蘭、卡塔爾等國家,在國際上打造“中國好奶”的口碑,讓中國乳制品走向全世界。 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才能真正解決發展中的問題,讓“倒奶殺牛”不再發生。 實際上,經過十年教訓、十年生聚,中國奶業早已今非昔比,不論是牧草種植、奶牛養殖,還是技術研發、產品創新,都處于歷史上最好的水平。 而中國奶業市場的深度、廣度、潛力,依然非常巨大。 《2021中國奶商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每天攝入乳制品的“牛奶人口”只有3.6億。也就是說,10多億人沒有或極少喝奶。但歐美國家幾乎全員喝奶,普及率100%。 這表明,中國乳制品消費還處在初級階段,具有巨大的成長空間。 從長期來看,目前奶業遭遇的,不過是暫時的小波折。伴隨經濟的回暖、消費的復蘇,只要注意強化產業鏈企業間相互銜接,就沒有大問題。 要真正呵護奶業的健康成長,最重要的是要凝聚共識、管理預期,不要一點小波動出來就嚇破了膽,以至于風聲鶴唳、唱衰行業。 畢竟,信心比黃金還重要。 實際上,中國奶業發展至今著實不易,其中經歷了太多的質疑與中傷。但展望未來,隨著中國人收入的增長、觀念的提升、乳品品質提高,奶業消費的群體、規模只會越來越大。 這是中國奶業的大趨勢、大方向、大預期,更是不可動搖的基本盤。 所以,只要認清了這一點,今日看似難越的關山,在宏大的發展進程中,或許只是一段淺淺的溝壑。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國元證券(SZ000728): 二級市場投資者普遍對券商業績下滑有所預期,“利空出盡是利多”,券商板塊近期有較好表現。 財聯社1月13日訊(記者 高艷云) 5家券商同日披露去年業績,證券業2022年年報季正式拉開帷幕。 1月12日,包括上市券商中信證券和國元證券、新三板... 網頁鏈接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中信證券2022年券商整體“滑鐵盧”已成定局-孕期營養心得】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